宋会要辑稿

、笏、腰带,乞今后凡换右职者,便令合门举例支赐。又臣僚放朝辞,更不支赐分物。看详连值假故,或有急速差遣,方许放免,有当赐分物,例须自陈,亦有近侍朝臣不免如此,尤失事体。乞今后臣僚放免朝辞,非罪累被谴者,便于特降指挥后着合得分物,令合门依例支给。又使臣朝辞,虽非亲民差遣,如宣命内理为亲民资序,并依监押例支朝辞分物。如宣命不着本官称合系亲民资序,即会同三班院支给,则是使臣分物,不以差遣高下,乃 嘉佑五年六月,合门编修条例所言:「诸赐与物等,多是逐人自乞,方得支给。然赐与者,乃人君所以优恤,臣下有祇受之礼,无自请之文。今当赐者,有司不即举行,必待自言,或至援引此例,章诉纷然,殊失上下之体。内文臣及军员换右职者,多是进状乞赐公服、

系本人之资序。乞下三班院,今后如使臣受差遣理为亲民资序,不是情愿乞充监当者,画时关报合门。其知州折资充通判,通判折资充佥判,知县非因过降授者,并依资序支朝辞分物。欲乞令审官院依三班院体例关报。」从之。
至和三年八月五日,枢密院言:「应文武臣僚因差遣合赐钱银等,欲令逐房置印历一道发放。所降宣头札子,左藏库监官亲于印历上书字收领,次日令本房副承旨点检印历签押。」从之。
【宋会要】

英宗治平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大宗正司言:「大将军叔澣、检之,将军克猛、克劲、叔慈、叔刘、膍之,不赴太庙陪位。」诏各罚俸三月,南郊更不赐赉。
滥赐
【宋会要】

孝宗隆兴元年十月十四日,权中书舍人胡铨奏:「侍卫步军司后军统领王世祖援关德等例给赐金带,照得关德等三人系一时特恩给赐,今王世祖所乞,显是浇滥。」上曰:「缴得是,岂可援例 」
礼 宋会要辑稿 礼六二 赉赐 二 密赐

密赐
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十五日元符:原作「元年」,据《宋史》卷二一二《宰辅表》三改。,密赐宰臣章惇金合三百两,小龙茶一斤;知枢密院曾布布:原作「希」,据《宋史》卷二一二《宰辅表》三改。、中书侍郎许将、尚书左丞蔡卞,金合二百两,小龙茶一斤。
礼 宋会要辑稿 礼六二 赉赐 二 辞赐

辞赐
英宗治平元年正月,翰林学士贾黯言:「得入内供奉官李用希状,赐宰臣曾公亮、宋庠生日物,乞降诏录。窃惟大臣生日,朝廷颁赍诏文,须言资助家庭宴乐之意。伏见圣寿节日,陛下但以夷使来会,特以举觞,自余庆礼,率从损抑。将相大臣同国休戚,生日颁赍,伏恐亦宜权寝。」于是曾公亮奏:「臣亦窃思朝廷向来止沿久例,恐未经讨论,今黯所言寔于人情为顺,望赐允从。」诏以大臣有已经赐者,令赐之如例。
十一月二十六日,宰臣曾公亮言,乞寝罢生日器币、鞍马等,以皇帝在亮阴故也。诏不许辞免。
富郑公为枢密使,英宗初即位,赐大臣永昭陵遗留器物,已拜赐,又例外独赐郑公如干,郑公力辞。东朝遣小黄门谕云:「此微物,不足辞。」虽家人亦以为不害大体,屡辞恐违中旨。公曰:「此固微物,要是例外也。大臣例外受赐不辞,若人主例外作事,何以上之 」竟

辞不受。
神宗熙宁三年十一月,新授河阳三城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集禧观使曾公亮言:「恩赐公使钱一分,本职别无支费,乞寝罢。」从之。
高宗建炎二年正月十六日,中书侍郎张悫言:「宰执支赐,已有指挥减半,旧例宰执迁除在一年内者,支赐减半,今合于见减半数内又减其半。臣自同知枢密院事除尚书左丞,未及一月,又蒙恩迁授中书侍郎,乞免除尚书左丞一次支赐。」从之。
十一月七日,同知枢密院事李回乞免初除合赐衣带、鞍马,诏减半支(绍)[给]。
绍兴二十九年十月十二日,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汤思退等言,乞免初除仆射支赐银绢二千匹两。优诏允所请,减半支。
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同知枢密事张焘言:「臣辞免新除支赐银绢,诏不允。臣仰惟朝廷赐赉,虽存彝章,有不可废,然而近岁减半之例,事则从权,可以依仿。伏望特许依例减半。」从之。
孝宗隆兴元年正月十四日,崇庆军承宣使、安定郡王令誏奏:「臣自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至隆兴元年正月诸色请给、支赐及郊祀赏给等,并不敢帮请,少助军须。今至在所用度稍增,不免帮行,内生日支赐、郊礼赏给乞行减半。」岳阳军节度使、权主奉益王祭祀居广乞将诸般支赐及差破使臣并行裁减,从之。
二十一日,入内内侍省奏:「检准本省令,诸宰执官一年内再有迁转者,支赐减半,特旨全赐者依

特旨。勘会史浩于去年八月内除参知政事,今来转右仆射,支赐合行减半。」诏特与全赐。浩寻奏乞减半,从之。
二月一日,安庆军节度使士籛言:「边埸未宁,调度尚繁,臣今得生日支赐、郊礼赏给银绢,例各千数,乞各减半,候边事宁日依旧。」从之。
六月,崇庆军节度使士术乞将拜郊、生日支赐减半,从之。
九年七月十二日,试御史中丞姚宪辞新除银绢各一百五十匹两,从之。
淳熙十六年九月二十四日,左丞相周必大、知枢密院事黄洽、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留正留:原作「刘」,据《宋史》卷二一三《宰辅表》四改。、参知政事萧燧言:「臣等恭值大礼告成,蒙恩各加封邑,所有例赐衣带、鞍马,乞权许寝免一次。」从之。
光宗绍熙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左谏议大夫何澹等言,乞将拜郊支赐如宰执、文武诸百司,并与三分减去一分。诏依。如十匹两以下并与免减。

乐 宋会要辑稿 乐一 律吕

宋会要辑稿 乐一

律吕
宋太祖皇帝干德四年十一月冬至,御干元殿受朝贺毕,群臣诣大明殿行上寿之礼,始用雅乐、登歌二舞。先是,帝每谓雅乐声高,近于哀思,不合中和;又念王朴、窦俨素各知乐,皆已沦没,因诏和岘讨论其理。岘奏议曰:「十二月声,含在寂默,古圣设法,演而出之。立尺寸作为律吕,三分损益,上下相生,取合真音,谓之形器。但以尺寸长短,非书可传,故累秬黍,永为准的。后代试之,或不符合。臣谓西京铜望臬可校古法「合」原作「会」,又脱「臣谓」,据《玉海》卷一○五改补。,今司天台影表上有铜臬、下有石尺是也。今以朴尺比量,短于影表上尺四分,方知今乐声之高,皆由于此。况影表测于天地,则律管可以准绳。」帝乃令依古法别造新尺别:原作「则」,据《玉海》卷一○五改。。并黄锺九寸管,令工人共校其声工:原作「二」,据《玉海》卷一○五改。,果下于朴管一律。寻又中出上党羊头山秬黍,累尺校律,亦相符合。乃下尚书集官议定,遂重造十二律管取声,自此雅音和畅。自国初以来,御正殿受朝贺用宫县;次御别殿,群臣上寿,举教坊乐。是岁始备用焉。王应麟《玉海》:「初,周世宗显德六年正月,枢蜜使王朴依周法,以秬黍校定尺度。长九寸,虚径三分,为黄锺之管。(黄锺之律长九寸。物以三生,三三九。)以上下相生之法推之,得十二律管。乃作律准十三弦,用七声为均,均有七调,声有十二均,合八十四调。张昭等议:『朴采京房之准法,练梁武之通音,考郑译、宝常之七均,校孝孙

文收之九变,积絫黍以审其度,听声诗以测其情,音律和谐,不相凌越。』学士窦俨编古今乐事为《正乐》。皇朝受命,俨仍兼太常。建隆元年,诏俨专其事。俨乃改周乐文舞《崇德之舞》为《文德之舞》,武舞《象德之舞》为《武功之舞》,改乐章十二《顺》为十二《安》,盖取『治世之音安以乐』之义。窦俨上疏:『三正生天地之美,七宗固阴阳之序。』请命博通之士,上自五帝,迄于圣朝,凡乐章沿革,总次编绿。凡三弦之通,七弦之琴,十三弦之筝,二十弦之离,二十五弦之瑟,三漏之钥,六漏之乔,七漏之笛,八漏之篪,十三管之和,十七管之笙,十九管之巢,二十管之箫,皆列谱记,编于《历代乐录》之后,永为定式,名曰《正乐》。俨判太常,乃校锺磬筦钥之数,辨清浊上下之节,复举律吕旋相之法,迄今遵用。」
太宗至道二年正月十九日,太常寺音律官田琮以帝新增九弦琴、五弦阮均配十二律「太常寺」下原衍「言」字,「阮」原作「院」,并据《宋史》卷一二六《乐志》删、改。,旋相为宫,隔八相生,并已协律,冠于《雅乐》,以旋宫相生之法,画为图以献,遂请废拱宸管。帝览之喜,诏本寺即与琮迁职以赏之。
真宗咸平四年二月甲子,雅乐正王继昌上言:「祭享郊庙,止奏黄锺宫一调,未尝随月转律。其乐工二百余人,无艺者甚众。」乃命侍读学士夏侯峤、判太常郭贽,及令选大乐云韶班中官一人、明雅乐京朝官三数人较试。
仁宗景佑元年八月二十三日,判太常寺燕肃等言:「本寺编锺磬年岁深远,累经采饰,用铜

绿、胶墨涂染,填翳字号,及有破璺合无声韵者。今虽将元定律准及锺磬三料堪充祗应,欲乞选差臣僚与判寺官员集本局通知音律者,将律准同共考击按试,定夺声韵。所有锺磬声损璺损不堪者,欲乞送造作处添修抽换处:原脱,据本书补编页二一四补。。」诏宋祁与内殿崇班李随同本寺按试,又令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李照参其事。
九月,帝御观文殿,诏取王朴律准观视,御笔篆写「律准」字于其底,复付太常秘藏。本寺模勒,刻石于厅事,博士、直史馆宋祁为之赞曰:「在周有臣,嗣古成器。弦写管音弦:原作「绾」,据《玉海》卷七改。,柱分律位。俾授攸司,谨传来世。上圣稽古,规庭阅视。嘉御正声,亲铭宝字。奎钩奋芒,河龙献势势:原作「执」,据《玉海》卷七改。。乐府增荣,干华俯贲俯:原作「府」,据《玉海》卷七改。。用协咸韶,永和天地」。
景佑二年二月四日,燕肃等以考定乐工乐器毕,诏于延福宫进呈按试,作御制天地宗庙乐曲、乐章,凡五十一曲。帝问李照:「此乐如何 」照对「高古乐五律」,遂命照详陈其事。照上言:「臣始到太常寺时,已磨琢锺磬成就。窃听八音之作,虽与王朴所造律准品格符合,其于声调则乃太高,比之古乐约高五律,比之胡部亦高二律。若击黄锺,则必齐于仲吕;若击夹锺,则必齐于夷则。乃是冬行夏令,春召秋气气:原作「风」,据《玉海》卷七改。。比皆王朴所造律准,经五代乱离之后,雅乐废坏,凿空创意,不合古法。臣又观编锺镈锺,大小轻重、厚薄长短,并无差降伦序之法。加以铜锡不精,声韵失美,大者则陵,小者则抑,非中度之器也。虽

福应之验。以兹为美,未见其可。臣闻昔者轩辕氏伶伦截竹为律,复令神瞽协其中声,然后声应凤鸣,而管之参差亦如凤翅。是以大乐着美,世称其善,传之敻古,不刊之法也。望令臣特依神瞽律法,试铸编锺一架,则大小轻重、长短厚薄必令合法,复使度量权衡无不协和,可以助歌熏之美,覃击壤之乐,来仪率舞,未易可量。」帝令照于锡庆院试作编锺。既成奏御,照遂欲改大乐,又令内侍礼宾副使邓保 在铸造年代文字,本寺相传云是唐来旧锺,亦有周朝所制,验其率易,必在仓卒之时也。且唐室遗故物于末代,累经衰乱之世,王朴造律准于本朝,莫(言)[信]参其事。照并引司封员外郎、集贤校理聂冠卿为检讨雅乐制度故实官,因更定尺律,别创乐器。其(刑)[形]制诡异,多非经说。时诏冯元、宋祁等修撰乐书,冠卿、照亦预编修。
四月八日,李照言:「制造锺律度量,见用黍粒差小。伏见太府寺石记云:官尺每寸十黍。臣以今黍十二,方盈得一寸。欲望更造官尺律管一副,相兼候气。仍下河北路寻访大黑秬黍,每十粒充得太府官尺一寸者;及河内葭莩为灰一百斤进纳「葭莩」上原衍「为」字,据本书补编页八三一删。,以凭验定尺律。」从之。
十二日,诏宰臣吕夷简以下同共管勾铸造大乐铸:原作「士」,据本书补编页二一五改。。十七日,诏:「应文武臣僚、幕职州县官,及州里儒学、草泽博闻之士,如有能晓达古今雅乐制作法度,或考正锺律音调得失、灰管测候次第,并许称荐,或自经官司陈状,所在实时以闻。」于是知杭州郑向言知:原脱,据《玉海》卷七补。:镇江军节度推官阮逸自撰琴准,用求律管相生之声,圜转应律,靡不符合。又(制)[制]律管十三枚,着《乐论》十二篇、《律管说》一篇。」〔知〕苏州范仲淹言:进士胡瑗能明律历之学,及通知古乐管弦锺磬制度,有所著雅乐文字。随州言:进士苏齐有旧藏乐书《应天旋宫昭庆集》十三卷,并乐图。(入)[又]草泽安宋上《乐本图》并奏议一卷,何文广上《古今乐纂》一卷、《乐纂造律》一卷、《乐府七秘诀》一卷、《乐府杂录》一卷,司天灵台郎丁涛上《新术律管筭草》三卷。诏逸、瑗赴阙,并取其书就有司考议之。
二十五日,李照上「上」字下疑脱「言」或「奏」字。:「造成今古权量律度式,凡新尺、律、龠、合、升、斗、秤共七物。尺准太府寺尺以起分寸。为方龠,广九分,长一寸,高七分,积六百三十分。其黄锺律管横实七分,高实九十分,亦计六百三十分。以黄锺管受水平满,注龠中亦平满,合于筭法。若依古法千二百黍而为一龠者,则于筭法加减不成。乐合方寸四分,高一寸,受水三(分)龠。乐升广二寸八分,长三寸,高二寸七分,受水十二乐合。乐升所受如太府升制。乐斗广六寸,长七寸,高五寸四分,受水十升。总计三百六十方龠,以应乾坤二策之数。乐秤以一合水之重为一两,一升水之重为一(升)[斤],一斗水之重为一秤。及造《汉书》升、合二枚,汉合广寸八分,长二寸五分,高与广等,受水十方龠。此合分寸之数旧无其说,今以筭法推究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