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六月十六日,少傅、保康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大宁郡王吴益,除少师,余如故。宁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充万寿观使、永嘉郡开国公吴盖,除少保,余如故。并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
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少师、保康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大宁郡王吴益,除太傅,余如故。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
七年二月八日,皇子雄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庆王恺除雄武保宁军节度使,依前开府仪同三司、判宁国府,进封魏王,余如故。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
八年九月十二日,少傅、观文殿大学士、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虞允文,除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充四川宣抚使,进封雍国公。令所司备礼册命。
九年十二月十七日,皇叔祖检校

少保、昭化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嗣濮王士輵,除少保,余如故。令有司备礼册命。
同日,皇兄检校少保、岳阳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充万寿观使、永阳郡王居广,除少保,余如故。仍令所司备礼册命。以上并辞免册命,降诏从之。以上《干道会要》。
礼 宋会要辑稿 礼五九 群官仪制

群官仪制
【宋会要】

淳熙元年八月十一日,诏右丞相曾怀朝参日,许肩舆至殿门外,令合门差承受二人,以备扶掖起居、升殿奏事。
五月三日,诏少保、观文殿学士、充醴泉观使、侍读史浩免从驾。先是,史浩言:「被旨,令臣合班处于宰臣之东一行歇空立班,从驾日在少保、永阳郡王居广之东,行马并在执政官之上。臣窃〔以〕执政大臣实佐天子出令,非归班奉祠之比,使居上列,臣所未安。欲援少傅、嗣濮王士輵例,特免从驾。其立班乞只于执政一行近东别作一班。」故有是命。
九月十四日,上谓辅臣曰:「每日常朝可同后殿之仪,不必称(承)[丞]相名。」赵雄奏曰:「君前臣名,礼也,臣岂敢当 陛下欲少更朝仪,须俟他日有硕德在位,行之未晚,决不可自微臣始。」上曰:「记得苏洵亦尝论此,谓名呼而进退之,非体貌大臣,丞相不须多辞。」于是诏自今垂拱殿日参,宰臣特免宣名。寻诏除朝贺六参并人使在庭依仪,其余并免宣名。内枢密使日参,如遇押班,亦免宣名。
十年十一月十一日,诏史浩以藩邸旧臣再登揆席,力求休致,已 所请,可特依曾公亮例,令赴阙入谢。浩以病弱无力乞宽假,别具陈乞入谢。诏从之。
绍熙元年三月十六日,诏荥阳郡王伯圭到阙,差内侍任邦俊传宣抚问,并赐银合茶药。
六月十日,诏太师、魏国公史浩:「庚暑方隆,宜加调养,当

俟小愈,可即造朝。」既而浩言:「蒙荐赐宣召,臣以老病未瘳,尝三具辞免,准诏不得更有陈请。臣幽栖田里,人所不顾,独(猗)[倚]两宫轸记畴昔,不忘旧物,俾趋阙庭。纶言三锡,恩意鼎来。又蒙亲洒宸翰,有曰『至尊寿皇圣帝深念旧学之臣,见于慈训』,而陛下亦以违去之久,每怀注想。今臣宜体眷渥,亟为此来。诚以抱病行及半年,未有生理,正恐当此隆暑,跋履三江,霣命中途。乞降敕旨,许免此行,容臣一意调养。」故有是诏。
二年二月二十一日,诏太师、魏国公史浩候到阙朝见等,许肩舆入至隔门里,仍令子孙一人扶持。同日,又诏令学士院降诏,疾速赴阙。
四月三日,太师、魏国公史浩言:「昨自引年休致,伏蒙至尊寿皇圣帝悯臣为系攀附旧臣,再曾入相,许给全禄,请给、人从、恩数等并依前任少保至少师日已得指挥。臣既为闲人,不管职事,乞将俸赐止依致仕禄格支破,吏卒悉从罢遣。」诏:「赋禄、给使,此寿皇圣帝优佚故老之恩,朕惟子道先于养志,当务增加,岂应镌削 所乞不允,不得再有陈请。」
七日,诏太师、魏国公史浩孙定之特与循两资。以定之扶侍浩朝见,故有是命。以上《光宗会要》。
庆元元年二月六日,诏皇伯祖太师、嗣秀王伯圭,可赐赞拜不名。以伯圭爵齿俱茂,特降是诏。
六年五月十九日,诏左丞相京镗权令乘轿入内,趁赴朝参。以镗疮疡,特降是诏。
嘉泰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南郊赦:「应

文武升朝官以上致仕者,等第赐粟、帛、羊、酒。内曾任太中大夫、观察使以上,仍别作等差,务从优厚。」开禧二年以后明堂赦并同。
同日赦:「内应士庶男子、妇人年九十以上,与依格给赐粟、帛等。令户部疾速行下所在州县就赐,于系省钱内支,具给赐过姓名闻奏,不得追扰。仍仰监司检察。」
开禧三年三月十三日,诏项安世父奉议郎致仕项温恭教子以忠,屡宣劳效,特转朝奉大夫致仕,仍赐紫章服。以上《宁宗会要》。
礼 宋会要辑稿 礼五九 〔配享功臣〕

〔配享功臣〕此处原稿标目为「册命亲王大臣二」,核其文,实乃礼类「配享功臣」门之复文,见本书礼一一之一至一一之六,与册命亲王大臣无关。今易题。

〔绍兴〕十八年,监登闻鼓院徐琏言:「国家远稽三代,肇建原庙,凡是佐命配享与夫当时辅弼勋荣之臣,绘像于庙庭,以示不忘崇德报功之意。累朝佐命配享功臣不过十余人,今之臣僚与其家之子孙必有存其绘像者,望诏有司寻访,复摹于景灵宫廷之壁,非独假宠诸臣之子孙,所以增重祖宗之德业,以为臣子之劝。」礼部讨论,欲下诸路转运司,委所管州军寻访配享功臣之家:韩王赵普,周王曹彬,太师薛居正、石熙载,郑王潘美,太师李沆、王旦、李继隆、王曾、吕夷简,侍中曹玮,司徒韩琦,太师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忠彦,各令摹写貌像投纳,绘画于景灵宫廷壁。从之按以上一段乃错简,本在下文绍兴八年三月条之后(参见本书礼一一之五)。。
真宗咸平二年二月十二日,诏曰:「朕听政之暇,观书益专,遂见国初,始经王业,我太祖皇帝将膺帝箓,已肇人谋。当或跃之秋,属难艰之际,周微吕望,安能定不拔之基 汉匪萧何,无以左勃兴之运。时则有故太师、赠尚书令、追封韩王、谥忠献赵普,蕴负鼎之雄才,畜经邦之大略,首参密画,力赞沉机。辅弼两朝,出入三纪,茂岩(廓)[廊]之硕望,分屏翰之剧权。正直不回,始终无玷,播为巨美,勒在丰碑,实千载之伟人,庶九原之可作。烈魄未陪于严祀,彝章曷称于有知!遂俾缙绅,详求典故,考行既闻于余裕,出纶必 于通规。义着幽明,道符今古。宜以配

飨太祖庙庭,仍遣官奏告本室。」
八月二十五日,翰林学士承旨宋白等议,请以故枢密使、兼侍中、赠中书令、追封济阳郡王曹彬配飨太祖庙庭,故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太尉、中书令薛居正,故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中书令潘美,故尚书右仆射、赠侍中石熙载,配飨太宗庙庭。诏从之。
九月二十七日,太常礼院言:「准诏定配飨功臣禘夆之日祀仪,请令有司先事设幄次、布褥位于庙庭东门内道南,当所配室西向设位板,方七寸,厚一寸半,笾、豆各二,簠、簋、俎、各一,知庙卿奠爵再拜。」诏可。
仁宗干道元年十一月二日,翰林学士承旨利瓦伊等奏议曰:「伏以真宗文明章圣元孝皇帝绍隆景业,驯致治平。睿圣之功,诚起谕于邃古;忠贤之佐,亦协赞于大猷。爰举礼经,用陪庙食。有若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太尉、中书令李沆,往以硕望,宾于东朝,洎翊天飞,首登宰府,咸平之治,实着嘉谋。以方正端朝,以严重镇俗,始终待遇,冠于一时。太尉、赠太师、尚书令王旦,践历台枢将二十载,赞弭兵之论,兴旷世之仪,纪律用张,方夏咸乂,蔼然令德,洽于民瞻。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中书令李继隆,旧勋之门,克嗣前烈,沉毅有勇,倜傥好谋。从幸澶渊,实总兵要,奋威却敌,厥功茂焉。并宜列太室之庭,预大烝之飨,冀昭盛烈,允 旧章。伏请并配

飨真宗皇帝庙庭。」诏礼官参议,诏可。
天圣元年二月,枢密使钱惟演上言:「真宗皇帝将祔大宫,有司议以功臣配飨。臣先臣尚父、秦国忠懿王俶,勋隆奕叶,位重累朝。亲率王徒,平百年之僣伪;躬持国籍,献千里之封(强)[疆]。忠(忠)诚格于皇天,茂绩标于惇史。所以太祖、太宗命无下拜,赐以不名。洎先圣之纂承,念遗勋而益厚,举诸殊渥,萃此一门,在乎皇朝,诚居第一。至今清庙之内,未预配享。况吴芮归汉,甲令书勋;窦融入朝,云台画像。隋唐而下,侯王配食,方册之内,往例甚明。伏望依礼降诏,配飨祖宗庙庭。」诏两制与崇文院检讨、礼官同共详议以闻。翰林学士承旨利瓦伊等奏议,请钱俶配飨太宗庙庭。奏入不下。
英宗嘉佑八年十月十九日,翰林学士王珪等奏:「准诏下两制定议,仁宗祔庙,当以何人配享。臣等伏以仁宗飨国长久,励精政治,以知人之明,得驭臣之体,是以豪英材杰乐为之用,外宣威灵,内经庙略,臣主感会,驯致太平。辅相则有故尚书右仆射、赠尚书令、谥文正王曾,忠允清亮,履德经哲,致位上宰,燮和大政。干兴之初,辅翊两宫,仗正持重,中外以安。所谓以道事君,无媿前哲。故太尉、赠尚书令、谥文靖吕夷简,聪明亮达,规模宏远,服在大僚,历登三事,左右皇极,勤劳王家二十余年,厥功茂焉。将(师)[帅]则有故彰武军节度使、赠侍中、谥武穆曹玮,敦诗阅礼,秉义经武,参谋帷幄,折冲万里,镇绥

方面,隐如长城。加以恂恂循道,有古名将之风焉。皆有功迹,见称于世,伏请并配飨仁宗庙庭。」从之。以上出《国朝会要》。
神宗熙宁八年六月二十七日,制曰:「功茂者赏惟其称,德厚者报不可忘。故命册褒崇,旧史有追封之典;祀祧跻配,前书存与飨之文。盖君臣之义,不独欲荣宠之于其生;抑邦家之光,实亦冀显扬之〔于〕不朽。惟时故老,翼我前朝,式敷诰于治庭,肆仪图于典礼。故永兴军节度使、守司徒、检校太师、兼侍中、魏国公、赠尚书令韩琦,才资沈伟,宇量恢宏,勇义出于至诚,朴忠可以大受。尽瘁于国,利无知而不为;任重于时,事虽难而必济。惠泽有加于四海,谋猷实纪于三朝。缅怀弼亮之勤,重起沦亡之痛。是用进登烈考之清鹢,俾序功臣于大烝,上以慰祖宗之灵,下以为忠义之劝。于戏!为臣至此,可无愧于前良;与国同休,庶永传于茂烈。兹惟盛美,以答元勋。可配飨英宗庙庭。」
十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诏太常礼院讲求亲祠太庙、不及配飨功臣礼例以闻。
元丰元年闰正月七日,太常礼院言:「今讲求到亲祠太庙,不及配享功臣,非所以称国家褒录祖宗功臣之意。禘夆之外,亲祠太庙,并以功臣配飨。」从之。
二十八日,诏赠太师、中书令曾公亮配飨英宗庙庭。
八月二十六日,太常礼院言:「依典礼今年十月八日孟冬荐飨太庙,合改为夆飨,并 祭七祀,兼配飨功臣。」从之。
三年六月二十八日,详定郊庙奉

祀礼文所言:「谨按《书 盘庚》曰:『兹予大飨于先王,尔祖其从与飨之。』《周礼》司勋,凡有功者祭于大烝。然则《书》之所谓大飨,即《礼》之所谓大烝也。烝,冬祭也。谓之大者,物成众多之时,其祭比三时为大也。方是时,百物皆报焉,祭有功宜矣。《礼记 祭统》:卫孔悝之鼎,铭曰『勤大命,施于烝彝鼎』。后世烝祭不及功臣,既不合礼,而禘夆及之,事不经见。梁初误禘功臣,何佟之以谓夏物未成而禘功臣为非典礼。至唐,韦挺亦曰禘无配功臣功臣:原作「不可去臣」,据《通典》卷五○改。,理不可易。今禘夆以功臣配飨,而冬烝不及,与经不合,盖因仍之误也。伏请每遇冬烝,以功臣配飨,其禘夆配飨罢之。」诏凡冬飨、禘夆及亲祠,功臣并配飨。
四年六月二十四日,太常礼院言:「详定到太庙配飨功臣位版题号,稽参故事,在汉史所图名臣及二十八将,事异配飨。惟唐庙配食功臣,见于《通典》及《会要》,既着立朝爵位,仍题初赠官。故昨来议着所终及所赠官,以本唐典。今再看详,将检校官删除,自赵普而下并令一体外,所有后来缘恩加赠官,如以出自恩礼,义难不着,即乞自朝廷详酌。」(照)[诏]送礼院,如单书姓名,有无典据。礼院言,检详配飨功臣位版,单书姓名即无典据。诏用见赠官。
崇宁元年二月九日,诏观文殿大学士、赠太师蔡确配飨哲宗庙庭。《政和会要》载上谓韩忠彦等曰:「确于哲庙甚有功,方皇太后当从神宗灵驾西行,确密有文字,令

弟硕属内臣阎守懃达太后,请留保护。太后(请)[以]故辍行。保佑哲庙,晨夕常与俱,食以铜匕箸,至于饮水亦为之亲尝,为德甚厚。确文字今尚在。」故有是诏。
政和七年十二月十八日,礼制局言:「配飨功臣位版尚用旧官,并合除去,止用所赠及封国爵谥,如王安石称太傅、舒王、谥文之类。」从之。以上《续国朝会要》。
高宗皇帝建炎元年五月八日,诏曰:「朕惟宣仁圣烈皇后当元丰末立哲宗皇帝为皇太子,遂嗣大统,藩王初无觑觎,大臣未尝异论,其事载于《神宗实录》。及垂帘听政,保佑哲宗,有安社稷之功。二王出居外第,所以别嫌明微,德意深远。比者奸臣钩党附会,敢以空造之言仰诬盛德,着于史牒,以欺天下,后世闻者莫不愤惋本条以上一段原脱,据本书礼一一之四补。
《神宗皇帝实录》,章惇提举修撰,审有建立之功,不应乃自刊削不载。参考其事,本末甚明,可令国史院别差官摭实刊修,播告天下。其蔡确、蔡卞、邢恕、蔡懋,三省取旨行遣,仍不得引用建炎元年五月一日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