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政书
- 宋会要辑稿
宋会要辑稿
恩泽,文武随资,以华其老,却于以次人内更行选袭。庶几尚年尊德之典并行,奉先睦族之意增重。」从之。
帝系 宋会要辑稿 帝系七 宗室杂录 换授
换授
特与换右监门卫大将军、濠州团练使、权知大宗正事。 绍熙五年十月二日,诏朝散大夫、新知南外宗正事不言:「蒙恩换授,合破书表、客司、殿侍,及差雇募,并臣合得请给、生日、大礼、岁赐等,乞依不意等累降指挥,依旧全给。兼元系文官换授,所有将来遇郊奏荐,乞依已降指挥,视文臣官序奏荐施行。臣年及六十,艰于冲冒,欲依累政宗官例,止令趁赴 是年十一月,不(太)[六]参。」诏:雇募依尚书格差破,余依所乞。
闰十月三日,诏师瀹与换南班,转正任眉州防御使。该遇覃恩故也。
庆元元年正月二十一日,诏忠训郎多谟特与换太子右内率府副率,其生日支赐、请给、人从并依见今南班官则例支破。以故皇叔太子右监门率府率多福妻徐氏奏:「亲贤宅吴王、益王府、两(师)[司]南班宗室,在绍兴、隆兴以来,有居寅等二十余员,皆是使相、节度使,小者承宣、观察使,不数年间,相继沦没。干道、淳熙间有『多』、『不』等十七八员,近年以来,相继不禄。今两宅止有七八员,委是官小员阙,日就零落,望怜恤近属。」从其请也。
十月一日,诏:忠训郎不嘈特与换授率府率,令趁赴朝参;其请给、生日支赐、人从等,依不谔等前后已得指挥施行。以大宗正司言不(普)[嘈]侍父士岘服阙从吉,故有是命。
十二日,诏希楙候服阕年及日陈乞比换南班。先是皇叔宁远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师淳上遗表,乞与男希楙换授右千牛卫将军,故有是命。
十二月四日,诏朝散郎善下特与换右监门卫大将军、遥郡刺史,服阕日与本京宫(宫)[观]差遣,仍奉朝请。
嘉泰元年三月十四日,诏:「保义郎自牧为系英宗皇帝近属,特与比换南班,填多见身故阙。其请给、
人从、生日支赐、添给等,并与依见今南班则例支破。」
开禧二年十一月五日,诏:「朝奉郎、直秘阁、新权发遣台州师嵒,奉议郎、新添差通判衢州师弥,通直郎、〔直〕秘阁、新添差通判临安府师贡,并系崇王诸子,理宜优异。师嵒可特换授忠州防御使,师弥换授和州防御使,师贡换授均州防御使。」
三年三月二十三日,诏师皋次男希忯与依兄希闵例换授将军,免赴朝参,应干请给等依兄希闵例支破。
嘉定二年七月六日,诏修武郎、前特添差东南第三副将、不厘务不 (曰夕)特与比换南班。以不(退)〔 (曰夕)〕言:「先父士(王呆)任监门卫大将军、权主奉周王祭祀(王呆):原脱,据《宋史》卷二三三《宗室世系表》补。,被旨差充奉使。是时偶正使张子正中涂得疾,虏庭捧进国书,并系先父任责。累蒙朝廷轸念,特添差差遣,今已士任士:疑误。。窃见张孝曾因奉使回程身故,蒙恩更特与子恩泽。乞将臣所得添差恩数比附,特与臣比换南班,仍权令主奉周王祭祀。」故也。
十四年五月二十二日,诏:不 (兔)行尊年高,中外屡更事任,自为司农卿,今已十二年,理宜优异。可特换授保康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仍奉朝请。特赐金带一条,许令服系。不 (兔)元系奉直大夫、直宝谟合、主管建康府崇禧观。
二十八日,诏:不熄属近行尊,理宜优异,特与换授和州防御使、提举佑神观,仍奉朝请。不熄元系奉直大夫、主管华州云台观。
八月十一日,诏:伯桧、善践行尊年高,中外屡更事任,并特与换授观察使、在京宫观,仍奉朝请。伯桧元系朝议大夫,新除大理少卿,除扬州观察使;善践元系中奉大夫,新除司农少卿,除潭州观察使;并提举佑神观。
同日,中书门下省言:「太祖皇帝下燕王、秦王位宗室,见今趁赴朝参,立班员数极少。」诏希宿
特与换授蕲州防御使,希錧特与换授右监门卫大将军、吉州刺史,并令提举佑神观;师謇、希王笔、与莒并特与换授右监门卫大将军;师注、师赈并特与换授右千牛卫将军,仍并令奉朝请。希宿元系朝奉郎、吏部郎中;希王笔元系宣教郎、知大宗正、丞兼权工部郎官;师謇元系宣教郎、大理寺丞;希王笔元系宣教郎、将作监丞;与莒元系秉义郎;师注元系忠翊郎;师赈元系忠翊郎。
闰十二月十三日十二月:原作「十月月」,按嘉定十四年闰在十二月,今改。,诏:朝散郎希 屡任繁难差遣,曾经作县,资历已深,又系秀安僖王近属,今乞换授南班,理宜优异。特与换授右监门卫大将军、吉州刺史,特差提举佑神观。
二十三日,都省言:「宗室正任见今趁赴朝参员数尚少,师謇、希王笔皆系进士出身,曾任寺监丞,理宜优异。」诏:师(誉)[謇]特除文州刺史,希王笔特除雅州刺史,并提举佑神观。
帝系 宋会要辑稿 帝系七 宗室杂录 补官
补官
嘉定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中书门下省言燕王优恤。
十一月十八日,都省言:宗室正任防团见今趁赴朝参,一班止有二员。诏希錧除成州团练使,仍赐金带一条,许令服系趁赴朝参。
帝系 宋会要辑稿 帝系七 宗室杂录 请给
请给
绍熙五年七月七日登极赦文:「访闻宗室见请孤遗钱米之人,缘县道阙乏,多有拖欠。自今赦到日,并改就逐州按月帮支。」自后明堂、郊赦并同。
九月十四日明堂赦:「勘会行在及绍兴府见请孤遗钱米宗子、宗女、宗妇等,其间有未曾引赦添支钱米,可比附两外司孤遗体例,籍定名字,将十五岁以上并依前赦例添支,十四岁以下减半添给。」自后明堂、郊赦并同。
嘉定五年二月十三日,宗正寺
主簿陈卓言:「臣观《仙源图籍》、《宗藩庆系》等录,仰窥三祖下流派枝叶之茂,昈分彪别,日益岁增。其已训名者动以万计,而未训名者不与焉。盖祖宗时宗室尚少,率皆养之宫院;逮熙宁渐至繁衍,始听外补。渡江以来,萃之东南,训名给据,既为费力,而孤幼贫乏钱米尤未易得。迩者宗寺已尝申画训名事宜,陛下既俞其请,天族均受其赐。独请给一事,其弊已久。考之令甲,宗室袒免外两世祖父(父)俱亡,无官,虽有官而未厘务,各贫乏,应计口给钱米。孤幼无依倚或贫乏者,不限世数。又复量其岁数,定为给赐之格。令甲昭然,而州县艰阻,扼以猾吏,困以抱券之夫,大率一名之给,为费数十千,迟回数月,仅乃得之。是以雄藩臣屏,拖阁不支;壮邑小县,抑遏愈甚。傥不严行戒 ,将见日益月滋,朘弱元气,亏损大体。望赐睿旨,应所在宗室合得孤遗请给,即与照条帮放,州县不得阻抑,及容吏胥、抱券等人乞取。州委通判点检,路委监司觉察。庶几洪《行苇》忠厚之实,(厚之实)厚《葛藟》本根之芘。」从之。
十年六月二十六日,都省言:「雨泽稍愆,见行祈祷。访闻州县有宗子、宗妇、宗女因事被州县长吏住阁月请孤遗钱米之人,多者一二年,少者三数月。州县利于减省支费,不与放行。有一名被阁,全家狼狈者。州县不惟违戾按月支给指挥,殊失朝廷亲睦之恩,有伤和气,合议施行。」诏令大宗正司及西南两外
宗司行下州县契勘,如有住阁钱米之人,日下并与施行。
十六年五月四日,臣僚言:「宗室隶于行都者,月给料钱三千,视外郡几半其倍,以皇族稍近,而独厚之。彼日用所资,于此取给,分文以上,不容有亏。而管行吏给与抱请人互相欺掩,帮支之际,辄于逐人名下减刻五百。怯懦宗子隐声受抑,而莫能与争,窭衣艰食,而弗敢陈诉。以公家之厚费,以饱吏欲之营私,辇毂之下,且犹若此,散而州郡,将何如 乞下大宗正司索上簿历,究问所减钱数,吏辈刻取,重作施行。自今每遇散钱,并须先期逐项点对,不许分文减刻。仍委丞佐亲往监视,各令宗子正身到官,照历交付。」从之。
帝系 宋会要辑稿 帝系七 宗室杂录 恩赐
恩赐
嘉定十四年七月二十日,诏:今后宗室节度使带嗣王、郡王、国公及检校官,并许佩鱼。
十月十八日,诏:瑞庆圣节,集英殿赐御宴,令南班宗室大将军赴座。所有上寿茶酒,今后令率府副率以上并赴座。
二十六日,诏:燕王宫冀王角位故修职郎、福州永福县尉希,令户部支赐银绢二百匹两,妻全氏封安人,男与芮特补迪功郎。
十一月十八日,都省言:宗室正任防团见今趁赴朝参,一班止有二员。诏希錧除成州团练使,仍赐金带一条,许令服系趁赴朝参。
帝系 宋会要辑稿 帝系七 宗室杂录 恤孤
恤孤
开禧元年五月二十三日,诏:「英宗皇帝二世孙安邵最为近属,昨在军前,深可怜悯,累该奏荐子孙恩泽。可将已升
等见主祀长孙多艺,依居端等例特与转行一官,以示优恤。」
嘉定六年二月二十七日,臣僚言:「窃见令甲所载,孤幼财产,官为检校。注云:并寄常平库。所以爱护甚至,堤防甚密矣。民间孤幼,责在州县,其家于乡村者,县之专责,应办窘迫,苟且目前,罕不于此移借。西南两外宗子孤幼,责在宗司,宗司自行拘收,吏辈既因以侵欺,用度务侈,遂视为公帑之储。且其在孩提之时,不能自有其有而委之官,须其及令而归之,谓不啻(局)[扃]钥之固。至于执券就索,以岁月久远拒之,否则婉辞以 之,十或不能还一二。彼其初籍之〔日〕,已有利之之心。盖自籍而至于给还,近亦不下十载,而居官不过二三年为任。前者以非我给还而敢于用,后者以非我移用而吝于还。县令如此,甚非父母斯民之意;宗司如此,其亦盍以公族枝叶为念乎!乞诏户部行下州郡,毋容县道互用民间孤幼寄库财物。今后有法,应检校之家,其财物并拘桩本县常平库;西南外宗司令大宗正司行下两司,如有孤幼宗子合检籍者,移文于寓居处,本州岛施行,亦寄常平库。如拘桩之物及续入地利,并须簿历分明收附,月委官点检,具申大宗正司。庶几给还以时,宿弊可革。」从之。
帝系 宋会要辑稿 帝系七 宗室杂录 训名
训名
嘉定八年七月二十三日,诏:皇从弟承宣使搢
改名思正,皇从侄观察使均改名贵和。先是侍御史石宗万言:「窃惟先王之制礼,其于名分之际至严也。盖尊卑之有序,上下之有等,贵贱之有杀,截然不可紊。至于一器用之微,一服饰之末,犹且严为之主,而况族属之亲疏,名称之同异,可不谨其别乎!是故嫡庶之辨,大宗小宗之分,圣人于此,尤致意焉。诚以示等衰之制,防僭拟之萌,不得不然,别嫌明微,其意深矣!恭惟艺祖皇帝友爱天至,凡诸子行之赐名俱联『德』字。至大宗继统,礼文寖举,渐以区别,诸王皆联『元』字,而诸侄仍联『德』字。为从兄弟,而不得联名,岂非以宗庙之重贵于有别欤 真宗诸王皆从『示』傍,而诸王不惟不敢联,且皆复名以为别。自时厥后,遂为典故。商王、楚王、周王,真宗之亲弟也,其子悉联『允』字;燕王、秦王,真宗之从弟也,其子则联『惟』字。盖亲弟之子与从弟之子又有别焉。神宗诸王皆从『人』傍,而吴、益二邸实联『孝』字。至于诸孙,则又视其戚疏,从而派别。圣朝家法,宏远深长,质诸三代而无愧。臣愚妄论今日,窃有疑焉。承宣使搢于属为从弟,乃得与御名俱从『手』字;观察使均于属为从侄,乃得与皇太子俱以一字名,恐非所以崇至尊、重国本也。虽陛下崇睦亲族,务从过厚,然祖宗成宪俱在,所当遵从。欲乞下臣此章,令礼部、宗正寺讨论以闻。」从之。既而朝奉郎、宗正丞、兼权刑部郎官吴格等讨论:「照得搢系是皇从弟,均
系是皇从侄,与皇亲弟单名者事体不同;兼才手偏傍,尤不能无嫌。臣僚所请改正,诚为允当。但是检出绍兴三十年立孝庙为皇子诏书,明言系艺祖皇帝七世孙。若从艺祖皇帝之后,合联『希』字、『与』字。然在礼,入继大宗者只从所继服属。父既从所继服属,则生子若孙虽不为父后,亦无缘归认本家服属。若以此论,则系太宗皇帝之后合联『崇』〔字〕(子)、『必』字。联立双名,自是无疑,而所联之派,莫知所从。此外又更讨论先朝(旌)[族]姓,有昭穆同而字号同者,有昭穆同而字号不同者,又所以铢辨亲 、别嫌明微也。如英庙之继仁庙,亦犹孝庙之继高庙也。英庙生神庙及吴、益王,吴、益(皇)[王]之子实联『孝』字,孙实联『安』字。濮邸而下,联『士』字者与『孝』字正同行,联『不』字者与『安』字正同行。虽然同行,而所联之字又自不同。今若仿此,别立一字,庶无形迹,兼有故实可援。然格等人微识浅,亦未敢指以为定,谨以三说开陈于前,更在斟酌施行。」礼部看详:「臣僚欲谨名称之别,宗寺欲致亲 之辨。二议所陈,理须改定。盖以今皇从弟、从侄之名乃与至尊储禁名字偏傍相犯,似非累朝故事,有失别嫌明微之义。若以宗(侄)[姓]昭穆而论,孝宗皇帝实继高庙正统,则庄文暨魏惠宪王子孙只当从太宗之后叙联昭穆。若连『崇』字、『必』字,则太示 远,骤为更革,于义未安。今来乞用吴王、益王以『孝』字、『安』字为名故事,酌亲 之宜,权轻重之义,别立名今字,与宗属之
者稍有差别。上遵祖宗之制,下示亲亲之义,则于理于情,皆为允当。」诏令宗正寺拟撰字号并赐名,申尚书省。至是本寺拟撰到「思贵乃如延」五字,学士院看定,故有是命。
八月十三日,大宗正司言:「枢密院编修官赵崇朴申请:宗子年长,四五十岁不曾训名,父无名籍,子无训据,乞行下诸路州县,明示年长未训名宗子,许日下经所属陈乞,保明具申。本司检准:在法,宗室降生,限一日报所属,限一季陈乞立名,以革伪冒之弊。自后宗子间有不遵条令,遇降生儿男,或不照应条法陈乞;或讨觅外姓男女,一时扶合厢邻,只经州县出给降生。及自立私名,亦不陈乞训据。遂于嘉定五年内立式申明:今后宗子降生男女,仰具三代家状声说其父曾不训名,系第几男,实排行第,于何年月日在甚处厢界(防)[坊]巷生长。收生老娘、抱育人同本家尊长共状结罪保明。召承信郎或迪功郎保官一员,所在州军厢邻次第勘验,委无伪冒,批书保官印纸,保明申司置籍,出给降生文帖。如有自获指挥之后续陈乞者,亦照格式施行,方与给据。行之许久,颇革前弊。所有宗子训名,亦照已得指挥,占偏傍避讳,牒报宗正寺训给。二者并是见行遵守。于今申请明示年长未曾训名宗子,经所属陈乞,保明具申。虽见念及宗子,免使因而流为外姓,窃虑伪冒之人乘时得以影射,妄作年长陈乞脱漏训名。本司今措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