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政书
- 唐会要
唐会要
十五年七月。敕驸马郡县主。如实无子。准式养男。并不得用母荫。
永贞元年正月。度支奏。故永昌公主薨。准贞元中义阳义章公主葬料。一切砖瓦等充给。上令度支都支三千万。于数内圆融造作。
元和三年三月。敕县主婿请授外官。如赴任。县主不得离京。自今以后。永为常例。
七年十一月。京兆尹元义方奏。永昌公主祠堂制度。敕宜减制。宰臣李吉甫奏。窃以祠堂之设。礼典无文。盖德宗皇帝恩出一时。事因习俗。当时人间。不无窃议。昔汉章帝欲为光武原陵。明帝显节陵。各起邑屋。东平王苍上疏。言其不可。东平王即光武之爱子。明帝之爱弟。贤王之心。岂惜费于父兄哉。诚以非礼之事。人君所当慎也。今者。依义阳公主欲起祠堂。恐不如量置墓户。以充守奉。翌日。上谓吉甫曰。昨日所奏罢祠堂。深惬朕心。朕初疑其费。缘未知故实。是以量减。及览所奏。方知无据。然朕不欲破二十户百姓。当拣官户谨信委之。十二月。诏曰。王者教化。本于婚姻。由亲以理疏。自内而刑外。故诗称好合。所以成子姓也。礼有待年。明其必及时也。恭惟累圣之后。子孙众多。教于公宫。已知妇顺。而从人之义重。择配之才难。以兹兢兢。久旷嘉礼。况时方无事。年及有行。宜加禄邑之荣。以俟御轮之吉。言念于此。惕然兴怀。思宏厚恩。用协敦叙。恩王等女六人。可并封县主,仍委中书门下。与宗正卿及吏部尚书侍郎计会诸亲之内。及常选之中。精求其人。副我诚意。时十六王宅诸王女。久不降嫁。德音初下。人感叹焉。
九年八月。岐阳公主出降杜悰。发左右神策兵三百赴光范门翼道。至其宅。京兆尹裴武充礼会使。
太和三年正月。敕浔阳平恩邵阳三公主。皆舍俗入道。宜令每年各赐封物七百段疋。仍准旧例。春秋两限支付。四年五月。敕出降县主妆粉钱。宜令所司。自今以后。从出降日支。
四年正月。敕驸马窦澣。公主衣服逾制。从夫之义。过有所归。宜罚两月赐钱。
开成二年十二月。敕驸马尝为公主行服三年。颇乖典法。自此准礼。夫妻服齐缞。杖。周。时岐阳公主既薨。驸马杜悰。因礼文不为重服。时论推美。故有是诏。
三年十二月。敕驸马都尉尚公主后。宜令守检校官二周。年满则量人材资序。改转正员官。仍为定例。
会昌五年七月。中书门下奏。伏见公主上表称妾李氏者。伏以臣妾之义。取其贱称。家人之礼。即宜区别。臣等商量公主上表。请如长公主之例。并云某邑公主第几女上表。郡县主亦望依此例称。从之。
大中四年二月。以起居郎驸马都尉郑颢尚万寿公主。其年诏曰。女人之德。雅合慎修。严奉舅姑。夙夜勤事。此妇之节也。先王制礼。贵贱同遵。既以下嫁臣寮。仪则须依古典。万寿公主妇礼。宜依士庶。
其年二月。敕诸县主婿选尚之初。多无官绪。或正员初秩。授检校朝官。从前条流。都未详备。自今以后。县主婿如先有官。宜超资与进改。如未有官者。且授检校官。待三周年后。与第二任正员官、仍委宗正卿检勘闻奏。
五年四月。敕夫妇之际。教化之端。人伦所先。王猷为大。况枝连帝戚。事系国风。苟失常仪。即紊彝典。其有节义乖常。须资立制。如或情有可愍。即务从权。俾协通规。必惟中道。起自今以后。先降嫁公主县主。如有儿女者。并不得再请从人。如无儿者。即任陈奏。宜委宗正等准此处分。如有儿女妄称无有。辄请再从人者。仍委所司察获奏闻。别议处分。并宣付命妇院。永为例程。其月敕亲王公主葬。宜准故事。辍朝一日。其年八月。敕公主邑司。擅行文牒。恐多影占。有紊朝章。今后公主除缘征封外。不得令邑司行文书牒府县。如缘公事。令邑司申宗正寺。与酌量事体施行。
咸通十二年二月。葬卫国公主于少陵原。先是。诏百寮为挽歌词。仍令驸马韦保衡自撰公主神道碑。京兆尹薛能为外监护。供奉官杨复璟为内监护。仪注甚盛。上与郭淑妃御延兴门哭送。
和蕃公主
宏化。宗室女。贞观十三年十一月。降吐谷浑慕容诸葛钵。文成。宗室女。贞观十五年正月十五日封。降于吐蕃赞普弄赞。命江夏王送之。弄赞亲迎于河源。见王。行子婿礼甚谨。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媿沮之色。谓所亲曰。我祖父未有通婚大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当筑一城。以夸示后世。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从之。金城。雍王守礼女。神龙三年四月十四日。降于吐蕃赞普。宁国。肃宗女。干元元年七月十七日。出降回鹘英武威远毘伽可汗。置公主府。二年八月二十三日。自蕃还。至贞元五年四月十二日。议罢公主府。置邑司。永乐。宗室女。开元二十五年十一月三日。出降契丹松漠郡王李失活。燕郡。余姚公主女慕容氏。开元十五年闰五月十九日。出降契丹松漠郡王李郁子焉。固安。从外甥女辛氏。开元五年二月。出降奚首领李大酺。至八年。大酺戮死。共立季弟鲁苏为主。仍以公主为妻。时鲁苏牙官塞默羯谋害鲁苏。翻归突厥。公主密知之。遂诱而杀之。上嘉其功。赏赐累万。公主嫡母嫉主荣宠。乃上言云主是庶生。请别以所生主嫁鲁苏。上怒。乃令离婚。东光。咸安公主女韦氏。降奚首领鲁苏。交河。十姓可汗阿史那怀道女。开元五年十二月。出降突骑施可汗苏禄。和义。宗室女。天宝三载十二月十四日。出降宁国奉化王。静乐。天宝四载三月十四日。封外甥女独孤氏。降松漠都督怀顺王李怀节。宜芳。外甥女杨氏。天宝四载三月十四日。出降饶乐都督怀信王李延宠。崇徽。仆固怀恩女。大历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出降回鹘可汗。咸安。德宗女。贞元四年十月。出降回纥天亲可汗。其月二十六日。敕置咸安公主府。准亲王例。太和。宪宗女。长庆元年二月。出降回纥崇德可汗。
杂录
景龙四年正月二十七日。幸始平县。送金城公主。以骁卫大将军杨矩为使。上初谓侍中纪处讷曰。昔文成公主出降。即江夏王送之。卿识蕃情。又有安边之略。可为朕充此使也。处讷辞以不练边事。上又使中书侍郎赵彦昭代行。司农卿赵履温谓之曰。公国之宰辅。而为一介之使。不亦鄙乎。彦昭曰。计将安出。履温因为阴托安乐公主。密奏留之。至是命矩行。
二月一日。改始平县为金城县。又改地为凤台乡怆别里。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命工部尚书李暠。持节于吐蕃。以国信物一万匹。私觌物二千匹。皆杂以五彩。遣之。及还。而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于赤岭。定蕃汉界。诏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同往观树焉。既树。而吐蕃遣其臣随汉使人分往剑南及河西碛。历告边州曰。两国和好。无相侵掠。汉使告亦如之。
二十九年。金城公主薨。吐蕃使来告哀。
贞元二年四月二十九日。太常卿董晋奏。公主出降蕃国。请加玉册。制曰。可。三年九月。遣回纥使合阙将军归其国。初。合阙将其君命请婚于我。许以咸安公主嫁之。命公主见合阙于麟德殿。且命中谒者赉公主画图。就示可汗。以马价绢五万疋还之。许其互市而去。以殿中监嗣滕王湛然为送咸安公主使。仍兼婚礼使。
四年十月。回纥公主及使至自蕃。上御延喜门。禁妇人及车舆观者。时回纥可汗喜于和亲。其礼甚恭。乃上言曰。昔为兄弟。今即子婿。子婿半子也。彼犹父。此犹子也。父若患于西戎。子当遣兵除之。又骂辱吐蕃使者。及使其宰相等率众千余人。及其妹骨吐禄毗伽公主。夷妹迷叙骨吐禄公主。及职使大首领等妻妾。凡五十六妇人来迎可敦。凡遣人千余纳聘。马三千匹。上令朔州及太原分留回纥七百余人。其宰相大首领至者。馆于鸿胪寺将作监。回纥使者见于宣政殿。上召回纥公主及使对于麟德殿。颁赐有差。
元和三年正月。咸安公主薨。废朝三日。初。王师平史朝义。北虏微有功。恃此不修臣礼。至贞元四年。回纥武义成功可汗。始遣使献方物。仍求结亲。德宗与群臣议。许之。遂以公主降焉。命使册可汗为勇猛分相智惠长寿天亲可汗。册公主为孝顺端正智惠长寿可敦。御制诗送之。事具德宗实录。天亲可汗卒。子忠贞可汗立。忠贞可汗卒。子奉诚可汗立。奉诚可汗卒。国人立其相。是为怀相可汗。皆从故法尚公主。在蕃二十一年卒。册赠燕国大长公主。赐谥曰襄穆。
太和公主。长庆元年二月封为公主。册为回纥可敦。出降爱登里逻骨没密施合毗伽保义可汗。以中书侍郎平章事崔植充册使。户部侍郎平章事杜元颖充五礼使。五月。诏缘改定太和公主出降回纥事宜。令中书舍人王起赴鸿胪寺宣示回纥等使。保义可汗既立。遣使求婚。遂封第九妹为永安公主。将以降嫁焉。其年三月。保义可汗卒。四月。册九姓回纥为崇德可汗。五月。遣使请迎所许嫁公主。朝廷以封第五妹为太和公主以降。今回纥虽狄人。固请永安。而终不许。故命中书舍人王起充鸿胪寺以宣谕焉。又诏左金吾大将军胡证。充送公主为回纥可敦归国及加册可汗等使。光禄卿李宪充副使。太常卿李锐充婚礼使。公主置府。官属准亲王例。仍铸邑司印一面。及发。上以半仗御通化门送之。敕常参官于章敬寺前立班。仪卫甚盛。仍令京兆府权置公主幕次。暂驻受百寮之谒见。士女倾城观焉。
会昌元年十一月。敕缘回纥国中离乱颇甚。太和公主恐未安宁。须遣文臣专往访问。宜差通使舍人苗绾充使。三年二月,太常礼院奏太和公主到日。百寮于章敬寺门立班。旧例并以邑司承命入拜。命承命出答拜。今商量邑司官秩。多是至卑者。缘恐事太轻。今请公主左右一人。戴鬓帛承拜裲裆。将命出入。以代邑司官。谓得礼之变。从之。其月二十五日。公主自蕃还京。诏左右神策各出军二百人。及太常仪仗卤簿。从长乐驿迎公主入城。其日。改封定安大长公主。罢太和公主府。宰臣及文武百寮于章敬寺门立班候参。参毕。太和公主便赴太庙。谒宪宗穆宗二室。回从光化门入内。其日。宰相及文武百寮赴宣政衙。于东上阁门进名奉贺。赴兴庆宫贺太皇太后。二十七日敕。安定大长公主自蕃还京。莫不哀悯。百辟卿士。皆出拜迎。宣城贞宁临贞贞源义昌等公主并宗室近亲。合先慰问。晏然私第。竟已不至。度于物体。稍似非宜。各罚封绢一百匹。以塞愆违。阳安长公主既不与定安光顺相见。又两日就宅宣事。皆不在家。罚封物三百匹。三月。中书门下奏。伏闻定安大长公主。二月二十五日。以回纥背叛恩德。侵轶边陲。于光顺门内。脱去簪珥。变服请罪。陛下释其愆负。方敢对见。又以宣城公主等违敕不到。各罚封物。伏以礼法之行。始此中壸。王化盛事。人伦美谈。周易云。正家而天下定矣。臣等忝在枢近。不任抃贺踊跃之至。伏望宣付史馆纪述。为百代典制。从之。
唐会要卷七原阙 今照四库全书本增补
封禅
兖州刺史薛胄。以天下太平。登封告禅。帝王盛烈。遂遣博士登太山观古迹。撰封禅图及仪上之。高祖谦让不许。册府元龟。
贞观五年正月癸未。朝集使请封禅。旧唐书太宗本纪。
贞观五年正月。朝集使赵郡王孝恭等。佥议以为天下一统。四夷来同。诣阙上表请封禅。帝手诏曰。省表具怀。自有隋失道。四海横流。百王之弊。于斯为甚。朕提剑鞠旅。首启戎行。扶翼兴运。克成鸿业。遂荷慈睠。恭承大宝。每日昃思治。弗敢康宁。兢兢夕惕。用忘兴寝。履薄驭朽。不足为喻。赖三灵显命。百辟同心。海外无尘。远夷慕义。但流遁永久。凋残未复。田畴多旷。仓廪犹虚。家给人足。尚怀多愧。岂可遽追前代。取讥虚美。所望恂恂济济。协力尽诚。辅其不逮。致之王道。如得雅颂形于金石。菽粟同于水火。反朴还淳。当如来议。十一月己亥。朝集使利州都督武士等。诣朝堂又上表请封禅。帝曰。隋末分离。群凶竞逐。我提三尺剑。数年之闲。正一四海。是朕武功所定也。突厥强梁。世为纷更。今乃袭我衣冠。为我臣吏。殊方异类。辐辏鸿胪。是朕文教所来也。突厥破灭。君臣为俘。赡养之情。同于赤子。是朕仁爱之道也。林邑贡能言鸟。新罗献女乐。悯其离本。皆令反国。是朕敦本也。酬功录效。必依赏格。惩恶罚罪。必据刑书。割亲爱。舍嫌隙。以宏至公之遗。是朕崇信也。非朕专自矜伐。欲明圣人之教不徒然也。比年谷稼频登。疾疚不作。诚宜展礼名山。以谢天地。但以丧乱之后。民物凋残。惮于劳费。所未遑也。册府元龟。
贞观六年。平突厥。年谷屡登。群臣上言请封泰山。太宗曰。议者以封禅为大典。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阙封禅之礼。亦可比德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修封禅之仪。亦何异于桀纣。昔秦始皇自谓德洽天心。自称皇帝。登封岱宗。奢侈自矜。汉文帝竟不登封。而躬行俭约。刑措不用。人皆称始皇为暴虐。汉文为有德之君。以此而言。无假封禅。礼云。至敬不坛。埽地而祭。足表至诚。何必远登高山。封数尺之土也。侍中王珪曰。陛下发德音。明封禅本末。非愚臣之所及。秘书监魏征曰。隋末大乱。黎民遇陛下始有生望。养之则至仁。劳之则未可。升中之礼。须备千乘万骑之费。动役数州。户口萧条。何以能给。太宗深嘉征言。而中外表章不已。上问礼官两汉封山仪注。因遣中书侍郎杜正伦。行太山上七十二帝坛迹。是年。两河水潦。其事乃寝。旧唐书礼仪志。
贞观中。百官上表请封禅。太宗许焉。唯魏征切谏。以为不可。太宗谓魏征曰。朕欲封禅。卿极言之。岂功不高耶。德不厚耶。远夷不服耶。嘉瑞不至耶。年谷不登耶。何为不可。征对曰。陛下功则高矣。而人未怀惠。德虽厚矣。而泽未旁流。诸夏虽安。未足以供其事。远夷慕义。未足以供其求。符瑞虽臻。罻罗犹密。积岁一丰。仓廪尚虚。臣所以窃谓未可。臣未能远譬。但喻于人。今有人十年长患瘵。治且愈。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之良医。除其疾苦。虽已乂安。未甚充寔。告成天地。臣窃有疑。且陛下东封。万国咸集。要荒之外。莫不奔走。自今伊洛。洎于海岱。灌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岂可引彼夷狄。示之虚弱。殚府竭财。未厌远人之望。加年给复。不偿百姓之劳。或水旱之灾。风雨之变。庸夫横议。悔不可追。岂独臣言。兆人咸尔。太宗不能夺。乃罢封禅。大唐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