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永徽六年十月。武后未立。上特号为宸妃。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奏言。帝王嫔妃。自有恒数。今若别立妃号。臣等窃以为不可。乃止。
贞元六年七月九日。太常卿崔纵奏。谨按司封令及六典。王母为太妃。高祖宇文昭仪生韩王元嘉。后为韩国太妃。太宗燕妃生越王贞。后为越国太妃。今诸王母未有封号。请遵典故。其月。吏部郎中柳冕署状。称历代故事及六典。无公主母称号。臣谨约文比义。公主母既因公主而贵。伏请降于王母一等。命为太仪。各以公主本封。加太仪之上。旨依。
元和四年。德宗皇帝妃韦氏卒。废朝三日。妃祖濯。尚中宗女定安公主。官至卫尉少卿。父会昌中为义王驸马。妃少入宫。性敏顺。善于承奉。德宗重之。遂册为妃。六宫服其德。崇陵复土毕。于园寝终三年之制。至是卒。
尚宫宋氏葬。奉敕令所司供卤簿。准故事。只合给仪仗。诏以鼓吹赐之。宋氏姊妹五人。皆有文学。贞元中。泽潞节度使李抱真。贡至阙下。德宗召入宫试。兼问经史文义。深加赏叹。自后皇太子及诸王公主等。多从受学。姊妹中。尚宫尤通达人事。自宪宗穆宗。呼为先生。其名实根本。具在宪宗实录。宝历元年。赠梁国夫人。其年七月。敕殿中。上奉御郭环曾祖故陈州刺史崇。可封工部尚书。曾祖母唐氏。可赠晋昌郡夫人。祖母李氏。可赠陇西郡夫人。父右威卫将军义。可赠礼部尚书。以环妹才人有宠故也。未为妃后。一旦褒赠。荣及祖祢。前例无之。
天佑二年九月六日。内出宣旨。乳母杨氏可赐号昭仪。乳母王氏。可封郡夫人。第二乳母先帝已封郡夫人。可准杨氏例改封。中书奏议。言乳母古无封夫人赐内职之例。近代因循。殊乖典故。昔汉顺帝以乳母宋氏为山阳君。安帝乳母王圣为野王君。当时朝议。犹或非之。惟中宗封乳母于氏为平恩郡夫人。尚食高氏为蓨国夫人。今国祚中兴。礼仪革旧。臣等商量。杨氏望赐号安圣君。王氏福圣君。第二王氏康圣君。从之。
其年十二月。敕宫嫔女职。本备内任。近年以来。稍失礼仪。今后每遇延英坐朝日。只令小黄门祇候引从。宫人不得擅出内。
  出宫人
武德九年八月十八日。诏王者内职。取象天官。上备列宿之序。下供埽除之役。肇自古昔。具有节文。末代奢淫。搜算无度。朕顾省宫掖。其数实多。悯兹深闭。久离亲族。一时减省。各从娶聘。自是中宫前后所出。计三千余人。贞观二年春三月。中书舍人李百药上封事曰。自陛下受命已来。诏示天下。薄赋轻徭。恤刑慎狱。躬行节俭。减损服御。虽尧舜德音。无以过此。然阴气郁积。亦恐是旱之咎征。往年虽出宫人。未为尽善。窃闻大安宫及掖庭内。无用宫人。动有数万。衣食之费。固自倍多。幽闭之冤。足感和气。亢阳为害。亦或由兹。至七月三日。上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隋氏末年。求采无已。此皆竭人财力。朕所弗取。且洒埽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息人。亦各得遂其性。于是命尚书左丞戴冑。给事中杜正伦等。于掖庭宫西门简出之。开元二年八月十日诏曰。古者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以备内职焉。朕恭膺大宝。颇修旧号。而六宫旷位。未副于周礼。八月算人。不行于汉法。至于姜后进谏。永巷脱簪。袁盎有言。上林引席。此则朕之所慕。未曾忘也。顷者。人颇喧哗。闻于道路。以为朕求声色。选备掖庭。岂余志之未孚。何斯言之妄作。往缘太平公主取人入宫。朕以事虽顺从。未能拒抑。见不贤莫若自省。欲止谤莫若自修。改而更张。损之可也。妃嫔已下。朕当拣择。使还其家。宜令所司将车牛。今月十二日。赴崇明门待进止。
大历十四年五月。出宫人百余人。
贞元二十一年三月。出后宫人三百人。其月。又出后宫及教坊女妓六百人。听其亲戚迎于九僊门。百姓莫不叫呼大喜。
元和八年六月。出宫人二百车。任其嫁配。十年十二月。出宫人七十二人。
长庆四年二月。敕先在掖庭宫人。及逆人家口。并配内园者。并放出外。任其所适。其月敕文。宫中老年及残疾不任使役。并有父母者。并委所司。选择放出。
宝历二年十二月。敕在内宫女。宜放三千人。愿嫁及归近亲。并从所便。不须寻问。
开成三年二月。文宗以旱出宫人刘好奴等五百余人。送两街寺观。任归亲戚。翌日。因紫宸对。宰相李曰。陛下放宫女数多。德迈千古。汉制八月算人。晋武平吴。亦多采择。仲尼所谓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宰相郑覃曰。昔晋武以采择之失。中原化为左衽。千古可为殷鉴矣。
唐会要卷四
  储君
太子建成。高祖长子。武德元年六月七日。册为皇太子。九年六月四日。伏法。追封息王。初。武德元年六月。万年县法曹孙伏伽上疏谏曰。臣闻性相近而习相远。以其所好相染故也。皇太子及诸王等左右群僚。不可不择而任之。但是无德义之人。家门不能邕睦。及好奢华驰骋。嫚游声色。不得使亲而近之。臣历观往古。下览近代。至于子孙不孝。兄弟离间。莫不为左右乱之。愿陛下选贤才以为皇太子僚友。如此则克隆盘石。永固维城矣。
中山王承干。太宗长子。武德三年六月。封恒山郡王。五年八月。徙封中山郡王。九年十月。立为皇太子。贞观十七年四月六日。废为庶人。居黔州。十八年十二月二日。薨。开元二十四年。追封恒山郡王。谥曰愍。初。贞观十三年。黄门侍郎刘洎上疏曰。太子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常识忧惧。无由晓风俗。虽复神机不测。天纵生知。而开物成务。终由外奖。是故周储上哲。思望奭而加裕。汉惠深仁。引绮园而昭德。原夫太子。宗祧是系。善恶之际。兴亡斯在。苟不勤始。将悔于终。故晁错上书。令先通政术。贾谊献策。务前知礼乐。臣今不曲陈故事。请以圣德言之。陛下多才多艺允武允文。尚且虽休勿休。日慎一日。求异闻于振古。劳叡思于当年。乙夜观书。事高汉帝。马上披卷。勤过魏后。陛下自励如此。而令太子优游。臣所未喻一也。如蹔屏机务。即寓目雕虫。屈宋不足以升堂。锺张何阶于入室。陛下好古如此。而令太子悠然静处。不寻篇翰。臣所未喻二也。备该众妙。独秀寰中。犹晦天聪。俯询凡议。听朝之隙。引见群臣。降以温颜。访以今古。陛下自行如此。而令太子久入趋侍。不接正人。臣所未喻三也。若谓无益。则何事劳神。若谓有成。则宜申贻厥。蔑而不急。未见其可。上遂敕刘洎。令与岑文本马周。递日往东宫。与太子谈论。十六年二月。谏议大夫褚遂良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霄极。其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而先王必本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礼特须尊崇。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或至乱国。臣伏见东宫料物。岁得四万段。付市货卖。凡值一万一千贯文。魏王支别。封及廪物。一年几值一万六千贯文。是储君料物。翻少藩王。朝野闻见。以为非是。昔汉明帝披舆地图。等诸国户口。令诸子租岁。不过二千万。明德马后为言。亦不偏得。此则防其嗜欲。节其骄恣。伏愿陛下颇择汉法。宏此无偏。储君之用。微附古昔。则天下幸甚。因诏曰。储贰不会。自古例程。近代以来。多为节限。求之故寔。深非事宜。自今皇太子出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至其年八月十四日。上谓侍臣曰。当今国家。何事最急。各为我言之。右仆射高士廉曰。养百姓最急。黄门侍郎刘洎曰。抚四夷最急。中书侍郎岑文本曰。行礼义最急。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当今四方仰德。谁敢为非。但太子诸王。须有定分。陛下宜为万代法。以遗子孙。上曰。此言是也。朕年将五十。已觉衰怠。既以长子守器东宫。弟及庶子。数将五十。心常忧虑。颇在此耳。但自古嫡庶。无良佐何尝不倾败家国。公等为朕搜访贤德。以辅储君。爰及诸王。咸求正士。且事人岁久。则分义情深。非意窥觊。多由此作。于是限王府官寮。不得过四考。十七年三月。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上表。言皇太子及诸王。陛下处置。未为得所。太子国之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上曰。我识卿意。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燕王忠。高宗长子。贞观二十年八月。封陈王。永徽三年七月。册为皇太子。六年十一月。武后既立。礼部尚书许敬宗奏曰。臣闻元储以贵。立嫡之义尤彰。罔敢同名。正本之文愈显。既而皇后生子。合处少阳。出自涂山。是为吾君之胤。夙娴胎教。宜展问竖之心。乃复为孽夺宗。降居藩邸。臣以愚诚。窃所未喻。且今之守器。素非皇嫡。永徽爰始。国本未生。权引彗星。越升明两。近者元妃载诞。正胤降神。重光日融。爝火宜息。安可以滥兹皇统。叨据大器。国有诤臣。孰逃其责。窃惟息姑克让。可以思齐。刘强守藩。宜遵往轨。追踪太伯。不亦可乎。踵武延陵。固当安矣。宁可反植枝干。久易位于天庭。倒袭衣裳。使违方于震位。蠢尔黎庶。云谁系心。垂裕后昆。将何播美。且父子之际。人所难言。事或犯鳞。必婴严宪。伏自思忖。荷眄前朝。引于陋巷之中。申以后车之礼。云台画像。十有八人。三纪于兹。惟臣仅在。常思勉力。少报鸿恩。今兹冢嗣执珪。下支当璧。孟侯沦屈。大典未申。臣既分职文昌。典司嘉礼。位陪宗伯。不敢旷官。效命之秋。宜在兹日。及召见。上曰。卿朕之伯夷。立嫡之义。在礼何如。对曰。正国本则万事理。皇太子国之本也。本犹未正。万国无以系心。东宫者。所出本微。今知国家已有正嫡。必不自安。窃位而怀疑。恐非宗庙之福也。愿陛下熟计之。上曰。忠已自让。对曰。能为太伯。愿速从之。显庆元年正月六日。降为梁王。官寮皆惧罪亡匿。无敢见者。太子右庶子李安仁。独候忠泣涕。拜辞而去。时论美之。
章怀太子贤。高宗第六子。永徽六年正月。封潞王。龙朔元年九月二十日。改封沛王。咸亨二年五月十三日。敕尚书省与夺事。及须商量拜奏事等文案。并取沛王贤通判。其应补拟官。及废置州县。并兵马刑法等事。不在判限。三年九月。改名德。徙封雍王。上元二年六月三日。改名贤。册为皇太子。调露二年八月二十日。废为庶人。唐隆元年七月七日。追赠太子。谥曰章怀。贤初封潞王。为幽州都督。始出阁。容止端雅。高宗深所叹赏。谓司空李绩曰。此儿已读得尚书礼记。诵古诗赋复千余篇。暂经领览。遂即不忘。我曾遣诵论语。至贤贤易色。遂再三覆诵。我问何为如此。乃云性爱此言。及为皇太子。令监国。处分明审。为时所称。仪凤中。手敕褒美。贤又令右庶子张大安等。注范晔后汉书。表上之。赐物三万段。仍以其书付秘阁。时正议大夫崇俨。以符劾之术为则天任使。密称英王状类太宗。又宫人潜议云。贤是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亦自疑惧。则天又常撰少阳政范。及孝子传以赐之。仍数作书以责让。及崇俨为盗所杀。则天疑贤所为。又使人发其阴事。诏中书侍郎薛元超。黄门侍郎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与法官推鞫之。于东宫马坊搜得皁甲数百领。乃废为庶人。幽于别所。
节愍太子重俊。中宗第三子。圣历元年腊月。封义兴郡王。神龙元年二月十九日。徙封卫王。二年七月五日。册为皇太子。三年七月五日。兵败自杀。唐隆元年六月二十五日。赠太子。景云元年七月。谥节愍。十一月。陪葬定陵。废太子瑛。元宗第二子。本名嗣谦。景云元年九月二日。封真定郡王。先天元年八月十一日。进封郢王。开元三年正月十七日。册为皇太子。十三年三月十日。改名鸿。二十三年七月。改名瑛。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废为庶人。初。二十三年。将废太子。谋于宰臣。张九龄曰。太子天下之本也。动之则摇人心。且太子之在东宫。未闻大恶。臣闻父子之道。天性也。有过父恕而掩之。无宜废绝。且其状未着。恐外人窥之。伤陛下慈父之道。宝应元年五月十九日。敕宜复旧封皇太子。初。瑛母赵丽妃。有才貌。善歌舞。元宗在潞州。甚宠遇。及武惠妃宠幸。丽妃恩顾渐薄。时鄂王瑶母皇甫德仪。光王琚母刘才人。皆元宗在临淄邸得幸。及惠妃承恩。鄂光之母。亦渐疏薄。于是瑛与鄂光。自谓母氏失职。常有怨望。遂为李林甫及驸马杨洄所诬。元宗震怒。并废为庶人。俄又赐死。天下冤之。后惠妃屡见三庶人为祟。
惠昭太子宁。宪宗长子。元和元年八月。封为邓王。四年闰二月。立为皇太子。六年十二月薨。谥曰惠昭。庄恪太子永。文宗长子。太和四年正月。封鲁王。六年十月。立为皇太子。开成三年十月薨。谥曰庄恪皇太子裕。昭宗长子。大顺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封德王。干宁四年二月十四日。册为皇太子。天佑元年薨。
  杂录
贞观十六年六月。苑西守监穆裕。农囿不修。太宗怒甚。命于朝堂斩之。侍臣战栗。莫敢进言。太子承干谏曰。人者有生最灵。一死不可复活。命即斩之。理恐未尽。请付法司推鞫。太宗意解。即笞而释之。长孙无忌进曰。陛下发天威之怒。太子犯颜进谏。斯诚四海之福。太宗曰。自朕御天下。虚心正人。即有魏征。朝夕纳谏。自征云亡。刘洎继之。太子幼在朕前。每见规谏者。常心悦之。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