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鼓山艺文志
鼓山艺文志
——《闲止草堂书钞》卷二
潘耒字叔耕,江南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应博学鸿词科试,授翰林院检讨,年六十三卒。
涌泉寺
山行不见山,深松覆如幄。滴翠沾人衣,晴云时满掬。修磴延清风,危亭肆遐瞩。忽闻钟鱼声,招提在岩腹。规制特崇宏,威仪殊肃穆。客至浩如归,旋汲新泉沐。院主法臈尊,道风闻九牧。软语接凡夫,剑锋不可触。山空月华朗,夜静天香馥。自然生道心,无劳遣尘俗。高斋凉如秋,一榻清寂足。可叹市朝人,纷纷梦蕉鹿。
——乾隆《鼓山志 艺文》,又见
《遂初堂集 闽游草》
康熙四十九年(1701年)刊本
喝水岩
鼓山厚而藏,兹岩特呈巧。山骨露无余,削成类天造。两岩划崇墉,一涧凿深沼。石奇天卓笏,木古龙垂爪。灵境开鸿蒙,殊庭割昏晓。仄径循悬崖,下窥绝壑窅。清泉吐龙头,余润滋苔草。广亭可盘桓,炎威失如扫。攀罗过石门,道穷出云表。落日照江洲,毫末皆可了。此地信名区,来游古不少。题名石如林,爵系半可考。笔踪俨犹新,其人骨已槁。未知天地间,何物差难老。百年驹隙中,学道苦不早。旷观发遐思,兴言勖同抱。
——乾隆《鼓山志 艺文》,又见
《遂初堂集 闽游草》
白云洞
石洞肖狮口,本是云所居。山僧占之住,厦屋宽有余。云意未忍别,赋质幸清虚。共住亦何碍,来往成相于。徘徊几榻间,乍卷还乍舒。我来值云去,余润犹在裾。垂头看下方,川原绮绣如。榕城十万户,照耀日出初。楼台及门观,历历掌上胪。有时片云起,大千覆须臾。浩如泛瀛海,独立骑鲸鱼。兹地洵幽迥,泉石亦不殊。赖有云变化,奇态难为书。割赠谅不可,僧云只自娱。
——乾隆《鼓山志 艺文》,又见
《遂初堂集 闽游草》
登屴崱峰绝顶
北溟之鱼南溟鸟,飞腾变化穷八表。吾生何为居瓮中,百年甘作醯鸡老。所以登山必登巅,欲舒双眼青霄边。鼓山之顶出云际,眺望可尽东南天。我来值晴明,万象何澄鲜。山川见条理,原隰分术阡。南条之山尽闽岭,奔腾到海何雄猛。龙蟠虎踞开名都,万壑千峰脉井井。重江西来匹练长,回环曲折趋大荒。日照遥沙作金色,穷溟无际青茫茫。粟散百千国,浮沉海中央。蓬莱清浅凡几度,仙人频见伤。下视榕城青一簇,摩肩毂击争相逐。王国霸业总成尘,达者观之蛮与触。谁能径上七金山,大千世界胪掌间。净居天上清凉境,罡风吹堕何时还?
——《遂初堂集 闽游草》
再宿列祖堂
山径凉无暑,虚堂夜更清。风来天界阔,月到上方明。胜友无凡语,高僧不世情。汲泉煮茗罢,团坐话无生。
本是清斋客,贪来佛地居。戒香熏钵衲,尘梦警钟鱼。祖位灯相续,(开山后共八十五代禅师)禅关箭不虚,周何同有累,勇割意何如。
——《遂初堂集 闽游草》
吸江兰若
树合疑无径,峰回忽有庵。江光瓮牖得,雨气石林含。屋小偏宜坐,僧孤似可谈,岩栖应就此,弥勒许同龛。
——《遂初堂集 闽游草》
白云廨院
暂歇篮舆步石梁,院门古树绿千章。僧来云壑衣衫润,客饭榕阴几簟凉。百道飞泉归石涧,一声清磬出新篁。人生岂合埋尘土,世味何如道味长。
——乾隆《鼓山志 艺文》,又见
《遂初堂集 闽游草》
凤池庵
行尽茶园到凤池,山巅奇绝贮清漪。灵禽乍浴人稀见,仙药丛生僧不知。云恋坞深迟出岫,竹当峰缺早抽枝。寒山去后丰干老,懒惰无心觅虎骑。
——《遂初堂集 闽游草》
国师塔
一枝圣箭透重城,千载南荒祖令行。无缝塔中标塔样,隆隆石鼓半天鸣。
——《遂初堂集 闽游草》
徐钅九(1636~1708年)字电发,江南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应博学鸿词科试,授翰林院检讨。好旅游,历闽、浙、粤、桂各省。
坐茶亭看云
山气日夕佳,延揽悦心目。暑雨侵人衣,笋舆陟林麓。忽然天风吹,白云满岩谷。上界湿钟声,下方蔽茅屋。冥蒙疑破絮,参差涨烟竹。招呼拟赠贻,不愁云雾触。顷刻岛屿藏,变幻屡移瞩。但闻人语声,急欲看飞瀑。扪萝跻高顶,明当铲黄独。遥祝海云收,探奇吾愿足。
——《南沙草堂诗集》卷十四
台湾学生书局印本
从喝水岩石门寻水云亭故址
岚气湿衣裾,洞口云来黑。下临万仞潭,窈窕不可测。四顾狮象蹲,奇峰指屴崱。攀跻兴未穷,逾岭披榛棘。缘栈历虚危,扪萝望空即。划然开石门,转身尚逼侧。好事喜锤镌,烟消石难泐。蛟龙纷攫拏,苔藓恣剥蚀。遂欲探涌泉,还思水云迹。登磴溯高岗,似展垂天翼。云海正苍茫,阳乌已西匿。投杖急归来,临风三太息。
——《南沙草堂诗集》卷十四
雨后坐蹴鳌桥观瀑布
振策出山门,似听滩声恶。缓步跻州梯,湿云蔽寥廓。怪石扬巨镡,匹练横空落。喧豗走雷霆,恍与银涛搏。石角散飞流,珠沫旋喷薄。屡折益奔峭,潜蛟渐腾跃。夭矫疑白龙,群趋赴大壑。耸观心神惊,灵源恣冥索。坐久始闻声,探奇信有托。悠然思五丁,何年始疏凿。
——《南沙草堂诗集》卷十四
同紫岩、公漪登鼓山绝顶
翳昔神禹奠四海,闽越僻在蛮夷陬。崎岖诘曲迹罕到,其时或未通车舟。岩壑尽闭踞豺虎,灌莾路塞蟠螭蚪。何年巨灵始劈划,海风逢逢扬高旈。余来采药穿芒屩,乘槎偶作东南游。武夷崖梯未攀接,先从石鼓探龙湫。倏然雷雨气蓬勃,似阻着屐穷冥搜。余益贾勇历危栈,衡泥冒雨凌丹丘。竟从屴崱一骋望,驻策聊欲舒双眸。白云蒙蒙失远近,冥目作观忘九州。向闻兹山雾气绝,琉球隐见若浮沤。迩虽蒙密众峰蔽,登临亦可消烦忧。天风海涛似相送,拂衣欲去仍淹留。拟留石壁识日月,苦无奇句供雕锼。归来一步一回顾,仰看百道飞泉流。爬沙此岩三太息,青冥有路难追求。白云堂中遂高卧,卧听粥鼓思悠悠。
——《南沙草堂诗集》卷十四
再过灵源洞石壁观李伯纪、
朱晦庵真西山诸先贤镌刻慨然作歌
元祐宫中有尧舜,秉钧同日皆名贤。自从党籍起章蔡,遂令宋室成南迁。青蝇终古乱黑白,与人家国诚徒然。吁嗟四先生,千载人争传。胡为后先陟闽峤,不跻廊庙跻山巅。绍熙岁月纪登眺,岂贪林壑来磨镌。往后效颦疥苍藓,真如蜗壁纷流涎。腕力纵好笔锋曲,终随瘴雨消蛮烟。曷若诸贤照敻古,芒寒色正重南天。呜呼殷鉴总一辙,惟帝尧舜臣勉旃。
——《南沙草堂诗集》卷十四
白云堂坐雨
殷然雷四起,槛外响龙吟。晻霭香炉湿,迷离梵呗沈。半床云共宿,千嶂雨来侵。烦暑都能涤,堂空如夕阴。
——《南沙草堂诗集》卷十四
循松径游吸江兰若
松径高低入,招提傍古台。侵阶孤嶂逼,豁眼乱云开。树向中流出,云从四面来。谁能开口吸,一笑指蓬莱。
——《南沙草堂诗集》卷十四
临沧亭听泉小饮和紫岩韵(二首)
雨歇泉犹泻,云来槛外飞。流波岚气湿,倒影日光微。滑笏摩苍藓,跳珠溅石矶。风炉应遣试,幽赏愿无违。
豁眼疑无际,衔杯酒兴长。雨侵苔径滑,风送葛衣凉。坐久知空寂,心清闻妙香。悠然响琴筑,归路澹相忘。
——《南沙草堂诗集》卷十四
藏堂石塔观舍利,
时秋海棠盛开和紫岩韵
六月幽岩风雨深,上方钟磬晚沉沉。浮生昨已醒前梦,半偈今才冥夙心。蔼蔼慈云遮石塔,微微清梵出香林。草花肠断无人问,冷艳凄迷惨不禁。
——《南沙草堂诗集》卷十四
屴崱峰
屴崱峰头晚照开,灵源翠锁少尘埃。雪飞半岭诸天净,雨洗千松万壑哀。入世愁看机变幻,扶筇喜共客徘徊。微茫一粟吾能辨,日本船从海上来。
——《南沙草堂诗集》卷十四
由白云下院冒雨登山
篮舆才上觉身轻,见说看山眼倍明。一路苍松如拱揖,数声啼鸟解逢迎。喜投禅榻逢僧话,爱听流泉结伴行。风送海涛鸣石鼓,不愁雨洗路欹倾。
——《南沙草堂诗集》卷十四
别涌泉寺至下院山亭与紫岩,
公漪匆匆小饮即去
天放归途半日晴,看山又作出山行。岩花似向人前笑,云气还疑足底生。低岸葛巾酒初漉,横拖藤杖眼犹明。酣来自哂真痴绝,底事忙忙别化城。
——《南沙草堂诗集》卷十四
国师岩示为霖和尚(四首)
识得西来义,九年能面壁。石破与天开,师从此中出。
我欲来居此,思参最上乘。谁能施慧剑,绝壁斩孤藤。
殷然泻飞瀑,急流互洄洑。已是悟升沈,何须出幽谷。
自喝泉声去,从无一道来。如何今日至,恍惚似奔雷。
——《南沙草堂诗集》卷十四
罗汉泉
借问阿罗汉,何年凿此泉。如何沧海竭,不共作桑田。
——《南沙草堂诗集》卷十四
甘露松
甘露何时集,青松涧道栽。几番遭野烧,应过劫灰来。
相传松为晏国师手植,常有甘露集其上。时为野火所焚,犹自青青如盖。
——《南沙草堂诗集》卷十四
茶园
数间茅屋结云根,几缕茶烟度石门。我亦江南老桑苧,欲携茗椀过山村。
——《南沙草堂诗集》卷十四
望海
烟螺如黛有无间,番船初从岛上还。东望沧溟云咫尺,拟随徐福住三山。
——《南沙草堂诗集》卷十四
下山口占
分明书里回头看,愁杀今朝往翠屏。十里飞泉来送客,也应挥手谢山灵。
——《南沙草堂诗集》卷十四
金潮字海门,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士。官昆山知县,以事罢官,羁留吴下四十年,授徒自给,年八十余,归里卒。
白云洞
吹笙石上至今闻,三月桃花照眼醺。客到山中谁是伴,偶然携得半囊云。
——乾隆《鼓山志 艺文》
雨后坐喝水岩
雷殷澄潭百尺台,万峰飞捲海涛来。游人却爱山中雨,水到岩头喝不回。
——乾隆《鼓山志 艺文》
李象元字伯猷,广东澄海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士,官翰林检讨。典试山东。
游鼓山
护道松皆古,缘坡磴却安。但知尘界隔,不觉梵天宽。帆楫双江合,风霜百怪寒。不嫌迟到寺,烟霭起岩蛮。
——乾隆《福建通志 艺文十》
乾隆七年(1742年)刊本
魏荔彤字念庭,直隶柏乡(今河北柏乡)人。清康熙间贡生,四十九年(1784年)任福建漳州府,升江南常镇道。
游鼓山途次
淡云疏雨已清秋,偶访招提象外游。深羡鼓山新入眼,不堪廛市更回头。劳肩久拟僧龛憩,残暑先从上界收。谁辟烟岚传客到,长林幽鸟语如邮。
路绕渔村野水通,溪田细飐稻花风。长吟独往秋山里,逸兴先飞城郭东。半岭江流浮漭沆,上方日影散空濛。投筇且倚石亭望,可有南来一塞鸿。
——乾隆《鼓山志 艺文》,又见
《怀舫集》
咸丰五年(1855年)刻本
涌泉寺步栎园先生韵
连岁尘婴快赏稀,秋朝蜡屐叩云扉。江明断岫兼天涌,花落空岩挟雨飞。山色悬悬投客梦,钟声款款到渔矶。应迟泉石留轩冕,何为游踪久未归。
佛阁横霞作断文,秋光淡宕渐平分。孤幢影照松间月,清梵风飘海上云。铃语自消良夜永,禅关不掩旅思纷。芒鞋竹笠何年事?愿听经声证所闻。
——乾隆《鼓山志 艺文》,又见
《怀舫集》
杨文乾字符统,号霖宰,清汉军正白旗人。恩荫出身,康熙间任曹州知府。雍正三年(1725年)任广东巡抚,曾奉命来闽,清查亏帑,毫无瞻顾,回,卒于任。
按:旧志此诗作者为“杨乾”。经查各种工具书及地方志,都无此人。据诗后附其子杨应琚跋云:“鼓山为八闽勝地,……戊寅之夏,余待罪制使,于劝农之便,遂登其麓。伏见先公与前制府高文良公(指高其倬)唱和之什。先公时任粤东巡抚,奉命来闽清理十郡要务,校阅沿海军营,驻省数月,公余信宿山寺,吟哦其间,迄今三十二年矣。”戊寅当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又查民国《福建通志职官志 清》:“闽浙总督杨应琚,乾隆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在任。”《清史稿 杨应琚传》:“杨应琚,字佩之,汉军正白旗人,广东巡抚文乾子,……二十二年任闽浙总督。”据此,杨乾乃杨文乾之误。
游鼓山寺
积翠千里石径斜,公余偶尔到僧家。出山活水鸣清涧,绕寺苍松映晚霞。足下生云情是幻,耳边啼鸟兴偏奢。真禅别有真空境,笑语浮屠莫浪夸。
——乾隆《鼓山志 艺文》
晓登鼓山最高处观日出
红光涌耀浪重重,照澈乾坤色更浓。白虎有岩皆敛迹,乌龙无水不潜踪。回看万象随时现,俯视千山到处恭。乘兴欲游三岛去,漫言此地最高峰。
——乾隆《鼓山志 艺文》
高其倬字章之,清镶黄旗汉军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雍正四年(1726年)为闽浙总督,累官工部尚书。他少负诗名,称一代作手。
奉和游鼓山寺
青峰影里绿溪斜,佛阁凌空衲子家。地擅林泉延杖履,客于襟韵带烟霞。迟留蓬阆因缘在,扶植生灵愿力夸。自识神仙无上诀,鹿车小果未须夸。
——乾隆《鼓山志 艺文》,又见
《味和堂诗集》卷三
道光五年(1825年)刊本
奉和晓登鼓山最高处观日出
危磴盘盘上百重,五更寒重兴偏浓。海天初见羲和影,云峤欣留谢傅踪。境地高时群岫小,光明遍处万邦恭。公扶玄化同乔岳,宁数东南第一峰。
——乾隆《鼓山志 艺文》,又见
《味和堂诗集》卷三
吴廷华字中林,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举人,官兴化府通判。
喝水岩
老僧诵经若流水,乃怪水声喝水止。喝水水亦知掉头,万籁无时不聒耳。石梁雁荡天下奇,悬崖瀑布非尺咫。凭空直泻万丈潭,大声时发深潭底。此中乃号清净门,古道场开人累累。可知不见与不闻,固是释迦大宗旨。一泓养此活泼泼,无事辄令活水死。老晏一喝有因缘,此水乃得大欢喜。昔闻在山泉水清,出山混浊纷不理。自得此喝识本来,滴滴归源达无始。旧时溪壑任空空,澄渊乃在方寸里。溪东一水出旁门,今人误认此水徙。老夫入山喜饶舌,随波随流那解此。无波古井如是观,还请吾师竖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