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义

卿、大夫一妻二妾者何?尊贤重继嗣也。不备侄娣何?北面之臣贱,不足尽执人骨肉之亲。《礼?服经》曰:“贵臣贵妾。”明有卑贱妾也。士一妻何?下卿大夫礼。《丧服小记》曰:“士妾有子,则为之缌。”
聘嫡夫往而死,媵当往否乎?人君不再娶之义也。天命不可保,故一娶九女。以《春秋》伯姬卒,时娣季姬更嫁曾阝,《春秋》讥之。夫人死后更立夫人者,不敢以卑贱承宗庙。自立其娣者,尊大国也。《春秋传》曰:“叔姬归于纪。”叔姬者,伯姬之娣也。伯姬卒,叔姬升于嫡,《经》不讥也。或曰:嫡死不复更立,明嫡无二,防篡煞也。祭宗庙摄而已。以礼不聘为妾,明不升。
《曾子问》曰:“昏礼既纳币,有吉日,女之父母死,何如?孔子曰:“婿使人吊之,如婿之父母死,女亦使人吊之。父丧称父,母丧称母。父母不在,则称伯父、世尊。婿已葬,婿之伯父、叔父使人致命女氏曰:某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许诺不敢嫁,礼也。婿免丧,女父使人请,婿不娶而后嫁之,礼也。女之父母死,婿亦如之。’”
妇人所以有师何?学事人之道也。《诗》云:“言告师氏,言告言归。”《昏礼经》曰:“告于公宫三月,妇人学一时,足以成矣。”与君无亲者,各教于宗庙妇之室。国君取大夫之妾、士之妻老无子者而明于妇道,又禄之,使教宗室五属之女,大夫、士皆有宗族,自于宗子之室学事人也。女必有傅姆何?尊之也。《春秋传》曰:“傅至矣,姆未至。”
妇人学事舅姑,不学事必父母者,示妇与夫一体也。《礼?内则》曰:“妾事夫人如事舅姑,尊嫡绝妒嫉之原。”《礼?服传》曰:“妾事女君与事舅姑同也。”妇事夫有四礼焉:鸡初鸣,咸盥漱,栉纵笄总而朝,君臣之道也;恻隐之恩,父子之道也;会计有无,兄弟之道也;闺阃之内,衽席之上,朋友之道也。闻见异词,故设此也。
有五不娶:乱家之子不娶,逆家之子,世有刑人,恶疾,丧妇长子,此不娶也。
出妇之义,必送之。接以宾客之礼,君子绝愈于小人之交。《诗》云:“薄送我畿。”
天子妃谓之后何?后君也。天下尊之妃至尊,故谓之后,明海内小人之君子也,天下尊之,故系王言之。《春秋传》曰:“迎王后于纪。”国君之妻称之曰夫人何?明当扶进夫人,谓八妾也。国人尊之,故称君夫人也。自称小童者,谦也,言己智能寡少如童蒙也。《论语》曰:“国君之妻,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国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谓聘问兄弟之国及臣他国称之。谦之词也。
妻者,何谓?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自天子下至庶人其义一也。妾者,接也,以时接见也。
嫁娶者,何谓也?嫁者,家也,妇人外成,以出人为家。娶者,取也。男女谓男者,任也,任功业也;女者,如也,从如人也。在家从父母,既嫁从夫,夫殁从子也。《传》曰:“妇人有三从之义也。”夫妇者,何谓也?夫者,扶也,扶以人道者也;妇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配疋者何?谓相与为偶也。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诗》云:“不惟旧因。”谓夫也。又曰:“燕尔新婚。”谓妇也。所以昏时行礼何?示阳下阴也,婚亦阴阳交时也。
男子六十闭房何?所以辅衰也,故重性命也。又曰:父子不同礻施。为乱长幼之序也。《礼?内则》曰:“妾虽老,未满五十,必预五日之御,满五十不御,俱为助衰也。至七十大衰,食非肉不饱,寝非人不暖;七十复开房也。”
●卷十
○绋冕
绋者,何谓也?绋者,蔽也,行以蔽前,绋蔽者小。有事因以别尊卑,彰有德也。天子朱绋,诸侯赤绋。《诗》云:“朱绋斯皇,室家君王。”又云:“赤绋金舄,会同有绎。”又云:“赤绋在股。”皆谓诸侯也。《书》曰:“黼黻衣,黄朱绋。”亦谓诸侯也。并见衣服之制,故远别之,谓黄朱亦赤矣。大夫葱衡,别于君矣。天子大夫赤绂葱衡,士。朱赤者,或盛色也,是以圣人涂法之用为绋服,为百王不易也。绋以韦为之者,反古不忘本也。上广一尺,下广二尺,天一地二也;长三尺,法天、地、人也。
所以有冠者卷也?所以卷持其发也。人怀五常,莫不贵德,示成礼有修饰首,别成人也。《士冠经》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论语》曰:“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礼所以十九见正而冠何?渐三十之人耳。男子阳也,成于阴,故二十而冠,《曲礼》曰:“二十弱冠。”言见正。何以知不谓正月也?以《礼?士冠经》曰:“夏葛屦,冬皮屦。”明非岁之正月也。
皮弁者,何谓也?所以法古,至质冠名也。弁之言攀也,所以攀持其发也。上古之时质,先加服皮以鹿皮者,取其文章也。《礼》曰:“三王共皮弁素积。”裳也,腰中辟积,至质不易之服,反古不忘本也。战伐田猎,此皆服之。
麻冕者何?周宗庙之冠也。《礼》曰:“周冕而祭。”又曰:“殷旱夏收而祭。”此三代宗庙之冠也。十一月之时,阳气冕仰黄泉之下,万物被施前冕,而后仰,故谓之冕。谓之诩者,十二月之时,施气受化诩张而后得牙,故谓之诩。谓之收者,十三月之时,气收本,举生万物而达出之,故谓之收。冕仰不同,故前后乖也。诩张,故萌大,时物亦牙萌大也。收而达,故前葱大者,在后时物亦前葱也。纟免所以用麻为之者,女功之始,亦不忘本也。即不忘本不用皮,皮乃太古未有礼文之服,故《论语》曰:“麻冕,礼也。”《尚书》曰:“王麻冕。”冕所以前后递延者何?示进贤退不能也。垂旒者,示不现邪。纩塞耳,示不听谗也。故水清无鱼,人察无徒,明不尚极知下。故《礼》云:“王藻曰,十有二旒,前后递延。”《礼器》云:“天子麻冕,朱绿藻,垂十有二旒者,法四时十二月也。诸侯九旒。大夫七旒。士爵弁,无旒。”
委貌者,何谓也?周朝廷理政事、行道德之冠名。《士冠经》曰:“委貌周道,章甫殷道,毋追夏后氏之道。”所以谓之委貌何?周统十一月为正,万物萌小,故为冠饰最小,故曰委貌。委貌者,委曲有貌也。殷统十二月为正,其饰微大,故曰章甫。章甫者,尚未与极其本相当也。夏者统十三月为正,其饰最大,故曰毋追。毋追者,言其追大也。
爵弁者,周人宗庙士之冠也。《礼?郊特牲》曰:“周弁”,《士冠经》曰“周弁,殷旱,夏收”。爵何以知指谓其色?又乍言爵弁,乍但言弁。周之冠色所以爵何?为周尚赤,所以不纯赤。但如爵头何?以本制冠者法天。天色玄者,不失其质,故周加赤,殷加白,夏之冠色纯玄。何以知殷加白也?周加赤,知殷加白也。夏、殷士冠不异何?古质也,以《士冠礼》知之。
○丧服
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臣之于君,犹子之于父。明至尊、臣子之义也。《丧服经》曰:“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天子为诸侯。绝其何?示同爱百姓,明不独亲也。故《礼?中庸》曰:“期之丧达乎诸侯,三年之丧达乎天子。”卿大夫降缌,重公正也。
礼,庶人国君服齐衰三月。王者崩,京师之民丧三月何?民贱,故思浅,故三月而已。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者,则民始哭,素服;先葬三月,成齐衰;期月以成礼,葬君也。礼不下庶人何?所以为民制何?礼不下庶人者,尊卑制度也。服者,恩从内发,故为之制也。
王者崩,臣下服之有先后何?恩有浅深远近,故制有日月。《檀弓》记曰:“天子崩,三日祝先服,五日官长服,七日国中男女服,三月天下服。”
三年之丧何二十五月?以为古民质,痛于死者,不封不树,丧期无数,亡之则除。后代圣人因天地万物有终始而为之制,以期断之。父至尊,母至亲,故为于隆,以尽孝子恩。恩爱至深,加之则倍,故再期二十五月也。礼有取于三,故谓之三年,缘其渐三年之气也。故《春秋传》曰:“三年之丧,其实二十五月也。”三年之丧不以闰月数何?以言其期也。期者,复其时也。大功已下月数,故以闰月除。《礼?士虞经》曰:“言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
丧礼必制衰麻何?以副意也。服以饰情,情貌相配,中外相应,故吉凶不同服,歌哭不同声。所以表中诚也。布衰裳、麻、箭笄、绳缨、苴杖,为略及本者,亦示也。故总而载之,示有丧也。腰者,以代绅带也,所以结之何?思慕肠若结也。必再结之何?明思慕无已。
所以必杖者,孝子失亲,悲哀哭泣,三日不食,身体羸病,故杖以扶身,明不以死伤生也。礼童子妇人不杖者,以其不能病也。《礼》曰:“斩衰三日不食,齐衰二日不食,大功一日不食,小功、缌麻一日不食再不食可也。”以竹何?取其名也。竹者蹙也,桐者痛也。父以竹,母以桐何?竹者阳也,桐者阴也。竹何以为阳?竹断而用之,质,故为阳;桐削而用之,加人功,文,故为阴也。故《礼》曰:“苴杖,竹也。削杖,桐也。”
所以必居倚庐何?孝子哀,不欲闻人之声,又不欲居故处,居中门之外。倚木为庐,质反古也。不在门外何?戒不虞故也。故《礼?大传》曰:“父母之丧,居倚庐。”于中门外,东墙下,户北面。练而居垩室,无馀之室。又曰:“妇人不居倚庐。”又曰:“天子七日,又曰:“公、诸侯五日,卿、大夫三日而成服。”
居外门内、东壁下、为庐,寝苫块,哭无夜时,不脱带。既虞,寝有席,疏食饮水,朝一哭,夕一哭而已。既练,舍外寝,居垩室,始食菜果,及素食,哭无时。二十五月而大祥,饮醴酒,食干肉。二十七月而礻覃,通祭宗庙,去丧之杀也。
丧礼不言者何?思慕尽情也。言不文者,指谓士民。不言而事成者,国君、卿、大夫杖而谢宾。财少恃力,面垢作身。不言而事具者,故号哭尽情。
丧有病得饮酒食肉何?所以辅人生己,重先祖遗支体也。故《曲礼》曰:“居丧之礼,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七十唯衰麻在身,饮酒食肉。”又曰:“父母有疾,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琴瑟不御。”《曾子问》曰:“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礼以饰情。三年之丧而吊哭,不亦虚乎!”《礼?檀弓》曰:“曾子有母之丧,吊子张。”子张者,朋友,有服,虽重服吊之,可也。《曾子问》曰:“小功可以与祭乎?孔子曰:‘斩衰已下,与祭,礼也。’”此谓君丧然也。子夏问:“三年之丧,既卒哭,金革之事无避者,礼与?”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周公伯禽,则有为之也。’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吾不知也。”
妇人不出境吊者,妇人无外事,防淫佚也。《礼?杂记》曰:“妇人越︹而吊,非礼也。”而有三年丧,君与夫人俱往。礼,妻为父母服,夫亦当服。
有不吊三何?为人臣子,常怀恐惧,深思远虑,志乃全身。今乃畏、厌、溺死,用为不义,故不吊也。《檀弓》曰:“不吊三:畏、厌、溺也。畏者,兵死也。”《礼?曾子》记曰:“大辱加于身,支体毁伤,即君不臣,士不交,祭不得为昭穆之尸,食不得昭穆之牲,死不得葬昭穆之域也。”
弟子为师服者,弟子有君臣、父子、朋友之道也。故生则尊敬而亲之,死则哀痛之,恩深义重,故为之隆服,入则,出则否也。《檀弓》曰:“昔夫子之丧颜回,若丧子而无服。丧子路亦然。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也。”
《曾子问》曰:“‘君薨既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居于家。有殷事,则之君所,朝夕否。’曰:‘君既启,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哭而反送君。’曰:‘君未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殡哭而,反于君,殷事则归,朝夕否。大夫室老行事,士则子孙行事。夫内子有殷事,则亦如之君所,朝夕否。’”
诸侯有亲丧,闻天子崩,奔丧者何?屈己,亲亲犹尊尊之义也。《春秋传》曰:“天子记崩不记葬者,必其时葬也。诸侯记葬,不必有时。”诸侯为有天子丧奔,不得必以其时葬也。
大夫使,受命而出,闻父母之丧,非君命不反者,盖重君也,故《春秋传》曰:“大夫以君命出,闻丧,徐行不反。”
诸侯朝而有私丧,得还何?凶服不入公门,君不呼之义也。凶服不敢入公门者,明尊朝廷,吉凶不相干。故《周官》曰:“凶服不入公门。”《曲礼》曰:“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论语》曰:“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臣下有大丧,不呼其门者,使得终其孝道,成其大礼,《春秋传》曰:“古者臣有大丧,君三年不呼其门。”
闻哀哭而后行何?尽哀舒愤然后行。望国境则哭,过市朝则否。君子自抑,小人勉以及礼。见星则止,日行百里,恻怛之心,但欲见尸柩汲汲。故《礼?奔丧》记曰:“以哭答使者,尽哀,问故,遂行。”曾子曰:“师三十里者行五十里,奔丧百里。”既除丧,乃归哭于墓何?明死者不可见,痛伤之至也。谓丧不得追服者也,哭于墓而已。故《礼?奔丧》记曰:“之墓,西向哭,止。”此谓远出,归后葬,丧服以礼除。
曾子与客立于门,其徒趋而出。曾子曰:“尔将何之?”曰:“吾父死,将出哭于巷。”曾子曰:“反哭于尔次。”曾子北面而吊焉。《檀弓》记曰:“孔子曰:‘吾恶乎哭诸?兄弟,吾哭诸庙门之外;师,吾哭诸寝;朋友,吾哭诸寝门外;所知,吾哭诸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