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义

所以必有昼夜何?备阴阳也。日照昼,月照夜。日所以有长短何?阴阳更相用事也,故夏节昼长,冬节夜长。夏日宿在东井,出寅入戌;冬日宿在牵牛,出辰入申。
月小大何?天道左旋,日月东行。日日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月及日为一月,至二十九日未及七度,即三十日者过行七度。日不可分,故月乍大小,明有阴阳也。故《春秋》曰:“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此三十日也。又曰:“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八月癸已朔日有食之。”此二十九日也。
月有闰余何?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度四分度之一,岁十二月,日过十二度,故三年一闰,五年再闰,明阴不足,阳有余也,故《谶》曰:“闰者阳之余。”
○四时
所以名为岁何?岁者,遂也。三百六十六日一周天,万物毕死,故为一岁也。《尚书》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春夏秋冬。时者,期也,阴阳消息之期也。四时天异名何?天尊各据其盛者为名也。春秋物变盛,冬夏气变盛。春曰苍天,夏曰昊天,秋曰天,冬曰上天。《尔雅》曰:“一说春为苍天等是也。”四时不随正朔变何?以为四时据物为名,春当生,冬当终,皆以正为时也。
或言岁,或言载,或言年何?言岁者,以纪气物,帝王共之,据曰为岁。《春秋》曰:“元年正月。”“十有二月朔。”有朔有晦,知据月断为言年。载之言成也,载成万物,终始言之也。二帝言载,三王言年,皆谓窥窬。故《尚书》曰:“三载四海遏密八音。”谓二帝也。又曰:“谅阴三年。”谓三王也。《春秋传》曰:“三年之丧,其实二十五月。”知阙<门员>。
日言夜,月言晦,月言朔,日言朝何?朔之言苏也,明消更生,故言朔。日昼见夜藏,有朝夕,故言朝也。
○衣裳
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所以名为衣裳何?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何以知上为衣下为裳?以其先言衣也。《诗》曰:“褰裳涉溱。”所以合为衣也。《弟子职》言“抠衣而降也。”名为衣何?上兼下也。
独以羔裘何?取轻暖。因狐死首丘,明君子不忘本也。羔者取跪乳逊顺也。故天子狐白,诸侯狐黄,大夫狐苍,士羔裘,亦因别尊卑也。
所以必有绅带者,示谨敬自约整。缋缯为结于前,下垂三分,身半,绅居二焉。必有ひ带者,示有事也。
所以必有佩者,《论语》曰:“去丧,无所不佩。”天子佩白玉,诸侯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苍玉,士佩需珉石。佩即象其事。若农夫佩其耒耜,工匠佩其斧斤,妇人佩其钅咸镂,何以知妇人亦佩玉?《诗》云:“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五刑
圣人治天下,必有刑罚何?所以佐德助治,顺天之度也。故悬爵赏者,示有劝也;设刑罚者,明有所惧也。刑所以五何?法五行也。科条三千者,应天地人情也。五刑之属三千,大辟之属二百,宫辟之属三百,腓辟之属五百,劓、墨辟之属各千。张布罗众,非五刑不见。劓、墨何,其下刑者也。腓者其膑。宫者,女子淫,执置宫中,不得出也;丈夫淫,割去其势也。大辟者,谓死也。
刑不上大夫何?尊大夫。礼不下庶人,欲勉民使至于士。故礼为有知制,刑为无知设也。庶人虽有千金衣币,不得服。刑不上大夫者,据礼无大夫刑。或曰:挞笞之刑也。礼不及庶人者,谓酬酢之礼也。
○五经
孔子所以定《五经》者何?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乐废坏,强陵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圣德。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故孔子曰:“《书》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以为政也。”孔子未定《五经》如何?周衰道失,纲散纪乱,五教废坏,故五常之经咸失其所,象《易》失理,则阴阳万物失其性而乖。设法谤之言,并作《书》三千篇,作《诗》三百篇,而歌谣怨诽也。
已作《春秋》,后作《孝经》何?欲专制正。于《孝经》何?夫孝者,自天子下至庶人,上下通《孝经》者。夫制作礼乐,仁之本,圣人道德已备,弟子所以复记《论语》何?见夫子遭事异变,出之号令,失法。
文王所以演《易》何?文王受王不率仁义之道,失为人法矣,己之调和阴阳尚微,故演《易》,使我得卒,至于太平。日月之光明则如《易》矣。
伏羲作八卦何?伏羲始王天下,未有前圣法度,故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象万物之情也。
经所以有五何?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
《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礼?解》曰:“温柔宽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
《春秋》何常也?则黄帝已来何以言之?《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理,万民以察。”后世圣人者谓五常也。《传》曰:“三王百世计神元书,五帝之受录图,世史记从政录帝魁已来,除礼乐之书三千二百四十篇也。”
●卷九
○嫁娶
人道所以有嫁娶何?以为情性之大,莫若男女。男女之交,人情之始,莫若夫妇。《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淳。男女称精,万物化生。”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嗣也。《礼?保傅》记曰:“谨为子嫁娶,必择世有仁义者。”
礼男娶女嫁何?阴卑不得自专,就阳而成之,故《传》曰:“阳倡阴和,男行女随。”
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媒妁何?远耻防淫佚也。《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又曰:“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阳数奇,阴数偶。男长女幼者,阳舒,阴促。男三十,筋骨坚强,任为人父;女二十,肌肤充盛,任为人母。合为五十,应大衍之数,生万物也。故《礼?内则》曰:“男五十壮有室,女二十壮而嫁。”
七岁之阳也,八岁阴也,七八十五阴阳之数备,有相偶之志。故《礼记》曰:“女子十五许嫁,笄而字。”礼之称字,阴系于阳,所以专一之节也。阳尊无所系,二十五系者,就阴节也。阳舒而阴促。三十数三终,奇,阳节也。二十数再终,偶,阴节也。阳小成于阴,大成于阳,故二十而冠,三十而娶。阴小成于阳,大成于阴,故十五而笄,二十而嫁也。
一说《春秋梁传》曰:“男二十五系,女十五许嫁,感阴阳也。”阳数七,阴数八,男八岁毁齿,女七岁毁齿。阳数奇三,三八二十四,加一为五而系心也;阴数偶,再成十四,四加一为五,故十五许嫁也。各加一者,明专一系心。所以系心者何?防其淫佚也。
《礼》曰:“女子十五许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以雁贽。纳徵曰玄,故不用雁。”贽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又婚礼贽不用死雉,故用雁也。纳徵,玄、束帛、离皮,玄三法天,二法地也,阳奇阴偶,明阳道之大也。离皮者,两皮也,以为庭实。庭实,偶也。《礼?昏经》曰:“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皆用雁。纳徵束帛、离皮。”
纳徵词曰:“吾子有加命,贶室某也。有先人之礼,离皮、束帛,使某请纳徵。”上某者声名也,下次某者使人名也。女之父曰:“吾子顺先典,贶某重礼,某不敢辞,敢不承命!”
纳采词曰:“吾子有惠,贶贶室某,某有先人之礼,使某也请纳采。”对曰:“某之子蠢愚,又不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
天子下至士,必亲迎授绥者何?以阳下阴也,欲得其欢心,示亲之心也。夫亲迎轮三周,下车曲顾者,防淫佚也。《诗》云:“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礼?昏经》曰:“宾升,北面奠雁,再拜拜手稽首,降出。妇从房中也,从降自西阶。揖御妇车,授绥。”
遣女于祢庙者,重先人之遗支体也,不敢自专,故告祢也。父母亲男女何?亲亲之至也。父曰:“诫之,敬之,夙夜无违命。”女必有端绣衣若笄之。母施襟结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父诫于阼阶,母诫于西阶,庶母及门内施ひ,祭纟由以母之命,命曰:“敬恭听尔父母言,夙夜无愆。”视衿ひ。祭去不辞,诫不诺者,盖耻之,重去也。
《礼》曰:“嫁女之家,不绝火三日,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感亲年衰老代至也。《礼》曰:“婚礼不贺,人之序也。”
授绥,姆辞曰:“未教,未乞与为礼也。”始亲迎,于词曰:“吾子命某以兹初昏,使某将请承命。”主人曰:“某故敬具以酒。”父命醮子,遣之迎,命曰:“往迎尔相,承我宗事,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子曰:“诺,惟恐不堪,不敢忘命。”
娶妻不先告庙到者,示不必安也。婚礼请期,不敢必也。妇入三月,然后祭行。舅姑既殁,亦妇入三月,奠采于庙。三月一时,物有成者,人之善恶可得知也。然后可得事宗庙之礼。曾子曰:“女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
嫁娶必以春者?春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诗》云:“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周官》曰:“仲春之月,合会男女。令男三十娶,女二十嫁。”《夏小正》曰:“二月,冠子娶妇之时。”
夫有恶行,妻不得去者,地无去天之义也。夫虽有恶,不得去也。故《礼?郊特牲》曰:“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悖逆人伦,杀妻父母,废绝纲纪,乱之大者,义绝乃得去也。
天子、诸侯,一娶九女者何?重国广继嗣也。适也者何?法地有九州,承天之施,无所不生也。娶九女,亦足以成君施也。九而无子,百亦无益也。《王度记》曰:“天子,一娶九女。”《春秋公羊传》曰:“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之。”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女弟也。
或曰:天子娶十二女,法天有十二月,万物必生也。必一娶何?防淫也,为其弃德嗜色,故一娶而已,人君无再娶之义也。
备侄娣从者,为其必不相嫉妒也。一人有子,三人共之,若己生之。不娶两娣何?博异气也。娶三国女何?广异类也。恐一国血脉相似,俱无子也。侄娣年虽少,犹从适人者,明人者。明人君无再娶之义也。还待年于父母之国,未任答君子也。《诗》云:“侄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公羊传》曰:“叔姬归于纪。”明待年也。二国来媵,谁为尊者?大国为尊,国等以德,德同以色。质家法天尊左,文家法地尊右。
所以不聘妾何?人有子孙,欲尊之义,义不可求人以为贱也。《春秋传》曰:“二国来媵。”可求人为士,不可求人为妾何?士即尊之渐,贤,不止于士,妾虽贤,不得为。
娶妻卜之何?卜女之德,知相宜否。《昏礼经》曰:“将加诸卜,敢问女为谁氏也。”
人君及宗子父母,自定娶者,卑不主尊,贱不主贵,故自定之也。《昏礼经》曰:“亲皆没,己聘命之。”《诗》云:“文定厥祥,亲迎于渭。”
大夫功成受封,得备八妾者,重国广继嗣也。不更聘大国者,不忘本也。故《礼》曰:“纳女于诸侯,曰:备扫洒。”天子、诸侯之世子,皆以诸侯礼娶,与君同,示无再娶之义也。
王者之娶,必先选于大国之女,礼仪备,所见多。《诗》云:“大邦有子,亻见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明王者必娶大国也。《春秋》曰:“纪侯来朝。”纪子以嫁女于天子,故增爵称侯,至数十年之间,纪侯无他功,但以子为天王后,故爵称侯。知虽小国者必封以大国,明其尊所不臣也。王者娶及庶人者何?开天下之贤示不遗善也。故《春秋》曰:“纪侯来朝。”文加为侯,明封之也,先封之,明不与圣人交礼也。
女行亏缺而去其国,如之何以封为诸侯比例矣。诸侯所以不得自趣国中何?诸侯不得专封,义不可臣其父母。《春秋传》曰:“宋三代无大夫,恶其内娶也。”
不娶同姓者,重人伦,防淫,耻与禽兽同也。《论语》曰:“君娶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曲礼》曰:“买妾不知姓则卜之。”外属小功已上亦不得娶也,以《春秋传》曰:“讥娶母党也。”
王者嫁女必使同姓诸侯主之何?婚礼贵和,不可相答,为伤君臣之义,亦欲使女不以天子尊乘诸侯也。《春秋传》曰:“天子嫁女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诸侯嫁女于大夫,使大夫同姓者主之。”以其同宗共祖可以主亲也,故使摄父事。不使同姓卿主之何?尊加诸侯,为威厌不得舒也。
不使同姓诸侯就京师主之何?诸侯亲迎入京师,当朝天子,为礼不兼。《春秋传》曰:“筑王姬观于外。”明不往京师也。
所以必更筑观者何?尊之也,不于路寝,路寝本所以行政处,非妇人之居也。小寝则嫌群公子之舍则已卑矣,故必改筑于城郭之内。《传》曰:“筑之,礼也。于外,非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