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


  臣查该职妇林戴氏遣抱呈称伊次子副将林文明被逆族林应时挟嫌诬捏,委员凌定国索诈不遂,诬以叛逆,谋耸镇、道计诱擅杀,有印示两纸足据。该氏三次遣抱京控,先后奏奉谕旨交该督、抚讯办。乃谳员坚以案情重大,碍难平反;转藉捏控田土等案,纠缠抵制。定国未到,任控不提;定国已到,掯不质究:致令冤埋十载,伸雪无期。并据该氏之侄林文鸾以伊父奠国、伊兄万得均因田土控案,同被罗织等情。查此案情节重大,业经三次奏交;何以十年之久,尚未讯结?控关诬逆擅杀,冤陷无辜;亟宜澈底根究,以成信谳。谨抄录原呈二纸,恭呈御觉;伏乞圣鉴训示!

  再,据该抱告结称:林戴氏、林文鸾在何衙门控告,伊等均不知悉;合并声明。谨奏。

  奉旨已录。

  六月二十三日(公历八月初十日——礼拜日)

  西报记日臣事

  横滨一西字报谓由日本东京得驻中国之日本公使信称:总理衙门各官近因琉球事,意殊怏快;故日廷闻之,拟令公使回国。或又风传得日公使不日将来上海,再候朝命也。

  六月二十四日(公历八月十一日——礼拜一)

  恭录上谕

  六月十七日,奉旨:『福州将军,着穆图善补授。钦此』。

  闽浙督何(璟)奏请奖叙片(六月十二日京报)

  何璟等片:

  再,光绪三年夏间,闽省重遭水患,办赈浚河,需款繁巨。臣璟与前抚臣丁日昌督率司道及台、内属文武捐廉为倡,一面妥劝集捐;节经附奏在案。兹查署兴泉永道司徒绪劝由在厦绅商朱炳烺等捐银八千二百三两四钱,台湾道夏献纶劝由嘉义县职员黄达琼等捐米一千八百石——每石二两五钱,共合米价银四千五百两;均请援照天津成案奖励。由省会善后局司道核详请奏前来。

  臣等查台、厦绅商倾囊集腋、共济时艰,俱属急公可嘉!且捐输统限将满,尤应即为请奖,俾遂报效之忱。合无仰恳圣恩,俯准敕部核给奖叙,以昭激劝。除清册咨部并将各捐款另行汇案报销外,臣等谨附片具陈,伏乞圣鉴训示!谨奏。

  军机大臣奉旨:『户部核该具奏。钦此』。

  六月二十六日(公历八月十三日——礼拜三)

  译日本参赞致「晋源报」书

  「晋源报」前论琉球事,谓驻京各国使臣曾与日使商劝,日使覆称:『如中国必欲还琉球之王,亦无不可;惟须中国让别处一海岛』云云。今日本公使属西参赞白福而致书该报馆曰:『琉球一事,本公使从未与他国公使会商;欲换中国之他海岛,亦从未启齿。贵报所述,系属传闻之误。况贵报又称「日本归并琉球,明系欺侮中国」等语;更觉大失本旨!查近日英京「太晤士日报」论之最为详尽,今抄录原文呈诸贵报馆,伏祈俯鉴!查「太晤士报」云:「日本所行处置琉球者,不过取素日归附之海岛,从新整顿其内政耳。琉球自立国以来,常入贡于日本,惟尚可称自立之国。一千六百九年时,日本亲藩萨司马率师征琉球而胜之,遂内属于日本。直至一千八百六十八年,琉球永为萨司马之属;虽仍留其王号,而其权日替。盖不知者谓为一国之王,其知者则以为日本亲藩之属国而已。十一年前,日本改封建之法,亲藩之属国自应悉归日廷所辖。今而后,琉球不过一日本世袭之官」云云。然则琉球之为日地,西国亦已知之。况一千八百七十四年时,琉球水手被台湾生番所害,日廷兴师问罪,中国即予银以相偿,是中国亦已视琉球为日本之属矣;而贵报尚如此持论,何也?又查日本于二百七十年前归并琉球时,取有该国凭文两纸,承认日本为其国主——一纸系琉王签名、一纸系琉官签名,更斑斑可考乎』!晋源报馆既接此书,即照印于报,本馆今亦译而录之。其是、其非,自有各国之公论也。

  六月二十七日(公历八月十四日——礼拜四)

  转译琉球表略

  去冬闻琉球国王有表文进呈御览,措词何若?则固未之知也。今阅「晋源报」译其原文,其词意大半与咋日本报所译伦敦「太晤士日报」语相彷佛。今转译其略云:『下国于二百七十年前,为日本藩王萨司马所败。尔时兵单力弱,实不能敌;故隐忍至今。然初意窃欲将受辱之情,上陈天听;无奈萨司马每当下国入贡天朝之期,先勒令立誓,毋许将下怀呈奏。若当大皇帝遣使册封之岁,萨司马人皆先期远避。故下国兼属于日本,实出无奈之苦衷,大皇帝尚未俯鉴也!同治十一年,日本改封建而为郡县,迫令下国遣使到东京朝贺;即封臣为世袭之王爵,并令献纳版图——亦一律改为郡县,并胁取「心悦诚服」之表文备案。臣受圣朝之厚恩,累代册封为中山王,捐糜顶踵,尚难图报;何敢又受日本之封,爰力辞之!而日本以为不受我册,是违我令也;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势将兴师以问鼎。时下国陪臣尚在日本,进退两难,遂不以闻于臣以受其册。迨陪臣遄回复命,臣与各陪臣俱怅怏无似,决欲遣使缴回;而陪臣某言「若太固执,必有社稷之忧」!臣遂低首下心,暂纾眉急;然岂臣之本志哉!迨后日本卡孛西马总督行文于臣并草创一谢表,逼令臣照誊以达于日本;心虽不甘而力实不逮,又无奈勉从。惟曾明告日本:虽受此爵,一应下国事宜仍当率由旧章,请弗挠阻;日本亦允之。所以同治十一年、同治十三年两次入贡,藉达臣诚。乃至光绪元年,日本忽下令禁止,下国臣民皆以日本为失信;而臣受屈之情形,遂无由上溷圣聪』云云。按以上皆琉球王自述之语,至曾否乞援于中国?则西报既未备译,本馆亦无从臆度也。

  六月二十八日(公历八月十五日——礼拜五)

  恭录谕旨

  六月二十日,奉上谕:『沈葆桢奏「请将已故知府事迹宣付史馆」一折,已故署福建台北府知府林达泉,前在籍办理团练随剿山东捻匪及在江苏委办局务,皆有功绩。署理崇明、江阴等县,所至民怀。嗣调署台北府,清厘积案、兴举防务,办理俱极认真。已故安徽庐州府知府李炳涛,前代理毫州、颖州府等处,历着政声。嗣任事庐州,除暴安良,舆情爱戴。旋调办皖南保甲、善后各事宜,劳绩尤着。该故员等,均属遗爱在民;着照所请,将林达泉、李炳涛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以彰循绩。该部知道。钦此」。

  七月初三日(公历八月二十日——礼拜三)

  恭录谕旨

  六月二十五日,奉上谕:『李鸿章等奏「绅士捐输巨款全数缴清破格优奖」一折,福建绅士三品衔候选道林维潦等因台湾试办矿务等事,认捐洋银五十万元;嗣因山西、河南办赈需款,将此项银两提前措缴,分拨济赈。该员等捐输巨款,实属好义急公!自应破格加恩,以昭激劝。林维源,着赏给三品卿衔并一品封典。林尔昌等,均着照所请给奖。该部知道。钦此』。

  琉民恶日

  琉球信云:琉民甚不喜日本官吏,近有数事,已见一斑。一为琉球之萨鸽耶摩失火,焚去房屋四十余间;日本官欲赈以米,琉民俱不屑受。一为日本设立新例,令各路首事人至署听宣。民甚不平,俱蜂拥入署,势将有滋事之举;幸日官竭力慰劝,始散。一为琉球某爵员于数年前挈眷来华,近闻日本之灭琉球,潜回探视;即为日官拿解京都,将勘其罪;琉民愈怀愤懑云。

  七月初十日(公历八月二十七日——礼拜三)

  发抄旨一道(六月二十八日京报)

  何璟等奏「报兼署抚篆日期」,奉旨:『知道了。钦此』。

  七月十二日(公历八月二十九日——礼拜五)

  台道出缺

  西字报接打狗地方来信云:分巡台湾等处地方兵备道夏观察因病出缺;闻是日观察正开筵宴客,猝然而卒。各国领事署俱下半旗,以志哀吊也。西报又谓:夏观察性情温和,台民爱戴。其起病之由,或以为数日前因公晋省,回舟至安平口外水浅之处,舟不能行,而大浪冲击,合舟俱湿;观察受惊殊甚。或因此而遭大故,未可知也。按安平浅处,向为行船之患。夏观察近已拨银五十万两,欲用西国机器挖之使深;今乃未竟其功,愈堪悼惜矣!

  发抄旨一道(六月三十日京报)

  何璟等奏「台绅林维源之父革道林国芳,俟查讯结案,再行开复」;奉旨:『知道了。钦此』。

  七月十五日(公历九月初一日——礼拜一)

  江督沈(葆桢)奏知府积劳身故遗爱在民请付史馆列入循吏传折(七月初三日京报)

  头品顶戴两江总督臣沈葆桢跪奏:为知府积劳身故、遗爱在民,可否吁恳天恩宣付史馆列入循吏传,以彰治行而树风声;恭折仰祈圣鉴事。

  窃调署福建台北府知府林达泉,于光绪四年十月初九日在任病故;丁忧前安徽庐州府知府李炳涛,于光绪五年五月初五日在差病故。查林达泉以江苏实缺直隶州,隔省请调台北府知府;李炳涛以丁忧回籍人员,调办皖南善后:均蒙天恩,破格俯允。其生平治行,具在圣明洞鉴之中。臣葆桢于该故员等,迭次明保有案;其前赴台北、皖南也,又实会衔请调:故知之极稔。今者同舟失助,环顾凄然;征遗爱于公评,益怆悒不能自已。敢将该故员生前政绩,为我皇上撮陈之。

  林达泉,广东大埔县人。以举人,办本籍团练;复随剿山左稔匪,保以直隶州知州,归江苏补用。在苏迭委机器、洋务、海运各局,承办太湖水利、海沭河工、赈抚各事,皆精心果力,始终如一。洊保补缺后知府,同治八年引见;迭署崇明、江阴两县事,实心为政,所至怀之。光绪二年,兵部侍郎彭玉麟过崇明,遇老者饥踣于道,与之食;泫然曰:『若使林县主久任于此,吾邑岂有饿夫哉』!臣接见江阴绅士,问以令之贤否?对曰:『如林公者,不可复得;得其次者,民已受赐矣』。海州地瘠俗悍,林达泉下车适当灾荒之后,民饥盗起。集农丁浚水利,寓工于赈;擒巨憝数人,置之法:闾阎以安。台北瘴疠地,该故守毅然而行。到闽,即上治台各策,厘积牍、兴防务;以余力劝办晋、豫赈捐,集款甚巨。虽抵任未久,设施烂然。积受内伤,得咯血之症;有以节劳劝者,勿顾也。闻讣丁父忧,病中一恸几绝。以候代,未及奔丧;疽发背死。此林达泉历任政绩及积劳病故之大概情形也。

  李炳涛,河南河内县人。以捐职州判投效曾国藩大营,荐保安徽候补知府;先后代理蒙城县、亳州、颖州府各缺,历着政声。同治十年,奉旨补授庐州府知府,十二年二月到任。嫉恶如仇,爱民如子。闻有匪徒潜煽党羽,未集而使君匹马已入其阻。故无论大姓、小户,但自居于善类者,皆倚之若长城。光绪三年,丁母忧,解任回籍;扳卧者,皇皇如失所恃。调办皖南保甲、善后各事,民乃大欢;复蒙圣慈俯鉴时艰,允其留办。李炳涛躬历宣、宁、广、建各处,拊循安辑、委鞫案件,夜以继日;寖受瘴气,遍身染患湿疮。自恐久病误公,多服凉剂以求速效,致病日益深。濒危,语不及私,连呼「辜负」而逝。平日薪水之外,不以丝毫累地方;官不给,则质衣服以充之。殆后,始由宣城县知县沈如椿赎之以为殓;士民奔走相告,涕泪同声。身后萧条,一如寒素。此李炳涛生前政绩及积劳病故之大概情形也。

  窃以该故守等志事未竟,中道溘然;揆其图报之心,九原赍恨,何敢计及身后之名!而圣朝于勤事诸臣赐恤务从其优者,盖念旧劳,所以风有位。语曰:「得一名将,不如得一循吏」;名将戡之于已乱、循吏消之于未形也。可否仰恳天恩,俯准将前台北府知府林达泉、庐州府知府李炳涛宣付国史馆列入循吏传,以励臣职、以慰舆情?臣不胜激切待命之至!如蒙俞允,再当由臣饬查详细政绩,咨送国史馆,用备采择。谨会同江苏巡抚臣吴元炳、安徽护抚臣傅庆贻恭折吁求,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奉旨已录。

  七月十六日(公历九月初二日——礼拜二)

  恭录谕旨

  七月初五日,奉上谕:『何璟奏:「台湾各路防务需人,请调员差委」等语。降调道员前福建布政使陈士杰,着湖南巡抚饬令该员迅速前赴福建,交何璟差遣委用。钦此』。

  七月十九日(公历九月初五日——礼拜五)

  闽浙督何(璟)奏请暂缓各员北上片(七月初七日京报)

  何璟等片:

  再,准吏部咨:福建保荐卓异台湾县知县开缺以同知留闽补用许凤翔、侯官县知县升台湾同知孙寿铭、南平县知县彭鏊、延平府知府徐震耀、汀州府调福州府知府延楷、台湾府知府张梦元、台湾竹堑同知陈星聚、仙游县调诏安县知县华椿,催令赴部引见等因;当经饬遵去后。查该员延楷现任首府,事极纷烦,且有承审要案;张梦元调办省局洋务,亦正吃重;陈星聚署理台北府知府,系海外新设要缺;彭鏊现署南安县篆,清理田粮,甫有端绪:均未便遽易生手。可否仰恳圣恩,俯准福州府知府延楷、本任台湾府知府张梦元、现署台北府知府陈星聚、调署南安县事准调闽县知县彭鏊暂行从缓北上,俾收指臂之助。据署布政使卢士杰具详请奏前来,除咨部并催此外各员遵办外,臣等谨附片具奏,伏乞圣鉴训示!

  至光绪三年分卓荐,除有事故并毋须送部及已由部汇催外,尚有永福县续调侯官县知县郑宗琦一员,亦经催令一体遵办;合并声明。谨奏。

  军机大臣奉旨:『着照所请。吏部知道。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