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


  兹据布政使李明墀会同台湾道夏献纶核该具详请奏前来,除咨部外,臣等谨合词恭折具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敕部该覆施行!谨奏。

  军机大臣奉旨:『该部该奏。钦此』。

  十二月初三日(公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即礼拜四)

  署闽抚吴(赞诚)奏请准开署缺仍回船政工次医调折(十一月十三日京报)

  署理福建巡抚督办船政臣吴赞诚跪奏:为微臣病势增剧,吁恳天恩准开署缺,仍回船政工次医调;恭折吁陈,仰祈圣鉴事。

  窃臣自上年夏间在台湾后山感受瘴疠,卧病数旬;屡经医调,精神总难复旧。本年五月,蒙恩命署巡抚篆务,当即沥陈病体难胜实情,钦奉谕旨「毋许固辞」等因,钦此。臣自顾何人,膺斯宠任!勉就职守,冀效涓埃。若果精力稍可支持,敢惜捐糜顶踵以酬高厚。惟臣此次渡海,亲往岐莱;风浪险恶,瘴毒深重。营中地尤卑湿,兼之海气砭肌,以致右臂酸痛,牵引项背;头目益加眩晕,终日如坐雾中。台北既乏医药,而病躯又难渡海,祗就艋舺暂息。伏思省属公事繁重,数倍于台。巡抚有总理之责,非全神贯注,不能提挈整顿,周彻无遗;岂容一再贻误!念之焦灼愈加,遂致虚火上炎,夜不能寐;医者谓心血亏耗兼风邪深入经络,非息心静养,难期速痊。闽抚衙门事件,自丁日昌屡请病假,旋回原籍;葆亨以山西藩司留署斯缺,中间不能耽搁,积压渐多。臣接篆后,督同幕僚竭数旬之力清理积牍,甫有头绪;而省外属吏之贤否、地方之利病,尚未及采访周知。清夜自思,倍深疚惕!旋以番社不靖,忽遽渡台,忽又逾月。虽现任藩司李明墀才力胜臣十倍,精于察吏、熟于洋情,可期得力;而藩司自有钱榖专责,抚署公事仅代印代行,非比一手经理任其展布。臣窃虑此次事竣回省,百务纷集,立待清厘。而病躯如此支离,精神万难周到;报国之心虽切,任事之力已殚。若但请赏假医调,则辗转贻误,仍所不免。天下事,皆由因循于积渐,遂致败坏于一朝;纵幸而愆尤未暴、谴责不加,臣自问亦天良难昧。船政近因费绌,员匠裁减,工务暂松;臣自不敢卸责。惟有吁恳天恩,准开署缺,迅简贤能接任;俾臣仍回船政力疾照料,藉可稍资调理,以冀渐获就痊。至台湾海防、省城洋案,与船政极有关系;臣思所能及、力所能为,无不与督臣随时会商妥办,不敢稍存膜视。臣原籍安徽庐江县,自兵燹后,住屋已无片瓦;断非敢遽思安逸、徜徉田里,自外生成。犬马余生,仍当竭力驰驱,图报鸿慈于万一。

  所有微臣病势增剧请开署缺缘由,谨力疾吁恳,附驿驰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臣不胜迫切惶悚之至。谨奏。

  奉旨已录。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八

  琉球法司官上荷兰公使加白良禀

  面商机务

  论日本要约琉球

  类译日本新闻纸论琉球事

  大臣染疾

  书日本新闻纸各论后

  论中朝宜加意保护东瀛各小国

  恭录上谕

  水手被获

  恭录谕旨

  署闽抚吴(赞诚)奏恭报内渡日期片(元月二十日京报)

  署闽抚吴(赞诚)奏为台湾文武获盗惩办分别该拟折(元月二十四日京报)

  署闽抚李(明墀)奏恭报接署抚篆日期折(二月初一日京报)

  署闽抚吴(赞诚)奏恭报卸署抚篆日期折

  闽浙誓何(璟)奏为特参知县折(二月初二日京报)

  闽浙督何(璟)奏为台湾阵伤亡故员弁勇丁分别建祠折(正月二十一日京报补录)

  琉世子到日续闻

  闽浙督何(璟)奏台湾循章斩决匪犯片(闰三月二十三日京报)

  东南海防宜力加整顿说

  王子赐官

  闽浙督何(璟)奏请饬令提督仍回陆路提督署任片(四月初五日京报)

  日琉近信

  东事欺人

  钦使来沪

  论东瀛近闻

  闽浙督何(璟)等奏新设府县酌定缺次繁简因地制宜折(四月初八日京报)

  闽浙督何(璟)奏请饬令服阕提督来闽差遣片(四月初十日京报)

  闽浙督何(璟)等奏绅士特捐巨款全数缴清折(四月十二日京报)

  展假不准

  西字报述中东事

  兵船到闽

  恭录朝命

  中东交涉近闻

  释中东交涉近闻(晓策六扎鳌客)

  恭录谕旨

  译东京日报详述日本废琉球情形

  西报记琉史

  署都察院志(和)等奏为请旨折(六月初九日京报)

  西报记日臣事

  恭录上谕

  闽浙督何(璟)奏请奖叙片(六月十二日京报)

  译日本参赞致「晋源报」书

  转译琉球表略

  恭录谕旨

  恭录谕旨

  琉民恶日

  发抄旨一道(六月二十八日京报)

  台道出缺

  发抄旨一道(六月三十日京报)

  江督沈(葆桢)奏知府积劳身故遗爱在民请付史馆列入循吏传折(七月初三日京报)

  恭录谕旨

  闽浙督何(璟)奏请暂缓各员北上片(七月初七日京报)

  闽浙督何(璟)奏恭报接署抚篆日期折(七月初八日京报)

  直督李(鸿章)等奏绅士捐输巨款全数缴清遵旨拟请破格优奖折(七月初九日京报)

  闽浙督何(璟)等奏绅士捐输请为故父开复原官片

  船政大臣吴(赞诚)奏为请从优该恤片(七月十四日京报)

  论琉球民情

  恭录谕旨

  恭录谕旨

  闽抚行程

  东瀛谋议

  发抄旨一道(八月初三日京报)

  录「冲绳志前序」

  录「冲绳志后序」

  闽浙督何(璟)奏为署任副将暂缓送部片(八月初六日京报)

  闽浙督何(璟)等奏请补海外陆路守备折(八月初七日京报)

  照译横滨西字报论琉球事

  闽浙督何(璟)等奏官犯亲老丁单拟请留养折(八月初八日京报)

  琉球近事

  附录来稿

  遣使论事

  闽浙督何(璟)奏为请旨简放道员折(八月十三日京报)

  闽浙督何(璟)奏请优予故员恤典片

  闽浙督何(璟)奏委署道员片

  闽浙督何(璟)奏遵限查明未接案件片(八月十六日京报)

  闽浙督何(璟)奏请补同知折

  论日本宜与中国联络以保亚洲大局

  琉人志节

  恭录谕旨

  己卯正科福建省乡试题名(节取)

  中东要信

  中东交涉续闻

  论东瀛事

  中东和战比较说

  故藩可怜

  发抄旨一道(九月十八日京报)

  中东信杳

  香港西报述中东事

  闽浙督何(璟)奏为遴员请补水师员弁缺折(九月二十三日京报)

  中国自弃藩邦论

  西人述中东事

  闽浙总督何(璟)奏为京控案犯请俟获案后再行审讯片(九月二十九日京报)

  全台协募晋赈公所致林时甫观察书

  台湾筹赈

  发抄旨一道(十月初八日京报)

  阅「抚恤疏球难人批折」书后

  闽抚起程

  福州近事

  日报论琉球事

  琉效日言

  台札附登

  日本寒心

  论琉事不足辨宜亟自强

  中东消息

  远设巡丁

  发抄旨一道(十一月二十一日京报)

  西报论灭琉事

  灵輀出殡

  中东兵势辨

  恭录谕旨

  论日本未尝无人

  日使来华续闻

  正月初七日(公历正月二十八日——即礼拜二)

  琉球法司官上荷兰公使加白良禀

  具禀琉球国法司官毛凤来、马兼才等,为小国危急,切请有约大国俯赐怜鉴事。

  窃琉球小国自明洪武五年——即一千三百七十二年,入贡中国。永乐二年——即一千三百九十九年,我前王武宁受明册封为中山王,相承至今,向列外藩,遵用中国年号、历朔、文字;惟国内政令,许其自治。大清以来,定例:进贡土物,二年一次。逢大清国大皇帝登极,专遣陪臣行庆贺之礼。敝国国王嗣位请膺封典,大清国大皇帝遣使册封嗣王为中山王,又时召陪臣子弟入北京国子监读书。遇有漂船遭风难民,大清国各省督、抚皆优加抚恤,给粮、修船,妥遣回国。自列中国外藩以来,至今五百余年不改。前咸丰九年——即一千八百五十九年、日本安政六年,大荷兰国钦奉全权公使大臣加白良来小国互市,曾蒙许立条约七款;条约中即用汉文及大清国年号,谅贵公使有案可以查考。大合众国、大法兰西国,亦曾与敝国立约。其在日本,则旧与萨摩藩往来。同治十一年——即一千八百七十二年、日本明治五年,日本既废萨摩藩,逼令敝国改隶东京,册封我国主为藩王,列入华族;事与外务省交涉。同治十二年——即一千八百七十三年、日本明治六年,日本勒将敝国与大荷兰国、大合众国、大佛兰西国所立条约原书送交外务省。同治十三年九月——即一千八百七十四年、日本明治七年,又强以琉球事务改附内务省。至光绪元年——即一千八百七十五年、日本明治八年,日本国太政官告琉球国曰:『自今琉球进贡清国及受清国册封,即行停止』。又曰:『藩中宜用明治年号及日本律法;藩中职官,宜行改革』。敝国屡次上书,遣使泣求日本;无如国小力弱,日本决不允从。切念敝国虽小,自为一国,遵用大清国年号;大清国天恩高厚,许其自治。今日本国,乃迫令改革。查敝国与大荷兰国立约系用大清国年号、文字,今若大清国封贡之事不能照旧举行,则前约几同废纸;小国无以自存,即恐得罪大国,且无以对大清国,实深惶恐!

  小国弹丸之地,当时大荷兰国不行拒弃,待为列国、允与立约,至今感荷厚情。今事处危急,惟有仰仗大国劝谕日本,使琉球国一切照旧,阖国臣民戴德无极矣。

  除别备文禀求大清国钦差大臣及大法兰西国全权公使、大合众国全权公使外,相应具禀,求请恩准施行!

  正月十五日(公历二月初五日——即礼拜三)

  面商机务

  琉球自与日本通好以来,曾遣官数员前赴日本。兹闻已陆续回国,日本特遣内务侍郎麦苏爹随同前往,欲与琉球国王面商机密要务,外人不得与闻。其所可知者,则将琉球所设县官改为知府之职,兼设总督以专责成;另设辅政司二员,俾资襄助。又添置差馆,多派差役,代为保护人民。然则琉球之设官分职,惟日本主之;琉球之除莠安良,惟日本操之。君子曰:琉球其不国矣!惟刻接续信又云:日使之去,携有绝交书一通。传说两歧,未知孰是?

  正月十七日(公历二月初七日——即礼拜五)

  论日本要约琉球

  琉球处亚细亚之东南,斜浮海面,统三部诸岛,不及台湾之广长;而形势宜属于中国,亦即宜附庸于日本。盖日本西海道之外,岛屿萦回,直与琉球北部相接;且系以北临南,大有包罗之象。然世世臣服本朝,朝贡不绝,未尝有失臣事之义;本朝亦嘉其恭顺,每于贡使到日,优礼以待之、厚赐以遣之。故日国多方伺衅,而琉球尚难为楚至从楚、晋至从晋之谋。然经日夕诱胁,国小民贫,势蒋坐困,又不得不改辙而东。况日人曩年台湾一役,以琉球遭风难民被生番惨杀,藉词诘问,以媚琉球。虽琉球守恭顺之义,难民被杀,未尝求恤于天朝;日本从中谀奉、代鸣不平,实为多事。而究之受恩不感,又易启强邻思逞之心,不得不感激而从之。自此与日本通好,使问往来;而于中朝则仍守曩义,恭顺不渝:两受其盟,大似春秋宋人合晋、楚之成之举。当中国与日本和好之际,固无虑以从日本见责于中朝、以不背中朝见怒于日本也。而况日本自命强大,欧洲列国尚以与之通商为荣;则以海岛小邦俨然厕衣裳之会,为许男可也、小邾子亦可也。然以今日所闻,则殊可虑焉;何也?自古通好之国,小役于大、弱役于强,岁时聘问,阅世相朝;征伐会师,会盟应召:亦曰至矣。断未有举其国之政治禁令,悉听命于大国而更张之者。琉球虽小,亦世及相承,有祖宗之遗法可守也;今以日本之故而尽弃之,非所以为国也。中朝亦知「字小」之义,特以其孤悬海外,不与蒙古部落相似;不事苛求,一切任其自为,所以示宽大之体统也。乃日人独好整以暇,甫与通好而一一为之处置,亦未免多事矣!试思设官之制而可以改也、差徭之派而可以增也,令其官有不肖者,则日人得而废斥之矣;其民之安居者,日人又得而驱遣之矣。甚至国中境内一切诸事,日人曰「可」,其君莫敢非;日人曰「否」,其君亦莫敢是:则君亦徒拥虚位。假而曰国中可无事乎君,则宗社邱墟亦惟日人之言;彼其臣民,何敢与之争耶!

  夫现在所传闻之二事,特所商机务中之两端;其它更有甚于此者,亦未可知。即以设官而论,三部之地并不若台湾之连属,每部十数岛,每岛方里不过二三十、五六十以至于百里;假令一岛为一县,而每部各为一府,其规制尚善,以其有控驭之势也。然岛之小者,犹偪狭于大都之市镇,气局已属太小;而况举县而皆郡之乎!县皆为郡,而上设总督以要其成,又设辅政司以参赞之;区区弹丸乃建此大规模,亦殊不相称矣。且派差设馆,代为保护其人民;将安集之亦惟差馆、苛虐之亦惟差馆矣。日本初意如仅欲与之通商,则当令其为自主之国,而无庸如此更张也;今若是设施而谓无深意奢望存焉,吾不信也!岂其谓通商以后彼此必有交涉事件,日本遣驻之官,其职位必尊,嫌于与知县敌体殊见亵越,故改令以知府易知县乎?然又何难令琉球之君特派大员专办通商事宜,而必出于改乎!至于派差一事,或者因通商之后日本商民聚处必多,恐土人性情不类,致成隔阂之势,故设差馆以保护其民,藉以自卫;然究有似反客为主之势!且孤岛空悬、四面皆海,地土瘠薄、民力凋疲,日人通商于此,土人或仰息焉;苟日人不欺凌其民,琉球之人皆得安堵无患,而又何所用其保护乎!是二端者,皆日人得寸得尺之计,而琉球所不能不从者也。官制变更,不啻日人之建置之黜陟之权,朝廷不与;则自后众官日惟以失欢于日人,遭其罢斥为虑,靡不竭诚事日人。而民间且感其保护之恩,倾心向之。然则上而庶司、下而百姓,皆日国之腹心手足矣;所孤立而无助者惟其君也,岂不有社稷之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