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
铁甲船商尚待华官驾回
顷闻中国于丹国购办之铁甲船,已有所棘手。盖船值虽已清给,而未命委员以纳船也。诚以铁甲船非如他物可比,恐或偶入不肖之手,则于所售之国容有窒碍。且中国岂必于东洋构难,或后有事于该国,故难于送至也。
宁郡调兵赴防金鸡山
宁友来函云:前次调到湘勇,曾经分札各寺观中。现闻有二十六日调赴金鸡山之说;军装、火器储备精良,军容颇有如火、如荼之盛。海疆要隘,捍卫攸资;可为浙东生民庆矣。又闻于金鸡、舟山各处添筑炮台,防堵谨严;尤足见运筹之周密,几有「迭锁重关」之可恃云。
选录多闻子寄华字□报馆书
近得台湾消息,有日本人四名赴其地东边后山歧莱港地方,欲于来岁之春筑创埠头,招徕贸易;首雇墨西哥国人卑鲁剥船前往。其欲以蚕食我国疆土之实迹,昭然足据。尚幸天心厌乱,其船甫至歧莱,竟为礁石触沈;幸人皆无恙,日人因另雇小船回来。台湾道夏公知其耗,虑生别衅,当邀沪上海关税务司好公同赴歧莱,将破船一案查办清楚。闻现将后山路径开辟,生番情愿薙发归化;从此榛莽悉变坦途,蛮荒咸沐王化。此一役也,中国可谓思患预防者矣。然歧莱地虽膏腴,久在荒徼;现议开禁,番民得见天日,谓非运会使然,彼苍者天固有以启之哉!
八月初一日(公历九月十一日——即礼拜五)
东洋外务大臣得拉西马于英五月□□日照复中国总理衙门
为照覆事。
接得贵衙门英五月十一日来文,内称贵国既风闻本国将加兵台湾番人,心实怀疑,不解其意;且辱命敝臣以细情照覆等因。兹特胪述书内,望贵衙门详察焉。案缘本国公使琐意西马去年在北京时,特使其介以要事三条向贵衙门诘问,其言诚与所述者相符。据其请问时,则有毛尚书昶熙及董尚书恂两大臣在座,共见共闻。至于命将出师,往征台湾,亦实为不得已之举也;况已延缓至今。其事仍与去年面商之词,不相背谬。盖本国立意,固与彼时所陈同一未改焉。且于来书未到之先,业已派遣使臣柳原径赴贵部,莅事达情。今想该使臣定已抵京,必将其中情节备细奉闻矣。故本衙门可无庸缕缕云。
此复。
总理衙门于英六月初二日再复照会东洋外务大臣
为照会事。
本大臣于英五月十一日经奉书一通,内陈本国海疆官吏及驻札敝京各钦使皆致辞谓曰:东洋将用兵台湾情事可疑等语。又将去岁面诘各情,详列奉闻;兼请贵国查照覆书云云。谅此书已登记室,不日当可拜诵回书矣。兹本朝于英五月二十九日奉圣谕,以台湾辽远及其所属各地均为海疆要隘,特命沈大臣葆桢驰赴台湾办理通商各事;钦此。查台湾交涉之事,因浙闽总督驻节省城,相距较遐,商办未便;今所简用之沈大臣葆桢,熟悉通商情形,内外各务了如指掌,故所有各事皆可斟酌办理,以臻妥协。且派使与和约相符,想从此中外和好,自当益加敦睦矣。
合应布告,待此照会。
招募勇丁
传得上海所募之兵随募随发,陆续而赴台湾也。然新募之兵究何裨于台事,此诚所不解已;岂中国别处竟无精练之兵可遣欤?又传:复往宁波招募云。
丹国扣留定银
昨日西人传曰:中国所定买丹国之铁甲船事,已半途而废。且曰:中国所先交定银七千磅——即二万两之谱,经丹国已照卖约扣罚,本国曾即致书欲退其船。此传果系正确,则中国之弛防也,不亦太骤欤!
译勘东洋复书
今日续录中、东之照会两纸,其内所最要者,总理衙门初次之书也。计内所陈述东使琐意西马仅委赞相官一人与总理衙门说及台湾生番一事,赞相官当时不过说欲发使示戒而已,并无构兵之谋也。而东洋之覆书,已认定前议大抵如是。然东人既明认为如是,则尚何藉辞之有!而查东人之行事所以又大不合者,以接总理衙门英五月十一日之书既延宕时日;及至答书,又诿诸新遣之柳原公使陈说各情,而柳原复多日逗留上海,是人人所共知也。
八月初二日(公历九月十二日——即礼拜六)
天津来信论日本事
据天津前日邮来信云:哦古坡钦使尚议逗遛数日于彼,是以两国到底如何筹定,似仍须七、八日以知焉。据京都官场所传,则议条经已酌定;其大概,阅东洋西东各报,而东人似亦愿请和。揆之上海所传,我国家曾经下檄,不可复支银以办买兵器,筹防各口。于是旁观之人而论其事可谐者,似必矣。愚意,亦以为有八、九分可了局。然哦古坡未抵京,而此事断断不可视为预定矣。何也?概由一面而观之,理虽有排解之法;然自一面而观之,则又有可疑而不可解者。我国居心不欲战,东人肯撤兵,其它则皆愿置不问,此意人人所皆知;况东人格外设法侦探我中国各情乎?虽然,东人既达此情,乃于京都寄到事有可解之信后,何为又发兵士一千六百人至台湾乎?又何为颁檄国内加兵额至十万之数乎?再何以近日发员分往镇江、九江、汉口以侦探虚实乎?余初即信有八、九分可谐之势,然三事咸在;和音传闻之后,故不可视事为全妥,其大概已可知矣。
八月初四日(公历九月十四日——即礼拜一)
东洋事未谐和
顷承西友相告曰:京都适来一书,谓中国与东洋议事不谐,未能宴然罢兵;恐将来必至于交战矣。闻此信息,实令人惊异。然与本馆前日所论者观之,亦非意外之事也。俟明日备得详细,再行录呈。
哦古坡钦差上京
顷得天津消息,知哦古坡钦差偕美人李珍大及东洋水师提督意多暨各随员,咸于华七月二十六日离津如京。且曰:钦差未尝与李伯相通往来之礼、申答问之情云。夫李伯相为总理外务大臣,向来各国钦差入京,未有不便道诣拜,先备礼文者;而东洋钦使居然过门不入,若不知有李伯相之在津者,亦足见该钦使骄傲之一斑也。抑又闻之:其初,柳原公使过津人谒,则李伯相仅委微员答拜以示轻焉;今故特不诣拜乎!然此,亦柳原之以傲言自取也。东洋如果诚心结和,其将以哦古坡之行事为合礼否乎?
中国载兵船复往台湾
前自台湾所回中国载兵船,且复驶赴镇江左右;经于昨(初二)日驶经吴淞口出海。传者曰:复带有兵士二千五百人云。
通闻馆论中东两国之今势
近日中国经大准备兵事,除今日发往台湾二千五百兵,又据汉口顷到沪友人所传焦山群集本地炮船多只皆置有良械,为能得其最精者。镇江之一百六十里已广筑营垒及堡栅等事,皆峙立江边。在吴淞口,又见工人鸠集颇众,垒埂渐起焉。总之,扬子江及附近海滨南北皆已见其准防矣。然则东洋侵犯之危,亦似可有备无患矣。又新传曰:中国经许东洋不愿与闻台湾之事,其欲创惩生番,亦实与中国无损于和局意,反有相助锄灭凶暴之行。盖东洋既为中国出力,故中国亦可赔其兵费;是则东洋两公使柳原及哦古坡已志得意满,而可以不辱君命矣。夫两国相示以和意,东洋将撤归其兵,中国又具保番人无复犯事云云。以中国近颁檄不复置买兵器,则为此传闻之实征。且又传曰:法人气克与前自福建来上海办买兵器之官蒋太守等,于礼拜日早各搭附「海龙」火船欲回福建;而其所以回闽者,传闻非欲准备防务,而欲遵办中朝与东洋所议各端也。
此通闻馆于礼拜六述事如此,其内亦有令人动疑者。然究竟本馆所得京都议事不谐、恐将决战之消息,系在通闻馆出报之后而得者也。
八月初五日(公历九月十五日——即礼拜二)
译「字林」天津友人来函
东使哦古坡,于七月二十六日偕提督意多及美国人李珍大暨扈从诸员乘小船十六只出津如京矣。其船上高插东洋旗帜,成列以行;临经湾泊诸船处穿过浮桥之际,而来观聚谈各人颇众,几无隙地可容。查该钦使在津停驻计共六日,忆自于一千八百六十年间英、法两国军师踞留天津以来,阖省官员俱无有如此六日内之皇遽者也。或曾论曰:钦使历日不动驾,必因欲与李伯相先议大局;是故人尽盼望,以冀两边通启问、互来往,俾得探悉议局之大概。无如众望虽殷,而竟未闻有一次之讯问;是诚非意计之所料矣。按此事也,为外国钦使初次经津而不与李伯相接礼者,如仅为一、二日小住,则尚不为异;乃兹阅六日之久,且与李伯相衙门相距甚近,而顾一次不往拜、一书不赍投,即于平日交接礼仪,毋乃有所大缺欤!至于钦使至京,其如何商局?或出于战、或终于和,以此事尚秘密,无所得以预知也。
详述中东情势
昨「字林报」论及中、东两国之事曰:顷得京都消息,云中国与东洋相议有变,其战虑或大于前日也。按此闻也,与先所传之信息不符。然今日传告者,犹信而告人曰:「字林」此传,于本报昨日所登一也。顾中、东如何失议,概尚未得其详;大抵即有一时之小失,俟哦古坡至京,当可排解。夫东人之欲结和,观于东洋各报则固信有其事;至我国之不愿战,亦人所共知。惟因东人志在夺利,且居心甚傲;彼傲而有失议致战者,其危即在此矣。
中国整饬边防
近日相传我国家巳颁檄令:凡任海疆防守各员,不必复支巨款办器械、兴炮台诸举云云。或有谓其太遽者,或有疑其不实者。然此传闻,已有数端可证。盖既议买兵器、商办他举,订约几妥;而一旦遽尔辞绝,卒不果行:亦足见所传之非妄矣。然此事与近得之新闻,殊不符合。盖扬子江一带及宁波、上海各海口,皆有加意奋兴整顿军制、修饬防务之信。昨译通闻馆传述汉口来友之言,知镇江一带至吴淞口皆行准备。又闻南京之东二十里,亦经筑垒置炮、屯札营寨。又闻华初一、初二两日自宁波续发兵士一千人,分防镇海、舟山等处;且在宁波,拟定共新募兵勇五千人。镇海除现在修理旧堡台,又在河口对岸新筑一座,以为犄角。其余乍浦以及南翔一带,又皆有拨兵防海之信。观于此,则我国并无弛防之意。其檄令不必复办兵器者,抑或以已买之精械已足敷于派拨欤!抑或仅为福建总督檄令先委来沪采办之蒋观察芗生不必复办乎?则皆未可知也。总之,和、战未决之时,断无自弛边防之理也。
湘军续赴镇海
旧在宁郡驻防之湘军,已于七月三十日全队移营,拔赴镇海矣。此队貔貅之士,夙称精锐;旗帜、军械,皆亦整齐。闻南乡之近海■〈氵义〉各隘,亦均驻有精兵,防堵极严。当事诸宪勤政卫民,苍生幸甚!
宁郡民情
宁波来书谓:该处民情,皆以台湾大局未定,各海口咸调兵设防、纷纷布置,正不知将来变何局面?以致讹言蜂起,一日数惊。甚有挈家口、迁辎重,避入山谷中者。夫市上有虎之谈,曾参杀人之说,不必实有是事也。一人叫呼,众人哗噪于后,遂以为市中真有虎矣;一人首倡,众人喧传于外,遂以为曾参真杀人矣。又况乡民不知时势、不识兵机,凡拥资立业及奔走衣食者,但知安危之局为身家性命之所系耳,安得不视为杞忧者!半月以来,但见调兵募勇,如是其络绎而旁午也;筑炮台、运火器,又如是其周备而琐碎也。耳未闻台地之消息、目未见朝中之论议,因而猜详百出、拟度万端,村老乡农、妇人孺子胸无成竹者,辄复互相恐吓;鹦鹉能言,即确有见识者亦为其所摇惑矣。余每谕之曰:台事有庙算主持、大宪掌握,各海口之防堵,当事之责也。盖以台湾交兵,则我兵有必胜之道:特恐东人之乘间分窜各口,故不得不加意设防。运筹者理宜如是;君等何轻信谣传之甚也!则人皆不顾而去。第思此种谣传,必当禁止;莫妙于上宪刊发简明告示,将何以必须设防之故,大书特书,使皆家喻户晓,庶民情可以安堵而免惊惶矣。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岂不可使知者耶!顾听其为民之讹言,而莫知为计耶!
宁波西友来书
一西友自宁波致书于西报曰:该埠西人听有各处风闻,则心内未免怀虑;宜西官即行派发兵船一只,以为保护计。然据彼西人之信,则官宪除宁波聚集兵士不下七、八千人外,城外较远之处又有一万至一万五千人分屯焉。又曰:舟山居民皆惧东人来扰,故定海郊外之人多移居城内云。
八月初六日(公历九月十六日——即礼拜三)
东人窥探京师路程
前哦古坡钦使至津,其扈从各员颇多据述几无馆舍以居焉;旋经随从之员,已多附西船由上海而回东洋矣。兹有西人告曰:闻该各员自天津乘船出口时,颇留意于考究各堡台及一切形势等事,并皆详注、细绘于册内。及至来沪后,亦曾亲遇有五人在洋货店及洋行内购买西人所著之大沽滨海处及大沽河、北塘河以凡自海口往京都各处之地图也。此事既有所闻,应合即呈上鉴。查东钦使所带之各从员,多于既察勘情形后,使发回东国;顾不发之于自所停泊燕台之铁甲船,而必发之自沪回东,其事本属可疑。又揆之华官近在津门、京都之间已拘到不执路照之两东人,则更有东人侦探之疑矣。虽然,大沽为畿辅藩篱,殊有金汤之固,所谓天设之险也;况师武臣力上下一心,而又何虑乎!
详究中东失议之由
本馆于昨日询究中国与东洋失议传闻之由,据称系天津西商与官宪有来往者所致于通闻报馆者也。据云:驻京柳原公使词多傲慢,恭亲王以故与之负气而绝议。且云长崎西商与东官有来往者,亦传寄电音曰:中、东两国之构战,恐难免矣。至于上海「正凤日报」所云「恭亲王与东钦使哦古坡业已妥商局面」者,此事大抵由于不察,而惟得之风闻已耳。盖哦古坡于前寄信时,尚未抵京;近得津、沽最新之信息,则哦古坡不过甫自津门动身,由水道抵通州以入京都也。则设使总理衙门与东洋筹议,犹必与柳原相商焉明矣。夫中国所深愿者,不欲兵连祸结;而又所望者,不欲堂堂大国,一旦见欺于弱小之东洋。苟两事得以兼全,始可通国之人起而交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