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


  代笔人郑绪卿

  (马贞之子)马万

  现佃人

  (陈厝之子)陈姣

  为中人李登元

  场见人何荣春

  立杜卖尽根大租契人何添进

  (二○)

  立典大租契字人马芝堡菜堂馆林源瑞户下林菜,有承父明典课租田阄份应分大租田一十六甲一分零,并带水份,址在竹头仔车后牛埔港、西势厝、三块厝、番婆庄,计共六庄,每年该收大租粟遵宪例扣四成完粮,剩实大租粟七十四石三斗四升正,每年配纳番口粮银一员五角正。其大租早晚二季对佃征收,车工照依本馆旧例。今因乏银费用,愿将此大租出典,先尽问房亲人等不欲承受,外托中引就向与二林上堡番婆庄陈纂出首承典,三面言议时值价银三百大员,库平二百十两正。其银即日同中交收足讫;其大租随即对佃,付银主承掌管征收抵息,日后不敢异言生端,添多移累。同中言约庚寅年春起,至戊戌年冬止,若到限之际,听菜备足佛银取赎,典主亦不得刁难;至期无银可赎,依旧银主掌管,不敢藉端滋事。保此大租系是菜兄弟承父物业,与别房亲人无干,亦无重张典挂他人,以及来历交加不明为碍;如有不明等情,菜出首一力抵挡,不干银主之事。此系二比甘愿,各无抑勒反悔,口恐无凭,今欲有凭,立典大租契字一纸,并缴上手典挂契一纸,共二纸,付执为照。

  即日同中交收过典契内佛银三百大员,库平二百十两正完足,再照。

  批明:陈纂先出中人笔记礼银九大员,面约无利息;菜若备银取赎之际,应如数清过,再照。

  批明:林菜有被佃所欠之租榖六十二石五斗零,陈纂坐去五折,林菜同中交收过番银三十一员,库平二十一两七钱正完足,再照。

  再批明:日后陈纂如有被佃所欠之租榖,菜日后欲赎之际,榖价依时照坐,不可异言,再照。

  光绪十六年一月日。

  代笔人杨禄参

  为中人林拴

  陈心匏

  在场知见人林心妇

  立典大租契字人(林源瑞户下)林菜

  (二一)

  立暂典大租契字人武西堡仑仔脚庄佳溪馆施植琼房下至场,有祖父遗下阄分应份得大租田一馆,址在本堡三角庄、三块厝庄等处。今因乏银还债,愿将此大租暂典,即抽出三块厝庄陈光着一户田一甲九分一厘零,又一户林仁璜田一甲二分二厘正,又一户陈着、蔡攸楼共合田一甲二分二厘正,又一户吴厦田一甲正,计共大租田五甲三分五厘零正。年该大租并车工粟四十七石零九升一合正,奉宪抽四成,伸实大租粟二十八石二斗五升四合零正,先问房亲人等不受,外托中引就与二林上堡涂厝厝庄蔡扬合立出首承典,抵还债项,同中三面言议时值典价佛银一百一十五大员,库平八十两零五钱正。其银即日同中交收足讫;其大租随即对佃点明,交付银主收租抵利,不听阻挡。保此大租并是场承祖父阄分应得物业,与房亲人等无干,亦无重张典挂他人不明为碍;如有不明等情滋事,场自应出首一力抵挡,不干银主之事。其大租不拘年限,至十月冬收成明白,即听场备足典契面银取赎,银主不得刁难。此系二比甘愿,各无反悔,恐口无凭,立典大租契字一纸,图章一号,付执为照。

  即日同中亲收典契面佛银一百一十五大员,库平八十两零五钱正完足,再照。

  光绪十八年正月日。

  为中人施性周

  知见人施性模

  亲笔人至场

  立典大租契字人施至场

  契后批明:蔡扁出银五十大员,应得八折实粟九石正。蔡大炎出银三十大员,应八折实粟五石四斗正。蔡攸春出银一十九员,应得八折实粟三石四斗二升正。杨万胜出银二十一大员,应得八折实粟三石七斗八升正,合应批明,再照。

  (二二)

  立缴典课租字人鹿港街林源瑞户下林星耀,有承典过林鸿腾课租五段,合一馆,址在二林上堡涂厝厝庄、西势厝庄、港尾庄、竹头仔庄、岱马庄等处田。其每年应完供榖丁耗银,经已奉宪复丈,抽四成抵完钱粮,尚存六成课租。今因乏银费用,愿将此五段课租出缴典,先问房亲人等不欲承受,外托中引就与鹿港蔡元荣堂出首承缴典,同中三面言议时值缴典价银三百大员,库平二百一十两正。其银即日同中交收足讫;其各佃应纳课租、佃册,俱各对明白,交付银主前去收租抵利,不敢阻挡。保此课租系是耀明典物业,与房亲人等无干,亦无重张典挂他人为碍;如有不明等情滋事,耀自应出首一力抵挡,不干银主之事。其课租不拘年限,上忙至二月给,下忙至八月给,听上手备足上手典契面银取赎,银主不得刁难;如上手王施陈无若取赎,林家永不敢言及取赎之事。此系二比甘愿,各无反悔,口恐无凭,今欲有凭,合立缴典课租字一纸,并缴上手契八纸,佃册五段合一本,付执为照。

  即日同中亲收过缴典契字内佛银三百大员,库平二百一十两正完足,再照。

  再批明:如有欠租榖多寡,尽归元荣堂管收,合应批明,再照。

  光绪二十年八月日。

  代笔人许时珩

  为中人黄折舅

  蔡世祥

  知见人林维潜

  立缴典课租契字人林星耀

  (二三)

  立杜卖尽根大租契字人武西保关帝厅庄第三十三番户邱诗朝,有阄分应份大租田原丈二十甲零,内抽出原丈一十五甲五分三厘零四毫正,址在本堡新旧馆庄、新竹围庄、大沟尾庄。每甲原前征收大租粟八石,合留四成大租粟三石二斗,交佃完纳地租,尚征收六成大租粟四石八斗满正,水银每甲贴粟六斗满正,车工每甲贴粟四斗满正,系佃自运到馆,按作早晚雨季对半完纳,经风煽净。年配纳十五庄水份二厘,并带牧埔圳水通流灌溉。今因乏银别置,愿将此大租出卖,先问房亲叔侄人等不欲承受,外托中引就与本保旧馆庄第一番户李晋兴出首承买,同中三面议订时值尽根契价银四百六十五员九角一厘正。其银即日同中交收足讫;其大租田甲声等项载明,随即对佃交付买主前去掌管,收租抵息,完纳水份,永为己业。契明价足,一卖千休,日后不敢言及找洗滋事。保此大租田系朝阄分应份物业,与房亲人等无干,亦无重张典挂他人,以及上手交加来历不明等情;如有不明等情,系朝出头抵挡,不干买主之事。此系两愿,各无反悔,口恐无凭,今欲有凭,特立杜卖尽根大租契字一纸,付执为照。

  即日同中亲手收过尽根契面佛银四百六十五员九角一厘正,平三百二十六两一钱三分七厘正完足,再照。

  批明:阄书大契尚有余业,不得缴连,批照。

  光绪二十七年一月日。

  代笔人邱启南

  为中人邱三平

  场见人邱万宗

  立杜卖尽根大租契字人邱诗朝

  计开:

  吴德昌原田三。三甲;徐教、徐文对原田二。五一一甲;徐日章原田三分;吴文理原田二。二五厘;吴立记原田八。八一六分;徐红毛原田一。二○七甲;吴石才鱼池九厘;蔡长流宅四。二五厘;吴贯世原田一。四一甲;徐文开原田二。六三分;吴乞食原田八厘;邱献廷原田三。三二分;吴惠庆原田五分;李清洁原田一。九六甲;吴和尚头原田二。二五厘;邱礼兴原田三。二二分;邱礼皮原田三。二二分;钱佑原田二分;钱自在宅一分;钱录原田二分;詹礼水原田五。四分;詹心原田二分;詹老三原田二分;詹业原田一。四分;詹戆原田二。四分;卢兴露原田一。五四三分。

  第七节大租之消灭

  记收过奎府聚庄佃吴振源顶陈文答、陈神佑完纳光绪十七年分课租粟二十五石三斗三升□合□勺□秒正,合给完单,付执为照。

  除起公界并四成扣外,本业主每年照依旧章实收足大租榖一十一石正。

  批明:田内再起书院及西学堂用地按五百余丈,按折田五分,再扣大租榖二石,自十七年为始,本业主每年照依旧章实收足大租榖九石正。

  业主。

  光绪十七年七月日给单。

  调书

  一、登瀛书院西学堂。

  一、该地大租。

  一、元官有无买收。

  李登瀛书院西学堂之地,原大租户是王崇山,其裔孙王鼎于光绪八年,向胜记借银,将该处大租佃(小租户)对收抵利息。光绪十一、二年间,台北府雷其达对该地小租户吴中湖、吴朝清买收起盖登瀛书院及育婴堂(即西学堂),其该地应纳大租额扣除,原无买收。至光绪十八年三月,王鼎转向该地元小租户吴中湖、吴朝清借银还胜记,乃将官扣除外,所剩大租额抵利,立借银字为据(证据列左),其正本现存吴中湖家中。

  立……字人王鼎,于光绪八年,向胜记借银八十五元,将大租佃对收抵利息后,因胜记迫讨甚急,托中刘文胜向吴际盛之孙中湖、朝清借银八十五元交还胜记,吴际盛每年应纳大租额除登瀛育婴起店批减外,剩额五石六斗五升四合,准抵利息…………。合立…………字一纸,付执为照。

  光绪十八年三月。

  又查台北府电其达买收该地二次,其原带每年大租额各批明在该地之契末扣除(证据列左)。

  台北府雷批:吴际盛管界内起盖登瀛育婴堂店屋地基,用过田地四百五十五丈二尺八寸,每四方一丈,给地价银六角,共应银二百七十三元一角六辫八尖。所用之地的田四分六厘六毫二丝,每年应扣减带大租榖一石八斗六升四合八勺,其余大租仍照契完纳,批照给价,发还管业,此批。

  又添购地基用过地折方一丈,计一百一十七丈六尺,每年应扣减大租榖四斗七升七合二勺,其余大租仍照契带纳,批照。

  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十六日。

  雇主林世维
第三章番大租

  第一节番大租之起原

  第二节番社给垦字

  第三节番人给垦字

  第四节番业户给垦字

  第五节番业户

  第六节宜兰地区番租

  第七节草地租及亢五租

  第八节■〈勹外云内〉补租

  第九节政府告示

  第十节典卖字

  第十一节其它契字

  第十二节贌耕字

  第十三节其它论示

  第一节番大租之起原

  (一)

  一、番俗醇朴,太古之遗。一自居民杂沓,强者欺番,视番为俎上之肉;弱者媚番,导番为升木之猱;地方隐忧莫甚于此。社饷一项,凤山下淡水八社番米,在郑时原数五千九百三十三石八斗,后酌减为四千六百四十五石三斗;诸罗社饷共七千七百八两零,未邀裁减。前犹可支,持以地皆番有,出产原多。自近年以来,流亡日集,以有定之疆土,处日益之流民,累月经年,日事侵削。向为番民鹿场、麻地,今为业户请垦,或为流寓占耕,番民世守之业竟不能存十一于千百。且开台以来,每年维正之供七千八百余金,花红八千余金,官令采买麻石又四千余金,放行社盐又二千余金,总计一岁所出共二万余金,中间通事头家假公济私,何啻数倍。土番膏血有几,虽欲不穷得乎云云。

  一、乾隆三年,总督郝玉麟奏准熟番与汉民所耕地界,饬令查明有契可凭,输粮已久者,各照契内所开四至亩数,立界管业;其汉人原贌界内有未垦未升田园,应令开垦报升,仍将原贌买之契,示谕各业户呈县验明盖印。该县设立印簿,照契内买卖本人及中保姓名、亩数、价银、输粮额数、土名四至,逐一填明簿内。有不垦未升若干,一并登明,毋许弊漏。仍照式汇造清册,送司存案,将来倘有转售,尽一呈验登填。庶田地有册可考,不致侵占番业;倘有契外越垦,并土棍强占者,令地方官查出,全数归番分晰呈报,嗣后永不许民人侵入番界,贌买番业。令地方官督同土官划界立石,刊明界限土名,仍将各处立过界址土名,造册绘图申送,以垂永久。

  一、乾隆九年,上谕外省镇将等员,不许在任所置立产业,例有明禁;在内地且然,况海外番黎交错之地。武员置立庄田,垦种取利,纵无占夺民产之事,而家丁、佃户倚势凌人,生事滋扰,断所不免。朕闻台湾地方,从前地广人稀,土泉丰足,彼处镇将大员无不创立庄产,召佃开垦,以为己业。且有客民侵占番地,彼此争竞,遂投献武员因而踞为己有者;亦有接受前官已成之产,相习以为固然者,其中来历总不分明。是以民番互控之案络绎不休,若非彻底清查,严行禁绝,终非宁辑番民之道。着该督抚派高山前往,会同巡台御史等一一清厘,凡历任武职大员创立庄产,查明并无侵占番地及与民番并无争控之案者,毋论系本人子孙及转售他人,均令照旧管业外;若有侵占民番地界之处,秉公清查,民产归民,番地归番,不许仍前朦混,以启事端。此后台郡大小武员创立庄产,开垦草地之处,永行禁止;倘有托名开垦者,将本官交部严加议处,地亩入官,该管官通同容隐,并行议处云云(「台湾府志」)。

  (二)

  土目、土民不许私相典卖土司田亩;如有违禁不遵者,立即追价入官,田还原主,并将承买之人比照盗卖他人田亩律;田一亩,笞五十,每五亩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徒二年。其违例典卖,并倚势抑勒之土司,失察之该管知府,均交部议处(「大清律例」)。

  (三)

  一、福建等省民屯丁赋,俱摊入地亩,随粮征收;台湾番众就丁纳粮,不完地赋。

  一、台湾奸民私贌熟番埔地者,依盗耕本律问拟;于生番界内私垦者,依越度关塞问拟,田仍归番(「户部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