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北偶谈


  悦请于胡太后,太后赦之。道元杀念,并劾悦。时萧宝寅在关中,反状已露,悦遂奏道元为关右大使,行至阴盘驿遇害。世但知其文士耳。

  ◎二王好佛王右丞兄弟好佛,多与名僧游处,其山川梵宇之作,往往精妙。然《唐书。

  王缙传》载,缙喜饭僧徒,对扬启沃,辄以因果为证。每西番有警,辄使群僧诵《仁王经》禳之。大历刑政,日以凌迟,缙又纵弟妹女尼等广纳贿赂,如市贾焉。

  孟子谓颂诗读书,必知人论世。旨哉言乎!

  ◎薛佩玉予年来访求殉节者,谨书之。近又得贵州都匀知县薛君殉节状于同年子吴雯天章。薛君讳佩玉,山西芮城人,辛丑进士,出予友李宫詹容斋之门。为人孤介质直,临事不苟。康熙十三年正月十一日,滇逆至都匀,戍将及兵士数千人内叛,胁受伪印,薛君不可,登楼自缢,仆薛策、薛健救之,曰:“汝误我,非爱我也!”

  急麾去,遂死。其子镛,今为诸生。

  ●卷七。谈献三◎陈氏康熙十五年丙辰春,甘肃抚臣疏称:“会宁县典史汪玉虹妻陈氏,被执,骂贼不辱,投井死。”得旨:给银三十两,立贞烈碑。

  ◎毕孺人叔祖翰检公,讳象节,字子度。中万历壬辰进士,选庶吉士第一。元配毕孺人,年甚少,于邸中从容立嗣,告于柩前,自缢死。奉旨旌表,冯文敏公(琦)

  为传。比葬,有双鹤翔于墓所,良久而去。《弹园杂志》云:“万历乙未夏,翰林检讨王象节病危,妻毕氏皇迫自缢,家人觉之,救免。夫卒,竟闭户缢死。辛亥夏,户部主事陈原道卒。妻计氏,哀恸不食,泪尽血出,死于柩旁。道臣皆请旌表,从之。卓哉两烈妇,事正相类,纪之以劝天下之为人妇者。”偶阅此,录附家乘。

  ◎马文肃家书无锡马文肃公(世奇),以崇祯辛未登进士,报至日,其父涵虚公梦人告曰“忠臣不事二君”。又少时梦自吟“从今别却江南日,化作啼鹃带血归”之句,后果殉甲申之难。

  其答成忠毅公(德)二柬云:“吾辈舍一死别无法,吾不为其难,谁为其难者!国家大运,一身大数,总有天主之,天予我以成仁取义,固无憾也。勉之!

  吾辈正不必逊古人耳。“又云:”读教所谓是母是子,羡之敬之。“成忠毅公(德)柬云:”慷慨仗节易,从容就义难。吾辈将为其难乎?抑为其易乎?“又柬云:”弟幸老母、舍妹俱在此,老母争欲先引决,弟止之,以从容慷慨二义为告。弟志在为其难,惧变起仓卒,我辈无以自明,故复以二义相商也。“

  文肃自跋云:“玄升(忠毅字)。一门四人俱死。吾一室三人,庶可相匹(妾朱氏、李氏俱赠孺人)。士夫多有削发为僧者,虽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义,未免有碍,然亦不得已之苦心,彼念上犹在南也。”与儿书略云:“忠孝二字,是吾家风,好守之。一姐先死(朱氏),玉润后死(李氏),女流得之,尤称殊节,吾可无憾矣。玉润父母,可善视之。”又云:“吾少于梦中曾吟诗二句云云,此文文山语也,曾向汝母言之。旧岁又梦汝祖父语我曰:”汝六十一岁,羁星在命,过不得。‘或谓必无是。以中一填起金星,为恩星也。今成我以千秋之节,又有两侍妾为我添此光彩,何必非恩乎!特与汝识之。“公孙狲,字云翎,康熙壬子举人。年少有志节,工诗文,不愧家学。与予善,惜早卒,未见其止耳。

  ◎苏门孙先生言行苏门孙征君钟元先生(奇逢),以康熙乙卯卒,年九十二矣。其自赞云:“问尔为谁?曰岁寒氏。岁既云寒,尔何为尔?曰幼读书,妄意青紫;长知立身,颇爱廉耻。虽困公车,屡蒙荐起;骨脆胆薄,不慕荣仕。衣厌文绣,食甘糠秕。

  隐不在山,逸不在水,隐于举人,七十年矣。绕膝多男,及门有士。老而学《易》,欲探厥旨。聊以卒岁,如斯而已。“

  先生十四岁,谒杨忠愍子尚宝补庭。补庭问:“设在围城中,内无粮刍,外无救援,当如何?”先生应声曰:“效死勿去!”尚宝叹曰:“足卜子生平矣!”

  天启中,左浮丘、魏廓园、周蓼洲三公,以祸被逮,皆先生与鹿忠节(善继)之父及其甥婿张于度果中,周旋于患难之中。左公弟光明、魏公子学氵伊、周公友朱祖文皆主其家。又与高阳孙文正公书曰:“左、魏诸君子,善类之宗,横被奇冤,谁不扼腕?昔卢次便一莽男子耳,谢茂秦以眇布衣,行哭燕市曰:‘诸君子不生为卢生地,乃从千载下哀湘而吊贾乎?’李献吉在狱,何仲默致书杨邃庵,求为引手,康德涵义急同调,至不自爱其名。浮丘、廓园之品,固当直踞献吉,何次根敢望?某一介书生,尚负惭于茂秦;阁下功德,前无邃庵怜才扶世之感,谅必激于中,岂无意乎?”及三公死,各坐赃数千,先生又与鹿太公醵金代上之。先生晚年语门弟子云:“吾生平尚友凡三变:乙丑丙寅之际,则慕陈太丘、郭林宗;癸甲之间,则管幼安、田子春;今耄矣,其惟卫武公乎?”

  奉圣夫人客氏弟光先,介所知以名马贻先生,以家贫不能具刍茭辞;光先再致养马之需,以病躯不能乘辞。

  先生常语门人曰:“读有字底书,要识无字底理。”又曰:“予五十年始识得一贫字。”尝有诗云:“为人百岁只为子,学道终身总学贫;定力原从贫处得,猿啼鬼啸也成邻。”

  先生家祭仪注略云:晨起栉沐后,入祠三揖。自入小学,便不可废。朔望日,焚香拜。元旦昧爽设祭,四拜。四仲月,用分至日,各设祭,行四拜礼,子孙供职事。凡佳辰令节,寒食寒衣,皆拜,设时食。忌日设食,拜,子孙素食,不享客。有事出门,焚香拜。归亦如之。吉庆事,卜期设祭。儿女婚姻,焚香以告。

  生辰弥月,设食以献。新妇庙见,设祭,主妇率之行礼。凡祭,妇人另行礼,各如仪。

  先生尝题壁云:“人生最系恋者过去,最冀望者未来,最悠忽者见在。夫过去已成逝水,勿容系也。未来茫如捕风,勿容冀也。独此见在之顷,或穷或通,时行时止,自有当然之道,应尽之心。乃悠悠忽忽,姑俟异日,诿责他人,岁月虚掷,良可浩叹!”

  先生孝友堂家规云:“迩来士大夫绝不讲家规身范,故子孙鲜克由礼,不旋踵而辱身丧家者多矣。祖父不能对子孙,子孙不能对祖父,皆其身多惭德者也。

  家中之老老幼幼,夫夫妇妇,各无惭德,此便是羲皇世界。孝友为政,政孰有大焉者乎?“

  先生前后庐墓六年,常言少年妄意功名,自双亲见背后,哀痛穷苦中,认取本来面目,觉向来气质之偏。

  先生尝言:“七十岁工夫,较六十而密。八十岁工夫,较七十而密。九十岁工夫,较八十而密。”汤孔伯斌云:“先生之学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康熙甲辰,先生以大难录一事,牵连北上,途中语门人曰:“忧患恐惧,最怕有所。一有所,则我心无主。古来忠臣孝子,义士悌弟,只是能自作主张。学者正在此处着力。”先生病革时语学者云:“近得一语,实为要诀,但未敢拈以示人。许平仲能化老僧还俗,此语通彻,天德王道,一齐了贯。”

  ◎苏门三贤张果中,字于度,容城人。少从学于江村鹿公(善继,崇祯中殉难,赠大理寺卿),左浮丘、魏廓园罹祸被逮,皆主其家。牧斋赠以诗,所谓“夕阳亭下频留客,广柳车中每贮人”是也。后从孙征君入苏门,高蹈远隐,卒葬夏峰村北原,征君为之传。彭了凡,蠡县人,旧为诸生,甲申后游河朔,依征君以居。土人授粟不受,竟坐死啸台旁。征君题之曰“饿夫墓”。理鬯和,字寒石,西华人,本姓李,耻与闯逆同姓,改今姓。有诗文若干卷,乱后散轶。征君尝贻书西华左令,恤其老母幼孙,称为鲁连后一人。予尝作苏门三贤诗云。

  ◎王董两烈妇王贞烈孔氏,河南仪封人,进士贞坛女,适诸生王碧壶。碧壶,肃敏公七世孙也。乙巳七月,夫死,自缢以殉。死三日,父母往哭之,目忽开,移时而瞑。

  董烈妇孙氏,山东福山人,归莱阳董樵子道广,道广死,亦自缢,将死,语其弟曰:“归语父母,勿悲我。父母劬劳,无以为报,是所以报耳。”(贞坛,先兄门人)

  ◎刁蒙吉刁蒙吉先生(包),祁州人,天启丁卯举人,隐居讲学。曾见其《潜室札记》二卷,录二条于左。

  为盖世豪杰易,为慊心圣贤难。

  《易》言趋吉避凶,盖言趋正避邪也。若认作趋福避祸,便误。

  ◎左翼宸左翼宸先生(光图),应州人。少失爱于继母薄氏,以孝闻。后举孝廉,为嵩县令。闯贼寇其境,竭力拒守,城陷被执,将杀之。薄以身蔽先生,泣曰:“我,继母也,儿事我孝,愿以身代孝儿。”贼感而释之。居乡一介不取,冬常单衣。有老苍头世宝者,制絮衣以进,曰:“主人义不他受,此衣宝力所营,愿主人安之。”竟力却不受。所著有《知非集》。

  ◎范吕二公范文忠公梦章(景文)甲申绝笔云:“坐卧小楼,竟亦难耐,故此决绝。”

  万历中,文忠为东昌府推官,时雒阳吕忠节公(维祺)为兖州府推官,后同入为吏部郎。天启甲子乙丑间,同以忤归。崇祯中,又相继为南京参赞兵部尚书。

  文忠撰《忠节太翁墓志》,谓“予与介孺生平、行径、臭味,无一不同”。卒皆以大节著。吕公子兆琳,字敬芝,顺治己亥进士;官御史,与予善。孙:履恒,康熙甲戌进士;谦恒,癸酉举人。

  ◎长白先生元张慎与,名临,读书长白山中,淹贯经史,生徒千里负笈。屡征不起,学者称长白先生。元明善《完颜令去思记》云:“与齐处士张临善。”杨廉夫撰《鲍孝子志》,又载先生至元间,由丘园官至祭酒。状元张梦臣、中丞张朴、大参张诚等,皆先生门人。又邹平县北地名河沟,有先生为其父阡表,中自云“为司业,贰上庠,仅半载”,与廉夫言相近。元太史与先生同时,记称处士,不知何谓?今长白山五龙池上有三贤祠,祀伏生、范文正公及先生也。嘉靖中,邹平丞朱仲恩梦一丈夫,冠服朴异,不类时人,自称予有名无爵,世所称长白先生者,乃太学生张松远祖也。松尝记其事,侄孙中丞仁轩公(一元)、曾孙尚书华东公(延登),建先生祠于县东七里,尚书为之记。

  ◎丘方山丘方山,名凤,河南新安人,以刀笔仕至南京龙骧卫经历。少读小学、《大学》、《中庸》、《礼记》,躬行有德,日以朱、墨二圈,记别理欲。有弟芜其田,以为己分田多瘠,先生即以己田易之。已而沃,弟田复芜,先生又易之。初仕献县丞,称清官第一。后自南京告老归,居方山下,乡党以为钱宣靖公后一人。

  先生与洛阳尤西川时熙友善,西川门人孟云浦化鲤状其行,吕忠节公维祺作谥议,予于纂修《明史》时,曾以其行状、谥议送史馆。

  ◎沈文端公家书归德沈文端公(鲤)家书一通。略云:“王父母赐扁,曾央大哥往谢否?尔已后只以不相见为主,宁可礼节上差些,勿要开了此端,出入公门,招惹是非,且受劳苦。拜客只可骑马,不可乘车;家下凡百俭素恬澹,不要做出富贵底气象,不惟俗样,且不可长久。大抵盛极则衰,月满则亏,日中则昃,一定之理。惟有自处退步,不张气焰,不过享用,不作威福,虽处盛时,可以保守。近者江陵张老先生,一败涂地,只为其荣宠至极,而不能自抑,反张气焰,以致有此,可为明鉴。我今虽做热官,自处常在冷处,必不肯多积财货,广置田宅,使身终之日,留下争端,自取辱名。尔能体我此意,凡百学好,已知持满之道;只愁尔一向做得门面大了,无富之实,有富之名,日后子孙不免受累。为今之计,要减些田土,损些受用,衣服勿太华美,器用宁可欠缺,留些福量,遗与后人,此至理也。秋夏粮及早上纳,多加与些火耗,各庄上人,常约束他,莫要生事。舍与穷人绵袄一百个,趁早预备;亲戚中贫者、孤寡者(阙),暮年光景,顷刻可过,何苦如此?只图洒落为快也。我求归之意,已与申老先生说过,尚未见许。沈埭近日颇知读书。坊牌既不能止,随府县建在何处,只是不可妨碍人家,既有自备木料,官木料不必用之。”又寄子域云:“昨相知有书云地气自南而北,今吾乡人半入南中矣。”(此段似为四明相而发)

  予跋之云:“右归德沈文端公家书一通,字字圣贤忠恕之旨。予欲续《名臣言行录》,因从宋牧仲所借归,手录藏之。然以文端公敬慎如此,而犹不免四明之忌,仕路真可畏哉!”公为先伯祖太师公隆庆辛未会试房师,其文集正、续稿皆太师序刻之。

  ◎施允升宣城施允升先生(大猷),愚山之祖也。万历中,倡明讲学,私淑于江罗近溪,与邹南皋、焦澹园诸公游。尝有罗姓者,兄弟阋墙,先生要之家,反复劝譬,声泪俱下,兄弟遂相抱而哭;先生为之讲学歌诗三日,始散去。其叔祖某绝产千馀金,应归先生,一介不取,捐为义田以赡族;又置义学以教族之子弟。所著有《中明子集》若干卷。

  ◎王端毅公遗事三原王端毅公遗事,凡四十则,公子康敏公所述。夏日京邸,偶得一编读之,因录一二则以自警。

  公家法甚严,子承虽孩提,无敢嬉笑于侧;盛暑中必使著衣袜始侍左右。尝曰:“教尔曹读书,非为利达计也,正欲使知为人底道理。”

  公谢政后,有一通家子在官,寄茶一篓,公受之;后复寄二篓,亦受之。但答书云:“令先君为时名臣,吾子宜清白律己,勿替家声。何劳为老夫之故,数数寄赠,吾受之心甚不安。此后勿再寄,寄亦不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