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汉官六种
汉官六种
桓帝祭天,居玄云宫,〔一一〕斋百日,上甘泉通天台,高三十丈,以候天神之下。见如流火,舞女童三百人,皆年八岁。天神下坛所,举烽火,桓帝就竹宫中,〔一二〕不至坛所。甘泉台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成帝以来所祭天之圜丘也。
祭地河东汾阴后土宫。宫曲入河,古之祭地,泽中方丘也,礼仪如祭天。
武帝初置博士,取学通行修,博识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为高第。朝贺位次中都官史。称先生,不得言君。其真弟子称门人。
孝文皇帝时,博士七十余人,朝服玄端,章甫冠。
太仆帅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分养马三十万头,择取给六厩,牛羊无数,以给牺牲。按:汉书如淳注引此条作「汉(官)仪注」。〔一三〕
将作大匠,改作少府。景帝中六年更名。
高皇帝家在丰中阳里,为沛泗上亭长。及为天子,立沛庙,祠丰故宅。
右艺文类聚凡九条
议郎、中郎,秦官也。议郎秩比六百石,特征贤良方正敦朴有道第。公府掾试博士者,拜中郎也。〔一四〕
议郎十二人,不属署,不直事侍御史。迁补博士、诸侯王郎中令。〔
一五〕
中书掌诏诰答表,皆机密之事。
高后选孝悌为郎。
武帝元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诣御史。
右北堂书钞凡五条
正月五日大置酒,飨卫士。
右钱文子补汉兵志一条
校勘记
〔一〕 据后汉书明帝纪注、续汉志补注补「即」字。又续汉志补注首句引作「春始东耕于藉田,官祠先农」。
〔二〕 「孤卿十」本或作「孤卿七」。按续汉志补注引周礼郑玄注作「九」,引月令章句作「七」,无作「十」之说。又卢植礼记注曰:「卿、诸侯当究成天子之职事,故以九为数。」礼记月令正作「九」。据此则作「七」或作「十」,均非。
〔三〕 据后汉书明帝纪注补「士」字。
〔四〕 点校本续汉志补注「以启牛毛」作「以切牛毛」。又通典卷五二作「以切牛尾之毛」,御览卷二五、又卷五二六作「以切牛毛血」,引各有异,惟通志略卷一九与续汉志补注同。又点校本据卢文弨校删「中」字,改末六字作「侍中上熟乃祀之」,即本通典、通志略所引,可备一说。
〔五〕 文选东京赋注「虎」作「虐鬼」。御览卷五三0引礼纬亦同。
〔六〕 点校本续汉志校勘记以为「沤庾」系「区隅」之音注,甚是。
〔七〕 文选东京赋注引「童女」作「童子」。
〔八〕 点校本续汉志补注引作「祭天居紫坛幄帷」。又书钞卷九0、初学记卷一三、类聚卷三八、通典卷四二「祡」均作「紫」。
〔九〕 点校本续汉志补注「于高庙」上引有「子孙诸帝以昭穆坐」八字,「庙神」上又有「隳」字。
〔一0〕续汉志补注「帷俎」作「惟俎」,惠栋后汉书补注曰:「『
惟』一作『多』。」恐当以孙星衍校作「堆俎」为是。
〔一一〕御览卷五二七「玄云宫」引作「云阳宫」,是。
〔一二〕据类聚卷三八、御览卷五二七改「行宫」为「竹宫」。三辅黄图卷三亦曰:「竹宫,甘泉祠宫也。汉旧仪云竹宫去坛三里。」可以为证。
〔一三〕「官」系衍文,据汉书景帝纪如淳注删。
〔一四〕此引乃汉官仪之文,四库馆臣误引。又「中郎」本作「郎中」。
〔一五〕此亦汉官仪之文。
汉旧仪二卷补遗二卷
孙星衍叙录
后汉书卫宏传:宏作汉旧仪四卷,以载西京旧事。隋志:汉旧仪四卷,卫敬仲撰。南监本作汉书仪。陈氏书录解题:汉官旧仪三卷,汉议郎东海卫敬仲撰,或云胡广。聚珍板所刊永乐大典本,亦作汉官旧仪。案:胡广撰汉官解诂,非撰旧仪。或后人见此书所载多官制,因加「官」字。今以聚珍板二卷本为定,依宏本传作汉旧仪,以诸书所引校证于下,别作补遗二卷。汉旧仪本有注,魏晋唐人引汉仪注,悉是此书。今不复分别,唯永乐大典本所存原注,仍以小字书之。
汉旧仪卷上
汉议郎卫宏撰
清孙星衍校
皇帝起居仪宫司马内,百官案籍出入,营卫周庐,昼夜谁何。殿外门署属卫尉,殿内郎署属光禄勋,黄门、钩盾署属少府。辇动则左右侍帷幄者称警,车驾则卫官填街,骑士塞路。出殿则传跸,案:文选赭白马赋注引作「驾出则传跸」。止人清道,案:东京赋注、赭白马赋注引「人」上有「行」字。建五旗,案:汉书扬雄传注引作「皇帝舆动,建五色旗」。丞相、九卿执兵奉引。乘舆冠高山冠,飞羽之缨,案:续汉志补注引「飞羽」作「飞月」。晋书舆服志引此文作「汉官仪」,「飞羽」作「飞翮」。帻耳赤,丹纨里,案:续汉志补注引「
里」下有「衣」字。带七尺斩蛇剑,履虎尾絇履,案:太平御览服章部引作「豹履」。诸王归国称从。
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纽,案:唐六典八引作「兽纽」,因避唐讳改。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以皇帝行玺为凡杂以皇帝之玺赐诸侯王书;案:本作「皇帝行玺,凡封之玺,赐诸侯王书」。续汉志补注引同。今从唐六典引改。通典职官引此段作汉官仪,云「
皇帝行玺、天子之玺赐王侯书」。以皇帝信玺发兵;案:「以皇帝」三字,从唐六典引补。其征大臣,以天子行玺;案:续汉志补注引无「其」字。策拜外国事,案:唐六典引无「策拜」二字。以天子之玺;事天地鬼神,案:唐六典引作「鬼神事」。以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布囊,案:续汉志补注引无「布」字。白素里,两端无缝,尺一板中约署。皇帝带绶,黄地六采,不佩玺。玺以金银縢组,案:下「玺」字,从续汉志补注引补。侍中组负以从。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一〕案:「金」下本有「玉」字,从北堂书钞仪饰部、太平御览仪式部引删。各服所好。汉以来,〔二〕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案:「汉以」下十七字本脱,从太平御览引补。北堂书钞引作「自秦以来,天子之玺始以玉为之」。奉玺书使者乘驰传,案:白帖三十五引「驰」作「驿」。其驿骑也,三骑行,昼夜行千里为程。
太官尚食,案:太平御览职官部引作「上食」,下同。用黄金扣器;中官、私官尚食,用白银扣器,如祠庙器云。案:「如祠庙器云」五字,从太平御览引补。
中官、小儿官及门户四尚、中黄门持兵,三百人侍宿。
冗从吏仆射,案:续汉志云「中黄门冗从仆射」。出则骑从夹乘舆车,居则宿卫,直守省中门户。省中,禁中也。成帝外家王禁贵重,朝中为讳禁,故曰省。案:文选西征赋注引作「孝元皇后父名禁,避之,故曰省」。
中常侍,宦者,秩千石。得出入卧内禁中诸宫。案:通典职官引「禁中诸宫」作「举法省中」。
侍中,无员。或列侯、将军、卫尉、光禄大夫、侍郎为之,案:本作「光禄、将、大夫、郎为之」。艺文类聚职官部引作「光禄大夫为侍郎」,太平御览职官部引作「光禄大夫为之」,今改正。得举非法,白请及出省户休沐,往来过直事。
御史,员案:汉书萧望之传如淳注引作「御史大夫史员」四十五人,皆六百石。案:太平御览职官部引「皆」下有「是」字。其十五人衣绛,给事殿中,为侍御史,宿庐在石渠门外。案:「在石」二字本讹作「左右」,从通典职官、太平御览引改。二人尚玺,〔四人〕持书给事,〔三〕二人侍前,中丞一人领。案:「前」字从通典、太平御览引补。余三十人留寺,案:萧望之传注引「余」上有「其」字,「
留寺」作「留守」。理百官事也,案:「事」字从太平御览引补。皆冠法冠。案:四字从萧望之传注引补。
给事中,无常员,位次侍中、常侍。
尚书四人,为四曹。常侍曹尚书,案:「常」字从汉书成帝纪注、唐六典四引补。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曹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民曹尚书,案:成帝纪注、后汉书应劭传注、唐六典四引皆作「户曹」。主庶民上书事;主客曹尚书,案:本作「客曹」,「主」字从应劭传注引补。主外国四夷事。成帝初置尚书,员五人,案:续汉志补注引作「初置五曹」。有三公曹,主断狱事。案:「事」字从成帝纪注引补。
尚书令主赞奏封下书,仆射主闭封。〔四〕案:北堂书钞设官部引「
封」下有「府」字。丞二人,主报上书者,兼领财用火烛食厨。汉置中书官,案「书」字从北堂书钞引补。初学记职官部引作「中书」,无「官」字。领尚书事。中书谒者令一人。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官,以中书为中谒者令。
尚书郎四人:其一郎主匈奴单于营部,案:「其一郎主」四字,从唐六典四引补。一郎主羌夷吏民,案:「一郎」本作「二郎」,从唐六典九引改。民曹一郎主天下户口垦田功作,谒者曹一郎案:唐六典九引无「曹」字。主天下见钱贡献委输。
中臣在省中皆白请,其宦者不白请。尚书郎宿留台,中官给青缣白绫被或锦被、帷帐、?褥、通中枕,太官供食,汤官供饼饵果实,下天子一等。给尚书郎伯二人,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者从直。伯送至止车门还,女侍史执香炉烧熏,从入台护衣。
黄门令领黄门谒者。骑吹曰冗从,仆射一人,领髦头。
左曹日上朝谒,秩二千石。
右曹日上朝谒,秩二千石。
黄门郎属案:广韵三十四果注引无此四字。〔五〕黄门令,日暮入对青锁门案:续汉志补注引无「门」字。初学记职官部引作「青锁闱」。太平御览职官部引与今本同。拜,名曰夕郎。案:续汉志补注引「
拜名」作「拜夕」。〔六〕
五官中郎将,秩比二千石,主五官郎中。
左、右中郎将,秩比二千石,主谒者、常侍侍郎,以赀进。左主谒者,右主常侍侍郎。案:太平御览职官部引「左中郎将主谒者」,「右中郎将主常侍侍郎」,作二条。
五官属光禄勋,不得上朝谒。兼左、右曹诸吏,得上朝谒。
郎中令主郎中。左车将主左车郎,右车将主右车郎,左户将主左户郎,右户将主右户郎,案:汉书百官公卿表如淳注引作「左、右车将主左、右车郎,左、右户将主左、右户郎」。秩皆比千石,独郎中令比二千石。
黄门冗从持兵,无数,宣通内外。宦者署、尚书皆属少府。殿中诸署、五郎将属光禄勋。宫司马、诸队都候领督盗贼,属执金吾。司马掖门殿门屯卫士,皆属卫尉。
右中二千石、二千石四官,案:此条本题「上事四官:少府、光禄勋、执金吾、卫尉也」。奉宿卫,各领其属,断其狱。
期门骑者,陇西工射猎人及能用五兵材力三百人,行出会期门下,从射猎,无员,秩比郎从官,名曰期门骑。置仆射一人,秩六百石。骑持五旗别外内。王莽更名虎贲郎,迁补吏署。中郎将一人,施旄头,属羽林,从官七百人,案:「从官七百人」五字,从汉书宣帝纪如淳注、宋钱文子补汉兵志引补。取三辅良家子,自给鞍马。案:「鞍马」二字从补汉兵志引补。诸孤儿无数,案:「诸」字从补汉兵志引补。父死子代,皆武帝时从军死,子孤不能自活,养羽林,官比郎从官,从车驾,不得冠,置令一人,名曰羽林骑孤儿。
皇帝见诸侯王、列侯起,侍中称曰:「皇帝为诸侯王、列侯起!」起立,乃坐。太常赞曰:「谨谢行礼。」皇帝在道,丞相迎谒,谒者赞称曰:案:「称」字从汉书翟方进传注、后汉书陈忠传注引补。「皇帝为丞相下舆」。立乃升车。皇帝见丞相起,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起。」立乃坐。案:「皇帝见丞相起」一段,翟方进传注、陈忠传注引在「皇帝在道」一段上。太常赞称:「敬谢行礼。」宴见,侍中、常侍赞,御史大夫见皇帝称「谨谢」,将军见皇帝称「谢」,中二千石见皇帝称「谢」,二千石见皇帝称「制曰可」,太守见皇帝称「谢」。拜御史大夫为丞相,左、右、前、后将军赞,五官中郎将授印绶;案:通典职官引无「绶」字,下同。拜左、右、前、后将军为御史大夫,案:通典引作「拜御史大夫」,无「左、右、前、后将军为」七字。中二千石赞,案:通典引无「中」字。左、右中郎将授印绶;拜中二千石,中郎将赞,御史中丞授印绶。印绶盛以箧,箧以绿绨案:下「以」字从太平御览布帛部引补。表,白素里。案:太平御览引作「白表赤里」。尚书令史捧,西向,侍御史东向,取箧中印绶,授者却退,受印绶者手握持出,至尚书下,乃席之。案:「席」当作「带」。丞相、列侯、将军金印紫緺绶,中二千石、二千石银印青緺绶,皆?纽。其断狱者,印为章也。案:续汉志补注引作「银为章」。又「也」字从续汉志补注、通典职官引补。〔七〕
汉初置相国史,秩五百石。后罢,并为丞相史。
丞相府司直一人,秩二千石,职无不监。武帝初置。曰马直官,今省。案:「马直官」当作「司直官」。
列侯为丞相、相国,号君侯。案:汉书刘屈牦传如淳注、文选赠五官中郎将诗注引无「相国」二字,又引「号」作「称」。御史大夫为丞相,更春乃封,故先赐爵关内侯。案:「故先赐爵」句,从汉书平当传如淳注引补。
丞相车黑两轓,案:艺文类聚职官部引作「两黑轓」,太平御览职官部引作「两墨轓」。〔八〕骑者衣绛,案: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引作「戈缘」。〔九〕掾史见礼如师弟子,白录不拜朝,示不臣也。听事阁曰黄阁,案:二「阁」字皆当作「合」。无钟铃。掾有事当见者,主簿至曹请,不传召,掾见脱履,公立席后荅拜。百石属不得白事,当谢者西曹掾为〔通〕谢部。〔一0〕吏二千石初除,诣东曹掾拜部,谒者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