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东日记

  ■111页 明末清初萧云所绘《离骚图》,收入民国复印件《喜咏轩丛书》,扉页刊:「枣板绣梓,刷印无多,今包刻价,壹钱五分。纸选精洁者,每部贰钱柒分五厘。用上品墨屑,并刷工食费柒分五厘,共纹银五钱。今发兑每部壹两,为不二价也。装订外增贰钱。书林汤复识。」
  ■111页 艾思仁观海楼书斋藏明末清音馆据万历四十年本翻刻《诗余画谱》不分卷,扉页刻「清音馆藏板」,「每部纹银捌钱」。
  ■111页 明张学礼等辑《考古正文印薮》五卷,万历十七年(1589)刻钤印本,扉页有「墨刷朱砂印,上白供单纸,宋笺壳衣,责力绫套,每部价银壹两贰钱」。又刻「历观先代诸家印谱,及我皇名诸世家所藏古印,惟武陵顾氏为犹富。隆庆辛未间,作谱廿册传之。原印仅千余方,名曰『集古印谱』,亦一时奇观也。旋即增为七千有奇,未加校择,翻为木刻,更名『印薮』,海内始有鱼目混珠之叹矣。今予兹选,皆目及秦汉真文合于六义者,勒之铜石,印于月楮,与好古者共之。万历己丑春仲中和道人识。」
  ■112页 明来行学辑《宣和集古印史八卷、秦玺考一卷》万历二十四年(1596)来氏刻钤印本,美国会图书馆藏,扉页云:「宝印斋监制宣和印史,夹连四,棉纸墨刷,珊瑚朱砂,衣责力绫套,藏经笺面。定价官印一套,纹银一两五钱;私印二套,纹银三两。绝无模糊、剞邪、破损,敢悬都门,自方吕览。恐有赝本,用汉配双印印记,慧眼辨之。来行学颜叔识。」
  ■112页
  潘建国 〈南北书肆与古代通俗小说〉《国学研究》(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第七卷 第421~446页
  ■422页。乾隆三十四年(1769),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记录了三十家书肆名称。
  声遥堂、唐氏嵩□堂、李氏名盛堂、郑氏带草堂、李氏同陛阁、曾氏宗圣堂、李氏圣经糖、曾氏聚秀堂、二酉堂、文锦堂、文绘堂、宝田堂、京兆堂、荣锦堂、经腴堂(皆李氏)、郑氏宏文堂、徐氏英华堂、傅氏文茂堂、曾氏聚星堂、周氏瑞云堂、金氏文粹堂、徐氏文华堂、李氏先月楼、周氏宝名堂、周氏瑞锦堂、韦氏鉴古堂、周氏焕文堂、陶氏五柳居、刘氏延庆堂、李氏博古堂。
  ■422页。民国元年(1911),缪荃孙《琉璃厂书肆后记》,记录书肆三十一家。
  石氏光文楼、曹氏文宝堂、徐氏宝文斋、饶氏善成堂、刘氏大文糖、二酉堂(旧)、聚星堂(旧)、张氏宝华、张氏修文堂、韩氏翰文斋、谭氏正文斋、李氏宝名摘、杨氏勤有堂、崔氏书业堂、丁氏肄雅堂、常氏萃文堂、马氏文琳堂、魏氏益文堂、李氏酉山堂、刘氏会经堂、魏氏文贵堂、李氏宝森堂、李氏文华堂、吴氏宝珍斋、魏氏宝经堂、乔氏同雅堂、阎氏同好堂、王氏三槐堂、乔氏同立堂、刘氏聚珍堂(原名天绘阁)、某氏宝书堂。缪
  ■422页。1914年,缪荃孙《琉璃厂书肆后记附录》
  赵氏弘远堂、黄氏修文堂、孔氏晋华书局、张氏文益书局、丁氏有益堂、丁氏容录堂、刘氏松筠阁、马氏槐荫山房、楼氏文盛堂、张氏孔群社、魏氏文友堂、直隶书局、程氏弘道堂、陈氏来熏阁、崔氏维古山房、郭氏文雅堂、殷氏保古斋、张氏同古堂、岳氏修本堂、刘氏会文堂、刘氏九经堂、崔氏鸿宝阁、丁氏文英阁、郭氏鉴古堂、于氏述古堂、胡氏玉生堂、赵氏文焕堂、丁氏敬业堂。
  ■424页。晚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吴门书坊之盛衰》,考得干嘉时期吴门书肆24家:
  胥门经义斋(胡立群)、庙门五柳居(陶延学)、山搪萃古斋(钱景凯)、郡城学余堂、玄庙观前学山堂、墨林居、玄庙观东闵师德堂、府东敏求堂、臬署前玉照堂、文瑞堂、臬辕西中有堂、醋坊桥崇善堂、郡东王府基周姓墨古堂、阊门横街留【田井】堂、阊门书业堂、阊门文秀堂、金阊门外桐泾桥头芸芬堂、紫阳阁朱秀成书坊、葑门大观局、遗经堂、酉山堂、本立堂、王府基高姓书摊、胡苇洲书肆。
  ■425页。《吴县为重渐书业公所兴工禁止地匪借端阻挠碑》(1874),载《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三联书店,1959。
  供奉梓潼帝君,为同业订正书籍讨论删原之所。并同业中异乡思伙,如有在苏病故,无力回乡者,代为埋葬狮山义冢等项事宜。
  ■425页。阿英《苏州书市》(1938),记载苏州书市的分布情况:
  苏州书市有三中心,自察院场至饮马桥一段护龙街,为旧书肆集中地。自察院场至玄妙观,为新书市场。自玄妙观广场折入牛家滨,为小书摊。护龙街东段,东大街,大华路,闾邱坊巷,亦各有一二家,最为著名者有以下16家:
  文学山房、松石斋、存古斋、来青阁、适存庐、觉民书店、艺芸阁、宝古斋、灵芬阁、集成、勤益、琳琅阁、振古斋、欣赏斋、来晋阁、大华书店。
  ■427页。光绪《乌程县志》卷二十九引《湖录》,转引自陈学文《论明清江南流动图书市场》载《浙江学刊》1998年第6期。
  书船出乌程织里及郑港、淡港诸村落,吾湖明中叶如花林茅氏、晟舍凌氏闵氏、汇沮潘氏、雉城臧氏,将广储签帙。旧家子弟好事者,往往以秘册镂刻流传。于是织里诸村民,以此网利,购书于船。南至钱塘,东抵松江,北达京口,走士大夫之门,出书目袖中,低昂其值,所至每以礼接之。客之未座,号为书客,间有奇僻之书,收藏家往往资其搜访。
  ■431页。
  上海较为大型的书店亦在全国各地设立分店,如总店设在上海福州路棋盘街口的中华书局,分别在北京、天津、保定、直隶(石家庄)、张家口、奉天、吉林、长春、绥化、济南、东昌、烟台、太原、开封、郑州、西安、南京、徐州、杭州、温州、兰州、南昌、安庆、长沙、衡州、常德、沙市、汉口、武昌、成都、重庆、福州、厦门、广州、潮州、汕头、桂林、梧州、云南、贵阳、刑台、新加坡等42处设立分局。
  总馆设于上海棋盘街中市的商务印书馆,亦分别在京师、天津、奉天、龙江、太原、济南、西安、开封、成都、重庆、泸州、汉口、长沙、常德、南昌、杭州、福州、广州、潮州、芜湖等20处设立分馆。
  ■432页。
  日本蓬左文阁藏《按鉴演义全像列国评林》,扉页有四行小字云:《列国》一书,乃先族叔翁余邵鱼按鉴演义纂集。惟板一付,重刊数次,其板蒙旧。象斗校正重刻全像批评,以便海内君子一览。买者须认双峰堂为记,余文台识。
  ■433页。清余治《得一录》卷十一之一,转引自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外省书友来苏兑换者,先将捆单交崇德书院司月查明,如有应禁书籍,即行交局销毁。
  大新板每块一百文,大旧板每块七十文,片头新板每块八十文,片新板每块六十文,旧板每块五十文,滩头小片每片二十文,唱本板每板三十文,书本照批价洋银对扣,倘有模糊不全者,照数减半,抄本每十页五文,每页以四百字为准。
  ■438页。朱遂翔《杭州旧书业回忆录》称:
  民国五年(1916),上海有古书流通处之创设,主人为海盐陈立炎,颇有阅历,初出书目,但无订价,仍以讨价还价之方式行之,至第二期书目,各书始有定价,凡同行或熟人及图书馆向购可打九折,门市则无折扣。
  ■438页。陈乃干《上海书林梦忆录》:
  自中国书店目录标明定价后,力求与外埠主顾通信交易,嗣后来青阁、抱经堂等继起仿效,渐次造成通信交易之习惯。
  ■438页。抱经堂老板朱遂翔称:
  杭州出书目最早者,为余之抱经堂书局,开始即逐步标明售价,以示毋欺。
  数年后营业蒸蒸日上。
  各同业以利之所在,亦皆纷出书目,从事竞争。
  在上海方面,以「蟫隐庐及中国书店所出之书目为最好,且最完备,每年出一次,日本人购者为多。富晋书舍及来青阁等书店亦先后继起,发刊书目;而彼时之北京书目,都不凯南寄,因定价较高,恐南来购书受其影响也。自此以后,南北书店皆有书目,亦皆有定价,其价格率互相参考而订定之。」
  朱遂翔《杭州旧书业回忆录》,载张静庐主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下卷,中华书局,1959。
  潘建国 〈小说征文与晚清小说观念的演进〉《文学评论》2001年 第6期 第86~94页
  ◆86页。
  启事注明:「见惠瑶章,在杭付花市陆雨侯家中,在金陵付承恩寺中林季芳、汪复初寓。」日本内阁文库藏《翠娱阁行笈必携》陆云龙序后,亦有一则征文启事,文云:「一征玉堂诰敕,一征经世奏议,一征大匠诗文,一征名公启礼,一征名贤行实,一征宇内异闻。惠我者邮掷武林花市峥霄馆陆君翼家下。」
  ◆86页
  王重民先生谓「此风气不之始于何时,清初李渔、吕留良、张潮皆用此方法征稿。」
  ◆86页
  《小说林》第七期(1907年11月),载有著名小说家包天笑之「天笑启事」,声称,「鄙人近欲调查近三年来遗闻轶事,为《碧血幕》之材料,海内外同志,如能贶我异闻者,当以该书单行本及鄙人撰译各种小说相赠,开列条件如下:一关于政治外交者,一关于商学实业界者,一关于各种党派者,一关于优伶妓女者,一关于侦探家及剧盗巨奸者,其它凡近来有名人物之历史及各地风俗等等,巨细无遗,精粗并蓄,倘蒙赐书,请寄上海棋盘街小说林转交可也。」
  ◆87页
  光绪丁丑(1877)十月十七日,署名「寓泸远客」者,在《申报》登载广告「《有图求说》出售」,文云:
  兹有精细画图十幅,钉成一册,名曰《有图求说》,托《申报》馆代售,每册收回工价钱三十文。但图中之人名、地名以及事实,皆未深悉,尚祈海内才人,照图编成小说一部,约五万字,限于十二月十五日以前,缮成清本,由《申报》馆转交。择其文理尤佳者一卷,愿送润笔洋二十元,次卷送洋十元,便即装印成书出卖,余卷仍发还作者,决不有误,惟望赐教为幸。
  ◆87页
  《申报》特地为它配发了题为《书请撰小说后》的评论:
  近来稗官小说几乎汗牛充栋,然文人同此心、同此笔而所撰之书各不相同,实足以开拓心胸,为消闲之之一助。但所阅诸小说,其卷首或有图,或无图,从未专有图而无说者。兹见本报后寓泸远客所登之请撰小说告白,似即征诗征文之遗意,文人雅士于酒后睡余,大可藉此消遣工夫,行见奇情壮采奔赴腕下,而诸同人又得击节欣赏矣。
  ◆87页
  至十二月十五日期满时,竟止有一人应征。「寓泸远客」被迫于十二月十六日《申报》登载「《有图求说》宽期」的广告,称「前报《有图求说》一事,本限于十二月十五日以前,将所来之卷择其佳者,评定甲乙,即付酬金。兹因期限已至而所收之作,不过安闲先生一卷而已,无从比较,难定优劣」,「无奈宽期,拟于来年正月底为止,望远近诸君,如有所作,可届期速交,无再耽延,如过期交者,则弗收矣」云云。此后,征文的期限一再放宽,直到光绪戊寅四月二十一日(1878年5月22日),「寓泸远客」方才公布结果,该日《申报》载有:「《有图求说》取列」的启事:
  启者,前所请撰之小说,今仅收到安闲先生与蓬山居士两卷而已,俱未见甚佳,皆难刊印,惟依原白强分甲乙,以安闲先生为一,酬洋二十圆,蓬山居士居二,酬洋十圆,准于本月二十二日三点钟,在《申报》馆面交,届期莫误。此后,如有能撰得更加而合刊印者,亦许酬谢,特此谨白。
  本次征文前后历时半年多,却只收到两篇征文,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场了事。
  ◆87页
  「寓泸远客」或即《申报》馆老板英国人美查,也未可知。
  ◆87页
  第二次小说征文,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二(1895年5月25日),《申报》登载「求着时新小说启」,文云:
  窃以感动人心,变易风俗,莫如小说推行之广速,传之不久,辄能家喻户晓,习气不难为之一变。今中华积弊最重大者,计有三端,一雅片,一时文,一缠足。若不设法更改,终非富强之兆。兹欲请中华人士愿本国兴盛者,撰着新趣小说,合显此三事之大害,并祛各弊之妙法,立案演说,结构成编,贯穿为部,使人阅之心为感动,力为革除。辞句以浅明为要,语意以趣雅为宗,虽妇人幼子,皆能得而明知。述事务取近今易有,切莫抄袭旧套,立意毋尚稀奇古怪,免使骇目惊心。限七月底满期收齐,细心评取,首名酬洋五十元,次明三十元,三名二十元,四名十六元,五名十四元,六名十二元,七名八元。果有嘉作,足劝人心,亦当印行问世,并拟请其常撰同类之书,以为恒业。凡撰成者,包好弥封,外填姓名,送至上海三马路格致书室,收入发给收条,出案发洋亦在斯处。英国儒士傅兰雅谨启。
  此则征文启事,后又登载于《万国公报》第七十七册(1895年6月)、《中西教会报》复刊第七册(1895年7月),除少数文字略有差异外,余皆相同。需要说明的是:以往的研究者多认为,本次征文乃「由傅蓝雅发起、《万国公报》推出」、「『以小说启蒙』最早也是由在华传教士在《万国公报》上提倡的」云云,实误!该征文启事最早刊载于《申报》,时间要比《万国公报》早了半个多月。
  ◆87页
  傅蓝雅,英国传教士,曾任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上海格致书院董事,独立编辑出版《格致汇编》,并开办西学书店「格致书室」,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贡献卓著。《申报》、《万国公报》均为当时著名的报刊,此则征文启事,因之产生了十分广泛、强烈的影响,应征情况,亦颇令人满意,至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9861月13日),共收到小说一百六十二部,因为「作者过多」,举办者将原定的获奖人数从七名扩增到二十名,「皆酬润资」,傅蓝雅在该日《申报》登载启事,「时新小说出案」,公布了这二十位获奖名单,虽然其具体身份、所作小说篇目内容,今已难详知,但是,作为小说征文的早期得奖作者,他们的姓名理应受到特别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