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檐曝杂记
檐曝杂记
刘云山,常州医也。康熙丙午,杭州有巨室子病亟。忽有人到门曰:“我刘云山也。”投一匕而霍然。赠之金不受,曰:“他日寻我于毗陵之司徒庙巷可也。”后某至庙侧,有老人曰:“云山死三十七年矣。其生时常信鬼神,曾为斯庙广其祠宇,而自为像于神旁,尚可识其形容也。”巨室子入拜,其像宛然。(陈椒峰记其事)
仪真县地名仙人掌,有柳耆卿墓。按《避暑录》,柳死旅殡润州,王平甫为守,出钱葬之。真、润地相接,或即平甫所葬也。阮亭《真州诗》云:“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正指此。然按《独醒杂志》,耆卿死葬枣阳县之花山。每岁清明,词人集其下为吊柳会。然则柳墓不在真州也。
福建总兵杨富有嬖童生二子,杨子之,名曰天舍、地舍。后杨历官江西提督。又乐陵男子范文仁亦生子,余内兄张宾公亲见之。(《池北偶谈》)
陈丈人年百余岁。知县周惠隆延之,询其所得,曰:“无他,知事迟,回头早耳。”
江阴君山以春申君得名。其山临江,为一邑胜境。有联云:“此水自当兵十万,昔人曾有客三千。”
卢仝之死,今据《戒庵漫笔》,谓甘露之变,座上见收,年老寡发,收者以丁钉其颅而去。
《水南翰记》:“人家择风水,子孙百世计。谁知后来者,反卖祖宗地。其地若果佳,其家长富贵。其人卖至此,其地必不利。”
宋壶山《赠地理师》云:“世人尽知穴在山,岂知穴在方寸间。好山好水世不欠,苟非其人世不见。我见富贵人家坟,往往葬时本贫贱。迨其富贵力可求,人事极时天理变。”又钱仁夫诗云:“寻山本不为亲谋,大半多因富贵求。肯信人间好风水,山头不在在心头。”
行过前山又后山,寻龙不见又空还。想应相去无多路,只在灵台方寸间(亦堪舆家言)。
成化己丑会试题,“老者安之……”三句。有举子破题云:“人各有其等,圣人等其等。”李西涯为主考,批曰:“若还如此等,着他等一等。”(汤沐《公馀日录》)
江阴周岐凤狂放,得罪逃避。钱晔赠以诗云:“一身作客如张俭,四海何人似孔融。”(同上)
汤沐《公余日录》:部曹马汝砺以失火事罢官,陆龙皋慰以诗云:“非灾敢谓池鱼及,是福终当塞马归。”
萧何封ガ。赞ガ有二音,音赞者在南阳,音嵯者在沛。王《野客丛书》引《唐书。刘晏传》释文,并引杨巨源、贾岛、姚合诸人诗以证之,当作赞音,其音嵯者,乃误也云云。(同上)
一传未终,恍已迷其姓字。片文屡过,犹未识其偏旁。
《居易录》述吴梅村师谓予在广陵,日了公事,夜接词人,比之刘穆之。则知阮亭曾拜梅村为师也。
张谊《宦游纪闻》:元世祖欲吞巴、蜀,舣船万舰,阻绝江流,使鱼不得下。时有张、王二守,并屯要害,百计拒敌,不肯屈服。每悬鱼竿上,以示有余。世祖遂潜师而退,钓鱼名山者以此。按攻合州是元世祖之兄窝阔台,非世祖也。
西瓜已见《五代史。胡峤传》,而江以南犹未有种也。自洪忠宣使金移种归,始有之。(亦见李诩《漫笔》)
古辣水用锡罐贮之,上刻“永乐二年熬造”。罐重二斤,水八两,香气酷烈。(同上)
左萝石有《古辣水诗》,又有古姓者,自号“古辣泉”云。古辣本宾、横间墟名,以墟中之泉酿酒,埋之地中,取出名“古辣泉”。
人参背阳向阴,一名“土精”。生上党者佳,人形皆具,能作儿啼。今则产辽东之北者最贵重。有私贩入山海关者,至大辟。至上党参,则无有过而问者矣。古今地气不同,抑物性有变易耶?
今人称子弟之不成材者曰“不郎不秀”。汤沐《公余日录》:“明初,民间称呼有二等,一曰”秀“,谓故家右族颖出之辈;一曰”郎“,则微裔末流群小之辈。称”秀“则曰”某几秀“,称”郎“则曰”某几郎“。人自分定,不相跨越。
李西涯有子兆先,明敏绝人,而好游荡。公一日题其书室云:“今日花街,明日柳街,有限光阴,秀才秀才。”其子归,亦题公书室曰:“今日黄风,明日黑风,燮理阴阳,相公相公。”(杨仪《明良记》)
张忠定廷登屡典乡、会试,得人最盛,其厅联云“门多将相文中子,身系安危郭令公”。
小说载:李空同督学江西,一生偶同姓名。李出对句云:“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应声对曰:“费无忌、长孙无忌,公无忌,我亦无忌。”
兵部尚书夏原吉治水江南,与给事中某同寓僧寺。某如厕甚急,夏戏之曰:“披衣ヒ履而行,急事,急事。”即对曰:“弃甲曳兵而走,尚书,尚书。”(常输也。见《齐东野语》)
张谊《宦游纪闻》:安南使入朝,出一对云:“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脑。”程篁墩对曰:“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
金山一小沙弥善对。太守某出对云:“史君子花,朝白午红暮紫。”应声曰:“虞美人草,春青夏绿秋红。”
一个十字四个口字(图字),一个口字四个十字(毕字)。
今人谓干谒求财者曰“打秋风”。靖江一县令得客所送扇,题还之曰:“马驮沙上县新开,城郭民稀半草莱。寄语江南诸子弟,秋风切莫过江来。”(同上)
杨一清童时,有某国公与某尚书同席。各赐以杯酒,一清以两手接之。尚书出对曰:“手执两杯文武酒,饮文乎,饮武乎?”杨应声曰:“胸藏万卷圣贤书,希圣也,希贤也。”(同上)
《宫人诗》曰:“金针刺破南窗纸,偷引寒梅一线香。蝼蚁也知春富贵,倒拖花片上宫墙。”
磨谜:路迢迢而非远,石叠叠而无山,雷遥遥而不雨,雪飘飘而不寒。
采石李太白墓,过客留题甚多。有一诗云:“采石湾头一堆土,李白文章冠今古。来的去的一首诗,鲁般门前弄刀斧。”
荷叶鱼儿伞,蛛丝燕子帘。
陈询出为同知,同僚饯之。令各用三字分合,以韵相协,以成句终之。陈循云:“轰字三个车,余斗字成斜。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高毂云:“品字三个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询自云:“矗字三个直,黑出字成黜。直、直、直,焉往而不三黜。”
一字或去上、或去下,仍各成一字。如“章”字上去“立”,则下成“早”字,下去“十”则上成“音”字。 {八允} 克 患 昼 粪 党 罴 {蕊木}薰 箪 笞 巢 奔 苍。
上下无异:中、申、车。
四围无异:田、十、回、井。
中去一字为别字:穷—穹 庥—床 阊—间 闾—问 屁—尼 痴—疾 窳—お 羁—骂 霭—。
颠倒各成一字:由—甲 干—士。
移中置上别成一字:田—古 困—杏 —沓 —否 回—吕。
移中一画在上别成一字:目—百 曲—西 尹—户。
一字易置为二字者:可—叮 召—叨。
两字各异音同者:瞎—核 镤—帕 铭—忄冥。
《水南翰记》:国子祭酒和诗,有以“周弓”作“弓周”者。监生嘲之曰:“周弓难以作弓周,似此诗才欠致标。若是此人为酒祭,算来端的负廷朝。”
天然对偶,用《经》书句者:“天维显思”,“民亦劳止”。“维汝一德”,“于今三年”。“有能夺庸”,“爰立作相”。“行此四德”,“弼予一人”。“文王之德之纯”,“周公之才之美”。“闲暇而明政刑”,“会通以行典礼”。“礼乐自天子出”,“笾豆则有司存”。“欣欣然有喜色”,“荡荡乎无能名”。“率百官若帝之初”,“于万年受天之”。“发号施令罔不臧”,“陈善闭邪谓之敬”。“闻俎豆未学军旅之事”,“听鼓鼙则思将帅之臣”。“聪明而有作,不作聪明”,“由仁义以安行,非行仁义”。“五百里采、五百里卫,外包有截之区”,“八千岁春、八千岁秋,上祝无疆之寿”。“是为冯妇也”,“无若宋人然”。“相公公相子”,“人主主人翁”。“断送一生惟有”,“破赊万事无过”。“迅雷风烈风雷雨”,“绝地天通天地人”。“无可奈何花落去”(晏元献),“似曾相识燕归来”(王琪)。“水底月如天上月”,“眼中人是面前人”(杨大年)。“天若有情天亦老”(老长吉)。“月如无恨丹长圆”(石曼卿)。“江州司马青衫湿”(王安石)。“梨园子弟白发新”(蔡天启)。“人言卢杞是奸邪”,“我觉魏徵但妩媚”(东坡)。“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汤思退)。“为长者而折枝,非不能也”(洪容斋)。“宰予昼寝,于予与何诛”,“子贡方人,夫我则不暇”(汪圣锡)。“孟孙问孝于我,我……”,“赐也何敢望回,回……”。
目字加两点,不作员字看(贺字)。贝字欠两点,不作目字看(资字)。
木了又一口,不作杏字猜,若作困字猜,又是呆秀才(亟字)。
莫道南风常向北,北风也有向南时。(同上)
城外俱是土馒头,城中尽是馒头馅。(《暖姝由笔》)
五风十雨梅黄节,二水三山李白诗。(李西涯、程篁墩在采石联句)
祝枝山学佛语作《叉袋谜》:无佛(物)不开口,开口便成(盛)佛,盘多罗诘(结)多,罗破多刹(撒)多,佛(物)多难陀(驮)。
客少主人多,天高皇帝远。
张文潜《宛丘集。仲夏诗》:“云间赵盾益可畏,渊底武侯方熟眠。”(武侯谓卧龙。)此谑当更云汤Ь诸葛耳。相传有送鹅及梅子札云:“汤Ь右军二只,醋浸曹公一瓶。”
福州仁王寺有僧喜唱《望江南》。或为言于当事,延主一刹。又不得意,作诗云:“当初只欲转头衔,转了头衔转不堪。何似仁王高阁上,倚兰闲唱《望江南》。”此与“匆匆不暇唱渭城”相似。
《爆孛娄诗》:“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排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生涯。晓来妆饰诸儿女,数片梅花插鬓斜。”
俗语作对:烧炭用柴,必横柴而竖炭;煎浆下饭,须热饭而冷浆。(同上)
纸画梅花有诗云:“羌笛有声吹不落,胆瓶无水亦常开。”(同上)
俗语:“精”曰“鲫令”。“团”曰“突栾”。“孔”曰“窟笼”。“蓬”曰“勃笼”。“忍”曰“熬”。“足”曰“彀”。“视”曰“看”,曰“望”。“按”曰“{钦手}”。“浮”曰“吞”。(去声。)“移”曰“捅”。“流”曰“倘”。“虹”曰“吼”。“窍”曰“洞”。“箸”曰“快”。“卧”曰“党”。“概”曰“荡”。“跑”曰“波”。“立”曰“站”。“趋”曰“跑”。“躲”曰“闪”,曰“伴”。“藏物”曰“圆”。“热酒”曰“顿”,曰“荡”。“泻酒”曰“筛”。“门关”曰“闪”。“非常事”曰“咤异”。“喜事”曰“利市”。“忧事”钝“。”阶磴“曰”僵察“。”自夸“曰”卖弄“。”首饰“曰”头面“。”鞋袜“曰”脚手“。”器“曰”家伙“。”取物“曰”担“,曰”拿“。”疟疾“曰”打摆子“。”相助“曰”帮辅“。”小食“曰”点心“。
明太祖尝至国子监,有厨人进茶,上悦,赏以冠带。一贡生夜吟云:“十载寒窗下,何如一盏茶。”帝适闻之,应声曰:“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同上)
刘钦谟至一僧寺,僧不答。刘问:“何礼?”僧曰:“我释教,不答是敬汝。”刘偶见一戒方,取击僧首。僧问:“何故?”刘曰:“我圣教,打是敬汝。”(同上)
伍文定与知府出行,见墙头露出一少艾。知府出对曰:“墙内桃花,露出一枝难入手。”伍对曰:“园中梅子,不消几个便酸牙。”(同上)
正德三年会试,王鏊、梁储为主考官。教坊演戏,一人问曰:“今年会试文何如?”一人答曰:“王良天下之贱工也,如何得好文章?”
金星士有《劝世诗》:“有生有死自家知,人不回头也是痴。傀儡一场虽好看,可怜终有散场时。”
一字易置为二字者:可、叮,召、叨,古、右。字异音同者:缌、相、钤。
僭删朱子中庸首节章句朱子注“天命之谓性”三句,不知费几番参究,然后落笔,固已无复可议,而愚窃尚有未安者。“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第思孟子云“犬之性”、“牛之性”,即同是物类,已不能同性,况能与人各得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乎?盖物之中,清浊本不同。有与人性相通者,如蜂蚁君臣,虎狼父子,乌反哺,羔跪乳,鸡司晨,犬守夜,牛负重,马健行,是也。圣人因得而品节之,如牛穿鼻,马络头,皆驯而服之,非必栖鸟于泉,蓄鱼于木,而后谓之品节也。有与人性不相通者,如豺虎之暴,蜂虿之毒,行、喙息、蠕动,甚至虺、蛇、枭、獍,亦何莫非率其所赋之自然,而所谓理者果安在乎?况又有五常之德乎?圣人于此,亦惟有如周公之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固无所施其品节之方,物亦不受圣人之品节也,益可见人性、物性不可混而同之也。子思专就人身上指示性理,故言无弊。朱子从阴阳五行根源说下,故不得不兼人物而言,既兼人物而言,又于人所得天赋之理处不另为划清,故语多窒碍也。今僭删数字云:“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亦应改即)。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之生(删一物字,专主人说)。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二字亦可删。五常之内自有健顺也)五常之德,所谓性也。”如此注解,似觉意圆而义密。至于末节有“万物育焉”之句,则又是人道之极功,而非谓人物初生时同得天理之全也。愚陋之见,未知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