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巢杂识


  ○富顺盐井乾隆五年,四川抚方显奏:富顺县灶民开淘盐井七十二眼,产盐一百二十五万一千二百斤。配水引二百四张,陆引百七十张,定地行销。应纳课税,自本年始。

  ○楚省销盐楚省行销淮盐,每岁正额七十七万七千四百余引,每月应销引六万四千七百八十余道。见乾隆五年十一月湖北抚奏《行运楚盐事宜》折中。

  ○九卿吊丧乾隆五年,有原充工部凿匠俞君弼,营积家资甚富。病故无子,其义女之婿许秉义欺其嗣孙幼弱,图占家产,竟以婿名主丧。因向与内阁学士许王猷宗,托其遍邀九卿往吊,欲借声势弹压俞姓族人。九卿中惟陈德华、陈世倌、梁诗正、张廷璐托故不往,其余往吊者甚多。经御史张钧参奏,奉严旨申饬。

  ○滇川运河滇省开凿通川河道,自东川府小江口入金沙江,溯流至新开滩,直通四川泸州,千数百里;皆藉人力化险为平,工费约数十万金。自乾隆八年十一月兴工,至十年四月造成。由滇督公庆复上请始。

  ○明通榜会试同考官荐卷图记,交内监试收管,本房不得任意补用。乾隆七年壬戌会试前,经侍郎蒋溥奏定,乡试一体遵行。是科会试后,于下第举人内,择其明通者取用教职,由总裁先录荐卷,不足,再挑备卷。大省六十名,中省四十名,小省三十名。与正榜同揭,礼部拣选引见。到台六年,优者准督抚保用知县。此明通榜始。

  ○选拔期限从前选拔,或十数年一举,后改为六年。乾隆七年,特旨定为十二年选拔一次,永著为例。朝考后引见,用七品小京官分部行走,始于四十二年丁酉科。严加覆试,始于五十四年己酉科。

  ○学臣携眷乾隆初,豫抚雅尔图奏准学臣停带眷属,以杜弊窦。至七年三月特旨命宽其禁。

  ○满洲进士满洲进士,照依甲第名次选用知县。乾隆六年始。

  ○奉直二司雍正元年,刑部设立现审左、右二司。旋令右司专管直隶刑名,左司专管奉旨交办事件。乾隆六年,经侍郎周学健奏准,嗣复特交之案,分派十七司轮流掣签审办。如掣定司分或少谙练之员,再酌委协办。改左司为奉天司,专办奉天府各州县并宁古塔将军衙门事件。右司专管直隶事件,改为直隶司。各颁给印信。直隶司较繁,即将原管宁古塔事件之山东司员外郎改归直隶司。

  ○主考路费各省主考回京时,例于该省存公银内支给路费。乾隆六年,上念出京时资斧艰难,令户部每人先给银二百两,知会该省于应给路费内扣除。

  ○曲阜知县曲阜改县以来,自唐至明,俱用孔氏子弟除授。我朝定制,令衍圣公会同山东巡抚保题补授。大计亦与之会核,与各省知县无异。乾隆六年,衍圣公孔广与曲阜县知县孔毓琚互相参揭,有议裁世职者,御史孙灏奏准仍照旧制。

  ○正一真人乾隆七年,鸿胪寺卿梅谷成奏:“正一真人张遇隆恭祝万寿,据礼部文称,随班行礼应列左都御史下,侍郎前。臣思真人乃道家之流,祈禳驱邪,时有小验,仍而不革可也,假以礼貌可也,乃竟入朝班,与七卿并列,殊于观瞻有碍。应请敕部定议,不必令入班行。”上是之。寻经礼部议:嗣后真人承袭谢恩,由部带领引见。并遵三年来朝之例,准其入觐,照例筵宴,宴毕还山。如在京适值百官朝贺之期,免其列班行礼。

  ○宣谕化导使乾隆八年,上、下两江被灾后,民俗刁顽。诏大学士等于翰林、科道内,拣选品行端谨、通晓民事者四员授为宣谕化导使。寻议以侍讲邓时敏、刑科给事中倪国琏赴上江凤、颍、泗三府州,编修涂逢震、山东道御史徐以升赴下江淮、徐、扬、海四府州。其仪制文移照学政例,道府以下,听其节制。

  ○翰林考试满洲外班翰林另题考试翻译,由乾隆八年始。是年编、检休致二十人,惟吴绂补用三礼馆纂修,仍留编修任,余十九人降旨覆试,得留原任者,阮学浚、何其睿、陆嘉颖、王居正、路斯道、王锦六人,仍照四等例罚俸一年。此次考列四等者七十一员,蔡文恭、德文庄与焉。

  ○常朝乐章闰月,常朝所用乐章,视《时宪书》所载,交节之时,用上月宫调,交节之后,用下月宫调。乾隆八年降旨定。

  ○教习考试考试各学教习,照考试中书例,悉归贡院糊名考试。乾隆八年允御史刘芳蔼请也。

  ○考试罚俸乾隆八年,给事中陈大奏:考试罚俸,翰、詹诸臣将一年俸匀作三年扣除,遇有升转缺出,均予开列。得旨允行。

  ○禁生监充牙行乾隆八年六月,奉旨定议:如有生监充认牙行,即行追帖,令其歇业,并永行严禁。如不肖生监藐视法纪,州县官奉行不力者,照胥役兼充牙行例分别治罪。

  ○坛庙祭文会典内春、秋二仲月,直省守土官应致祭各坛庙,其礼仪各载定规,惟祭文未颁成式。乾隆八年,经部议将外省坛庙祠祭各祭文,概交翰林院撰拟成式,进呈后颁行各省,临祭缮用。

  ○红雨衣诸王以外,惟一品大臣及御前行走之御前侍卫准穿红雨衣。乾隆八年九月特旨定。

  ○紫禁城乘轿大学士年迈不能乘骑者,惟鄂文端、张文和蒙恩准在紫禁城内乘轿行走。后赵中堂亦恩准乘车进东华门。嘉庆九年,韩城王宫傅予告后来京,降旨令肩舆进朝,扶杖入内,洵为异数。

  ○张泰开乾隆九年五月,庶吉士张泰开命在上书房行走。

  ○运办洋铜山西商人范毓<;香宾>;、刘光晟运办洋铜,皆自备资本出洋采办。照例定限一年,运回交局,每百斤给脚价银十四两,回时具领。此乾隆八九年间事。

  ○淮盐义仓两淮盐义仓,自扬州以及通、泰、淮等处盐场,共设十仓,应贮谷三十二万七千六百石。

  ○科场监察科场派亲信大臣严加搜检。外场巡察御史先期派出,于二十八日即往贡院大门外驻宿。凡运送供给,以及进院夫役人等,概行搜检。砖门外各派参领、守备一员,协同点名给签。皆自乾隆九年甲子科始。是科减直省科额十分之一。

  ○会试改期乾隆十年乙丑会试,改期于三月举行。因天气寒冷,且各省俱须覆试,士子到京稍迟,特旨改定。

  ○兄弟、父子同为翰林乾隆九年十月,上幸翰林院,群臣与宴者百六十三人。兄弟同与者,惟满洲观保、德保。嘉庆甲子二月,重举斯典,与宴者二百二人。兄弟翰林,惟贵州张凤枝、本枝;父子则安徽王少宗伯懿、学士宗诚,河南吴侍讲ピ、编修吴其彦。

  ○会试皮衣乾隆十年会试,奉谕停止皮衣去面、毡衣去里之例。

  ○太学训饬士子文乾隆五年,钦颁《太学训饬士子文》,止勒石太学。十年,侍郎彭启丰疏请通行天下学宫,同世祖章皇帝《卧碑文》、圣祖仁皇帝《圣谕广训》、世宗宪皇帝《御制明党论》,朔望令教官宣讲。下部议行。

  ○汉庶吉士汉庶吉士选派讲、读、修撰、编、检数员为小教习例,始于康熙时。乾隆乙丑,仍命掌院暨大教习遵循旧例举行。

  ○王乔林桂林陈文恭公荐知府王乔林,其考语云:“淡泊自甘,意念中常存民物;风力素著,严正内还寓慈祥”。后在西安任内,以滥用非刑革职。

  ○舍田造湖福州府长乐县十六都、十七都、二十三都、二十四都四里民田七百余顷,濒海环山,水至则宣泄无余,干旱则灌溉无术。唐天宝间,邑人林<;安鸟>;有田四千余亩,尽舍己田潴而为湖,以资灌溉,四里民田,遂成膏腴。原税四千余亩湖粮,摊入四里民田均输。至今四里民田带纳湖税三分。

  ○翰林散馆滇南李鹤峰甫散馆授职,遇大考优等擢升阁学,时论荣之。窦东皋散馆之次年,大考四等,奉特旨有坊缺出,开列在前,即升补宫允,尤为异数。

  ○漕粮岁额糟粮岁额四百万石。顺治六年题定,除旧例永折外,不准改折。惟高淳、溧水二县,淹没田亩,粮多虚额,于顺治十六年题淮永折,以苏民困,他处不得援以为例。

  ○漕粮蠲免乾隆三十一年、四十三年、五十九年,普免各省应征漕粮。前两次章程,皆分作七年轮免。五十九年,部臣议将粮数较少省分归并一年,其粮数多者仍自为一年。自六十年起,统计五年之内,即普免一周。至漕粮款内,有例征折色,及民户输银,官为办免之项,一体概予蠲免。

  ○漕粮征收各省漕粮,向系军、民交兑。军强民弱,每多勒索。自顺治九年以后,定为官收官兑。酌定赠贴银米,随漕征收,官为支给。民间交完粮米,即截给印串归农,军民两不相见,一切浮费概行革除。然每遇开征时,劣衤令、蠹役包揽代完,飞派、浮收之弊又起矣。

  ○漕粮赠贴漕粮赠贴,各省名目不同。江南谓之“漕赠”,浙江谓之“漕截”,山东、河南谓之“润耗”,江西、湖广谓之“贴运”。康熙九年题准:漕粮赠耗银米并刊入易知由单,存给纳户,随漕征给军丁。

  ○赠贴数目各省漕粮赠贴多寡不同。江、安、山东、河南每米百石征银五两、米五石;苏、松、常、镇四府每米百石征银十两、米五石,浙江每石征漕截银三钱四分七厘;江西每石征赠银三分、赠米三升,又征给副耗米一斗三升;湖广无加赠银米,康熙十年题准,于四耗之外加赠二斗,随粮征给。

  ○闰月甲米八旗兵丁赏给闰月甲米,乾隆四十年始。嗣后凡遇闰月,照此一体赏给。奉旨永著为令。

  ○大臣俸米六部尚书、侍郎,每年俱领双俸、双米,大学士之兼管部务者亦如是。其不兼部之大学士,止系双俸、单米。乾隆五十年谕:“亦著加恩给予双俸、双米。

  ○罚员俸米旧制:在京文武各官,有罚俸处分者,惟罚俸银,仍准支领俸米。降、革、留任之员,因处分较重,是以降级留任者,照所降之级支领俸米。革职留任者,停其支领。乾隆五十一年谕:“嗣后在京文武各员,有降级、革职留任者,止将俸银分别停减,其应得俸米,俱准其照原品支领。”

  ○提前支俸乾隆五十一年夏间,京城米价稍昂,又遇闰月,特降旨将京员应领秋季俸米移前一月,于闰七月关支。其来年春季俸米并移前于正月开印,决日即行开放。

  ○运粮军丁民之隶卫籍者,曰“军丁”,又曰“运丁”,专为转运漕粮而设。前明于各卫选都指挥一员,统领官军运粮。后改令把总领运,共有漕运十三把总。其运丁即于各屯伍中拣择,统谓之“官军”,凡十六万余名。挽运漕粮,南自瓜、仪二江口入运河,出河口,由黄河入会通河,出临清,北接卫河至直沽,溯潞河达于京通仓。明邱文庄有云:前代所运之夫,皆是民丁,今则以军丁;前代所运之粟,皆是转递,今则是长运。唐、宋之船,江不入汴,汴不入河,河不入渭;今江湖之船,各远自岭北、湖南直达燕京。唐、宋之漕卒,犹有番休,今则岁岁不易。盖自三代以来,纳秸纳穗,迄于汉、晋、唐、宋,转、漕输粟,虽有运米丁、挽漕夫、漕吏、门丁、牙官、纲户、漕户、漕卒、民户诸名,或应募,或受直,考之,皆民也。至明,乃有军丁之目,于屯伍中抽选,别为一途,不劳民运。我朝因之,惟革卫指挥、千、百户等职,改设卫守备、千总、随帮等官,专司屯运之事,丁则名仍其旧。前明之初,招集民人充实行伍,以为征兵,指挥领之,得地即令坐镇。厥后镇守日久,官丁皆与本地子民婚配,安居食业。又因本地别设营伍,足资捍御,原派镇守之兵虚设无用,裁其粮饷。但年久难驱回籍,给荒田责令开垦,以资生计。故凡属卫军,皆有屯田,是以谓之“屯军”,又谓之“军丁”。军代民劳,著令挽漕,即今之旗丁也。裁饷开屯之始,有仍令操演者,防守汛地方者,谓之“操军”;屯丁年久,将屯田售与民人,子孙赤贫无屯,谓之“赤丁”。先是,领兵之指挥并千、百户等官,子孙承袭管理屯饷;至坐签长运以后,以世辖军丁运粮。国初用为押空随帮,雍正年间停止不用。嗣后行令各省,追夺委牌、执照。所遗世职子孙,谓之“舍丁”,派令各省督抚衙门轮班役使之丁,谓之“班军”,派令把守城门,谓之“门军”;帮帖运丁每船十二丁,谓之“驾军”。继又裁门、驾二军。统曰“什军”,各卫皆有,而长淮卫则名“纲军”。又有无屯无运者,谓之“闲丁”;派令驾驶黄快船者,即今之“黄快丁”也。以上各丁,名目虽殊,其为运丁则一。每逢佥运之年,一体勾签。康熙二十五年,每船概定十丁。雍正四年,酌改江南、安庆前后两帮每船十七丁,江淮、兴武十八帮每船十二丁,其余各省帮船,每船仍系十丁。十三年,计出运军丁四万三百四十名。至乾隆十六年,实计现运军丁五万六千五百九十八名。

  ○卫河卫河,即南运河也,亦曰永济渠;亦曰御河。源出河南卫辉府辉县之苏门山百门泉。东北会淇、漳诸水,过临漳,分流为二:其一北出,经大名,至武邑以入滹沱;其一东流,经大名东北,出临清,合会通河至直沽,会白河入海。自山东德州界入直隶景州,经吴桥、东光、南皮、沧州、青县、静海,至天津府北三岔口入海,计长八百余里;自德州桑园至临清板闸,计长三百五十里,皆曰卫河。其间建闸、开渠,为漕、农之交赖者有三:一曰小舟河,乃卫河迤西之分支;一曰百泉,乃卫河发源之正派;一曰洹河,乃卫河迤北之分支。三处分泄,均入卫河。其流似众,然在春水未长,仅涓涓泉流,设遇亢燥,则泉流更细。漕运、民田,均需调剂,故有“三日纹水济漕,一日闭口灌田”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