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枣林杂俎
枣林杂俎
金窑山朱书:
丰润金窑山极险峻,山腹石壁间宛如门扃而不可开。上有朱书数行,可辨识者惟「纵有黄金人不见」七字。其书虽极力磨洗不减,人以为金矿所在。(《丰润县志》)
邯山:
汉《地理志》:邯山在东城下。金《地里志》云:邯郸有邯山镇,即今城东代召镇是也。又《水经》云:牛首水出堵山,东经邯郸阜,即张晏所谓「邯山在东城下」者。以今观之,东城之下不惟无水,且无山矣。然则三说何以云尔也?尝味《水经》之言,谓邯郸阜即邯山,此说深为有理。盖土高曰阜,不必其嵬然峨然,而古人皆谓之山也。夫求一阜于千百年之下能保其不为平地哉?况山夷则水竭,而邯山之下即有邯水,亦澌澌乎其渐涸也。余观浮乡县有所谓浮丘山者,今亦渐平为地,大抵皆邯山之类耳。(《邯郸县志》)
二郎山:
辽东锦州城北三十里二郎山,破石多如弹丸,可入炮而轻。督师孙承宗戏曰:「二郎神好用弹,想其余物。」
二郎神为清源妙道真君,即嘉州守赵煜斩蛟者也,未详何代何封称为「二郎」。
倚阳山:
林县倚阳山桃花洞,北齐高欢冬月被兵围于此,期以桃花开兵解。已而桃花果开,围遂解。后洞口桃花冬月盛开,今不存。(《林县志》)
水神山:
山西孟县东北十里,相传昔周世宗女秉性贞烈,不欲适人,潜于是山树下涕泣。渴而思水,扣地得泉,自缢于树。乡人因立庙祀,曰「水神山」。
火山:
太原河曲县西五里,古称「火山」。山上有孔,以草投孔中烟焰上发,可熟食,不生草。
吕梁山:
永宁州东北百里吕梁山,俗名谷积山,与交城接界。吕不韦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
石镜山:
宁国县石镜山,有石如镜,足以鉴物。黄巢寇宣歙过此,照见其状如猕猴,大怒,积薪燔之,石遂无光。久乃渐复。(《宁国府志》)按石镜山不一,《吴地记》:临安县东五里石镜山,有石镜径二尺四寸,甚清,具见人形状。
阴陵山:
阴陵山,今全椒县东南二十五里九斗山。云楚兵败,欲东渡乌江经此,与汉兵一日九斗。其小石尚有砺剑迹,有迷沟为田父绐处。今三汊河有霸王庙,所产艾草皆低头,为羽晒甲压之云。(《全椒县志》)
齐云山善恶:
休宁县齐云岩,嘉靖中改称山。立玄天太素宫,曰善山、恶山。善山为君,恶山为夫人。分祭则灾,合祭则福。
天台山僊女:
天台二僊女,宋景佑中口明照采药,见金桥跨水,光华炫目,有二女戏于水上。殆水僊洞府也。
天台县西七十里明岩,岩西有泉,蔽崖而下,涣若垂箔。寺僧亦用竹缏引之,从高下坠,号曰「永索」。
天台县桃源,千山万山,人烟断绝。其中古桃树年深化为精魅,常迷人。宋王介甫夜坐梅月照轩窗读《易》,忽有一姝,容颜姝丽,见介甫自言知《易》,遂相与谈论。画前妙理,实能发人所未发,介甫喜甚。间得报司马君实来访,介甫出迎。至轩中,彼姝即隐身不出。及司马出,彼姝复来。介甫怪而问之,对云:「妾乃此梅花之妖,君实正人,妾不敢相见。」介甫爽然。
僊居山蝌蚪篆:
僊居山,县西四十五里,险绝难升。上有石壁,刻蝌蚪篆文。晋义熙中,周廷尉领郡,造飞梯,以蜡模之,莫识其义。后守阮录携众往观,云雨累日不见。(《僊居县志》)
云黄山:
义乌县南二十里云黄山,传大士喂虎,余饭化为石,青白而紫。有陶氏居山下,尝资给大士,遂视之曰:「宅日以饭石琢数珠瞻汝胄。」自兹授记,惟此一氏家能之。女已嫁则不能,他人彷效,石即穿裂。(《义乌县志》)
傅翕,义乌嵇亭里人,因取鱼食嵩头陀,曰「试自照水」。乃见员光宝盖,即悟前因。因具开道场,头陀指山下双梼树曰「此可以结庵」。苦行七年,忽三佛来自东方。有金色自天而下,集于其身,从是身尝出妙香,闻空中声偈。梁武帝召赴一次,入重云殿不拜,径登宝榻,与帝问答。诏还山,号「口善慧大士」。
玉华山:
兰溪玉华山,庚寅七月忽裂二三里成潭。又距十余里曰桥下湖,有巨鱼如舟,土人毒以巴豆不得。
伏龙山:
襄阳城西三十里伏龙山,为隆中诸葛氏草庐也。今有祠西八角眢井,颇宏敞。明襄简王葬处,竟乏嗣人,谓武侯之英爽可畏。又南阳距城八里云"八里冈」,亦曰「隆中」。冈势蜿蜒如带,高仅数丈,亦有祠。嘉定徐宗伯学谟俱游之,谓襄阳可据,宛人不能攘而有之。苏子瞻诗「谁谓襄阳野,生死万乘师」。盖指伏龙山云。见《宗伯集》中。
玉泉山:
荆门州玉泉山有关侯祠,祠下方二十步皆黑土。相传侯尝驻兵,作书遗其子平,书罢以研汗掷地,故至今土为之缁。其青龙刀竖石罅中,以手摩之辄动,然千夫之力不能举也。
孔子山:
黄州东百里有孔子山,相传孔子适楚,尝登此山。上有坐石,草木不侵。有研石,每两辄有墨水流出。
又泽州南四十五里天井关石。孔子将入晋,闻赵简子杀窦鸣犊,至此回车。辙迹尚存,深尺许,长百余步。后人因立庙道左。
太山:
沁水张大理五典度太山,自山下至巅五千三百八十四步,五尺为步,纡折皆在其中。高三百八十六丈九尺一寸,实十四里零八十余步。《汉官仪》云「太山自下至古封禅处凡四十里」皆妄也。有《太山道里记》。近冯生过太山云,不甚高广,不知何以得名如此。
太山上秦始皇立无字碑,或曰碑函,或曰镇石,或曰表望,或曰待刻。闽人谢在杭(肇淛)亲至其地,云元君祠。当公署中尚有断碑,二十九年疑即所剖石也,其竖片石为祠记表望明矣。(《五杂俎》)太山舍身崖在日观峰下,愚民往往舍身投崖邀冥福。尚书何起鸣设垣墙示禁,勒曰「爱身台」。
成山:
文登县南百二十里成山,秦始皇造石桥渡海观日,神人驱石,鞭之见血,至今山石皆赤。予谓山石色赤者多,若天台赤城、黄州赤壁,岂有神驱而鞭之乎?其造桥事容有之,然亦不至望洋也。(《五杂俎》)按,成山东召石山,神人鞭石处。见《三齐略》。
青山:
曹县青山,诸生郄元尝治园,见瓦棺长丈许,高五尺,朽骸风灭,瓦刻字莫辨。仪从夹侍,大仅尺,朱沙班剥。意春秋曹先公遗葬。郄元于南京为予言。
东浮山:
山西平定州东浮山,距城五十里,即女皇氏补天处,其炼石灶尚存。石炭胜他产,诸色石俱可烧口。明学士陆文裕(深)过其地,得遗迹,问土人及学士大夫,皆曰古迹实然。岁上元夜,家置一炉,当户高五六尺许,实以杂石,附以石炭,夜炼之达旦。焰光上烛,天为之赤,至于今不废,是谓补天。文裕语太宰乔庄靖(宇)曰:「女皇察物,宜先民用,故制此以通昏黑之变,辅烹饪之宜,盖曰补天之所不及耳。」(《俨山集》)
崖山:
太原县东有崖山,天旱土人烧此山以求雨。俗传崖山神娶河伯女,故河伯见火必降雨救之。今山上多生水草。
罗浮山:
罗浮二山相合,属博罗县。取道增城则近,其上多奇植异卉。有松尺许,匣置数年,植之复生。有竹叶符,每竹止二符,乃篆书「仁」字,色白,浣之不脱。五色鸟特集人肩上,虎不噬人。有王野人园,花实森茂,春冬亡间,游人任摘,持归即迷道,而园原无定在也。又有僊乐,风月静夜每闻之,道士拟制,今冲虚观所奏,颇得其声。(李洁)
铜鼓山:
贵州威清卫西四十五里铜鼓山,诸葛亮南征,于此获铜鼓,故云。土人云,山有洞,藏武侯盔甲,先代有可入处,今石门榛芜,人或临之,蛇蜂交集不可入。每值阴雨,闻香如铜鼓铿然作声。(《贵州通志》)
金陵冈:
金陵冈在应天府龙湾,相传秦始皇埋金人于此。碣曰:「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获得,富了一国。」殆以此地气盛,诱人凿之耳。其愚黔首若此。而亡秦者泗上亭长乎?予嗟夫祖龙之愚。(《应天府志》)
飞来峰:
钱塘灵隐山之飞来峰,元僧杨连真伽遍镌佛像。至明嘉靖口口,太守福清陈仕贤,以杨及郯僧闻僧三石像,断其首,瘗狱中,狱疫,实误毁佛像也。近来有续其首,以佛故亦多事。(陈仕贤,嘉靖壬辰进士。)
回雁峰:
衡山回雁峰,相传雁不度衡阳。然衡阳之南亦有雁,但过此则渐稀耳。或曰峰势如雁翼之回。(《衡阳府志》)
六真洞:
山阳县六真洞,元真人丘处机、刘处玄、谈处端、王处一、郝大通、马钰。
燕子洞:
贵州平越府有燕子洞,紫燕千百为群,潜藏于此,冬不北向。洞口二丈,其土疏而黏,黑而肥,土人用之粪田。进洞口二里,持炬至大洞,源泉混混,声如鸣金,有时响声如击楫。时有黑衣人乘雾出入,岂燕之聚精耶?(《黔记》)
燕子岩:
林县燕子岩,在炭场北,秋冬燕子蛰其中。(《彰德府志》)
七盘坡:
蓝田县东南有七盘坡,古武关之地。
鹅公坡:
番禺鹅公坡,每风月夜集,远听如鹅声,就近则无有。(《练要堂集》)
柜儿崖:
四川桐梓县七晕溪之柜儿崖,崖门有柜。相传其中器物皆具,昔人尝借用之。后有失其瓷瓯者,遂路隔不能达。万历间,刘綎引炮碎其一角,次日复完。(《蝶庵存稿》)
石硖:
浑源州南磁窑口石硖,上有张君祥刻仇扇风葫芦。人过之,虽暑热即有风生。
四道三谷:
何景明雍大记:予从入蜀汉道观之,其西南曰褒谷,从褒入。南曰骆谷,从洋入。东南曰斜谷,从郿入。其所从皆殊。旧志谓首尾一谷,非是。其栈道有四:从成和阶文出者为沓中阴平道,邓艾伐蜀由之。从两当出者为故道,汉高帝攻陈仓由之。从褒凤出者为今连云栈,汉王之南郑由之。从城固洋县出者为斜骆道,武侯屯渭上由之。此四道三谷,关南之险厄,攻取所从来固矣。
长平坡:
磁州城南三里长平坡,广袤八十里,白起诈坑赵人于此。
大庾岭:
南安府城西南二十五里大庾岭,磅礡高耸,南接南雄。唐张九龄开凿新路,两壁峭立,中路坦夷。一曰梅岭,以汉将梅鋗得名。鋗从吴芮定百粤,有功封台侯,台岭即梅岭也。后因鋗将庾胜兄弟居守,又名大庾岭。岭下旧有驿,宋郡守赵孟适书扁。有女子题壁曰:「妾幼时侍父任英州司马,及归,闻大庾有梅岭而乃无梅,遂植三十本于道。」因题诗曰:「英江今日掌刑回,上得梅山不见梅。辍奉买栽三十本,清香留与雪中开。」宋盐官张九成、明口口张孟奇俱补植数百本。
僊人篱:
贵州城北八十里高崖之上,相传昔有黄冠结屋其上,今篱尚存,历岁不腐。
天花里:
正统元年五月六日午刻,鄞县隐士虞德全家天花如雨,飞满庭中。其形若米,色若玉,积深尺许,七日始化。郡守郑珞名其乡为「天花里」。
永义乡:
嘉靖壬子,广东峒寇作乱,平之,设广宁县。有民冯世瑞,纳款立永义乡居之。
仁义乡:
繁昌县,唐南陵地。开元中于南陵仁义乡置石碌场,因其地产,百姓输纳。
卷帘庄:
诸城县北四十五里卷帘庄,在汉王山西南,地周五六里。虽深秋严冬,亦不见霜。谚云:「卷帘庄,秋冬不下霜。」
谎粮墩:
全椒县西南五十里谎粮墩,在芦陂涧东。旧传吴伐楚,吴粮尽,伍子胥以土为墩,覆米其上,故名。今观其形,棋布星列,约五十余所,亦奇观也。(《全椒县志》)
鲧堤:
鲧堤在清河县西南三十里,延袤千里,自顺德广宗界东。相传鲧治水时筑也。(《清河县志》)
博浪沙:
博浪沙据史在阳武县东南三里,今在东门内。开封城北亦曰博浪沙。(《阳武县志》)
红土:
宣府蔚州卫城东南三十里太白山,多奇山,其红土为印色。传为周穆王乘八骏游此马毙,其血化为红土。(《蔚州志》)又贵溪县龙虎山有五色土,张真人以书符录。
河南新乡县东北,近于卫河有红土冈。其地有雨水如血,俗传纣血流漂杵于北。
山都:
汀州郡治初造,大树干余,其树皆山都所居。有三种:下曰猪都,中曰人都,其高者为鸟都。即如人形而卑小,男妇自为配偶。猪都则身如猪,鸟都人首能言,闻其声不见其形。人都或时见形。当伐木时,有术者周元大能禹步为厉术,以左右赤索,围木而砍之。树仆,剖其中,三都皆不能化,执而煮之牛镬内。(《闽书》)
铁城:
蔚州府,洪武七年立,甲于诸边,号曰「铁城」。周七里十三步,高二丈五尺,堞六尺,址阔四丈,垛口七百十有八。门楼三,各五间,角楼四,各三间,俱高三层。靖难时炮击其一,又回禄灾其二。后不复补,昭臣节、儆天变也。(《蔚州志》)
碗子城:
泽州南九十里,太行山绝顶,今属怀庆府河内县。群山回环,两崖相夹,中立小城,隐若铁瓮。经行者须扶策徒行,即宋太祖肩石之处。正统间,宁山卫指挥胡刚凿石平险,以免推车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