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易氏族谱
易氏族谱
道光:元年辛巳,二年壬午,三年癸未,四年甲申,五年乙酉,六年丙戌,七年丁亥,八年戊子,九年己丑,十年庚寅,十一辛卯,十二壬辰,十三癸巳,十四甲午,十五乙未,十六丙申,十七丁酉,十八戊戌,十九己亥,二十庚子,二一辛丑,二二壬寅,二三癸卯,二四甲辰,二五乙巳二六丙午,二六丙午,二七丁未,二八戊申,二九己酉,三十庚戌。
咸丰:元年辛亥,二年壬子,三年癸丑,四年甲寅,五年乙卯,六年丙辰,七年丁巳,八年戊午,九年己未,十年庚申,十一辛酉。
同治:元年壬戌,二年癸亥,三年甲子,四年乙丑,五年丙寅,六年丁卯,七年戊辰,八年己巳,九年庚午,十年辛未,十一壬申,十二癸酉,十三甲戌。
光绪:元年乙亥,二年丙子,三年丁丑,四年戊寅,五年己卯,六年庚辰,七年辛巳,八年壬午,九年癸未,十年壬辰,十一乙酉,十二丙戌,十三丁亥,十四戊子,十五己丑,十六庚寅,十七辛卯,十八壬辰,十九癸巳,二十甲午,二一乙未,二二丙申,二三丁酉,二四戊戌,二五己亥,二六庚子,二七辛丑,二八壬寅,二九癸卯,三十甲辰,三一乙巳,三二丙午,三三丁未,三四戊申。
宣统:元年己酉,二年庚戌,三年辛亥。
中华民国:元年壬子,二年癸丑,三年甲寅,四年乙卯,五年丙辰,六年丁巳,七年戊午,八年己未,九年庚申,十年辛酉,十一壬戌,十二癸亥,十三甲子,十四乙丑,十五丙寅,十六丁卯,十七戊辰,十八己巳,十九庚午,二十辛未,二一壬申,二二癸酉,二三甲戌,二四乙亥,二五丙子,二六丁丑,二七戊寅,二八己卯。
新谱编字分存表
历届老谱有旧编之号码,新谱共五十册,以千字文首五十字依次编号,字号、册保存于宗祠内,字号、册保存于各支祠,仍由各支祠公备价取领,字号 册由各系私人备价具领至,蹀谱之分别保存法已登宗规。
天字号 盘龙桥祠 领
地字号 黄甲桥祠 领
玄字号 营田祠 领
黄字号 东港冲亮公房 领
宇字号 长沙林照公房 领
宙字号 长沙林照公房 领
洪字号 长沙林照公房 领
荒字号 长沙林照公房 领
日字号 长沙林照公房 领
月字号 长沙林照公房 领
盈字号 长沙林照公房 领
昃字号 长沙竹泉公房 领
辰字号 长沙竹泉公房 领
宿字号 长沙竹泉公房 领
列字号 长沙竹泉公房 领
张字号 长沙竹泉公房 领
寒字号 长沙竹泉公房 领
来字号 长沙竹泉公房 领
暑字号 长沙竹泉公房 领
往字号 长沙竹泉公房 领
秋字号 长沙竹泉公房 领
收字号 长沙竹泉公房 领
冬字号 长沙竹泉公房 领
藏字号 长沙竹泉公房 领
闰字号 长沙竹泉公房 领
余字号 长沙竹泉公房 领
成字号 营田 领
岁字号 营田 领
律字号 营田 领
吕字号 营田 领
调字号 营田 领
阳字号 营田 领
云字号 营田 领
腾字号 营田 领
致字号 营田 领
雨字号 营田 领
露字号 营田 领
结字号 营田 领
为字号 营田 领
霜字号 营田 领
剑字号 营田 领
号字号 营田 领
巨字号 营田 领
阙字号 营田 领
珠字号 领
称字号 领
夜字号 领
光字号 领
果字号 领
珍字号 领
卷首之四
图像(先人遗像和各种墓葬山图)略
卷首之五
谱系引
旧谱都称恺公受姓易水尚矣,然周至汉晋,以迄六朝,唐宋元明史策流传间亦失实。孔子言夏殷之礼杞,宋不足征,盖远征文献言之实难,若姓氏一书由来已古。自秦火而后,史记则有世家,官司则有局谱,华胄簪缨,沿而称盛,至官局废而私乘兴,诈伪向仍,攀授不讳。论世者往往废书而叹,姓氏遂不可考矣。溯我族谱,创自南唐刺史贇公固已称所由,始惜序与谱失传,迨南宋尚书山斋公,本贇公手著,按唐乙部十二篇类,于世祖以来,皆有嫡系。遂以评史之识续而成集曰庆源。其述曰:检兹家乘,始自易水,受封赐姓,后徙太原、徙金陵、徙长沙、浏阳至徙江西太和。散居吉安、袁州、洪州。复徙长沙、宁乡等属。若 恺、若 仁福、若 万年、若 雄、若 重、亮以降时地约略可稽。必如刺史公作某地几世,某世几人,生娶卒厝,一一无疑,六朝以前此书既不世出,周至南唐千有余岁,核能指了而眉列也?故敢妄加删定,存信厥疑,其不可知者不敢牵附,又曰:长年父老尤目击五六代人事,况庙主所传书契,所载尤堪取信,特分派他属不据悉之,不敢妄人,此庆源集之良法美意章章矣!乃兵燹仍,又失真本。三百年来,明天启间,嗣裔于吉水中华山玉贞观佛脏中得宋代季平公裁绫手抄,盖因避乱,节录绫谱,藏于理宗淳祐时也。祖灵不昧,失而不失,是无异古文蝌蚪发现于孔宅壁中。今读山斋公谱述。披季平公绫抄,乃慨乎千余年旧族远略近详由来不紊,非折中尽善其能道,祖宗真命脉乎?由是序远近,考亲疏从流溯源而并论定,述其言之信有征者冠于篇首。
丁丑冬月嗣孙铭勋时年七十有八谨述
流源考
易氏上溯东周,仕魏上大夫恺公,食采冀州东境易水,因此为氏。后家于冀之西境狼孟引龙江圳上,今山西太原阳曲县。古名狼孟。舆图志顾冀州治太原,故易氏郡曰太原其由所来古矣。自恺公鸣氏,子孙以氏为姓,战国时迁扬州之域,西汉元寿间仁祯公居丹阳,东汉建武间仁祥公居丹阳,章帝元和间仁福公居吴郡、太仓州;安帝永宁时仁禄公居会稽、云阳之阿曲。有将军名洸者,仁福公之后也。出征过宜春,卒葬城西,后人名其地曰将军坟,今墓尚存。仁福公之孙曰,万年后汉章武(蜀汉年号)二年壬寅迁金陵,又迁潭州、浏阳传三代而雄公生,在后汉延禧丁丑八月十四日诞辰。自战国、秦汉、三国以至于晋,数百年之世系无可稽者,存其名而缺疑焉。故宗派惟世祖雄公东晋初,公家浏阳太湖山。怀帝时举孝廉,迁舂陵令,元帝永昌元年王敦叛,公尽节,谥忠愍合眷殉难,二子天骥、天骏远仕未与难。骥为陶侃掾吏,官至刺史;骏为温峤属吏,以封千户,就吴立籍。厥后子孙分迁江西太和、庐陵、宜春及长沙、吉州、袁州三郡。史册代有其人,晋武帝太元年间,卓之公为荡阴令,其次有观与理中、大中三公,南朝宋则有穆与子英、政辅、连云四公,穆举宋顺帝升平元年中书,云为齐高帝时明经学士;而甘隐不仕者有丰公、万春公焉。齐和帝中兴初昌,国公以督漕功赐益阳侯,梁武帝时,加誉公,官刺史,加颂公从巨鹿,魏伯启学,编魏史,宣化公以梁武帝好佛抱道,不合结室于莲花山终焉。今宁乡新开铺墓尚存。元魏孝文朝启祥公,官刺史,图龙公初仕元魏,与经公、道公、衍泽公俱归梁。徐勉荐为尚书,经公、道公俱以五经射策,除中书衍泽公为岳阳王察参军,至隋大业间始设科,蔚公与公兄同登进士,蔚官黄门侍郎,因避沈抑生乱,挈族迁吉州太和,时,初迁,江右族尤未盛也,厥后,继起者长谟、长统。谟能武,萧铣起兵巴陵,征为参军;统能文,工棣、草,得秦汉法,及唐高祖武德初选公,官潭州中正,适公为宏文馆学士,万里公为秦王府僚属,不忍与元武门伏兵事,弃官去。高宗永征间,遂良谪潭州,遇明公从之学,书及遂良。再贬爱州,公皆往,遂良卒,公竭力营葬,人咸、义公、四公之后,节公、有公、由正公继出,节公于高宗显庆间知贡,,举正公为国子学生,擢丽正书院修书三公,后瑜公官监江州酒税,中宗嗣圣间,德公官奉宸府录事;玄宗天宝之后,有亨、常亮、时勉三公。李白有赠常亮公诗,至迥公、偲公、欣公、传公、和公、北齐公,此六公者,迥公为尚书左丞;偲公著有诗词传世;欣公官德宗建中时中书;至敬宗宝历元年乙巳,乾生公与弟元武公同登第,官中书舍人,乾生公生修隆、与基、与焕、宏业;修隆生重公,与基生常晓、常光、常明,与焕生亮,五公兄弟竞秀,时号五龙。盖至唐时,而族乃大矣。自东晋元帝时,雄公以后,至唐庄宗时,重公、亮公以上,计五百余年,约十八派,著其朝代名目,不列世系,皆出自季平公手录山斋公绫谱而存其实也。其后常晓公迁庐陵,常明公居袁州,常光公居分宜,亮公与重公结庐宜春之汤村,两公之后,有隔代而分迁,有隔数代而分迁者,或迁楚南,或迁他方,故山斋公、本贇公旧谱详加考定,存信缺疑。自重、亮二公以上,嫡系皆从略;以下之实有可稽者详著之,其迁徙不常者第录其名字之,可知者,余皆从略,首纪重公,重公之后称一世,祖公居宜春,登唐武宗会昌五年乙丑状元,子二:长、征。公登进士,次贇公官雄州刺史。三世(征公子)云从,(云从子五)昌、元英宋徽宗宣和甲辰进士。彦衡、光弼、季达、五世:昌公子一,六十郎;元英子四:师尧、师雄、师羽、师尹;彦衡子四:百一郎、大有、师契、宜孙;季达子一:师顺;六世:师尧子三:友谊、友仁、友思;师雄子二:友文、友信;大有子三:真、善、荆;师顺子四:言可、涣可、诚可、顺可;纪征公后至六世。三世:贇公长子延福,延福子一:宥;宥子三:迥、远、道;六世迥子二:思敬、思正;官饶州通判,卒葬宁邑沩上;远子一:思礼,失考;七世:思敬子三:才、德、文,均卒葬沩上;思正子一:仲隆,失考;八世:才子三:明让、明钟、明恭,均失考;纪延福至八世。三世贇公次子延庆公宋乾德中举孝行官大理寺丞,时称纯孝,子五:宇、宙、安、审、采。以下皆延庆公后。四世延庆长子宇,宇子一:达;达子一:思宽,居宁乡平西域有功,封显宁侯,卒葬沩上;宽,子一:仲隆,失考;纪宇至七世。四世延庆次子宙公,宙子四:选、适、遂、逊;六世选子二:思义,由进士历官临淮刺史;思聪官太尉,封唐国公,卒葬沩上;适子二:思仁官江州司马;思明失考;遂子一:思端进士,官至少傅。卒葬宁邑沩上。七世思聪子一:仲德,官都司经历;思仁子一:仲泰;思端子,仲和。纪宙至七世,四世延庆三子安公,一名纶,进士,官秘书少监,旧居宜春茶村,下至十五世皆安公后。五世安长子,子正,官都尉,封顺佑侯。正子一:思忠,乙酉进士;安次子,子通,通子二:思受官淮西都督,封永宁侯。思文官太子左卫将军,封福建壮宁侯,敕葬湘阴洋沙湖魁楼市。安三子,子谅,谅子一:思洵,官渭城令,葬宁邑沩上。安四子,子益,益子一:思湍,进士,官刺史,葬宁邑沩上。七世思忠长子瞕治病,由进士官布政,卒葬新安木盆山,瞕子明节,宋宁宗驸马,卒葬本邑大桥西。七世思忠次子昭,进士,官秘书,省校书致仕御书,忠孝名门以旌之,卒葬本府靖安县盆田都。昭子三:明谦刑部侍郎,卒葬新安赤立坪。明显官吏部尚书,致仕归袁州宜春县,迁桥乡易家坊。明达,进士。翰林院编修,卒葬塔俑庄。七世思忠三子旸,官郎中,卒葬宁邑释褐乡。旸子明谅,七世思忠四子曜,官光禄寺署正,卒葬沩上水口山。曜子明让。七世思忠五子晖,官工部尚书,卒葬黄岭龟山。晖子明革、明礼、明举、明远。思忠生子五,诸子以官为家,惟昭字大,旻者相传,皆其后裔。九世明节子五:崇德、崇信、崇义、崇高、崇寿。崇德子二:樟、松;崇信子二:柏、林;崇义子一:彬,卒葬法城乡桥山;九世明谦长子元一,进士,官少师,卒葬山口之峰;元一子四:仕杰治诗经,举乡荐,官教谕,卒葬新安螺丝山;仕荣治诗经,举乡荐,官县县学司训,卒葬金村黄土脑;仕贵绍兴辛酉举人,官府教授,卒葬金村黄龙隘水口山;仕楚治诗经,举乡荐,官县学教谕,卒葬本处龟山;明谦次子元升,宋理宗宝祐四年登选礼部试入胄监,卒葬本邑新安乡,元升子仕璧、仕瑜登进士,未仕;九世明显子元顺,旧居宜春;元顺子杞、桂;九世明达子二:元吉官助教,居长沙;元嘉;元吉子朴;元嘉子梓;九世明革子元亨;明礼子元达;明举子元邦、元祖;明远子元举均失考。十一世仕杰子二:俊彦治诗经,举乡荐,官教谕;俊文卒葬东岭;俊彦子敬一;俊文子敬二,失考;仕荣子一:俊发,进士,官尚书,卒葬新安金村;俊发子敬四;仕桂子俊伟,卒葬新安罗阜,无传;仕楚子二:俊明,官翰林院待讲,卒葬法城车坪;俊昭卒葬山口高峰山;俊明子壬二,俊昭子鼎一;十一世仕璧子俊和;俊和子似涯;仕瑜子计二;计二子邦达;十三世敬四子二:才谦、用谦;才谦子一:洤、涣、沂;用谦子:澄、清;十三世壬二子昌一;昌一子文深、文表、文渊进士葬车坪;文注;十三世鼎一子二:允升、允盛失考;允升子宗源、宗渊、宗海;十三世邦达子信谦;信谦子:泾、渭汝、溟;十五世沂子礼善;十五世清子:良善;十五世文深子元善、子善;文渊子积善、成善;十五世泾子性善;渭子公善;纪思忠后至十五世。七世思受子二:仲宣官翰林院待讲;仲德;仲宣子明焕;仲德子明道;思文子三:仲狱、仲荣由进士官礼部尚书;仲闻;仲狱子明夷;仲荣子明豫;仲闻子明世,纪子谅后。七世思湍子四:从德由进士官太子太傅,卒葬沩上水口山;从云登宋徽宗重和元年进士,官通政史左通政;从政由进士官鸿胪寺少卿;从言宋哲宗元符二年登选,官黄州刺史;从德子汝贤、汝嘉;从云子汝为、汝楫、汝成、汝舟;从言子汝能、汝霖;九世汝贤子一:大有;大有子必东、必先;汝嘉子大成失考;十三世似洋子昌四、昌六;昌四子文远、纪子益后至十四安公后止,此下接审、采二公;四世延庆四子审,审子子昌,子昌子思亮,官都尉;四世延庆五子采,采子宾,失传;纪审、采后,此重公后之世居江右宜春者纪至十五世,其分迁长沙、宁乡、湘阴之可考者并纪之。次纪亮公,亮公之后称一世祖。亮公子四:欢、邦、述、达为二世;欢公居太和千秋乡,志存先祀,乃归长沙,卜居沩上,葬十都打龙坡;邦归长沙,卜居资邑;述居庐陵,卒葬王家坪;达居太和,官县校尉;三世欢公子五:隆、思、智(无传)、惠、琼;四世隆子四:建、荣、狱(迁醴陵0、超;思子:四十郎、四十三郎;惠子十四郎、十八郎;琼子:十二郎、满郎;五世建子:四十一郎、四十二郎;荣子:元载、元晖、元晞;狱子元昊、元景,居醴陵,超子二十五郎、二十郎;五世四十三郎,麒居浏阳、麟居湘乡;五世十四郎子:三郎;十八郎子:十五郎;五世十二郎子:四郎;满郎子:二郎;六世元晖子:洪;洪长子:妙,居长沙、宁乡;洪次子:冢徙庐陵;八世妙子三:兖,官袁州分宜县尉,居沩源;羲居沩源;几先居沩源;冢子俊,局庐陵;九世兖子三:倬、晦、祺;羲子昉;几先子四:袚居沩源,晚号山斋,孝宗淳熙乙巳状元,封开国男,卒葬下屏山;祁,己酉登选,官吏部侍郎;奇,嘉定癸酉登选,官耒阳县尉;祯,原名师机,授朝奉大夫;十世:倬子茂。开昌熙丁未进士,官台州崇道观察使;晦子丙,庆元丙辰进士;蜚,失考;祺子辛、乙、丁、癸、寿;十世昉子騂,失考;十世,袚子霖,官溆浦主簿,霖嘉定壬午登选,官丰州司户参军;祁子雩,绍定癸未登选;霆,宝祐乙卯以才能举,官耒阳知县;云失考;奇子震,淳祐壬寅登选,官监广州盐场;捷失考;祯子员,失考;以上纪欢公后,二世:邦,居资邑,三世:邦子三:智谓、智懃、智略;四世:智谓子三:箕、奎、轸;智懃子二:拓、均;智略子三:大郎、立、迁;五世:箕子申、白;奎子寅、范、东;轸子:房、睿、中理;五世:拓子:洞;均子:珠;五世:大郎子:昶;立子:哲;迁子:时合;上纪邦公后。二世述居庐陵,三世:述公子八:南雄、权举孝廉;机居太和;大年居万定;智仲、智逊、智旺、智昱均居庐陵,四世:南雄子三:定楚、真翁、幼阳;智仲子三:应辰、应先、应恭;智逊子:应松、应劭;智旺子:应喜、应川;智昱子:应韶。五世:定楚子五:本仁、希夷、林鹫、公寅、本初。应辰子四:修、臻、俊、宗;应先子三:充、利见、利通;应恭子三:甫、知常、中观;应松子四兴、坦、孟、纪;均居庐陵。应劭子三:宗美、宗雅、宗仪。上纪述公后。二世达,居太和,官县校尉。三世:达子:全;全子:埙;埙子立。上纪达公后,此亮公后之由江右而复徙长沙、宁乡等属者,其散居江右之可知者并纪之,近代以来,重、亮二公之裔,分迁他方者,愈久愈多,派系难以尽知,惟元时重公派下之迁湘阴者,如十一世计二公为湘阴知县,王某幕宾,因乱世未归,卒葬湘邑铁炉冲子。邦、达以举人为湘阴知府,县留守以制卸,居湘邑横江,先生十五世,性善公,其曾孙也。其墓附于洋沙湖,壮宁侯墓左元至正。我祖景旻公公乃十五世从善公子也,迁湘立派,公臂力过人,能手挽数百斤。授千户,世乱弃官去,由吉水迁湘阴之东乡,东港冲。构庐居焉。卒葬大明塘屋后山,明初再传而生先公。襁褓时有黄冠客过,熟视之曰:“此子风骨洵易延庆、纯孝之苗裔也”。言迄勿见。公以选拔入太学,出掌燕王府书记。永乐六年平定交阯,择良有司韶,授谅山府知府。数月士民悦服。宣德元年交阯民乱。梨利乘之,势甚猖,全交陷,公以孤城抗战,守三月余,城陷殉难。夫人黄携三子彻入井,家属从死者十八人。谥忠节敕建忠节祠,视晋代忠愍公其揆一也,明嘉靖间三传至学祖公,由东港冲徙营田,今又四百年矣,宜阳之先声,交阯之继轨,祖传家法一脉相通焉。兹编者前以纪所同出之祖,后以纪所同出之,亲如川之流,各自分派而同出一源。数典者庶毋忘其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