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录


  ○劝善提纲

  卷十三之三
  为人在世不有益于养。即有益于教。不然即天地间一蠹物。此陈几亭先生语也。劝化虽似迂可广多少善缘。可弥多少缺陷。总在乎有心者之不惮烦琐耳。拟劝善提纲。

  儒先集说

  △儒先集说

  程子曰。邵康节先生。与人言。必依于孝悌忠信。乐道人之善。而未尝及其恶。所以厚风俗成人才。先生之功多矣○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从。须令其鼓舞向进。○人心有所蔽。有所通。通者明处也。须从其明处告之。求信则易也。如其蔽也。虽力抵之如其不省何必于所不蔽之事。推而及之。则能悟其心矣。
  朱子曰人在乡曲。处置得事。是教一乡之人。不至于争斗。即所以仁之也。○吾人幸闻圣贤遗教。安可不推所闻以拯斯人之溺。○只有讲学修身。传扶大教。使后生辈知有此道理大家用力。庶几人才风俗他日有以为济世安民之助。○君子随时救世。无必待学至圣人。然后有为之理。
  陈几亭先生曰。劝世之道无穷。遏恶亦无穷然而动以本心。使自劝。使自遏也。则诚无穷矣夫。○盗牛之客感彦方而守剑梁上君子。感太邱而易行。向令不赐布。不呼子弟整衣冠但如世俗惩创之未必化也。化民者。不可不知。【几亭此言闻出无数化民之道】
  陆清献公曰。祸福之于善恶。犹影之于形故君子教人未有不兼言祸福
  薛文清公曰。心诚色温。气和词婉。必能动人。
  回心录曰。人之积德。大半在言语间。昔之圣贤。终日只是讲善。何尝对人说一句闲话。今人只日说秽琐卑鄙之言。令闻者量隘而善消冥顽不悟可痛也
  觉迷子有训云。天下事立身砥行之余。极可暗中修德者。莫如劝化所以补天地之缺憾者以此。所以培一身之元气。而使时时自励于善。挽一方之风俗。而使人人同归于善者亦以此诚不可不处处留心也。葢我辈既生而为人。幸稍有识知。天之待我者。巳在优等。苟不思有裨于世。徒做一个自□汉。悠悠忽忽空过一生与草木何异是故有势位权力者。固可正身率下。大行其道下此则亦可凭三寸不烂之舌。七寸未秃之管。随人随事血诚点化开其觉路。总期于世有益。方不枉费精神。方不虚度时日。世上聪明才士。大抵具有夙根慧业。故得笔端花放舌底莲生。非泛泛凡材可比。是人生所最难得而最可幸者。正好用以作种福之具。当格外自爱。庶不致辜负聪明。若自诩风流。讳言因果。摛华猎艳。惑溺滋深在当时或可幸博声华。窃取虚誉。而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善缘错过后悔难追。俗语云。晴干不肯走。直待雨淋头。此言最耐人寻味可为浮薄下士。下顶门一针。幸诸君珍重。切勿以名士二字。横梗于胸。视劝善为迂拘。目鬼神为诞幻。徒沾沾于名世文章。而自甘堕落也。勉之戒之。
  汤西箴人鉴发明云。天下做人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好路。向善上去的。一条是不好路。向恶上去的。无奈世人。都站在两来路口。全仗人引导。幸亏我先认得这条善路。好领众人一齐同去。肯走的。指点他。不肯走的。劝化他。会走的。褒奖他。不会走的。教导他。世路上多几个善人。就少几个恶人。成全世人做个善人免他堕入蛇坑火宅。就少几个恶人。是向心田上修桥补路了。岂不是功德万倍。即使有人闯入恶路去。譬如醉眼朦胧。一时落在粪坑里。此□人一生的丑行。只好替他遮瞒。我若败露他。不特讦人阴私。伤我阴骘。且招灾惹祸。贻累不小。每见好谈人短的。非有奇祸。必有奇穷。最是上天所忌。近世人更多此种习气。急宜猛省。
  汤公纶曰。劝人为善。先要具一片慈悲心。至诚心。布施心。勿退转心。又要具一副说因缘。话果报的舌头。不怕羞不避嫌的面皮。不辞劳苦。不惮奔波的脚跟。十人中也好化得一二人。百人中也化得二三十人。功德无量。葢人心可上可下。见人说好话。做好事。便渐渐学好。见人说恶话。做恶事。也就渐渐习坏。若有善人多方奖劝。虽不能保他事事向善也就提起他一点良心。终久不同
  陈眉公曰。人生在世。空手来。空手去。一切都是虚假。只有善恶两字。是实落受用。带得来。携得去。
  汤昆河曰。隐恶有多少好处。一则培养天和。二则陶镕德性。三则蓄聚元气。四则顾人廉耻。五则全人宗祖。六则福人子孙。且使作恶人。犹知顾忌。不敢胡行。若竟败露。剥破面皮。越发无耻。
  袁了凡教人劝善歌云。做好人。说好话。频将孝弟唇边挂。家无逆子恼爹娘。兄弟和爱勿相骂。这是人间第一功。莫辞辛苦勤宣化。 谈闺阃。说风流。造尽人间业未休。岂知多少贞淫者。果报彰彰遍九州岛。凭将一一逢人化。也算阴功第一筹。 作小说。造淫书堕入泥犁业未除。拚将如许精神费。纂集嘉言化鲁愚。但看道岸同登日。物我皆春乐有余。

  ○抚教局章程

  卷十三之四
  善后恤孤条约。有入局后暂养月余。陆续散派新开各店铺。行户俾令习业之法。其意甚善惟所派领之店铺行户。则难童中循良习业者固多。其顽钝不受管束遯去为丐者亦正不少。欲终始成全之非就局教督严加约束不可也。拟抚教局章程。

  江苏苏松太兵备道应饬办抚教局示
  沪城抚教局规条
  劝推广抚教局公启

  △江苏苏松太兵备道应饬办抚教局示

  为出示晓谕事。查得上海乞食难童。散处城厢内外。暨洋泾浜等处者甚多。大都异乡客籍。流落难归。父母俱无。茕茕孤露。频年漂泊。寒暑交侵。往往转填沟壑。若不及早督令习业无论乞食必难久活。即幸而得存。而积惯丐乞。习成顽劣。日益放纵。比匪同归。本道职在旬宣。关怀教养。情形目击。恻怛久深。爰特谕设抚教局。收养十六岁以下无依难童。给以衣食。安其眠宿。疗其疾病。闲其出入。量其材质。另雇工匠督令习业。俾昼夜专勤。无许怠惰。限以岁时习成一艺。俾能自食其力。即可各遂其生。不率教者立加惩责。庶以仰体我。国家保赤存孤休养生息之至意。以期起废材而培元气。其有不合定章。强欲入局以及无知之徒来局滋扰者。亟应一体谕禁。除本道倡捐廉俸谕董设局妥办外。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军民人等知悉。尔等如见有城厢内外十六岁以下。无依丐童。一律送入 陈军门祠抚教局。登号入册。听候教习。毋许仍前行乞。如有无知之徒来局滋扰。及不合定章强欲入局。致乱局规者。定即立提惩儆。以全善举。切切特示。
  同治五年六月初二日示

  △沪城抚教局规条

  局名抚教谓抚养而兼教习也。养为目前计。教为终身计。司其事者。须出以一片婆心。宽严并用。为之扶持督责。必冀其习成一业可以自谋其生而后己。更不可以其顽梗不驯而遂付之不屑教诲之列。缘此辈既流为丐则性情脾气。必有可厌可憎之处甚有不愿习业而乘问逃出者。更有贪小便宜攘人衣物者。此时若不法古圣人原情三宥之条。则可弃者多矣。要之年幼无知。原应父师教诲。今此辈父母俱无。无人管束全赖有心人为之再生父母。抚之教之。方可各期成立。试思吾辈子弟若被掳不归。漂流在外。或入丐羣。其性情脾气。安知其不与此辈一辙耶。愿与在局诸友共勉之。
  一开局之初。由县宪谕饬丐头及各地保。将城厢内外所有乞食难童无父无母者。一概拉令入局。务必一体送入。毋许在外行乞。倘或强梗不肯入局。即行押进。此后如尚见有此辈沿街乞食。惟丐头地保是问。入局之后。恐其乘间逃逸。非奉差遣不准出局。责成管门役。严查出入。毋许懒惰误事。
  一难童入局后。调养旬日。即督令读书两月。俾略识数字。亦即可试其资性之高下。以便量材教习。
  一所习之业难易不同。巧拙不齐。有一年即成者。有须再习一二年者。拟于一年之后。甄别两次。其业己习成。可以自餬其口者。即给以器具小本令其出局谋生。其或业尚未精。必须再习一二年者。则一面传知各业之愿领为徒者。视其习业之工拙。局中代立从师笔据。或以一年为期。或以二年为期即出师起俸。缘在局教习已粗有可观。与寻常从师习业之例不同。收徒者到店即可帮同作活、只能以一二年为期不能再令帮作。
  一各童习业勤惰不一。须加赏罚。俾知鼓励。
  一定雇工匠。须先言定。局中给饭食外。或按月给辛工。或借资作本令其自行转运销售觅利则辛工可以停给各童器具酌量先办若干。每人约数百文入局时须先为酌定其资本约十余千文。足资转运一年习成后即以此为酬劳可也
  一刻字 此业系斯文雅道须畧识字者习之。初习半年、教师须另给辛工、半年后师即以刻字计工。局中辛工可以停给
  一印书 此业亦与刻字同。初习三月。月须给辛工。以后只须借给纸本、设法刷印小书。俾可转运销售则辛工可以停给
  一裁衣 局中各童衣裤帽鞋。均可嘱裁衣师领同诸童自制。须按月言定辛工若干。
  一皮匠 此项只须借本。多买旧鞋及皮靴、一面修补转售即可获利。辛工只给二月。即可停支、
  一竹匠 如饭箩筲箕之类。习之甚易。其师亦止入局二三月。给与辛工、以后只借竹本可也
  一扇骨 与竹匠同
  一洋铁 此项亦只须借垫本钱买办洋铁、令其做成转售
  一编芦 此业最易资本亦轻资质迟钝者均可学习。教师辛工亦以二月为期。以后亦只借给资本。
  一编蒲 北业亦易与编芦同
  一剃头 剃师按月量给辛工。即令在局剃洗、一面教习、一年后大半可成。即可帮工。否则给担一付。便可谋生、
  此外易习之业尚多。总视各童之资质。酌量教习不句拘也。
  右各业如皮匠洋铁竹匠扇骨印书编芦编蒲最易。一年之内定可有成。如能自餬其口。则局中准给与器具资本约三四千文。如皮匠剃头。则买担一付约二千文。左右竹匠扇骨洋铁编芦编蒲。则器具所需甚微。只须给资本二三千文。便可自谋生路惟恐其年幼无才。不善经画日久恐将资本吃尽。则必荐令为徒一年。一年之后便可起俸作伙委曲成全。量材酌夺。全在司其事者当作自己子弟看待。斯得之矣。

  △劝推广抚教局公启

  □者现查沪城城厢内外乞食难童以数百计大都异乡客籍。流落难归询其父母或被戕。或被掳、或病死。或冻饿死。破巢之下幸存完卵宗祧一线动关数支。所苦者辗转漂泊。衣履不完。蓬首垢面。殆无人状。人皆以其乞儿也。而轻之贱之。无人肯收。亦无人肯荐。即欲荐入店铺。又恐其不受拘管。私自逃逸遂致孱焉孤露。落魄频年。暑湿风寒。摧残略尽。呜呼谁非人子。谁无父母徒以遭逢离乱。怙恃交失流为贱丐。可悯孰甚焉。此而不为之抚养。不为之教习。无论乞食必难久活。即偶有存留。而积惯行乞。习成慵懒。自甘暴弃。终为废材。甚非所以仰体我国家子惠元元保赤存孤之至意也。兹幸奉 道宪应。倡捐廉俸。并拨公欵饬办抚教。谕令设局收养十六岁以内无依难童。给以衣食、安其栖宿、雇觅工匠、量材教习、使之昼夜专勤。无许仍前行乞。一年之内。已可习成。由是荐入店铺作坊。俾能自食其力。即可各遂其生终始成全。此为最善。惟是各属城乡乞食难童如此类者何限。上洋一局。未能广收。所望四方仁人君子。悯兹孤露。各发慈心。随地劝捐。一律照办。行见一经拂拭。咸与维新。朞月栽培便堪成立。庶几小子有造。同铭教养之殊恩。天道无私。永食儿孙之厚报。知有心人必乐于推广也。谨启上洋。抚教局设于城内淘沙场陈忠敏公祠内。自同治五年四月奉 道宪应倡捐饬办陆续收养十六岁。以内无依难童贰伯伍拾余名。入局之后。更衣洗澡。先令入塾读书两月。俾令略识数字粗习小学规矩。然后教习各艺。一年内大半成功。着有成效洵可推行照办也

  ●得一录卷十四

  吕氏乡约
  保甲章程
  双惜扶颠局规约

  ○吕氏乡约

  卷十四之一
  国家立法治民。明刑弼教之外。月吉悬书。木铎徇路。皆所以纳民于轨物也。后世教化渐衰。民多放逸。有王法所不能及者。有心人关怀风教为之立规定制以济王法之穷。固都人士之责。亦贤有司之所乐为提倡也。述吕氏乡钧。
  宋蓝田吕氏兄弟四人。大中大防大临大约。皆从伊川横渠两先生学。德行道艺萃于一门。为乡人所敬信。爰为立约以期同归于善。其约有四。一曰德业相劝。二曰过失相规。三曰礼俗相交。四曰患难相恤。众推有齿德者一人为直约正。有学行者二人副之。约中月轮一人为直月。置三籍。凡愿入约者书于一籍。德业可劝者书于一籍。过失可规者书于一籍。直月掌之。月终则以告于约正。而授于其次。

  德业相劝
  过失相规
  礼俗相交
  患难相恤
  附慈溪县乡约示谕
  计开条约
  乡约公据式
  乡约所考
  宣讲乡约新定条规
  附乡约会讲变通法
  宣讲乡约聚人之法
  附锡金乡约局规条
  宪示

  △德业相劝

  见善必行  闻过必改  能治其身  能治其家
  能事父兄  能待妻妾  能教子弟  能御童仆
  能事长上  能睦亲故  能择交游  能守廉介
  能广施惠  能受寄托  能救患难  能导人为善
  能规人过失 能为人谋事 能为众集事 能解鬬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