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得一录
得一录
克治力行以尽成己之道
伊川问谢显道相别半年。做得甚工夫。谢曰、只去个矜字
朱子曰、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要人自去理会
愚闻人之有生。便有所以为人之理。是皆天之所赋。非人力之所为。孟子所谓践形是也今所以不能如圣人之从容中道者是气质有偏物欲有蔽故必克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然后可以尽此身之理以成乎己也苟或知而不行则前所穷之理无所安顿徒费讲学之功。无以为己有。岂不重可惜哉。
推己及物以广成物之功
余闻朱子曰、天之明命。有生之所同得。非我之得私也。是以君子之心。廓然大公。其视天下无一物非吾心所当爱。无一事非吾职所当为虽势在匹夫之贱。所以尧舜其君尧舜其民者。未尝不在吾之分内也。窃谓学者须要有如此心胷。则规模广大。私吝之心自消。推而行之。岂有一民不被其泽。一物不得其所哉。儒者之学。必至于参天地。赞化育。然后为功用之全也。
胡文敬公续白鹿洞学规。简括详明。举圣学如示诸掌。士子遵而守之如走官道举步平坦一切歧趋邪径不得以混之真学者行程厯也广布庠塾庶士子皆知有正路云。
闻之倪畬香先生曰公绝意仕进其学以敬为本以主忠信为要簟瓢陋巷。处之泰然。着有居业录。然则有志于学者。其亦可以知所从事矣。
○义学章程【钱塘陈文述原本】
卷十之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之于人所系大矣。而贫家子弟无力从师。欲求读一日之书而不可得。致令目不识丁。终身梦梦。大义不明。或致作奸犯科而不悟。非司风教者之耻耶。述义学章程。
设义学说
州县捐设义学议
塾中条例
附朱子论定程董二先生学则
江阴恤孤义塾宪示(道光二年)
恤孤义塾对联(江右陈延恩撰)
△设义学说
今之论治者。动言人心不古。士习不端。似天地之生人。有古今之异。而不知皆失教之所致。虽教而教法不善之所致也。拙议主专教贫贱之子弟。先读所刊初学读本七种再读圣谕广训。七种皆醇正之善书善书所言。皆儒书之理。儒书散而善书聚。儒书深而善书浅中人以下。正取其浅近明显。易于领会。即塾师教幼童。亦易于讲解也。一幼童明白书理可以化一家之父兄。并可以化同居之邻里。今通都大邑。动以剏建书院为美谭。愚谓书院教己成之俊秀。不如义学教未成之童蒙。此日之童蒙。不必为将来之俊秀。亦必为将来之丁壮。聚什伯千万不知书理之人。与聚什伯千万能知书理之人。其风俗之良楛。必有辨矣。士习不端。亦由于此种书理未经涉猎留意也。惟民生厚具有天良。身列胶庠必知廉耻。向之不端染于习耳。非其本性之不善也。触目警心。向风慕义。未有不翻然改悔者。故为治必当设义学义学所读之书。宜如章程之所议。庶推暨广而收效速也。
△州县捐设义学议
礼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言尽人之宜学也。而易言蒙以养正为圣功所基诚以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各具五常之性。童蒙习染未深。诚能导其好善恶恶之端。而充其事亲从兄之量。庶异日之希贤希圣不难则幼学之宜亟也。世家大族。类知设塾延师。教其子弟中人之产。力难延师者亦莫不勉力以附于有力之家。则凡为子弟。宜无不被诗书之泽矣。然而贫富不齐。力能延师者。十不及一。能附学者亦十不过二三。此外则悠悠忽忽。以生以长或习艺以资生。或佣工以餬口。有终身未读书不识一字者。彼岂独无知识哉。限于境耳夫终身未读书。不识一字。已可悯矣。因不读书不识字而遂不识书中之理合什伯千万不识理之人。而羣萃州处。此亦大可虑也。则义学之设。乌可缓也。
国朝雍正癸丑尹文端公总督云贵陈文恭公为方伯。四年中剏建兴复及劝捐设立之义学。至六百五十余处。纂义学汇记一书。两公各为之序。尹序所谓内以养其聪明于未雕未琢之天。外以固其根本于相友相助之地。陈序所谓天下少不学之人。无不学之地。此所以化行俗美而人才日出也。某昔在江苏。所至举行。闲居以后。犹与二三同志。设于吴门。今阅三十余年。筮仕重来皖中。循省初志。窃以天下者。一乡一邑之积也。令长之力。仅能行之一乡一邑。则且就一乡一邑中。倡捐一二塾。以为好义士民之倡酌拟条目。请于上官鉴核行之。方今各省大宪贤者在位。咸以化导人心培养元气为事。监司郡守及州县诸君。亦咸有化民成俗之盛心。于鄙人所议。或当采刍荛而不遗葑菲也。教化行而后人心正。人心正而后风俗醇。氓之蚩蚩。自幼习闻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训。其长也。或不至即非僻而捍文网也庶不虚生
尧舜之世也。至于事举业而取科第。亦当以幼学为始基章程中所读之书。校之俗师相沿旧章。似较有益。世德之家。明哲之士。体味斯意。培根浚源。异日成就必更醇备家之肥。国之福也。是则尤某之所厚望也。钱唐陈文述谨志
△塾中条例
一塾中生徒。先令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一切衣服冠履饮食言语。悉遵朱子童蒙须知。不率教者即行戒饬。
一每日早晨入塾。即向 先师位前叩礼。放学时一揖而退。在家问安侍寝坐立行动一切仪节。须时加训廸。俾知恪守。
一塾中先备小学七种。一三字经、一感应篇、一阴骘文、一觉世经、一文昌孝经、一朱相庐家训、一吕子小儿语此七种皆醇正训戒善书。可先令生徒熟读之毕后方令读四子书每读一种。即为明白讲解。切不可以其童蒙而忽之。
一日记故事最为启蒙善本。务须每日讲说一二条。使之覆讲。近时又有学堂日记学堂讲语等书。皆孝子悌弟善恶果报故事。均宜日与讲觧。俾知终身佩服。
一董事每于朔望。到塾稽查功课。各生所读所讲。按名考其生熟勤惰。如书不成诵讲觧差错者。将本生名下记过一次如二次不改。分别责处。如有能熟诵能讲说。早夜勤劬举止端重者。临时酌奖花红。以示优异。
一生徒在塾。应先生训教。出塾应父兄管束。不得以塾外琐事渎师其或该父兄搀越功课。被责护短。及生徒年长好斗好赌欺凌幼穉屡戒不改。又或无故不到屡次告假者。即行斥退。
一先生功课之外。凡笔墨及琐屑事概不应酬。以节劳烦。至司董人等非有塾中公事。不得在塾久坐。致令旷功。
一淫书小说。不许入目。倘家有其书。务今取出烧毁净尽。庶免贻害。
△附朱子论定程董二先生学则
凡学于此者必严朔望之仪
其日昧爽值日一人主击板始击咸起盥漱总栉衣冠。再击皆着深衣或凉衫。升堂。师长率弟子诣先圣像前再拜焚香讫。又再拜退。师长西南向立。诸生之长者率以次东北向再拜。师长立而扶之。长者一人前致辞讫。又再拜师长入于室。诸生以次环立再拜。退各就案。【今拟诸生拜师开学及放学行四拜礼。诸生相对行二拜礼其朔望则行二拜礼、诸生相对一揖、】
谨晨昏之令
常日击板如前。再击诸生升堂序立。俟师长出户立定皆揖。次分两序相揖而退。至夜将寝。击板会揖。如朝礼会讲会食会茶亦击板如前。朝揖会讲以深衣或凉衫。余以道服褙子。【今拟师长出户率诸生诣 先师前焚香行二拜礼。退入讲堂、然后诸生向先生一揖、次分两序相揖、】
居处必恭
居有常处序坐以齿。凡坐必直身正体。毌箕踞倾倚交胫摇足。寝必后长者。既寝勿言。当昼勿寝。
步立必正
行必徐。立必拱。必后长者。毌背所尊。毋践阈。毋跛倚。
视听必端
毋淫视。毋倾听。
言语必谨
致详审。重然诺。肃声气。毋轻毋诞毋戏谑喧哗。毋论及乡里人物长短。及市井鄙俚无益之谈。
容貌必庄
必端严凝重。毋轻易放肆。毋粗豪狠傲。毋轻有喜怒。
衣冠必整
毋为诡异华靡。毋致垢敝简率。虽燕处不得裸袒露顶。虽盛暑不得辄去鞋袜
饮食必节
毋求饱。毋贪味。食必以时。毋耻恶食。非节假及尊命不得饮酒。饮不过三爵。勿至醉。
出入必省
非尊长呼唤。师长使令。及已有急干。不得辄出学门。出必告。反必面。出不易方。入不踰期。
读书必专一
必正心肃容记遍数。遍数己定。而未成诵。必须成诵。遍数未足。虽己成诵。必满遍数。一书己熟。方读一书。毋务泛观。毋务强记。非圣贤之书勿读。无益之文勿观。
写字必楷敬
勿草勿欹倾
凡案必整齐
位置有伦。简帙不乱。书箧衣笥必谨扃钥。
堂室必洁净
逐日值日再击板如前以水洒堂上良久以帚扫去尘埃。以巾拂拭凡案。其余悉令斋仆扫拭之。别有污秽。悉令扫除。不拘早晚。
相呼必以齿
年长倍者以丈十年长者以兄。年相若以字。勿以尔汝。书问称谓亦如之。
接见必有定
凡客请见师长坐定值日击板诸生如其服升堂序揖立侍。师长命之退则退。若客于诸生中有欲自相见者。则见师长毕。就其位见之。非其类者勿与亲狎。
修业有余功游艺以适性
弹琴习射投壶各有仪矩。非时勿弄。博奕鄙事不宜亲学。
使人庄以恕而必专所听
择谨愿勤力者庄以临之恕以待之。有小过者呵之。甚则白于师长惩之。不悛则禀师长遣之。不许直行已意。苟日从事于斯而不敢忽。则入德之方庶乎其近之矣。
道不远人。理不外事。故古人之教者。自其能食能言而所以训导整齐之者。莫不有法。而况家塾党庠术序之问乎。彼学者所以入孝出弟行谨言信。羣居终日。德进业修。而暴慢放肆之气不设于身体者。由此故也。鄱阳程端蒙与其友生董铢。共为此书将以教其乡人子弟而作新之。盖有古人小学之遗意矣。余以为凡为庠序之师者。能以是而率其徒。则所谓成人有德小子有造者。将复见于今日矣。于以助成后王降德之意。岂不美哉。淳熙十四年丁未十一月甲子新安朱熹书
△江阴恤孤义塾宪示(道光二年)
江阴县正堂金为劝建恤孤义塾以维风化而储贤才事据绅士郑经等禀称地方义学之设。所以培养寒微玉成善类经前宪陈出示劝建纂入县志嗣以移署淮南监掣辍而未作现经他邑风行着有成效急宜筹劝创建义塾窃念寒微之苦莫甚于孤儿成立之望莫切于节母妇人以夫为天节妇以子为命凡学一技必当识字苦节望其子读书显扬次之谋生为急但其指头所人度日己艰修脯待谋攻书不易听邻童诵读似箭攒心任孤露嬉游如针剌背即或吞饥忍冻累寸积铢幸有修脯可供又苦衣裳无措迨至破帽遮头短衣蔽膝谓此茕茕可期入塾矣乃所天既陨事必求人传说稍迟门徒己满屡年痴想终至蹉跎薄命孤儿真堪痛哭此节妇望其子读书之切而其子不获读书之苦诚有目不忍睹口不忍言者且敬节恤孤周其衣食固在所当先而惟特设义塾则不独恤其身并恤其心不独恤其一生并恤其先世后世诚使延师善教之时即在周恤饥寒之后俾孤与孤处类相怜怜相识识相奋则贤达出其中科名出其中文人艺土出其中即不然苟得一技谋生熟知礼义激发天良节毌赖以终身孤子不入非僻其成就非不可必得之事则兴举岂迂阔可缓之图吁恳谕董妥议章程以期有利无弊久远遵行一面出示劝捐兴办等情到县据此查义学本属善举而于穷婺苦节之子尤当悯恤该绅等计及于此殊见实心求善深堪嘉尚除谕董妥议章程具办外合行出示劝谕为此示仰阖邑绅富士民人等知悉务宜踊跃输捐共勷善举庶得经费充足俾穷儿孤子不致失学是则造福无量矣本县实深厚望焉切切特示
△恤孤义塾对联(江右陈延恩撰)
江右陈延恩撰
枵腹忍须臾过午漫呼儿饿 地下有人思结草
愁颜勤劝解入门先问娘安 年来此举抵培松
汝母吃尽万苦千辛频年忍冻耐饥活儿命强留世上
诸孤快须用心努力他日建坊旌节报娘恩全在书中
缺憾补天安定同时此一席不在治事说经以下
孤寒生路考亭如睹广万间应列鹅湖鹿洞之旁
○粤东启蒙义塾规条
卷十之四
械斗。大恶俗也。小嫌细故。动辄纷争。一哄之顷。杀人盈野。有心人无不思有以挽之。而苦无善法。义塾者。洵化民成俗息争弭衅之上策也。述粤东启蒙义塾规条。
粤东创建启蒙义学引
粤东议设启蒙义学规则
启蒙义塾总理司事年节告神明心疏
△粤东创建启蒙义学引
今夫风俗至极敝之时。非得有心人力图挽救。则敝俗之日甚一日者。其流极将更不可问。顾挽之于己成之后。终不如挽之于未萌之先。风俗之敝。至闽粤间斗殴一端。可谓无以复加矣。或微嫌细故。即启争端。意气凭凌。两不相下。辄至聚众对垒并力斗殴。一閧之顷。杀人盈野。固已惨不忍言矣。况乎官案株连。厥费更巨。有家资累万而转眼倾尽者。有争讼不胜抑郁陨命者。有牵涉波累革功名系狴犴者。甚至有以祭田千百顷贿赂买凶者。种种贻害。书不胜书。事后悔生。惜乎已晚。局外者咸笑其愚。局中者执迷不悟。推原其故。总由读书者少。气质用事者多。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其所由来久矣。此桂林相国。所以随处倡兴义学。以为治化之源也。粤东义闻素着。敌忾之余。人人思奋。而斗殴一端。久成习俗。尚难遽化。有心人无不痛心疾首。欲有以挽之。惟挽之之方。不有以清其源。必不能遏其流。义学者息争化斗之先着也。何则。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养之不讲。少成若性。长大断难骤变。惟孤寒子弟无力从师自幼嬉游。习成犷悍。以强为胜。虽有循良子弟。不久亦与俱化。则义学之设。非此日挽回敝俗之切务哉。兹拟启蒙义学规条一册。本桂林相国遗规。稍加变通。附以训蒙诗歌汇成一帙。付梓广布。以为乡闾矜式。吾粤多好义士。凡有善举无不踊跃急公。一挥而集。惟兹义学。尤为化俗导蒙急务。吾知有心人无不共愿玉成也。况今年钦奉上谕。有深明大义。有勇知方。由化导之神。亦系天性之厚等语。天语煌煌。所以嘉美粤民者。亦己至极无加矣。凡我粤民。宜无不人人感泣。自宜率其子弟。互相教育。俾童年习知礼让。慷慨捐助。略省浮靡之费。作为有用之资。各就乡隅创设义学。于以化羣蒙而成善俗。庶不负天子纶褒远民之至意。为国家养人材。即为地方消戾气。俾千百年来极敝恶俗。转移一旦。其造福于吾粤者。岂有涯涘哉。是为引。道光己酉岭南吴氏书于长松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