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庚申外史
庚申外史
[82] 「出征高邮」,此下《学津》本有「十月大军至高邮,连战大捷,分兵平六合,进围高邮」。
[83] 「天下想望其来」,此句明抄本作「天下想望其风采」。
[84] 「兵围高邮三日」,「日」,明抄本作「月」。
[85] [任笺]「中书右丞哈麻讽御史大夫」,「丞」下原有「相」字,据《学津》本删。
[86] 「后卒败亡」,原作「又卒后败亡」,据明抄本、《学津》本改。
[87] 「吴太保」,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吴天保」。[增校]《元史˙顺帝本纪》亦作「吴天保」。
[88] 「陈生」,明抄本、《宝颜》本均作「生陈」,《学津》本作「王陈」。
[89] 「哈麻升为右丞相」,「右」,按《学津》本及《元史˙宰相年表》当作「左」。
[90] 「知人为安民之方」,「方」原作「效」,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方」,据改。
[91] 「二日陷和州」,「二日」,明抄本作「二月」。
[92] 「三日破庐州」,「三日」,明抄本作「三月」。
[93] 「宣让弃城」,此下明抄本有「由浙」二字。
[94] 「为天下士大夫所讥笑」,「讥」原作「议」,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95] 「休入阳台」,「休入」原作「伏人」,据明抄本、《学津》本改。「台阳」,原校勘记云疑当作「台院」。
[96] [增校]「升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政事」原无,据《元史˙答失八都鲁传》及《笺证》补。
[97] 「浙粮不通故也」,「浙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海运」。
[98] [任笺]「以白衣听调」,「听」下原有「达失」二字,据《学津》本删。
[99] 「于是二将皆渡河」,此句下明抄本缺四字而下有「相次失守矣」。《学津》本此句作「于是二将皆渡河而北,河南之境相继而陷」。
[100] 「五月」,此起至「受诏镇守西京」一段,《学津》本作「刘福通入据之,迎其主小明王于亳州,入都于汴梁之皇城。分河北之关先生、沙刘二领兵入晋、冀,由朔方攻上都,分淮安赵君用部将毛贵兵合田丰趋大都。而帝方与倚纳十六(人)行大喜乐法,帽带金玉佛,手执数珠,以宫女十六人首垂发数辫,戴象牙冠,身披缨络大红销金长短裙袄,云裙合袖,天衣绶带鞋袜,唱《金字经》,舞《燕儿舞》,名《十六天魔舞》。又有美女百人,亦皆缨络,各执加已剌股般之器,内一人执铃奏乐,又宫女十一人练捶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秦乐器用龙笛、头管、小管、筝、琵琶、笙、胡琴、响板、拍板,以宦者长安不花领之。每遇宫中赞佛,则按舞奏乐,宦官并受秘密戒者不得预。是时答失八都鲁死,其子罗帖木儿代领其众,朝廷因而使之镇西京。」
[101] [任笺]「冯长舅」,原作「冯长勇」,据《元史》改。
[102] [任笺]「大刀敖」,原作「大力敖」,据《元史》改。
[103] [任笺]「分淮安赵君用部将」原无,据《学津》本补。
[104] 自「答失八都鲁既死」以下四句,《学津》本无。
[105] 「刘哈刺」以下,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不花」二字。「晋」,明抄本作「秦」。
[106] 「达鲁花赤完者帖木儿」,原作「达儿花赤儿者完帖木儿」,据明抄本、《宝颜》本改。
[107] 「陈友谅乘势下江南」,「陈友谅」,此上明抄本、《宝颜》本均有「是岁」二字;「江南」,明抄本、《宝颜》本均作「江东」。又,此起至「于江州建都焉」,《学津》本无。
[108] 「驻军辽阳」,「军」原作「居」,据明抄本、《学津》本改。
[109] 「缩迹不前」,「缩迹」,明抄本、《学津》本均作「宿留」。
[110] 「时张士诚据浙西有粮」,「有粮」原无,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
[111] 「而浙江四分强」,「浙江」,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作「江浙」。
[112] [任笺]「左丞成遵」,「丞」下原有「相」字,据《学津》本删。
[113] 「兀良歹」,明抄本、《学津》本均作「兀良哈歹」。
[114] 「搠思监为右相」,「相」原作「丞」,据明抄本、《宝颜》本改。按《元史˙宰相年表》是年搠思监为右相。
[115] [任笺]「老的沙欲自为之」,「老的沙」原无,据《学津》本补。
[116] 「老的沙为大夫」,此下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二人既拜」四字。
[117] [任笺]「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阳翟王」原作「鲁王」,据《元史》改。
[118] [任笺]「行至称海」原无,据《学津》本补。
[119] 「高丽王奔耽罗」,「奔」原作「奢」,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20] 「惟破头潘及裨将左李率轻骑万人」,「及」原无,据明抄本补。《学津》本作「并」。
[121] 「其将守龙兴者」,「将」原作「伪」,据明抄本、《学津》本改。
[122] 「赵君用」,原作「赵思用」,据明抄本、《学津》本、《元史》改。
[123] 「埽地王互相攻」,「攻」,此下明抄本有「伐」字。
[124] 「即以朝命授丰为山东平章」,「山东」下,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行省」二字。
[125] 「为营围数日」,「日」,明抄本、《学津》本均作「月」。
[126] 「十五日察罕必巡兵围」,「兵」,明抄本、《学津》本均作「长」。
[127] [任笺]「白琐住」,原作「白瓒住」,据《学津》本改。
[128] 「孛罗帖木儿闻之,在西京亦哭」,「在西京」三字,明抄本、《学津》本均在「闻之」上。
[129] 「妇人小儿皆为流涕」,此句明抄本作「妇人小儿皆为之嗟叹,或至流涕」。
[130] 「出则恃势骄横」,「出」,明抄本、《学津》本均作「久」。
[131] 「尽杀祁后一家」,「家」,明抄本作「宗」。
[132] [增校]「塔思帖木儿」,「塔」原作「撘」,《笺证》作「搭」,此据《元史˙顺帝本纪九》改。
[133] 「翁吉刺伯牙吾氏为母」,「刺」原作「利」,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34] 「有关必先应也」,「关」原作「开」,据明抄本改。
[135] 「视南北两家赂遗厚薄」,「视」原作「袒」,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36] 「朴不花是我资政院老火者」,「火」原作「大」,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37] 「秃坚帖木儿初与丞相也先不花俱屯兵西方」,「兵」,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田」。
[138] [增校]「至尊更无公论至此」,「至此」,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作「如此」,属下读。
[139] 「我前时赂汝七宝数珠一串」,「一」,《学津》本作「六」。
[140] 「屯大都门外」,「门外」,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北门」。
[141] 「时方修筑宫墙」,「修」,明抄本、《学津》本均作「课」。
[142] 「白琐住驻军庐沟」「庐沟」,原作「庐州沟」据明抄本、《学津》本删。[任笺]「白琐住」,原作「白瓒住」,据《元史》改。
[143] 「自西至东」,「至」原作「自」,据明抄本、《学津》本改。
[144] 「不能为之执笔」,「能」,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敢」。
[145] 「此举莫非拨正反乱也」,「此」上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相公」二字。
[146] 「遂止之」,此句下明抄本、《宝颜》本均有「且以负天下才名,乃除和林省左丞,实时上道」三句。《学津》本此三句中「且以」作「以其」。
[147] 「徐施畚」,明抄本「畚」作「图」,下同。《元史》卷一一七《宽彻普化传》作「徐士本」。
[148] 「古桃林内」,「古」,当为「杏」,明抄本、《学津》本均作「桃杏林内」。
[149] 「忽有报捷音者」,「有」,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又」。
[150] 「分散四走」,「分」原脱,据明抄本补。
[151] 「约曰」,「曰」原作「白」,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52] 「终虑事不成」,「终」,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中」。
[153] 「当时曾与之约曰」,「时」下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世祖」二字。
[154] [增校]「沙蓝答里为左丞相」,「沙」字原无,据《笺证》及《元史˙宰相年表二》补。
[155] [任笺]「张思道」,原作「张师道」,据《元史》改。
[156] 「彰德素蓄积粮草十万」,「十」上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数」字。
[157] 「向者孛罗举兵犯阙」,「孛罗」原作「扩廓」,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58] 「不太平」,明抄本、《学津》本均作「尾大不掉」。
[159] 「今天下土疆分裂」,「今天下」原无,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
[160] 「完仲宜驻兵济宁」,「完仲宜」,「仲」原作「抖」,据明抄本、《学津》本改。又后文有「完者仲宜」。
[161] 「朝廷因差左丞袁涣及知院安定臣」,「朝廷」原脱,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增校]「左丞袁涣」,「丞」下原有「相」字,据《笺证》及《元史˙宰相年表二》删。
[162] 「适与彼兵等耳」,「适」原作「通」,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63] 「所畏者惟貊高驻兵邹县」,「貊高」下原衍一「完」字,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删。
[164] 「此唐庄宗破汴梁之策」,「此」原无,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
[165] 「然后出关中以敌南军」,此句「关中」下明抄本、《学津》本均有「军」字;「敌」原作「适」,据明抄本、《学津》本改。
[166] [增校]「沙刘参政投刀誓众曰」,「投刀」,《学津》本作「拔刀」。
[167] 「貊高即使其首领兵胡安之控告朝廷」,「兵」,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官」。
[168] 「识者以为貊高此举终不成大事矣」,「貊高」下原衍一「完」字,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删。
[169] 「李国凤」,原作「李凤国」,据明抄本、《学津》本改。又《明史》亦作「李国凤」。
[170] 「友定」,明抄本、《学津》本作「陈定观」。
[171] 「是月二日」,「二」,明抄本、《宝颜》本原缺,《学津》本作「一」。
[172] 「即合擒之」,「合」原作「分」,据明抄本、《宝颜》本改。《学津》本作「令」。
[173] 「先是……以次皆降附焉」数句,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在后文「先是大都平」前;「七月」作「五月」。
[174] 「差哈完太子来督扩廓」,「差」上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闰七月」三字。
[175] 「我潜师由紫荆关口入」,「关」原作「门」,据明抄本改。
[176] 「帝即卷其女子玉帛」,「女子」,明抄本作「子女」。
[177]「廓允中」,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郭允中」。[增校]《笺证》据《元史》改「廓」为「郭」,但查《元史》无「郭允中」,惟《明史纪事本末》卷八《北伐中原》条云:「八月二日庚午,徐达等进师取元都,至齐化门,将士填壕登城而入……左丞丁敬可、总管郭允中皆死之。」
[178] 「领兵来援晋冀」,「来」,原在「领兵」前,此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乙正。
[179] 「驻龙镇卫口子」,「口子」原倒,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乙正。
[180] 「六月二十八日即破红罗山」,「二十八日」,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二十二日」。
[181] 「平怀庆巩昌平凉府临洮诸府」,「诸」原无,据《学津》本补。
[182] 「帝在位三十六年」,此句下明抄本、《宝颜》本均有「野史断曰」四字,《学津》本「断」作「记」。
[183] 「相继或死或诛」,此句首《学津》本有「其后权臣」四字。
[184] 「惜乎元朝之法」,「元朝」,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夷狄」。
[185] 「故庚申帝宽平之心因是益进矣」,此句明抄本、《宝颜》本均有脱缺,《学津》本作「故庚申帝有宽平之心,一变而为骄惰之心,骄情之心既生,而哈麻邪淫之说进矣」。
[186] 「大圆寺」,「圆」原作「图」,据《学津》本、《宝颜》本改。
[187] 「长老秋江亦尝教之读论语孝经」,「读」下原衍一「书」字,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删。
[188] [任笺]「用马驮之前行」,「驮」原作「驼」,据《学津》本改。
[189] 「和成泥」,此句下《学津》本有「以作戏具」四字。
[190] 「即不顾靴」,「靴」下明抄本、《学津》本均有「袜」字。
[191] 「盖其性度如此」,「度」,明抄本、《宝颜》本均作「之」。
[192] 「素非涵养有之」,「有之」,明抄本、《学津》本作「自然也」。
[193] 「复携其类返故山」,「携」,原作「移」,据明抄本改。
[194] 「予闻之友人畅申之曰」,「予」上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野史断曰」四字。
[195] 「始虽留意政事」,「政」原作「故」,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96] 「自至正改元以来」,「至正」,明抄本、《宝颜》本均作「至元」。
[197] 「内有不杀之仁慈」,「仁」原作「神」,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98] 「古之圣人不杀者其此之谓夫」,此句明抄本、《学津》本均作「故曰古之圣人聪明睿智神武不杀者,其此之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