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外史

  庚申帝幼时,尝贬居广西静江府,寓大圆寺[186]。其未至寺时,朝廷命刑部侍郎哈刺八失馆伴南行。舟泊刘家山下,忽有三猢狲拜于岸上,手中若有所献。帝命妳公受之,则山东果也,舟人皆异之。帝因呼上船,则俯拜如初。帝问之曰:「汝更有伴侣乎?」猢狲手指岸上,帝因使舟人随其后视之。行三四里,至一洞,羣猢狲多至百数,皆相招呼以行,至船侧,皆俯伏再拜。帝大喜,命舟人以舟皆载之以行,至所寓寺中,则告之以其故。其长老号秋江者,心独异之,放之寺后山上。帝又命寺中曰:「羣猢狲当餐我饭,汝不可以饥之,日为我设两餐。」自后,每饭闻云板响,羣猢狲皆累累然携负幼小而来,故土人号为「猢狲寺」。其后,寺遂以此为名。后帝即舍与本寺常住,租五千供之。帝居寺时,长老秋江亦尝教之读《论语》、《孝经》[187],日写字两张。及召回京,收书册纸笔藏小皮匣中,手自开闭,用马驮之前行[188]。头发常生虮虱,使民妪捕之,告妪曰:「是虽血食于我,我不忍杀之,不如以纸裹之,悬于屋檐下,冷杀可也。」然亦时薄劣,常钻地穴,溺其中,和成泥[189]。又尝领羣儿二三十余,竿纸为旗,插城上。又好养八角禽而调习之,或飞泊池枯木枝上,即不顾靴[190],下水捕之,尝为长老秋江所禁止。秋江又教之曰:「太子乃国家金枝玉叶,不比凡民,见大官人来,切不可妄发言,亦不可不自重。」由是,司官府官来,辄坐长老法座上,正身危坐,一无所言;司官府官出,即下座嬉戏如初。盖其性度如此[191],一时勉强,素非涵养有之[192]。哈刺八失常受密旨,有侵害帝意,及见羣猢狲之畏伏状,以为终有天命,始不敢有逆心。后羣猢狲自帝北还,复携其类返故山[193]。有老猢狲三十六枚,尽日哀号江岸,逾数日,皆掷死。识者以为帝在位三十六年之验也。
  予闻之友人畅申之曰[194]:「帝不嗜酒,善画,又善观天象。」当沙、关之陷上都也,已而东行,左右劝帝出避之,帝知天象无伤,大言曰:「毋多言,有福者任其自来,吾何避之有?」及大军南来,帝复观天象,左右劝帝守京师以待援,帝摇首不从,即日遁去。始虽留意政事[195],终无卓越之志,自溺于倚纳大喜乐事,耽嗜酒色,尽变前所为。又好听谗佞,轻杀大臣,致使帝舅之尊,帝弟之亲,男女杂揉,何殊聚麀?其后祁后谏己,强其子使学佛法。文公有云:「中国一变为夷狄,夷狄一变为禽兽。」堂堂人主,为禽兽行,人纪灭亡,天下失矣。或曰:庚申帝以昏愚而失天下,非也。庚申帝岂昏愚者哉!观其欲杀是人也,未尝不假手于人,外为不得已之状,内实行其欲杀之志。其问甲则曰:「乙与汝甚不许也。」问乙则曰:「甲与汝甚不许也。」及甲之力足以去乙,则谓甲曰:「乙尝欲图汝,汝何不去之也?」乙之力足以去甲,则亦如是焉。故其大臣死,则曰:「此权臣杀我也。」小民死,则曰:「此割据弄兵杀我也。」人虽至于死,未尝有归怨之者,岂昏愚者所能为之也!
  或又曰:庚申帝以优柔不断失天下,亦非也。庚申帝岂优柔不断者哉!自至正改元以来[196],凡权臣赫赫跋扈有重名者,皆死于其手,前后至杀一品大官者,凡五百余人,皆出指顾之间,而未尝有悔杀之意,此岂优柔不断者所能哉!然则竟以何者而失天下?曰:由其阴毒故也。且自古有天下之君,莅九五之位,惟秉阳刚之德、总揽阳刚之权者,为能居之。若操阴毒之性者,适足亡天下耳!故《大易》称圣人之德也,必曰「聪明睿知,神武不杀」而后已。夫外有聪明之闻见,内有睿知之机运;外有神武之雄略,内有不杀之仁慈[197];外聪明而内睿知,外神武而内不杀,然后为圣人之全德,而可以居九五之大位。彼庚申帝者,何足以语此?而其为亡虏也,不亦宜乎!呜呼!杀之为言,岂为人上之心哉!杀一恶人而使天下之为恶者惧,使天下之为善者喜,如此而后杀之,是天下杀之也;杀一善人而使天下之为恶者喜,使天下之为善者惧,则为人上者,宁不杀可也!古之圣人不杀者,其此之谓夫[198]。
  --------------------------------------------------------------------------------
  跋
  葛溪先生,姓权名衡,字以制,吉安人,葛溪其号也。隐太行山彰德府黄华山二十八年不仕,太不花丞相、李察罕尝以礼聘,俱不应。洪武辛亥,偶在海陵盐船中相见。著书甚多,年六十余,其子间关往北寻见,苦请还乡,于是附乡人盐船回。与予言始寓临江,盖隐德硕学之士也。因阅此录,遂广其传云。金华宋濂。
  --------------------------------------------------------------------------------
  [1] 「昨夕火星犯后妃座」,「座」原无,据明抄本补。
  [2] 「当帝自广西来京师」,「自」原作「在」,据明抄本改。
  [3] 「我如何救得你」,「你」原作「徐」,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4] 「后乃世祖后察必之曾孙也」,「世祖后」原作「世宗」,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5] [任笺]「休教读汉儿人书」,「儿」原无,据《学津》本补。
  [6] 「汉儿人读书好生欺负人」,「汉儿人读书」原作「解人又其间」,据《学津》本改。
  [7] 「品官畜马有差」,此句原作「有差品官畜马」,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8] 「河南棒胡反」,「棒胡反」原无,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
  [9] 「河南鹊山县人」,「鹊山县」原作「散山县」,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0] 「鹿邑冈」,明抄本作「鹿邑杏冈」。
  [11] 「妻佛母」,「妻」原作「母」,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2] 「窃以告其师吴直方行可」,「吴直方」原作「胡行可」,据《学津》本及《元史》改。按吴直方,字行可。
  [13] 「唤当值掾吏来传圣旨」,「圣」原无,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
  [14] 「总管撤思麻」,「麻」原无,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
  [15] 「经五日久」,「久」,明抄本作「又」,属下读。
  [16] 「独归睗不从」,「睗」原作「赐」,各本同,据《元史》改。又此句下明抄本有「缚之」二字。
  [17] 「故天下多归睗自此始」,此句《学津》本作「故天下义之」。
  [18] 「乳脱脱家,呼脱脱为奶公」,此二句原作「祁,脱脱妻,人皆呼脱脱为乃公」,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9] 「伯颜久有异志」,「伯颜」,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伯父」。
  [20] 「特使平章沙只班召其馆客范汇」,「特」,此上原衍一「时」字,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删。「沙只班」,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沙加班」。
  [21] 「诣城上开读诏书毕」,「诣」原作「诸」,据《学津》本改。
  [22] 「但见奴婢杀使长」,「见」原无,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
  [23] [任笺]「乃贬太后东安州安置」,「东」原无,据《元史》补。
  [24] 「乃遣云都赤月怯察儿押送沈阳」,此句下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将至沈阳」四字。
  [25] 「月怯察儿追及之」,「及」原无,据明抄本补。
  [26] 「而乃专作戏嬉」,此下《学津》本有「尝忤帝意」四字。
  [27] 「昔文宗制诏天下」,「诏」原作「治」,据明抄本改。
  [28] 「人皆掩鼻过之」,「皆」下明抄本有「撩衣」二字。
  [29] 「其啬也如此」,「啬」,《学津》本作「丰」。
  [30] 「阿乂赤即借观」,「即」原作「都」,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31] 「从旁促阿乂赤」,此句明抄本作「从旁提阿义赤臂」。
  [32] 「嗾参政佛喜问曰」,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喜」均作「嘉」。
  [33] 「君所言无不听」,此句原作「所行言无不听」,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34] 「金口高水河」,明抄本、《宝颜》本均作「金口水河」;《学津》本作「金口水」。
  [35] 「金口高水泻下湍悍」,此句《学津》本、《宝颜》「泻」字下均有「而」字,明抄本则作「金口高水泻而下,其水湍悍」。
  [36] 「常幸宣王阁」,「幸」原无,据明抄本补。
  [37] 「在朝郁郁」,此下明抄本有「不得志,扩廓入朝为左丞相,封河南王,位太傅,出总天下兵,奏曩加孙」二十七字。
  [38] 「相顾问曰」,「顾」原作「过」,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39] 「国生」,明抄本、《学津》本均作「监生」。下同。
  [40] [增校]「答失八都鲁」,原作「答失八都」,《笺证》作「答失八都禄」,此据《元史》本传增「鲁」字。
  [41] 「元载门」,明抄本、《学津》本均作「厚载门」。
  [42] 「并出宫女」,「出」原无,据明抄本补。
  [43] 「掾史遂与……此易耳」,此数句明抄本作「掾史遂与国史院典籍危素谋之,素曰:丞相不喜,若非钱粮无可措画乎?此易耳」。《学津》本作「掾史遂与国史院典籍谋之曰:丞相非不喜,盖因钱粮无可措画乎,然此亦易耳」。
  [44] 「十有七日」,明抄本无「十」字,《学津》本作「七日」。
  [45] [增校]「以常平仓得法」,此句前《笺证》多「至是取守令」五字。
  [46] 「给事中」,「中」原无,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
  [47] 「给事中」,「中」原无,据同上补。
  [48] 「广平王」,「平」原无,据明抄本及《明史》补。
  [49] 「别儿怯不花」,原本及各本皆作「别怯儿不花」,据《元史˙宰相年表》及本传改。[任笺]「右丞相」,「右」原无,据《学津》本补。
  [50] 「命选天下郡守」,此下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各选其人」四字。
  [51] 「同嬉戏一日帝与祁后同席坐偏殿太子爱育失黎达腊与加刺张」凡二十六字原无,据《学津》本补。
  [52] 「爱育失黎达腊使加刺张负己作老鸦声」,「负」原作「偕」,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53] 「黑色五明」,「明」原作「名」,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54] 「然亦未尝见帝也」,「尝」,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敢」。
  [55] 「今日幸亲终服阕」,「日」,明抄本作「者」,《学津》本作「不」。
  [56] 「知脱脱有意兴作,盖前为相无闻」,此二句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知脱脱有意兴作庶事,盖谓前相无闻」。
  [57] 「及议定」,「及」原作「乃」,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58] 「本郡鸦路有上马贼」,「鸦」,明抄本作「淮」。
  [59] 「山东」,原作「水东」,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60] 「颍上」,此上明抄本有「起」字。
  [61] 「蕲黄」,此上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起」字。
  [62] 「德阳」,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德安」。
  [63] 「襄」,原作「湘」,据明抄本及《元史》改。
  [64] 「外四人因而得入」,「外」下明抄本有「城」字。
  [65] 「从之者亦百余万」,「百」,明抄本、《学津》本作「十」。
  [66] 「河南汉人可尽诛乎」,此句原作「河南汉人可追乎」,据明抄本原校及《学津》本改。
  [67] 「元朝之国祚可尽矣」,「元朝」,明抄本、《宝颜》本皆作「胡元」。
  [68] 「然三将但以酒色为务」,「然」原作「其」,据明抄本改。
  [69] 「军士但以剽掠为务」,「务」原作「营」,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70] 「赫厮策马望见红军阵大」,「策」原作「军」,据明抄本改。
  [71] 「言走也」,「言」上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华」字。
  [72] 「至正十二年」,「十二」原作「十三」,据历例及各校本改。
  [73] [任笺]「芝麻李遁去」五字原无,据《学津》本补。
  [74] 「河南北供亿万计」,此句明抄本作「河南北供给计亿万」。
  [75] [增校]「水由故道行」,此句下《笺证》据《学津》本补「先是,河南北童谣云:『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及鲁治河,果于黄陵得石人一眼,而汝宁始乱。」三十八字。
  [76] [增校]「蛙林」,《笺证》作「哇麻」,未知属是。
  [77] 「帝弟也」,「弟」原作「舅」,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78] [任笺]「袭据高邮」上原有「刘福通」三字,据《学津》本删。
  [79] 「张士诚起兵泰州,袭据高节,截南北路」,此数句明抄本、《宝颜》本作「张士诚起兵泰州白驹场,据高邮,截南北路」。
  [80] 「脱脱在京不可」,此下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谐」字。
  [81] 「脱脱始无援矣」,「无」下明抄本有「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