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吉斋丛录

迨围毕,出哨至张三营行宫,复赐食颁赏,王公以下缎匹,兵丁白银、布匹。遣归部落,皆定制也。
谨案:圣祖每年冬至后至明安沟行围,即俗所称米峪旧也。围毕,回热河暂驻,然后还宫。此当在藩部献地以前事。又按:台吉与塔布囊爵同。土默特左翼八旗及喀喇沁三旗,日塔布囊,其余部落日台吉。
高宗自乾隆辛酉至辛亥秋弥四十次。仁宗自嘉庆壬戌至庚辰秋狝二字阙次。
威逊格尔,亦围场地名。圣祖行围时,尝奉太皇太后避暑于此,所居为桦皮室。蒙古语谓桦皮为威逊,室为格尔也。乾隆间行围,亦奉皇太后观猎。乙酉以后,则虽避暑热河,不复出塞,以春秋高也。
围场八旗分四正四隅。相距二、三十里不等,近者距六、七里。盖有山者,始为围场,山大则禽兽多,山小则禽兽少,故远近不能一致。凡进哨行围,每日收围后,路中诸蒙古献禽者,分赏黄马褂、孔雀翎。
哨鹿者,秋分前后,昧爽时,戴鹿首伏林壑中,以哨致鹿。哨以木为之,引吻达气,低昂应声,鹿即随至。
围猎未竟,或秋霖盛潦,泥淖艰阻,因命中辍者,谓之减围。若未猎而止,谓之停围。
行围木兰,蒙古卓索圃、昭乌达二盟长蒙古王公台吉有东三盟、西三盟。盟有盟乓副盟乓哲哩木、昭乌达、卓索图,东三盟也。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西三盟也。例进御宴。高宗有塞宴四事诗。一诈马,满语谓之跑等。扎萨克于进宴时,择名马数百,列二十里外,结束鬉尾,去羁鞯,幼童乘之。以鎗声为节,递施传响,则众骑齐骋,不踰晷刻而达。
抡其先至者三十六骑,优赍有差。北漠,三月马始生驹。取牝马令驹叩乳,少饲之即执驹别系于长绠,其名日遮勒。妇人洒马湩为浆,其名曰七格。至四月初成。于穹庐中插柳祈福以尝新。于是为诈马之宴。盖蒙古旧俗最所重也。一什榜,蒙古乐名。其器用笳、管、筝、琶、弦阮、火不思之类,将进酒于筵前,鞠■奏之,鼓喉而歌,和啰应节。一相扑,蒙古所最重,谓之布克,国语谓之布库,即撩跤也。脱帽短构,两两相角,以搏摔仆地决胜负。
厄鲁特则袒裼而扑,虽蹶不释,必控首屈肩至地乃为胜。一教駣,蒙古谓之骑额尔敏达驿。
马三岁以上,日达驿;额尔敏,则未施鞍勒者也。扎萨克于所部驱生马至宴所,散逸原野。
王公子弟雄杰者,执长竿驰絷之,加以覊鞯。始则怒骋駴赶,人立而嘶啮,驭者腾跃而上,控掣自如,须臾调良,率得名马。又宴前例进九白驼,为蒙古最尊重之礼。朝廷厚往薄来,故每贡必却也。
进哨行围,大驾亲御弓矢,殪猛兽。兽或负创而逃,则命一、二侍卫逐之,腧越岩谷,或舍马徒步,必得以归献。又围中射鹿,先割其尾以献,获车载之,输于幔城,以待颁赐。
司兽数尾,即知获鹿之人 与其敷云。
凡行围,围合处设幔城,日看城。围凡三币,外围用新满洲,皆衣白厨。将合围,命骑举铜器呼之,谓之顺风耳。
旧时出哨后所用氆帐,题曰「四宜居」,以寒暑风雨皆可避也。
扈从大臣,满洲皆属橐鞑,汉文员则否。
围场行围,蒙古王公台吉获兽,二品以上官在御前跪献,三品以下交杭爱处。杭爱,清语也,管牲酞者。嘉庆间,以御前行走之蒙古王公等随扈奋勉,命其子孙及胞弟侄不拘品级,准在御前跪献。
行围有赏黄马褂者,随围则服之。常时不得服用。
扈从之王公大臣、侍卫等官,例于山庄宫门校射。王公大臣中三矢,赛马一缎一;四矢,加缎一;五矢,加缎二。侍卫等官中三矢,资银十两;四矢,十五两;五矢,二十两。又随围之满、汉司 员,敌跸前有宫门较射之制。满员中五箭,赏花翎;汉员中三箭,赏花翎。俗谓箭翎。中箭合格者,侍卫即以一翎系于冠。叩首谢恩而退。
按:乾隆间,汪文端之子承霈、张文和之子若淳,皆以中二箭赐翎。
国初,都城外多旷地,每年左右翼前锋统领,有率领章京护军演习步围之事。承乎日久,田畴屋宇,其比如栉,更无所谓围场,而沿习具文,岁有奏报。嘉庆六年,命停止。
旧时淀池有水围,后罢,而水亦涸。总督高斌浚之。乾隆间,复举行。又甲戌,奉皇太后观水猎于昆明湖。又高宗戊辰,幸赵北口,行水围。庚午、癸酉、辛巳如之。
干、嘉间。春日谒陵,回跸至南苑,辙行春搜之典。故俗有春围、秋围之名。又皇子等每岁奉命至南苑行围,以习武事。若冬日或往围猎,谓之打狼围,所以除狼暴也。
南苑,即南海子,在都城南。元故址也。圣祖有南苑行围、阅马诸诗。又按:王士祯居易录:「国制每岁五月,临幸南海子,观八旗走马,上御晾鹰台。自六十里外,万骑争驰,齐至台下,以先至者为最,赏内府彩缎至数十匹,以下赏各有差。其最者,量留天廐,齐马力也。」据此,则国初南海子五月走马之制可见。又汪琬世祖挽诗注:每岁驾幸南海子必累月云云。康熙间,亦时 时驻跸于此,其后有畅春园,继又拓圆明园,而南苑遂不恒至矣。
晾鹰台在苑之迤南。六飞春搜,有晾鹰台杀虎之典。台上张幄次,台下虎鎗处人员列侍,台前置虎笼,大■绕笼数匝,而引其端于十余步外。大驾既莅幄次,虎鎗处人取综之端,骑马绕笼疾行,以解之。■尽,而笼之门以启。虎囚槛已惯,往往伏不动,台上随驾之侍卫,承命以火鎗俯击之,或又嗾猘犬吠笼侧,虎乃奋迅而出。虎鎗人咸屏息以待,虎至则三数人争刺之,突围出,则逐而杀之。头鎗、二鎗,管虎鎗处及领侍卫大臣察明。上闻,颁赏白金、荷囊有差。乾隆庚申,奉皇太后幸南苑。道光间,亦尝奉皇太后幸南苑。
南苑举行大阅之典,世祖二次,圣祖十二次,世宗二次,高宗四次,仁宗二次一。宣宗口次。凡南苑大阅,三年一次奏请,顺治间从鳌拜议也。又岁九月,有仰山洼合操之制,由值年旗具奏。届期,满、蒙、汉二十四旗官兵皆至,以阅兵大臣八人莅其事,阅兵大臣,乃阁部大臣及都统之兼。虽都统亦受指挥。其大臣有内廷差使者,则是日不至。
圣驾恭谒东陵,驻跸处为燕郊,为白涧,为隆福寺,为桃花寺。如幸南苑,则回跸时,由燕郊至旧衙 门行宫、团河行宫、新衙门行宫。恭谒西陵,驻跸处为黄新庄,为半壁店,为秋兰,为梁格庄。如幸南苑,则回跸时由黄新庄至断衙门行宫、团河行宫、旧衙门行宫,经中顶回圆明园。


养吉斋丛录卷之十七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干清官为常日临御之地。球图法物,粲然备陈。而尊藏实录玉牒、宝笈琼函,尤为严重。
间岁,命三品以上官满、汉各二员,同批本处官及干清官总管首领太监,于四月内抖晾一次,昭敬慎也。阁庋地极高,以梯上下,函裹重迭,故抖而不晾。亦四五日方讫事。用内监及苏拉百余人,奉派之员,立而监视。事毕,犒之以金,由本宫首领太监分给。宫中「正大光明殿」额,为世祖御书。圣祖御制题跋勒石。见午亭文编。景山观德殿「正大光明」额,圣祖御书。圆明园「正大光明殿」额,世宗御信书。热河勤政殿「正大光明」额,高宗御书。溯自康熙不再建储以后,列圣皆默简元良,告之天祖,密书秘缄,藏正大光明匾后。别封秘缄,或佩诸身,或置寝所。临时敌视,主鬯得人,中外宴然,绝去前代建储诸患。读乾隆问所纂储贰金鉴一书,用意至深远矣。宫东间为东暖阁,西间为西暖阁,召见臣工率在于是。盛暑在殿中间召见。
干清宫召见臣工,曩时,人宫门即鹄立阶下以埃。咸丰初,命于西首阶下架板屋三楹,为暂憩地。
交泰殿在干清宫后,尊藏宝玺二十有五。每岁开宝封宝之日,圣驾莅此行九拜澧。
坤宁宫在交泰殿后,遇大庆典及元正行礼,中宫御此受贺。
懋勤殿为干清官西庑之中三楹,内悬「基命宥密」额。圣祖冲龄读书于此。后为内廷翰林修书人直之地,弃藏书画及文房四事等,则宫殿监司之。
重华宫旧为干西二所,大内东西二路,各为二永巷。一永巷,以次列三宫,东西共十二宫。其后则为干东五所,干西五所。高宗潜邸也。当赐居时,成大婚礼于此。登极后,升为宫。屡经缮治,耀以璇题。前为崇敬殿,殿内曰乐善堂,用潜邸旧额。堂后为重华宫。东室为芝兰室,东廉为葆中殿,殿内为古香斋,斋贮图书集成。西庑为浴德殿,殿内为抑斋。
用旧时额。他处亦多用之宫后为翠云馆,馆东次室曰长春书屋。他处亦每用此额。宫之东为漱芳斋,斋东室日高云情,东次室日静憩轩。斋后为金昭玉粹,东室曰随安堂。乾隆间,宫廷园苑有可静憩处,多署此名,不可一、二数也。自乾隆以来,岁时酬节,锡宴联吟,开笔书「福」,皆在此宫。
毓庆宫,康熙时建,为皇太子所居。雍正间,高宗及和亲王尝居焉。乾隆间,皇子皇孙入学后,多有居于此宫,成婚乃移居邸第者。仁宗髫龄即居此,后移居东二所;乙卯册立,复赐居是宫;己未亲政,乃移居养心殿。自是,遂以毓庆为临幸地,不复令皇子居之。杜揣摩、息诐说也。宫前为惇本 殿,宫后为继德堂,皆高宗赐额。堂东次室曰味余书室,潜邸旧额。再东为知不足斋,西次室曰宛委别藏。嘉庆间,裒四库别本于此。
三座门北,殿宇三所,覆以绿瓦,亦旧时皇子所居,俗呼阿哥所,或称所儿。中曰撷芳殿,仁宗初出宫时邸第也。嘉庆间,宣宗及诸皇子亦尝居此。道光间,隐志贝子薨逝所中,久无居者,至二十八年正月,文宗始移居焉。先一日掌仪司奏派大臣于所内安神。
尚衣监后殿宇二层,旧时亦为皇子所居。乾隆间,改为三通馆、清字经馆。嘉庆间,为实录馆、文颕馆。
慈宁宫在隆宗门西,顺治十年建,为尊养东朝之地。圣祖诣太皇、太后宫问安即此。乾隆间,祗奉孝圣宪皇后逾四十年,孝养尊隆,古未之有。西为寿康宫,亦颐奉起居之所。宫后本咸安宫旧址,乾隆间改建寿安宫,则恭祝慈阐六、七秩时,递举上仪之崇构也。先朝嫔御,亦多有居此者。
宁寿宫,康熙间建。外有景福门,内为景福宫,圣祖奉孝惠章皇后居此。乾隆间,御书五福颂,揭于宫中门。列奇石曰「文峰」,西山产也。乾隆壬辰重修,授玺之后,将以是为燕居地,故殿曰养性轩,曰颐和堂,曰遂 初室,曰得闲阁,曰符望斋,曰倦勤,皆寓此意。然其后训政三年,孜孜无倦,迄未尝移跸也。标胜之地,尚有寻沿书屋、梵华楼、佛日楼、撷芳亭、延趣楼、旭辉庭、古华轩、抑斋、矩亭、耸秀亭、玉粹轩、竹香馆、楔赏亭、翠鬟亭、乐寿堂,堂前后廊壁嵌高宗御书敬胜斋法帖。方丙申落成时,奉孝圣宪皇后宴于新宫。是年茶宴,即以命题。并令大学士于敏中及王际华、董诰至宫瞻仰,俾铺叙鸿规,措词亲切也。复命仿干清宫例,于皇极殿前豫制灯联。联句为尚书彭元瑞撰,以东西南北、前后左右,分诠胪颂。高宗极赏其工丽。
养心殿,本前明遗址,雍正年间,始加缮葺。殿作工字式,前后凡十二楹。中为穿堂,东、西配殿十楹。前殿之东、西暖阁,中界为重户曲室,或屏或壁,或纱厨,各悬榜以为别。
东曰寄所托,曰随安室, [一]高宗潜邸即有此名,盖取随遇而安之义.嗣后宫廷苑囿率以此题额。曰如在其上,曰明窗西,曰勤政亲贤,曰三希堂,曰自强不息,曰无倦斋,曰长春书屋,曰梅坞,曰为君难,曰能见室。自雍正以来,是殿实为宵旰寝兴之所。又勤政亲贤之南窗外抱厦中,设几供铜炉一,每晨炷香,以昭穆清干惕之意。
养心殿西暖阁西门上,悬各省总督以下、知府以上,将军以下、总兵以上姓名单;西壁悬天下缺 [一]「室」原作「堂」,据初稿本改。
分繁简单,自乾隆间始。
世宗尝蒙圣祖「戒急用忍」之训,既践祚,以此四字为养心殿额。东暖阁额「惟仁」二字,联语云:「诸恶不忍作;众善必乐为。」西暖阁额「为君难」三字,联语云:「原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按:养心殿有佛堂,朔望以喇嘛十人放乌卜藏。
雍和宫在皇城东北隅,世宗潜邸也,登极后,升为宫。乾隆十年,庄严法相,以梵僧守之。四十四年,于法轮殿后建重楼五楹。宫之东为书院,其正室曰太和斋,为圣驾至宫瞻礼后憩息召对之所。宫之后室日五福堂,世宗在潜邸时,圣祖所书赐也。乾隆甲辰,皇元孙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