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吉斋丛录

十二月初一日,有开笔书「福」之典。溯其缘起,自圣祖时已书赐近臣。查初启集载,康熙四十三年甲申,除夕前一日,按近年赏王大臣「福」字名单,皆在十二月二十日后。蒙恩赐御书大「福」字,恭纪七言律诗 一首,有「捧出深宫荣并受」句。则当时同直者皆得受赐可知。又康熙丁未冬,赐大臣「福」字,以蒋文肃廷钖居母忧,特书金贱「福」字以赐,时称异数。据此,则自康熙以来,已岁为恒例。雍正四年,有「年来冬月封印以后,政务畧有余闲,朕手书『福』字赐内外大臣」之谕。是其时,书「福」在封印后。乾隆以来,皆以季冬朔日在重华宫开笔书「福」。又嘉庆丙寅茶宴,御制书福联句诗注载:「御书第一『福』字,悬于干清官正殿,其余宫廷园苑等处张贴,共十九幅」云云。又颁赐皇子、内廷行走、宗藩、蒙古藩王、大学士、尚书、南书房、上书房行走官员、御前侍卫、各省督、抚、新疆将军、参赞等。宝墨腾辉,函蒙祉福,诚盛事也。书「福」之贱,质以绢,傅以丹砂,绘以金云龙。又书「福」之暇,别书五、七言至十三言朱红云龙贱对联及「长寿」字,「宜春迎祥」、「宜人新年」、「一年康泰」等字,不下百余幅。每年内宫寝殿楹楣张贴者,皆御笔也。
又赐「福」字时,有兼赐「寿」字者。又有加赏御笔四字吉语红绢贱直条者,则非亲臣近臣不能得也。若道光间书「龙」字,赐内廷王大臣,则宸翰偶涉,不为恒典。
附录:康熙四十四年南巡,至苏州,巡抚宋荦年逾古稀,步履壮健,书「福」、「寿」二大字以赐。此又在常赐之外者。近来左右大臣,亦每书「福」、「寿」二字以赐。
面赐「福」字者,亲、郡王、军机大臣、南书房供奉,岁十余人,或不及十人。以次人跪案前,仰瞻御书毕,即叩首谢。两内监对持龙笺而出,叩谢者正当「福」字下。谢毕退,第二人人,其仪节同。面书惟「福」字,或加赐「寿」字,则预书也。
阐福寺建于乾隆十一年。自十七年后,季冬之朔,高宗开笔书「福」,必先诣寺拈香,还御重华宫之漱芳斋书「福」,岁为恒典。仁宗、宣宗以后,皆踵行之。又开笔书第二福」字,所用笔管端镌正书四字,曰「赐福苍生」。相传为圣祖御用,留贻盖已百敷十年。
管髹漆色黝,字填以金。其贮笔檀匣,面镌高宗御铭曰:「敛时五福,敷钖庶民。子孙保之,万禩千春。」款曰:「乾隆御铭。」按:英煦斋和恩福堂笔记云:「此笔亦棕制纯粹,异于他毫,所书『福』字无定数,惟珍重不多书尔。」附录:王文庄际华以乾隆乙丑一甲第三人及第,通籍三十一年中,蒙赐「福」字二十四。
乙未冬,重加装潢,悬之赐第,颜曰:「二十四福堂」,以昭恩宠。又雍正间,提镇间有蒙赐「福」字者,见朱批谕旨。惟己酉赐内务府笔帖式汉军吉保姓姚氏。「福」字,及乾隆己酉赐安南国王阮光平、壬子赐缅甸国王孟陨「福」字,尤异数也。
冰嬉之制,所以习武行赏,俗谓跑冰鞋。即金鳌退食记所载:西苑冰上掷球之戏,而实不止掷球一事。岁十二月,西苑三海层冰坚冱,于是择令辰,圣驾御冰床临观焉。或五龙亭,或阐福寺,或瀛台等处,无定地。冰鞋以一铁直条嵌鞋底中,作势一奔,迅如飞羽。始曰「抢等」。去上御之冰床二、三里外,树大纛,众兵咸列。驾既御冰床,亦曰拕床。呜一炮,树纛处亦呜一炮应之,谨案:宣宗御制观冰嬉应制 诗云:「爆竹如雷殷,池冰若砥平。」又云:「坚冰太液镜中边,翠辇行时竹爆宣。」盖所鸣为竹爆也。于是众兵驰而至。御前侍卫立冰上,抢等者驰近御座,则牵而止之。至有先后,分头等、二等,赏各有差。继曰「抢球」。
兵分左右队,左衣红,右即衣黄。既成列,御前侍卫以一皮球猛踢之至中队,众兵争抢,得球者复掷,则复抢焉。有此已得球,而彼复夺之者;或坠冰上,复跃起数丈,又遥接之。又继以转龙射球。走队时,按八旗之色,以一人执小旗前导,二人执弓矢随于后,凡执旗者一二百人,执弓矢者倍之,盘旋曲折行冰上。远望之,蜿蜒如龙。将近御座处,设旌门,上悬一球,曰天球,下置一球,曰地球。转龙之队疾趋至,一射天球,一射地球。谨按:宣宗御制观冰嬉应制诗云:「彩球连命中,羽苛迭相鸣。」又云:「鸟翔旗色初分队,鱼贯髇声每应弦。」盖所射鲍箭也。中者赏。复折而出,由原路盘曲而归其队。其最后执旗者一幼童,若以为龙尾也。旧制,八旗兵皆演冰鞋,分日阅看,按等行赏。道光初,惟命内务府三旗预备,后则三旗亦停止,仅给半赏之半而已。
乾隆间,岁奉皇太后观冰嬉。道光间,亦尝奉皇太后观冰嬉。
按:曩时阅冰嬉,若尚在国恤期内,则走队时撤去各色旗,惟用弓矢。又按:冰床联句诗云:「高注旗森攒豹尾,夹趋柄蜿刻龙头真。」又「檀榻簇葩匡既好,柘檐缬翠盖斯觫。方捆茸燠敷貂座,圆极虚明屏厨帏。」此言御用冰床之制也。又御前蒙古王等,凡至西苑,亦赐坐冰床随行。
冬日得雪,每于养心殿庭中堆成狮象,志喜兆丰,常邀宸咏。乾隆壬申、乙酉,以雪狮、雪象联句。嘉庆戊寅,又堆为卧马二,东西分列,有与内廷翰林联句诗。
附录。每年扫雪,拥培树根。宫庭内外职扫除者,有赐钱例,谓之扫雪赏。若京兆报得雪五寸,则用人多。为日久加赏不赀,难于支发,故得雪皆以二、三寸分次奏报,未尝报五寸也。
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字皆九笔也。懋勤殿双钩成幅,题曰「管城春满」。内直翰林诸臣,按日填廓,细注阴晴风雪,皆以空白成字,工致绝伦。每岁相沿,遂成故事。
腊八日,雍和宫煮粥、供粥,以亲、郡王或大臣领其事。
腊八日,中正殿下之左设小金殿,黄氇圆账房也。圣驾御焉。御前大臣左右侍,众喇嘛于殿下唪经。达赖喇嘛、章嘉、胡图克圃至圣驾前,拂拭衣冠,申祓除之义。佛事毕,乃散。
谓之洞黎,清语吉祥也。俗谓之送岁。
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圣驾出宫,过一门,内监放爆竹一枚,人宫亦然。故闻爆竹声,则玉轪自远而近,或东或西,皆可意揣。又禁中向于十二月十七开爆竹。道光丙戌改十九日。
十二月二十四日,干清宫东西墀中树盘龙楠木灯柱,与宫檐齐。柱凡八面,每面皆悬联,除夕收联,而悬五色八角圆灯。其联词尚仍明代之旧。
十二月二十九,或二十七八等日,中正殿前殿设供献,并设冠袍带履诸物。圣驾御小金殿,喇嘛一百八十四人,手执五色纸旗,旋转唪护法经。又有喇嘛扮二十八宿神及十二生相。
又扮一鹿,众神获而分之,当是得禄之义。殿侧束草为偶,佛事毕,众喇嘛以草偶出,至神武门外送之。盖即古者大傩逐厉之义。清语谓之跳布扎,俗谓之打鬼。或云以面为人非草也。
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以三十六人在殿前唪迎新年喜经。
按:中正殿为喇嘛唪经所,日有常课。其分往他处,或唪各种经,或放乌卜藏,或跳布扎,殆无虚日。其名目甚繁,备详会典。
岁暮,武英殿进背石骨,盖戏具。或云羊胫骨所为,满洲旧制也,至今循行之。清语嘎什哈,白骨也。
曩时岁终,赐蒙古亲王大荷包一对,各色玉石八宝一分,小荷包四对,贮金银八宝各一分,又小荷包一个,贮金银钱四枚,金银镍四枚。
除夕封笔之制,始于康熙间。亦手■名香致敬,其仪式与开笔同。
附录:乾隆间戡定金川时,除夕申刻接军营奏报,有办理粮运事。已封笔矣。即口授近臣,缮旨颁发,仅不御丹毫而已。
岁除,宫中有撢尘之制。
除夕,宫中以金炉■松柏枝,谓之熰岁,亦称■岁。
除夕及新正,宫廷筵宴,以绣笼贮秋蛊,置于筵侧,盖自康熙时始也。时奉宸苑之北小花园,内监以秋虫之子育之温室,如唐花然,遇筵宴则以之承应。自后遂循行之,为恒制。
乾隆御制咏络纬[一]诗云:「翊翊蝇蝇鼓翼鸣,秋虫应节作春 [二]声。」又云:「熙朝供奉百年例,欲罢翻虞近取名。」又上元后一日宴廷臣诗云:「向筵仙卉发,隔牖草虫呜。」亦咏此。
[一]「咏络纬」原无「咏」字,据御制诗二集卷八十三补。
[二]「春」原作「秋」,据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十四年刻本改。


养吉斋丛录卷之十五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顺治癸巳元旦,大宴毕,复宴内三院辅臣学士及部、院、卿、寺、堂上官、国子监祭酒、六科都给事中、各掌道御史于保和殿。十一年端阳节,召内大臣大学士等乘龙舸游西苑,至北桥登岸,幸南台,赐诸臣饮喂。康熙间,赐宴臣工,或于干清官,或于瀛台。恩礼稠迭,不可殚述。若内直诸臣扈从燕游,诸家纪载尤伙。其极盛者,二十一年正月十四日,以三逆荡平,御干清宫,宴内阁大学士、各部院堂官、翰林院学士、讲读及日讲、编修、詹事、坊、局、科、道掌印官九十三员。敕诸臣欢抃畅饮,笑语无禁。宴毕,复命近御座前观灯,更赐巵酒,沾醉者,令内官扶掖而行。明日,御制升平嘉议诗序,及首唱「丽日和风被万方」句。
羣臣集太和殿下,仿柏梁体以次赋诗九十三韵。又二十一年,云南底定。六月,谕部院诸臣:「朕因天气炎热,移驻瀛台,今幸天下少安,四方无事,每日清晨御门听政,未尝暂辍。卿等各勤职掌,时来启奏。曾记宋史所载,赐诸臣于后苑赏花、钓鱼,传为美谈。今于桥畔悬设罾网,[一]以待卿等游钓。可于奏事之暇,各就水次。举网得鱼,随其大小多寡,携归邸舍,以见朕一体燕适之意。谁谓东方曼倩割肉之事,不可见于今日也。特谕。」是时诸臣或为诗,或为记,志恩述事,一心一德,欢然交欣,汹太平盛事也。
圣祖事孝惠章皇后垂六十年。省方江南,避暑塞北,必奉鸾舆以从。旧制有蟒式舞者,满洲筵宴大礼,以诸王大臣行之。康熙四十九年,孝惠章皇后七旬万寿,圣祖亦五旬有七矣。正月元夕,宫中张灯设宴,躬亲起舞,称万寿觞。中外传为天家盛事。
按:蟒式舞所陈,皆昭代故事。有旌旄弓矢,跃马莅阵之容;有屈伸进反,仰俯疾徐之节。
康熙五十二年,六旬圣寿。三月壬寅,宴直隶各省见任、致仕、给还原口叩文武汉大臣、官员、士、庶等年九十以上者三十三人,八十以上者五百三十八人,七十以上者一千八百二十三人,六十五以上者一千八百四十六人于畅春园正门前。是日择诸王以下,宗室子孙二十岁以下,十岁以上者六、七十人,执觞劝侑。越三日,又宴满、蒙、汉军见任、致仕、给还原品文武大臣、官员、护军、兵丁、闲散人等年九十以上者七人,八十以上者一百九十二人,七十以上者一千三百九十四人,六十五以上者一千一十二人于畅春园正门前。又一日召集八旗年老妇人于皇太后宫赐宴。
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初二日,宴满、蒙、汉军文武大臣、官员及致仕退黜人员年六十岁以上者于干清官 [一]「罾」原作「罩」,据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改。
前。越三日,宴叹文武大臣、官员等年六十五岁以上者。王大臣则命诸皇子赐觞,年未及岁之皇子、皇孙,命侍立观礼。御制七言律一首,命与宴诸臣赋诗纪事,名日千叟宴诗,并勅为图,以示后世。
按:康熙千叟宴,大学士以下至翰林、御史凡七十人,庶司百职及致仕者与近畿耆民六百六十人。
雍正四年九月,召皇子、诸王大臣侍宴干清宫。世宗首唱,诸臣以次赓和,用柏梁体,以志承平,如康熙二十一年故事。诗成,御制序文,勒石,赐内外臣工。
乾隆四年,御干清官,宴诸王、贝勒、贝子、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及督、抚、学政在京者九十九人,赋柏梁体诗。嗣后恩赐筵宴,亦时有之。其最盛者,则十一年,依康熙二十一年瀛台赐宴故事,于八月二十七日在西苑丰泽园崇雅殿赐王公宗室筵宴。是日移崇雅殿旧设地平、屏风,摘去窗岗,安设大地平。御座后悬挂软帘,两廊下设乐,殿内两旁俱设高桌椅座,东西两厢亦设高桌,院内张二丈四尺行台演剧。履亲王、庄亲王、慎郡王、诚亲王,以辈行较尊,系叔辈。俱于地平上设高桌,较御座地平稍低。命和亲王、果亲王、大阿哥、三阿哥、四阿哥行酒。两厢内,命和亲王等率永璧、永坟行酒。是日王公宗室,长幼列坐,俱行家人礼。其不与宴之应封宗室二十人,各赏蟒缎一匹,八丝缎一匹,闲散宗室六十六人,各赏银五十两。二十八日,在瀛台涵元殿赐满、汉大臣等筵宴于殿之抱厦,下铺毽,设矮 桌,张圆明园所用亭子台演剧。是日大学士、九卿二尿堂、翰、詹、科、道人数众多,经朱笔点出,在涵元殿人宴。大学士讷亲、张廷玉、福敏、史贻直,协办大学士尚书刘于义,尚书梁诗正、来保、汪由敦、哈达哈、呐延泰,侍郎傅恒,亲赐巵酒。
又赐侍郎蒋溥、舒赫德,阁学沈德潜酒,以示荣宠。余在崇雅殿内及两廊设矮桌列坐,即用二十七日行台演剧。是日用李轿甘露殿应制诗韵,上用「月」字、「霞」字二首,大学士以下分韵者三十八人。命两殿与宴诸臣赋柏梁体一章,御制首句。宴毕,憩流杯亭,集臣工四十五人联句,成五言长排。此二日筵宴后,命御前大臣、侍卫带领与宴之人随处游赏,并至淑清院流杯亭赏酒果。诸臣内娴于翰墨者,许赋诗进呈。又二十七日,在丰泽园宫门颁赏;二十八日,在勤政殿颁赏。事讫,诸臣上表陈谢。继命画院绘图于瀛台壁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