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朝东华续录选辑


  己丑(十八日),李鸿章电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申正,伊藤约同会议,言停战期迫,业将约款酌减改定,万勿再有移易。内开:一、让地划界,从鸭绿江口起,溯至安平河口;又从该处通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划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各城市邑皆包括在界线内,并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盛京所属各岛屿。又,台湾全岛及所属诸岛屿;又,澎湖列岛,照英国东经一百十九度起以至东经一百二十度及北纬二十三度起以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鸿查所划界,宽甸已不在内,营口至金州均在界线之内。一、中国将库平二万万两赔偿日本军费,分八次交清。第、第二次各交五千万两,在本约批准交换后起,每六个月交清一次;其剩款约六年内分交,仍按十二个月算交一次。又从交付赔款第一次起,未经交完之款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中国无论何时,可将应赔之款全数或几分交清,照算免息。一、保明认真实行约内所订条款,允日本军队暂占守威海卫。又于所订第一第二次赔款交清、通商行船约章批准交换后,两国政府商定办法,将通商各口关税作为剩款本息之抵押,日本允撤回军队;倘不确定抵押办法,则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应不允撤回。但通商行船约章未经批准交换以前,虽交清赔款,仍不撤回军队。所有日本军队占守一切需费,应由中国支办。以上三条,伊藤声明「此系文武熟商、再三核减尽头办法,请三日内回信,两言而决:能准与不能而已」。鸿与反复辩论两点钟之久,毫不活动;看其口气过紧,末复申论营口为通商口,万不能让。伊云:「兵力所得,举国咸争,我亦不能让」。鸿云:「台湾日本兵所未及,何不能让」?伊云:彼水陆云集,无虑终不能得;应请早让。赔款二万万,鸿劝其再减五千万,亦坚不允。似此乘胜贪横、悍然不顾,实非情理能喻。伊请三日回信,「倘不准,定即添兵;广岛现泊运船六十余只、可载兵数万,小松亲王专候此信,即日启行」。鸿力竭计穷,恳速请旨定夺!再,东文约条尚未细翻,大致于通商添口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四处,已减三处;原约第三条税则,亦自删去。余俟查明续电。望速核酌电覆为幸!请代奏』。又电:『顷细翻伊藤昨改订第六款,通商除删去顺天、湘潭、梧州添口外,余四处照旧。苏、杭生意,允已归沪,似无甚碍。又将原约通商第三条所称进口、出口每百抽二抵代税概行删除,系因连日辩论通例正半税不容减改,故自行删去;而将第四、第五、第六原条向前移置,其第七条疏浚吴淞江亦删。现约通商共祇五条,可无甚驳改。又,原约第八款留军占守奉天府亦经驳删,仅暂占威海卫一处。其留军队需费,议在偿款内总算;伊仍不允。应俟事定,询明人数再议。再,谏电奉旨敬悉。金州已据,固难争回;彼垂涎台湾甚久,自非允以矿利所能了事。伊等骄狂太甚,屡以西人攘利开导,毫不为动;经方亦无能解说。英已坐视,未知俄廷意见如何!请代奏』。又电:『顷接伊藤函称:「昨呈所改约款,实系末尾尽头办法,务祈四日内切实回复。前交节略所称中国为难情形,我已细看细想,故跌至无可再减之处。赔款减三分之一,分期交款较长;留军占守,减去奉天一处;赔偿剩款抵押,不指地而指关税、不提内地厘税、不提挖吴淞:此皆使中国易于筹款,便于偿费。又,减少奉天前索地界。设战事日进一日,将来无所底止;到那时再行议和,断不能如此便宜」等语。鸿思所索各款,惟台湾日兵未到,即欲相让,无理已极!断难轻允。然伊昨面谈,语已决绝;今又来此函,似是「哀的美敦」书。应如何应付之处!伏候速示遵办。请代奏』。上谕军机大臣等:『李鸿章十六、十七两日电奏三件均悉。日本续送改定酌减条款,虽通商各条所争回者甚为有益,惟两大款关系最重。赔费已减三分之一,若能再与磋磨,减少若干,更可稍纾财力;让地一节,台、澎竟欲全占,奉省所退无几,殊觉过贪。前电姑许矿利,该大臣虑其不允;为今之计,或允其割台之半。以近澎台南之地与之;台北与厦门相对,仍归中国。奉天以辽河为三省贸易出海之路,牛庄、营口在所必争。着该大臣将以上两节再与竭力辩论,冀可稍益大局。伊藤连日词气极迫,倘事至无可再商,应由该大臣一面电闻、一面即与定约。该大臣接奉此旨,更可放心争论,无虞决裂矣』。

  辛卯(二十日),李鸿章电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顷接啸电,奉旨敬悉。伊藤十七晚送到「哀的美敦」书,词已决绝,无可再商。昨虽覆函略加驳论,必置不理。即使会晤再行磋磨,割台之半与之,亦必不允;一岛两国分治,口舌既多,后患亦大。至奉省割界至营口,牛庄已不在内;营口水利岂能遽舍!此皆不妨辨论及之,实恐难望转圜。且停战第六款内称「如期和议决裂,此约亦中止」云;若议不合,必至决裂。察看近日日人举动,已遣运兵船二十余艘由马关出口赴大连湾,并令法、美观战探事人随队往前敌,其意可知;恐非即与订约不可,不得不先奏明』。又电:『顷派伍廷芳往伊藤处告知:总署已电饬前敌将帅勿再违约。据伊面称:华军不谙公法,动辄妄为;恐不待停战期满,已先开仗。并催允定和约覆信,谓「广岛已派运兵船三十余艘出口赴大连湾,小松亲王等明日督队继进;若再商改约款、故意迟延,即照停战款内和议决裂,此约中止办法」等语。是其愈逼愈紧,无可再商。应否即照伊藤前所改订条款定约,免误大局?乞速请旨电饬遵办」。上谕军机大臣等:『李鸿章十九日电均悉。十八日所谕各节,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甲午(二十三日),李鸿章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等在马关议定和约十一款、另约三款成。其文曰:『第一款,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对象,永远让与日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划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境内。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第三款,前款所载及粘附本约之地图所划疆界,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各选派官员二名以上为公同划定疆界委员,就地踏勘,确定划界。若遇本约所订疆界于地形或治理所关有碍难不便等情,各该委员等当妥为参酌更定;各该委员等当从速办理界务,以期奉委之后限一年竣事。但遇各该委员等有所更定划界,两国政府未经认准以前,应据本约所定划界为正。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其法列下:第一次平分递年之款于两年内交清、第二次于三年内交清、第三次于四年内交清、第四次于五年内交清、第五次于六年内交清、第六次于七年内交清,其年分均以本约批准互换后起算。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陪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第五款,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限二年之内日本准中国让与地方人民愿迁居让与地方之外者,任便变卖所有产业退去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迁徙者,酌宜视为月本臣民。又,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国立即各派大员至台湾,限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第六款,中、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中国约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速派全权大臣与日本所派全权大臣会同订立通商行船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中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又本约批准互换之日起、新订约章未经实行之前,所有日本政府官吏臣民及商业工艺、行船船只、陆路通商等,与中国最为优待之国礼遇护视一律无异。中国约将下开认与各款,从两国全权大臣画押盖印日起六个月后方可照办:第一,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程一体办理;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札。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中、日两国未经商定行船章程以前,上开各口行船务依外国船只驶入中国内地水路现行章程照行。第三,日本臣民在中国内地购买经工货件——若自生之物或将进口商货运往内地之时欲暂行存栈,除勿庸输纳税钞、派征一切诸费外,得暂租栈房存货。第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以及在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嗣后如有因以上加让之事应增章程规条,即载入本款所称之行船通商条约内。第七款,日本军队现驻中国境内者、应于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三个月内撤回;但须照次款所定办理。第八款,中国为保明认真实行约内所订条款,听允日本军队暂行占守山东省威海卫。又于中国将本约所订第一第二两次赔款交清、通商行船约章亦经批准互换之后,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确定周全妥善办法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剩款并息之抵押,日本可允撤回军队;倘中国政府不即确定抵押办法,则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仍不撤回军队。但通商行船约章未经批准互换以前,虽交清赔款,日本仍不撤回军队。第九款,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将是时所有俘虏尽数交还。中国约将由日本所还俘虏并不加以虐待——若或置于罪戾;中国约将认为军事间谍或被嫌逮系之日本臣民,即行释放。并约此次交仗之间,所有关涉日本军队之中国臣民概予宽贷,并饬有司不得擅为逮系。第十款,本约批准互换日起,应按兵息战。第十一款,本约奉大清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批准之后,定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即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初八日在烟台互换。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另约:『第一款,遵和约第八款所订暂行驶守威海卫之日本国军队,应不越一旅团之多。所有暂行驻守需费,中国自本约批准互换之日起,每一周年届满,贴交四分之一库平银五十万两。第二款,在威海卫,应将刘公岛及威海卫口湾沿岸照日本国里法五里以内地方——约合中国四十里以内为日本国军队驻守之区;在距上开划界日本国里法五里以内地方无论其为何处,中国军队不宜偪近或驻扎,以杜生衅之端。第三款,日本国军队所驻地方,治理之务仍归中国官员管理;即遇有日本国军队司令官为军队卫养安宁军纪及分布管理等事必须施行之处,一经出示颁行,则于中国官员亦当责守。在日本国军队驻守之地,凡有犯关涉军务之罪,均归日本国军务官审断办理。此另约所载条款与加载和约,其效悉为相同。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以上见光绪朝「东华续录」卷一百二十五(光绪一百二十五)。

  夏四月壬寅朔,谕军机大臣等:『新定和约条款,刘坤一、王文韶想皆知悉。让地两处、赔款二万万两,皆万难允行之事;而倭人恃其屡胜,坚执非此不能罢兵。设竟决裂,则北犯辽渖、西犯京畿,皆在意中。连日廷臣章奏甚多,皆以和约为必不可准,持论颇正;而于沈阳、京师二地重大所关,皆未计及。如果悔约,即将决裂;苟战不可恃,其患立见,更将不可收拾。刘坤一电奏云:「战而不胜,尚可设法撑持」;王文韶亦有「聂士成等军颇有把握,必可一战」之语。惟目前事机至迫,和、战两事利害攸关,即应立断。着刘坤一、王文韶体察现在大局所系及各路军情,战事究竟是否可靠?各抒所见,据实直陈;不得以游移两可之词,敷衍塞责』。

  丙午(初五日),谕军机大臣等:『连日纷纷章奏,谓台不可弃,几于万口交腾。本日又据唐景崧电称:「绅民呈递血书,内云「公法会通」第二百八十六章有云:割地须商居民能从与否;又云:民必顺从,方得视为易主等语。台民誓不从倭,百方呼吁;将来交接,万难措手」。着李鸿章再行熟察情形,能否于三国阻缓之时,与伊藤通此一信,成豫为交接地步;务须体朕苦衷,详筹挽回万一之法,迅速电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