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书院学规
书院学规
一、诵读之宜勤奋也
闻之《易》张十翼,《书》标七观,《礼》备五经,《诗》昭四始,《三传》列于太学,《三礼》缉有成编,是皆经国之大猷,莫非淑身之要道。分年有例,讵属难行;继晷加勤,自能详读。若夫《国策》为文章之祖,《国语》备经传之遗。旁及《庄》、《骚》,下通《史》、《汉》。八家之选,肇始鹿门;五子之书,会归皇极。并取携之至要,皆阐发之先资。化日舒长,何待三冬而始足;韶年荏苒,正宜万卷之俱开。别有山经海录,咸可撷其英华;逸乘稗编,均有资于考证。耻金根之贻诮,宜马勃之兼收。削温公之枕,时儆酣眠;引苏季之锥,频须刺血。
一、问辨之宜详察也
夫典籍有微言,非阐扬而莫析;诗书含奥旨,舍思悟而奚通?倘口诵而心勿维,讵芳腴之我饷;或貌合而神勿浃,亦糟粕之空存。故学问思辨,用力而兼博审。慎明操修,必备折衷归于一致。问难不厌于多端,虽导窾新硎,有断中紫,而临歧老马,尚或知途,各宜操几而前,勿待巡筵以儆。
一、文体之宜醇正也
原帖括之始,用以阐经;而科举之程,因之取士;发圣贤之奥蕴,择理宜纯;扬道德之光华,吐辞须雅。若使风云月露,徒夸浮靡之观;牛鬼蛇神,甘入诡奇之路。有乖正体,便属邪魔。况黼座崇文,以雅正清。真久悬功,令而文衡报绩,以磨勘校对,特别旌惩。是以轧茁累词,既勒红以著丑;魄骏怪语,复利榜以明羞。良可惕也,奚容忽诸?今每月以六日为期,每课则诗文两艺。循阡数陌,勿为越畔之思;寝矩枕绳,毋败先民之检。
一、诗学之宜讲求也
原夫四始(四始:《诗·序》称,《诗经》有四始。但何谓四始,史有多说。《诗·疏》据郑玄说,以《风》、《小雅》、《大雅》、《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故称四始。)彪炳,六义(六义:《诗·大序》说《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为各国民歌,雅是周王都之歌,颂是庙堂祭祀乐章,以上名诗的三种体制。赋为铺叙其事,比则指物譬喻,兴是借物以起兴,皆为诗歌之艺术表现手法。)环深。刘舍人明诗之什,能读即见渊源;严沧浪《诗话》一篇,详推亦知正变。自迂士偷安,训诂视声韵为外篇;且学究墨守,儒先等咏陶为玩物。管弦草莽,雅颂沦胥。自宸扆赓歌,艺林复古。三年乡会,例用五言;两度岁科,定为八韵。乃锁闱未闭,争辨音声;督学将临,先愁比偶。甚有黉官夙望,乞只韵于觿年;白首耆儒,假数联于邻铺。吁,可怪矣,不亦恧乎!夫八叉立就(八叉立就:两手相拱为叉。唐温庭筠才思敏捷,考试作赋,叉手构思,叉八次即赋成八韵,人称“温八叉”。后来“八叉”即成“才思敏捷”的典故。),漫云脱手如丸;七步能成,须识呕心皆血。是非四声八病(四声八病:四声,汉语字音的四种声调:平、上、去、入。唐代用诗赋取士,官定韵书通行,四声得到广泛任用。八病,指诗歌声律上的八种毛病:平韵、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病之说,原为讨论声韵和协变化,对律诗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研练功深;二酉五车(二酉五车:二酉,指大酉、小酉二山,在今湖南沅陵。相传酉山藏有秦人书千卷。后称藏书多为二酉。五车,比喻博学,典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博综日久。鲜不含钩而莫吐,遑言游刃而无难。是故学必穷源,宜推本于元鸟;云门而上,假令务先其急姑。从事于开元、大历之间,庶几疏雨微云,不难压座,将见夜珠明月,便可标名。
一、书法之宜端楷也昔钟繇议笔,画被至穿;张旭挥毫,濡头皆墨。虽韦康之戒子,楷可无传;而唐代之抡才,书还居一。若使冻蝇满楮,何以自谓经生;试看春蚓萦毫,讵不有渐学者。至于華之为葉,诞之为■,澧澧莫辨,商商无分。虽由踵袭之舛讹,大为篇章之疵额。芭蕉万树,应早临摩;柿叶三门,亟求体法。果尔绮鲜花散步,□格可以怡神;将见玉润珠圆,佳文因之生色。甚有关于小试,宜早正于几先。
●道乡书院
在平乐。宋人邹浩别号道乡,因忤蔡京被贬平乐。明嘉靖六年,兵备副使李如圭得井栏石,有“道乡书院”字迹。九年,提学黄佐嘱平乐知府龙大有集资重建以纪念邹浩。前为门,中有讲堂间,左右有学舍间。万历间改为七贤祠。清康熙六年,巡道胡朝宾易名“访贤”。四十九年,知县黄大成以几易其名,难以化民成俗,在北门内凤凰山麓另建,复名“道乡”。有讲堂、斋舍等余间。五十六年,知府慕国琠修葺。雍正二年,知府胡醇仁重修,又与山长程举人添置图书部本,供生童借抄,限日缴还。乾隆九年,知府石礼图购置学田。生童分入院与在外两种,由知府会同山长出题考试,择优入院肄习,家贫或有家室不能入院肄业者,亦可参加每月会课,由知府传题,本人作文交送,山长详加批改。清末兴学校,遂废。旧址在今县人民政府宿舍大楼后。
唐鉴:道乡书院学规四则
清道光初年
一曰立志
希圣希天全视乎此志,孔子曰:“士志于道。”孟子曰:“尚志。”士子束发入学,先当定其趋向。所趋远大,则其成也必远大,所趋卑陋,则终于卑陋,志岂可以不立哉?但初志或峻,而继焉怠、终焉忘者,则无以励之于后故也。日对诗书,取圣贤之言行以为步趋,闻严师益友之督责以加惩戒,奋勉向上之心不间于瞬息,是未有学而无成,成之未有不臻于远大者也。尔诸生手执简编,试思简编中所载何人?所书何事?读此何为?朝廷取士何用?则志之当立可知矣。
一曰勤学
《说命》曰:“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记》曰:“蛾子时术之。”盖言勤也。勤则不至于间断,无间断则诗书之浸灌,义理之涵濡,日入日深,及其后也,忘其为勤,而德纯且一矣。诸生每日温经几卷,读史几卷,于所读书得新知几处,于所不知者从先生问得几条,自立课程登记。每月逢三逢九作课文,必穷尽题中之理,以己意阐发之,取其真实,不贵浮华。诗则义本风雅,温柔敦厚,是其教也。若能随事讲求,始终不懈,何患德之不纯乎?
一曰敬师
《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敬之一字,学者彻始彻终之要诀也。而弟子之于师尤为敬之,自然流露而有所不容已者。于此而不敬,尚望其居恒之常存敬畏乎?夫肆本凶德,慢亦轻心,施之于言则取尤,见之于事则招祸,往往有一语不加谨、一步不加防而患随之,并终身之羞辱丛集焉,而莫得而解免者,是不可辨之不早也。是以君子戒谨恐惧于不睹不闻之地,尚且如临师保以为指视之特严,况身当师保之前,其为严惮宜何如也。立敬自长始,欲敬身者,自当先知敬师。
一曰择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夫子言之详矣。学者守夫子之教,去损取益,其切磋琢磨为何如乎?而嗜好不绝于内,纷华不屏于外,动而相引,将有入于邪僻而不自知者矣。是贵立志以端趋向,勤学以励功修,敬师以持身心,而后所取皆正人,所与居皆严惮之士。有善相劝,有过相规,疑则可以共晰,义则可以共趋,怠惰者群相策勉,勤慎者咸知则效,则学之有成,未尝不系乎择友也。
四川省
●方亭书院
在什邡。清乾隆六年,知县史进爵捐资建于南门,因县有“方亭”,故名。有大门、前厅、正殿、讲堂、东西斋舍等余间,置学田余亩。政事之暇,集诸生讲学,谆谆以德行相勉。二十年,知县胡德琳重修。四十一年,知县任思正重修又增置学田,提学吴省钦撰记。山长由县令选聘品学兼优之贡举或宿儒充任。乾隆十七年进士黄景、嘉庆十一年进士纪大奎、咸丰六年进士谭能高等先后掌教数年,从学者甚众,一时名士多出其门。光绪二十八年,改为小学堂。今为方亭镇第一小学。
史进爵:示方亭书院学者二则
清乾隆年间
先民有言曰:“学者先器识而后文艺。”又曰:“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然工必居肆而艺可成,士必资师而道可学。学者躬列胶庠,模范有准,丽泽有资。斯耳目一而心志齐,闾巷市井之谈不以染其心,安身利用之业日以启其智,行见志气轩昂,器局闳远,知能行习,日勉于实践之地云,为措注徐窥,夫经济之方以之熟故而生新,绝迂而去腐,庶几随时致用之道不出乎人情物理之中,将渐近乎有本之学矣。是故,宫墙之内吏不造士则旷官、士不师古则废业也。如或博儒冠以自饰,循雅饬以为贤,而不求有本之学,不储有用之才,是未免与佻达者同讥,偭规越矩者同诮也。夫岂成就之深心,国家养育之至意哉?乾惕刚健,笃实辉光,是所望于兴起者。
乡举里选,论秀书升,古道也。后世不复可行,不得不变为制科,士不由此无进身之阶,倘必株守穷檐,是终无事君之日也。则文艺一涂必不可缺,顾其中亦有义利之辨,最关学者心术之微。如其立心读书时,原藉以为明理治心之资,到得道理烂熟,窥寻经济,此属学人本分事,本不为弋取功名而然。然久久学有可用,临场应试,因题目之义理,直写吾胸中之所欲言,必不肯巧捷逢时,以希幸售,其得则遇之通也,艰巨方乘,不敢以为喜;其不得则安之若素,黾勉勤修,不以为戚,是亦应试中无所为而为之之义也。先贤朱子曾有此说,今衍而述之,恐学者谓八股之业不可以学圣贤,不知南轩之倡明,鹅湖、鹿洞之辨析,所争只在于此,慎勿略过。
纪大奎:示方亭书院学者读书入门三法
清嘉庆十一年
士人固当博通今古,胸罗万卷,然必须聪明过人方能如
此,中下之质难以猝几。今有最简最易之法,中下之士皆可共
为,但肯深信不疑,便从幽谷中顿超万物之表,诸士何不试
之?其法有三:
第一法,莫妙于将一部《四书》节节反身体认。人每谓《四书》是圣贤事,岂知《四书》中惟《中庸》至诚、至圣诸章,《论语》尧曰章,《孟子》见知、闻知章是说圣人本领,此外多是教下学中人之法,并非难知难行之事,特人未尝切实体认,便可惜空空放过。若肯切身体认,不出两三月之久,顿觉此书中步步胜境。一言半句忽然别有天地,顿觉此身中种种乐趣,五官百骸忽然触处灵机。此是真情实境,到此便知我不欺尔。
第二法,莫妙于体会朱注。《四书》经文简质,人或一时不得其中乐趣,但将朱注反覆涵咏,在自己身心中体认,朱子注中纯是一片赤心,劝人语语恳切,读之令人感发流涕,生气凛凛,且其文理盎如太和元气,浑括四时,涵咏之久,不但身心洒然豁开境界,即文章亦自能入妙,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请试尝之,我不欺尔。
第三法,莫妙于良知之学。朱子体用全备,本末兼赅,人或一时遽难下手。阳明先生又陡发一片赤心,提出“良知”二字,教人自认家宝。盖人之良知得之于天,但有此一口气在,便有此良知在。或清夜平旦之时,或乍感乍触之际,恻隐之心忽动,羞恶之心忽动,恭敬是非之心忽动,只此忽动处,便是良知发见,便是自身至宝,即便认定,不令走失。从此静观方寸,细察生机,忽然觉得我眼何以有明,天与我也;耳何以有聪,天与我也;一身百体何以有知觉,天与我也。我明明与天同此灵性,何故丢却,甘居下流?猛然提起,顿觉平日一切妄念非心应时消灭,浑身活泼泼如在天堂,仁义礼智触处逢原。日日如此,久久如此,真觉大可包六合,小不外方寸,明珠现在,皮囊顿改,浩气可以长存,真性果然各足。乐孰有乐于此者乎?易孰有易于此者乎?此千古第一种金丹妙药,向或不能博通今古者,今自可以藏今古;向或不能胸罗万卷者,今自可以破万卷。智慧日启,文艺自工,请试尝之,我不欺尔。
以上三法随时可做,时时可做,真简捷真容易,人人能悟,个个能行,不劳力不费财,不藉于入,不求于外,当前即是,效速如神。今不惜谆谆为尔诸士告尔,诸士幸欢欣鼓舞听之,毋负我意。
●金华书院
在射洪。因位于金华山麓得名。旧为唐诗人陈子昂读书处。宋代始建书院,详情无考。元至正元年,监县柏延呈请建“拾遗书院”以祀陈子昂,旋因离任未成。九年,知县周廷望慨然以振兴教育为己任,动工兴建,于瓦砾中得一残碑,其额题《金华书院记》,始知前代曾建书院,遂捐俸倡建。次年秋,新建成正祠间,立陈子昂像于其中。又建书楼、斋房、门庑多间,并以官田亩充学田,收租以供膏火。明末毁于兵火。清乾隆十九年,知县宋景涑重建。二十七年,知县何辰补修。道光中,知县钱秉德又募金增修,延师课士,并新讲程朱学说。光绪二十七年,改为第一高等小学堂。
金华书院学规条约十二则
杨司业曰:“学者所以学,为忠与孝也。”程伊川先生曰:“学以至圣人之道也。”胡安定为湖州教授,严条约以身先之,置经义、治事两斋,解经至有妙义,恳恳为诸生言其所以治己而后治乎人者,其为文章皆传经义,必以理胜,此所以师道立而善人多也。书院为阖邑造就人才之地,不严立课程,董率有方,则狃于故常,诸事颓隳,是犹不琢玉而求文采,其欲贤才之出也不亦难哉?今不揣固陋,谨就切近者约举数则,以互相警觉,非敢自谓能教,亦有待于诸子之扩充而上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