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遗事

刀。自颈而仆。乃虎也。现出林而托曰。今兹虎易搏矣。匿其由不泄。但依谕而
治之。其疮皆效。今俗亦用其方。现既登庸。创寺于西川边。号虎愿寺。常讲梵
网经。以导虎之冥游。亦报其杀身成己之恩。现临卒。深感前事之异。乃笔成传
俗。姑闻知因名论虎林称于今。贞元九年。申屠澄自黄冠调补汉州。什方县之尉。
至真符县之东十里许。遇风雪大寒。马不能前。路旁有茅舍。中有烟火甚温照灯
下就之。有老父妪及处子。环火而坐。其女年方十四五。虽蓬发垢衣。雪肤花脸。
举止妍媚。父妪见澄来。遽起曰。客甚冲寒雪。请前就火。澄坐良久。天色已暝。
风雪不止。澄曰。西去县尚远。请宿于此。父妪曰。苟不以蓬荜为陋。敢承命。
澄遂解鞍施衾帏。其女见客方止。修容靘妆自[竺-二+惟]箔间出。有闲雅之态。
犹过初时。澄曰。小娘子明惠过人甚。幸未婚。敢请自媒如何。翁曰。不期贵客
欲采拾。岂定分也。澄遂修子婿之礼。澄乃以所乘马载之而行。既至官俸禄甚薄。
妻力以成家。无不欢心。后秩满将归。已生一男一女。亦甚明惠。澄尤加敬爱。
尝作赠内诗云。一官惭梅福。三年愧孟光。此情何所喻。川上有[元/鸟]鸯。其
妻终日吟讽。似默有和者。未尝出口。澄罢官罄室归本家。妻忽怅然谓澄曰。见
赠一篇。寻即有和。乃吟曰。琴瑟情虽重。山林志自深。常忧时节变。辜负百年
心。遂与访其家。不复有人矣。妻思慕之甚。尽日涕泣。忽壁角见一虎皮。妻大
笑曰。不知此物尚在耶。遂取披之。即变为虎。哮吼拏攫。突门而出。澄惊避之。
携二子寻其路。望山林大哭数日。竟不知所之。噫。澄现二公之接异物也。变为
人妾则同矣。而赠背人诗。然后哮吼拏攫而走。与现之虎异矣。现之虎不得已而
伤人。然善诱良方以救人。兽有为仁如彼者。今有人而不如兽者。何哉。详观事
之终始。感人于旋绕佛寺中。天唱征恶。以自代之。传神方以救人置精庐讲佛戒。
非徒兽之性仁者也。盖大圣应物之多方。感现公之能致情于旋绕。欲报冥益耳。
宜其当时能受禧佑乎。赞曰
 山家不耐三兄恶  兰吐那堪一诺芳
 义重数条轻万死  许身林下落花忙
  融天师彗星歌  真平王代
第五居烈郎。第六实处郎(一作突处郎)第七宝同郎等三花之徒。欲游枫岳。有彗
星犯心大星。郎徒疑之。欲罢其行。时天师作歌歌之。星怪即灭。日本兵还国。
反成福庆。大王欢喜。遣郎游岳焉。歌曰
旧理东尸汀叱 干达婆矣游乌隐城叱[月*(夸-大+八)]良望良古 倭理叱军置来
叱多烽烧邪隐边也薮耶 三花矣岳音见赐乌尸闻古 月置八切尔数于将来尸波衣
 道尸扫尸星利望良古 彗星也白反也人是有叱多 后句 达阿罗浮去伊叱等邪
 此也友物比所音叱彗叱只有叱故
  正秀师救冰女
第四十哀庄王代。有沙门正秀。寓止皇龙寺。冬日雪深。既暮。自三郎寺还。经
由天严寺门外。有一乞女产儿。冻卧滨死。师见而悯之。就抱。良久气苏。乃脱
衣以覆之。裸走本寺。苫草覆身过夜。夜半有天唱于王庭曰。皇龙寺沙门正秀宜
封王师。急使人捡之。具事升闻。上备威仪迎入大内。册为国师


  避隐第八

  朗智乘云  普贤树
歃良州阿曲县之灵鹫山(歃良。今梁州阿曲一作西又云求佛。又屈弗。今蔚州置
屈弗驲。今存其名)有异僧。庵居累纪。而乡邑皆不识。师亦不言名氏。常讲法
华。仍有通力。龙朔初。有沙弥智通。伊亮公之家奴也。出家年七岁。时有乌来
鸣云。灵鹫去投朗智为弟子。通闻之寻访此山。来憩于洞中树下。忽见异人出。
曰我是普大士。欲授汝戒品。故来尔。因宣戒讫乃隐。通神心豁尔。智证顿圆。
遂前行路。逢一僧。乃问朗智师何所住。僧曰。奚问朗智乎。通具陈神乌之事。
僧莞尔而笑曰。我是朗智。今兹堂前亦有乌来报。有圣儿投师将至矣。宜出迎。
故来迎尔。乃执手而叹曰。灵乌惊尔投吾。报予迎汝。是何祥也。殆山灵之阴助
也。传云。山主乃辨才天女。通闻之泣谢。投礼于师。既而将与授戒。通曰。予
于洞口树下。已蒙普贤大士乃授正戒。智叹曰。善哉汝已亲禀大士满分之戒。我
自生年来。夕惕慇懃。念遇至圣。而犹未能昭格。今汝已受。吾不及汝远矣。反
礼智通。因名其树曰普贤。通曰。法师住此其已久。如曰法兴王丁未之岁。始寓
足焉。不知今几。通到山之时。乃文武王即位元年辛酉岁也。计已一百三十五年
矣。通后诣义湘之室。升堂睹奥。颇资玄化。寔为锥洞记主也。元晓住磻高寺时。
常往谒智。令着初章观文及安身事心论。晓撰讫。使隐士文善奉书驰达。其篇尾
述偈云。西谷沙弥稽首礼。东岳上德高岩前(磻高在灵鹫之西北。故西谷沙弥乃
自谓也)吹以细尘补鹫岳。飞以微滴投龙渊(云云)。山之东有大和江。乃为中国
大和池龙植福所创。故云龙渊。通与晓皆大圣也。二圣而抠衣师之。道迈可知。
师尝乘云往中国之清凉山。随众听讲。俄顷即还彼中僧谓是邻居者。然罔知攸止。
一日令于众曰。除常住外。别院来僧。各持所居名花异植。来献道场。智明日折
山中异木一枝归呈之。彼僧见之。乃曰。此木梵号怛提伽。此云赫。唯西竺海东
二灵鹫山有之。彼二山皆第十法云地菩萨所居。斯必圣者也。遂察其行色。乃知
住海东灵鹫也。因此改观。名著中外。乡人乃号其庵曰赫木。今赫木寺之北岗有
古基。乃其遗趾。灵鹫寺记云。朗智尝云。此庵址乃迦叶佛时寺基也。堀地得灯
缸二。隔元圣王代。有大德缘会来居山中。撰师之传行于世。按华严经第十名法
云地。今师之驭云。盖佛陀屈三指。元晓分百身之类也欤。赞曰
 想料岩藏百岁间  高名曾未落人寰
 不禁山鸟闲饶舌  云驭无端泄往还
  缘会逃名  文殊岾
高僧缘会。尝隐居灵鹫。每读莲经修普贤观行。庭池常有莲数朵。四时不萎(今
灵鹫寺龙藏殿。是缘会旧居)国主元圣王闻其瑞异。欲征拜为国师。师闻之。乃
弃庵而遁。行跨西岭岩间。有一老叟今尔耕。问师奚适。曰。吾闻邦家滥听。縻
我以爵。故避之尔。叟听曰。于此可贾。何劳远售。师之谓卖名无厌乎。会谓其
慢已。不听。遂行数里许。溪边遇一媪。问师何往。答如初。媪曰。前遇人乎。
曰有一老叟侮予之甚。愠且来矣。媪曰。文殊大圣也。夫言之不听何。会闻即惊
悚。遽还翁所。扣颡陈悔曰。圣者之言敢不闻命乎。今且还矣。溪边媪彼何人。
斯叟曰。辩才天女也。言讫遂隐。乃还庵中。俄有天使齎诏征之。会知业已当受。
乃应诏赴阙。封为国师(僧传云。宪安王封为二朝王师号照咸通四年卒。与元圣
年代相示未知孰是)师之感老叟处。因名文殊岾。见女处曰阿尼岾。赞曰
 倚市难藏久陆况  囊锥既露括难禁
 自缘庭下青莲误  不是云山固未深
  惠现求静
释惠现。百济人。小出家。苦心专志诵莲经为业。祈禳请福。灵应良稠。兼攻三
论。染指通神。初住北部修德寺。有众则讲。无则持诵。四远钦风。户外之履满
矣。稍厌烦拥。遂往江南达拏山居焉。山极岩险。来往艰稀。现静坐求忘。终于
山中。同学舆尸置右室中。虎啖尽遗骸。唯髅舌存焉。三周寒暑。舌犹红软。过
后方变紫。硬如石。道俗敬之藏于石塔。俗龄五十八。即贞观之初。现不西学。
静退以终。而乃名流诸夏立传。在唐声着矣。夫又高丽释波若入中国天台山。受
智者教。观以神异。间山中而灭。唐僧传亦有章颇多灵范。赞曰
 鹿尾传经倦一场  去年清诵倚云藏
 风前青史名流远  火后江莲舌带芳
  信忠挂冠
孝成王潜邸时。与贤士信忠围碁于宫庭柏树下。尝谓曰。他日若忘卿。有如柏树。
信忠兴拜。隔数月。王即位赏功臣。忘忠而不第之。忠怨而作歌。帖于柏树。树
忽黄悴。王怪使审之。得歌献之。大惊曰。万机鞅掌。几忘乎角弓。乃召之赐爵
禄。柏树乃苏。歌曰
物叱好支柏史 秋察尸不冬尔屋支堕米 汝于多支行齐教因隐 仰顿隐面矣改衣
赐乎隐冬矣也 月罗理影支古理因渊之叱 行尸浪 阿叱沙矣以支如支 儿史沙
叱望阿乃 世理都 之叱逸乌隐第也 后句亡
由是宠现于两朝。景德王(王即孝成之弟也)二十二年癸卯。忠与二友相约。挂冠
入南岳。再征不就。落发为沙门。为王创断俗寺居焉。愿终身立壑。以奉福大王。
王许之。留真在金堂后壁是也。南有村名俗休。今讹云小花里(按三和尚传有。
信忠奉圣寺。与此相混。然计其神文之世。距景德已百余年。况神文与信忠乃宿
世之事。则非此信忠明矣。宜详之)又别记云。景德王代有直长李俊(高僧传作李
纯)早曾发愿。年至知命须出家创佛寺。天宝七年戊子。年登五十矣。改创槽渊
小寺为大刹。名断俗寺。身亦削发。法名孔宏长老。住寺二十年乃卒。与前三国
史所载不同。两存之阙疑。赞曰
 功名未已鬓先霜  君宠虽多百岁忙
 隔岸有山频入梦  逝将香火祝吾皇
  包山二圣
罗时有观机道成二圣师。不知何许人。同隐包山(乡去所瑟山。乃梵音。此云包也)
机庵南岭。成处北穴。相去十许里。披云啸月。每相过从。成欲致机。则山中树
木皆向南而俯。如相迎者。机见之而往。机欲邀成也。则亦如之。皆北偃。成乃
至。如是有年。成于所居之后。高岩之上。常宴坐。一日自岩缝间透身而出。全
身腾空而逝。莫知所至。或云。至寿昌郡(今寿城都)指骸焉。机亦继踵归真。今
以二师名命其墟。皆有遗趾。道成岩高数丈。后人置寺穴下。大平兴国七年壬午。
有释成梵。始来住寺。敞万日弥陀道场。精懃五十余年。屡有殊祥。时玄风信士
二十余人岁结社。拾香木纳寺。每入山采香。剪折淘洗。摊置箔上。其木至夜放
光如烛。由是郡人项施其香。徒以得光之岁为贺。乃二圣之灵感。或岳神攸助也。
神名静圣天王。尝于迦叶佛时受佛瞩。有本誓。待山中一千人出世。转受余报。
今山中尝记九圣遗事。则未详。曰。观机。道成。搬师。[打-丁+牒]师。道义
(有柏岩基)子阳。成梵。今勿女。白牛师。赞曰
 相过蹯月弄云泉  二老风流几百年
 满壑烟霞余古木  低昂寒影尚如迎
搬音般。乡云雨木。[打-丁+牒]音牒。乡云加乙木。此二师久隐岩丛。不交人世。
皆编木叶为衣。以度寒暑。掩湿遮羞而已。因以为号。尝闻枫岳亦有斯名。乃知
古之隐伦之士。例多逸韵如此。但难为蹈袭。子尝寓包山。有记二师之遗美。今
并录之
 紫茅黄精[祝/土]肚皮  蔽衣木叶非蚕机
 寒松飕飕石荦确  日暮林下樵苏归
 夜深披向月明坐  一半飒飒随风飞
 败蒲横卧于憨眠  梦魂不到红尘羁
 云游逝兮二庵墟  山鹿恣登人迹稀
  永才遇贼
释永才性滑稽。不累于物。善乡歌。暮岁将隐于南岳。至大岘岭。遇贼六十余人。
将加害。才临刃无惧色。怡然当之。贼怪而问其名。曰永才。贼素闻其名。乃命
□□□作歌。其辞曰
自矣心米 貌史毛达只将来吞隐日远鸟逸□过出知遣 今吞薮未去遣省如 但非
乎隐焉破□主次弗□史内于都还于尸朗也 此兵物叱沙过乎好尸曰沙也内乎吞尼
 阿耶 唯只伊吾音之叱恨隐[泳-永+善]陵隐安支尚宅都乎隐以多
贼感其意。赠之绫二端。才笑而前谢曰。知财贿之为地狱根本。将避于穷山以饯
一生。何敢受焉。乃投之地。贼又感其言。皆释釰投戈。落发为徒。同隐智异。
不复蹈世。才年仅九十矣。在元圣大王之世。赞曰
 策杖归山意转深  绮纨珠玉岂治心
 绿林君子休相赠  地狱无根只寸金
  勿稽子
第十奈解王即位十七年壬辰。保罗国。古自国(今固城)史勿国(今泗州)等八国。
并力来侵边境。王命太子奈音将军一伐等率兵拒之。八国皆降。时勿稽子军功第
一。然为太子所嫌。不赏其功。或谓勿稽曰。此战之功唯子而已。而赏不及子。
太子之嫌君其怨乎。稽曰。国君在上。何怨人臣。或曰。然则奏闻于王幸矣。稽
曰。伐功争命。扬已掩人。志士之所不为也。励之待时而已。十年乙未。骨浦国
(今合浦也)等三国王各率兵来攻竭火(疑屈弗也。今蔚州)王亲率御之。三国皆败。
稽所获数十级。而人不言稽之功。稽谓其妻曰。吾闻仕君之道。见危致命。临难
忘身。仗于节义。不顾死生。之谓忠也。夫保罗(疑发罗今罗州)竭火之役。诚是
国之难。君之危。而吾未曾有忘身致命之勇。此乃不忠甚也。既以不忠而仕君。
累及于先人。可谓孝乎。既失忠孝。何颜复游朝市之中乎。乃被发荷琴入师彘山
(未详)悲竹树之性病。寄托作歌。拟溪涧之咽响。扣琴制曲。隐居不复现世
  迎如师
实际寺释迎如。未详族氏。德行双高。景德王将邀致供养。遣使征之。如诣内斋
罢。将还。王遣使陪送至寺。入门即隐。不知所在。使来奏。王异之。追封国师。
后亦不复现世。至今称曰国师房
  布川山  五比丘  景德王代
歃良州东北二十许里有布山川。石窟奇秀。宛如人斫。有五比丘。未详名氏。来
寓而念弥陀求西方几十年。忽有圣众自西来迎。于是五比丘各坐莲台。乘空而逝。
至通度寺门外留连。而天乐间奏。寺僧出观。五比丘为说无常苦空之理。蜕弃遗
骸。放大光明。向西而去。其捐舍处。寺僧起亭榭。名置楼。至今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