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三国遗事
三国遗事
太祖创业之时。亦有海贼来扰。乃请安惠朗融之裔。广学大缘等二大德。作法禳
镇。皆朗之传系也。故并师而上至龙树为九祖(本寺记三师为律祖未详)又太祖为
创现圣寺。为一宗根柢焉。又新罗京城东南二十余里有远源寺。谚传。安惠等四
大德与金庾信金义元金述宗等同愿所创也。四大德之遗骨皆藏寺之东峰。因号四
灵山祖师岩云。则四大德皆罗时高德。按[土*(穴/?/ㄆ)]白寺柱贴注脚载。庆州
户长巨川母阿之女。女母明珠女。女母积利女之子。广学大德大缘三重(古名善会)
昆季二人。皆投神印宗。以长兴二年辛卯随太祖上京。随驾焚修。赏其劳。给二
人父母忌日宝于[土*(穴/?/ㄆ)]白寺。田沓若干结云云。则广学大缘二人。随圣
祖入京者。安师等。乃与金庾信等创远源寺者也。广学等二人骨亦来安于兹尔。
非四德皆创远源。皆随圣祖也详之
感通第七
仙桃圣母随喜佛事
真平王朝。有比丘尼名智惠。多贤行。住安兴寺。拟新修佛殿而力未也。梦一女
仙风仪婥约。珠翠饰鬟。来慰曰。我是仙桃山神母也。喜汝欲修佛殿。愿施金十
斤以助之。宜取金于予座下。妆点主尊三像壁上。绘五十三佛。六类圣众。及诸
天神。五岳神君(罗时五岳。谓东吐含山。南智异山。西鸡龙。北太伯中父岳。
亦云公山也)每春秋二季之十日。丛会善男善女。广为一切含灵。设占察法会。
以为恒规(本朝屈弗池龙托梦于帝。请于灵鹫山长开药师道场。□平海途。其事
亦同)。惠乃惊觉。率徒往神祠座下。堀得黄金一百六十两。克就乃功。皆依神
母所谕。其事唯存。而法事废矣。神母本中国帝室之女。名娑苏。早得神仙之术。
归止海东。久而不还。父皇寄书系足云。随鸢所止为家。苏得书放鸢。飞到此山
而止。遂来宅为地仙。故名西鸢山。神母久据兹山。镇佑邦国。灵异甚多。有国
已来。常为三祀之一。秩在群望之山。第五十四景明王好使鹰。尝登此放鹰而失
之。祷于神母曰。若得鹰。当封爵。俄而鹰飞来止机上。因封爵大王焉。其始到
辰韩也。生圣子为东国始君。盖赫居阏英二圣之所自也。故称鸡龙鸡林白马等。
鸡属西故也。尝使诸天仙织罗。绯染作朝衣。赠其夫。国人因此始知神验。又国
史史臣曰。轼政和中尝奉使人宋。诣佑神馆。有一堂设女仙像。馆伴学士王黼曰。
此是贵国之神。公知之乎。遂言曰。古有中国帝室之女。泛海抵辰韩生子。为海
东始祖。女为地仙。长在仙桃山。此其像也。又大宋国使王襄到我朝。祭东神圣
母女。有娠贤肇邦之句。今能施金奉佛。为含生开香火作津梁。岂徒学长生而囿
于溟濛者哉。赞曰
来宅西鸢几十霜 招呼帝子织霓裳
长生未必无生异 故谒金仙作玉皇
郁面婢念佛西升
景德王代。康州(今晋州。一作刚州。则今顺安)善士数十人志求西方。于州境创
弥陀寺。约万日为契。时有阿干贵珍家一婢名郁面。随其主归寺。立中庭。随僧
念佛。主憎其不职。每给谷二硕。一夕舂之。婢一更舂毕。归寺念佛(俚言己事
之忙。大家之舂促。盖出乎此)日夕彻怠。庭之左右竖立长橛。以绳穿贯两掌。
系于橛上合掌。左右游之激励焉。时有天唱于空。郁面娘入堂念佛。寺众闻之。
劝婢入堂。随例精进。未几天乐从西来。婢涌透屋梁而出。西行至郊外。捐骸变
现真身。坐莲台放大光明。缓缓而逝。乐声不彻空中。其堂至今有透穴处云(已
上乡传)按僧传。栋梁八珍者观音应现也。结徒有一千分明为二。一劳力。一精
修。彼劳力中知事者不获戒堕畜生道。为浮石寺牛。尝驮经而行。赖经力转为阿
干贵珍家婢。名郁面。因事至下柯山。感梦遂发道心。阿于家距惠宿法师所创弥
陀寺不远。阿干每至其寺念佛。婢随往。在庭念佛云云。如是九年。岁在乙未。
正月二十一日。礼佛拨屋梁而去。至小伯山堕一只履。就其地为菩提寺。至山下
弃其身。即其地为二菩提寺。榜其殿曰勖面登天之殿。屋脊穴成十许围。虽暴雨
密雪不沾湿。后有好事者。[竺-二+(尃*几)]金塔一座。直其穴。安承尘上以志
其异。今榜塔尚存。勖面去后。贵珍亦以其家异人托生之地舍为寺。曰法王。纳
田民。久后废为丘墟。有大师怀镜。与承宣刘硕小卿李元长同愿重营之。镜躬事
土木。始轻材。梦老父遗麻葛屦各一。又就古神社。谕以佛理。斫出祠侧材木。
九五载告毕。又加臧获。蔚为东南名蓝。人以镜为贵珍后身。议曰。按乡中古传
郁面乃景德王代事也。据征(征字疑作珍下亦同)本传。则元和三年戊子哀庄王时
也。景德后历惠恭宣德元圣昭圣哀庄等五代。共六十余年也。征先面后。与乡传
乖违。然两存之阙疑。赞曰
西邻古寺佛灯明 舂罢归来夜二更
自许一声成一佛 掌穿绳子直忘形
广德 严庄
文武王代。有沙门名广德严庄二人友善。日夕约曰。先归安养者须告之。德隐居
芬皇西里(或云。皇龙寺有西去房。未知孰是)蒲鞋为业。挟妻子而居。庄庵栖南
岳。大种刀耕一日。日影施红。松阴静暮。窗外有声。报云。某已西往矣。惟君
好住。速从我来。庄排闼而出顾之。云外有天乐声。光明属地。明日归访其居。
德果亡矣。于是乃与其妇收骸。同营蒿里。既事乃谓妇曰。夫子逝矣。偕处何如。
妇曰可。遂留夜宿。将欲通焉。妇靳之曰。师求净土。可谓求鱼缘木。庄惊怪问
曰。德既乃尔。予又何妨。妇曰。夫子与我同居十余载。未尝一夕同床而枕。况
触污乎。但每夜端身正坐。一声念阿弥陀佛号。或作十六观。观既熟。明月入户。
时升其光。加趺于上。竭诚若此。虽欲勿西奚往。夫适千里者。一步可规。今师
之观可云东矣。西则未可知也。庄愧赧而退。便诣元晓法师处。恳求津要。晓作
铮观法诱之。藏于是洁己悔责。一意修观。亦得西升。铮观在晓师本传。与海东
僧传中。其妇乃芬皇寺之婢。盖十九应身之一德。尝有歌云
月下伊底亦 西方念丁去赐里遣 无量寿佛前乃 恼叱古音(乡言云报言也) 多
可支白遣赐立 誓音深史隐尊衣希仰支 两手集刀花乎白良愿往生愿往生 慕人
有如白遣赐立阿邪 此身遗也置遣 四十八大愿成遣赐去
憬兴遇圣
神文王代。大德憬兴。姓水氏。熊川州人也。年十八出家。游刃三藏。望重一时。
开耀元年。文武王将升遐。顾命于神文曰。憬兴法师可为国师。不忘朕命。神文
即位。曲为国老。住三郎寺。忽寝疾弥月。有一尼来谒候之。以华严经中善友原
病之说为言曰。今师之疾。忧劳所致。喜笑可治。乃作十一样面貌。各作俳谐之
舞。巉岩成削。变态不可胜言。皆可脱颐。师之病不觉洒然。尼遂出门。乃入南
巷寺(寺在三郎寺南)而隐。所将杖子在帧画十一面圆通像前。一日将入王宫。从
者先备于东门之外。鞍骑甚都。靴笠斯陈。行路为之辟易。一居士(一云沙门)形
仪疏率。手杖背筐来。憩于下马台上。视筐中干鱼也。从者呵之曰。尔着缁。奚
负触物耶。僧曰。与其挟生肉于两股间。背真三市之枯鱼。有何所嫌。言讫起去。
兴方出门。闻其言。使人追之。至南山文殊寺之门外。抛筐而隐。杖在文殊像前。
枯鱼乃松皮也。使来告。兴闻之叹曰。大圣来戒我骑畜尔。终身不复骑。兴之德
馨遗味。备载释玄本所撰三郎寺碑。尝见普贤章经弥勒菩萨言。我当来世生阎浮
提。先度释迦末法弟子。唯除骑马比丘不得见佛。可不警哉。赞曰
昔贤垂范意弥多 胡乃儿孙莫切瑳
背底枯鱼犹可事 那堪他日负龙华
真身受供
长寿元年壬辰。孝昭即位。始创望德寺。将以奉福唐室。后景德王十四年。望德
寺塔战动。是年有安史之乱。罗人云。为唐室立兹寺。宜其应也。八年丁酉。设
落成会。王亲驾办供。有一比丘仪彩疏陋。局束立于庭。请曰。贫道亦望斋。王
许赴床杪。将罢。王戏调之曰。住锡何所。僧曰琵琶岩。王曰。此去莫向人言赴
国。王亲供之斋。僧笑答曰。陛下亦莫与人言供养真身释迦。言讫。涌身凌空。
向南而行。王惊愧驰上东冈。向方遥礼。使往寻之。到南山参星谷。或云。大碛
川源石上置锡钵而隐。使来复命。遂创释迦寺于琵琶岩下。创佛无寺于灭影处。
分置锡钵焉。二寺至今存。锡钵亡矣。智论第四云。昔有罽宾三藏。行阿兰若法。
至一王寺。寺设大会。守门人见其衣服粗弊。遮门不前。如是数数。以衣弊故。
每不得前。便作方便。假借好衣而来。门人见之。听前不禁。既获诣坐。得种种
好食。先以与衣。众人问言何以尔乎。答曰。我比数来。每不得入。今以衣故得
此座。得种种食。宜以与衣尔。事可同按。赞曰
燃香择佛看新绘 办供斋僧唤旧知
从此琵琶岩上月 时时云掩到潭迟
月明师兜率歌
景德王十九年庚子四月朔。二日并现。挟旬不灭。日官奏。请缘僧作散花功德。
则可禳。于是洁坛于朝元殿。驾幸青阳楼望缘僧。时有月明师行于阡陌时之南路。
王使召之。命开坛作启。明奏云。臣僧但属于国仙之徒。只解乡歌。不闲声梵。
王曰。既卜缘僧。虽用乡歌可也。明乃作兜率歌赋之。其词曰
今日此矣散花唱良巴宝白乎隐花良汝隐直等隐心音矣命叱使以恶只 弥勒座主陪
立罗良
解曰。龙楼此日散花歌桃送青云一片花殷重直心之所使远邀兜率大仙家 今俗谓
此为散花歌。误矣。宜云兜率歌。别有散花歌。文多不载。既而日怪即灭。王嘉
之。赐品茶一袭。水精念珠百八个。忽有一童子。仪形鲜洁。跪奉茶珠。从殿西
小门而出。明谓是内宫之使。王谓师之从者。及玄征而俱非。王甚异之。使人追
之。童入内院塔中而隐。茶珠在南壁画慈氏像前。知明之至德与至诚。能昭假于
至圣也如此。朝野莫不闻知。王益敬之。更赆绢一百疋。以表鸿诚。明又尝为亡
妹营齐。作乡歌祭之。忽有惊飚吹纸钱。飞举向西而没。歌曰
生死路隐 此矣有阿米次肹伊遣 吾隐去内如辞叱都 毛如云遣去内尼叱古 于
内秋察早隐风未 此矣彼矣浮良落尸叶如一等隐枝良出古 去奴隐处毛冬乎丁
阿也 弥陀刹良逢乎吾道修良待是古如
明常居四天王寺。善吹笛。尝月夜吹过门前大路。月驭为之停轮。因名其路日月
明里。师亦以是著名。师即能俊大师之门人也。罗人尚乡歌者尚矣。盖诗颂之类
欤。故往往能感动天地鬼神者非一。赞曰
风送飞钱资逝妹 笛摇明月住姮娥
莫言兜率连天远 万德花迎一曲歌
善律还生
望德寺僧善律。施钱欲成六百般若。功未周。忽被阴府所追至冥。司问曰。汝在
人间作何业。律曰。贫道暮年欲成大品经。功未就而来。司曰。汝之寿箓虽尽。
胜愿□□。宜复人间毕成宝典。乃放还。途中有一女子哭莅拜前曰。我亦南阎州
新罗人。坐父母阴取金刚寺水田一亩。被冥府追检。久受重苦。今师若还古里。
告我父母速还厥田。妾之在世。胡麻油埋于床下。并藏致密布于寝褥间。愿师取
吾油点佛灯。货其布为经幅。则黄川亦恩。庶几脱我苦恼矣。律曰。汝家何在。
曰沙梁部久远寺西南里也。律闻之方行。乃苏。时律死已十日。葬于南山东麓。
在冢中呼三日。牧童闻之来告于本寺。寺僧归发冢出之。具说前事。又访女家。
女死隔十五年。油布宛然。律依其谕作冥福。女来魂报云。赖师之恩妾已离苦得
脱矣。时人闻之莫不惊感。助成宝典。其经秩今在东都僧司藏中。每年春秋。披
转禳灾焉。赞曰
堪羡吾师仗胜缘 魂游却返旧林泉
爷娘若问儿安否 为我催还一亩田
金现感虎
新罗俗每当仲春。初八至十五日。都人士女。竞绕兴轮寺之殿塔为福会。元圣王
代。有郎君金现者。夜深独绕不息。有一处女念佛随绕。相感而目送之绕毕。引
入屏处通焉。女将还。现从之。女辞拒而强随之。行至西山之麓。入一茅店。有
老妪问女曰附率者何人。女陈其情。妪曰。虽好事不如无也。然遂事不可谏也。
且藏于密。恐汝弟兄之恶也。把郎而匿之奥。小绕有三虎咆哮而至。作人语曰。
家有腥膻之气疗饥何幸。妪与女叱曰。尔鼻之爽乎。何言之狂也。时有天唱。尔
辈嗜害物命尤多。宜诛一以征恶。三兽闻之。皆有忧色。女谓曰。三兄若能远避
而自惩。我能代受其罚。皆喜俛首妥尾而遁去。女入谓郎曰。始吾耻君子之辱临
弊族。故辞禁尔。今既无隐。敢布腹心。且贱妾之于郎君。虽曰非类。得陪一夕
之欢。义重结褵之好。三兄之恶天既厌之。一家之殃予欲当之。与其死于等闲人
之手。曷若伏于郎君刃下以报之德乎。妾以明日入市为害剧。则国人无如我何。
大王必募以重爵而捉我矣。君其无[怯*力]。追我乎城北林中。吾将待之。现曰。
人交人彝伦之道。异类而交盖非常也。既得从容。固多天幸。何可忍卖于伉俪之
死。侥幸一世之爵禄乎。女曰。郎君无有此言。今妾之寿夭盖天命也。亦吾愿也。
郎君之庆也。予族之福也。国人之喜也。一死而五利备。其可违乎。但为妾创寺。
讲真诠资胜报。则郎君之惠莫大焉。遂相泣而别。次日果有猛虎。入城中剽甚。
无敢当。元圣王闻之。申令曰。戡虎者爵二级。现诣阙奏曰。小臣能之。乃先赐
爵以激之。现持短兵入林中。虎变为娘子。熙怡而笑曰。昨夜共郎君缱绻之事。
惟君无忽。今日被爪伤者。皆涂兴轮寺酱。聆其寺之螺钵声则可治。乃取现所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