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香山县乡土志
香山县乡土志
桥梁
南门桥在南门外。登瀛桥在西关下娘妈厂。西门桥在城西,内外二所。西关桥在水关,内一外一。东关桥在城东,内外二所。桥仔头桥在城南麻洲街尾,光绪丙申重建,易名南安桥。青云桥在石岐山西北,通圆山仔村。
市镇方言谓市曰墟。
石岐墟 县前街市 西市 新墟市 大社坛市 沙园市 朔关市 万安街市 沙冈墟市 大井头市 上基市
学堂
香山中学堂东门城内。香山初等小学北门城内。颖川初等小学西门城内。隽德女学堂西门城内。
仁都属城内街十四,南门外街十四,北门外街十三,东门外街十,西门外街十五。
良都
仁厚乡良字都,故延福里香山镇。北界黄旗都,东界得能都,西界隆都,南界谷都,中包仁都,西北界榄都。
古迹
宋行宫,在沙涌。即马南宝宅。按:今马家祠是其故址。端宗自闽入广行宫三十余处,此其一也。明黄佐有诗。按:沙涌北距海,东南距山。故老相传:宋兵分屯村前冈,深沟高垒,城门备设,今尚有南山北门之目云。
宋疑陵,在县南五十里寿星塘。塘侧陵迹有五,盖马南宝所筑宋端宗疑冢也。
明处士黄泗墓,在寿星塘。侍郎黄佐之曾祖。
柏桠斜,即北丫坑。在县东北一里。南为大柏山,先农坛在其南。有明知县黄瑜祖黄温德墓。
大柏山,在县东一里。元伪千户王一据之。元末海贼相继劫掠,宣差托罗克台守其上。一名旧寨山。
戴土岭,即大岭。在县南三十五里。南有花树坑,山多刺桐,元邑令黄裳有诗。曰:闻道乡人说刺桐,未花先叶是年丰;我来到此忧民瘼,只爱青青不爱红。
第一角海,在县西南二十里。海门浅隘,南临大洋,为县门户。明初,都指挥花茂防寇于此,民呼曰:花夫人马头。
金钟山,在县西南水道三十五里。其东有烽堠。嘉庆十四年总兵许廷桂与海贼战,殁于此。
祠庙
王巡抚庙在长洲乡,祀巡抚王来任。事详兵事录。
桥梁
天王桥,在县南桥仔头村;宋端宗驻跸沙涌,道经此,得名。村旧有天王庙,今圮。清风桥在城外西南隅,路接北山村。槎桥在槎桥落村,相传村多马留荽,木有大逾合抱者二。初建县时用为县治前柱。其根,乡人析以为桥,似槎,故名。石鼓桥长二十六丈,嘉庆十年修。
学堂
香山高等小学东门城外。南区简易小学南门城外。西区简易小学西门城外。东北区简易小学北门城外。烟洲简易小学北门城外。烟洲两等小学长洲乡。第一简易小学长洲乡。公立初等小学员峰乡。教忠初等小学沙涌乡。
良都属凡村三十七。
隆都
德庆乡龙眼都,故永乐乡龙眼里上下围,在城西南三十里,今为隆都。西北界榄都,西界新会县,南界黄梁都,东界良都。
古迹
宋提举学士杨伟隼墓。在茶园织篷坑。
莲谷庵,在大庞头村左旁。有书舍数椽,有古松七株。郑太史应允读书其中,颜曰:七松书屋。
招安亭,在大涌海口。嘉庆十四年,海盗张保等乞降抚,总督百龄命知县彭昭麟筑斯亭以受降者也。详兵事录。
象角山,在县西十五里。西北临海。旧志:宋亡时,一夜号恸至晓,见小石室立于上,俗呼佛仔屋。
观音岩,在大石兜村后,城西十里。山麓峭石,高广数丈,巅平积水如池,曰:晒经台;曰:浴鸢池。石磴数十级,螺转而上,为观音岩。昔有猛虎据焉。相传,明僧元默来此,虎逊去。次日,仍返洞旁大吼。元默为虎说偈,即去不复来。故又曰:虎逊岩。
祠庙
王巡抚庙一在坑口墟,一在西河桥侧,祀王来任。孝节祠在小谿角乡,祀明刘二娘。事见县志列女传。义勇祠在西河桥亭。咸丰六年建,祀难死张绍才等。昭义祠在大涌乡。道光二十六年建,祀难死林大斌。
桥梁
西河桥在龙眼都河,为都要津。婆石桥在婆石村。宋杜氏媪建,或云桥所跨涌名蒲石,“婆”乃“蒲”之讹。
市镇
沙溪墟 南文墟
学堂
龙山高等小学豪兔乡。端本两等小学山谿角乡。杨氏家族初等小学申明亭乡。明新初等小学下泽乡沙溪堡。明德初等小学龙头环村。觉群初等小学安堂乡。善善两等小学南文乡,现停办。岚阳初等小学大岚乡。振英初等小学南村乡。时新初等小学叠石乡。初等小学象角乡。初等小学青姜乡,现停办。
隆都属凡村五十八。
得能都
永乐得能都,故延福里得能字围,在城东十里。西北界良都,东界四字都、大字都,西界良都,南界谷字都。
古迹
八帘障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山界得能都、四大都之中。山开八面,中有士洞,深莫测,俗名黄巢藏。相传,唐末乡人避黄巢乱于此。
茄头角山,在县东二十四里。张家边之东。山上一阁,祀三仙娘。阁下乱石礌硌,中一石略平,蹠迹深显,今仍存。
宋陈天觉墓,在库涌村后山。
桥梁
东桥在濠头,旧有榕根跨峰成桥,后易以石。普济桥在宫花村。
学堂
五峰两等小学濠头乡。第一初等小学同上。
得能都属凡村四十四。
四字都
长乐乡四字都,故延福里四字围。在城东三十里。北界都,东北界东莞县,西界得能都,南界大字都。
古迹
宋孝子阮与子宅,在赤坎村。
明李孙宸墓,在县东三十八里黎村。钦差行人谕葬。
烟筒山,一名烟管山。上有烟塾旧址,故名。在县东三十五里。东南一小峰有石泉,俗呼为卢亭井。山北临海,巅平坦,屋地数间,犹存耆旧云。国初时设以守望者。
小隐山,在城东三十里。原滨海有小隐汛,后因沙淤成小隐村。
祠庙
义勇祠在藜村下伽涌炮台下,祀彭仲伦等七人。详兵事录。
坊表
孝义坊,为宋阮与子建。在赤坎村与子宅前。
桥梁
九度桥在茶园村东。五度桥在九度桥东,四、大两都水出涌口门经此。
市镇
榄边墟
学堂
云衢高等小学大岭头。
四字都属凡村十八。
香山乡土志十一
山脉
本境以五桂山为镇山。其支系绵亘黄梁、谷字、恭常、四大、得能、仁良诸都中,本发脉于新会县之百峰山。历古兜山东北,越厓门,东折虎跳门,西新会,东香山,以海中虎矢石为界。为黄梁都诸山。北行越海为大托山,渡黄麖门为小托山。经螺洲山上磨刀门,再渡海为丫髻山。属谷都,由丫髻山北行为烟墩山,又东为五桂山。五桂山分南、东、西北三支。南支为恭常都诸山,直入蚝镜澳,西越海至三灶山属黄梁都。止。东支为四、大二都山。由震竹山又分二支:一东北行逾海为回头雁山属谷都。止,一东行至大流角山属大都。止。西北支由马屯属良都。至虎迳,分支为双合山诸山。东北为得能都诸山,又西至县治仁山属仁都。止。其余隆都山脉来自新会县圭峰。最著者卓旗山。榄都山脉来自顺德马宁村。最著者榄碇冈,其右飞驼山,则来自海洲。黄旗都山脉尤繁杂。分三支:北支为小黄圃诸山,自顺德拖青岭来;西支为大黄圃诸山,自顺德容奇村来;东支为黄角诸山,从番禺沙湾来;惟古镇、曹步、海洲诸山,则皆来自新会村石嘴,越鲟鳇沥而来。又东越海为大榄村之飞驼山。
鹤兜山,在县西南一百二十五里。黄梁都盘纡三十余里,其东麓西坑水焉,流东向入马鲚门海。
黄杨山,在县西南七十里黄梁都。与鹤兜山连。延袤五十里,高六百余丈。西麓曰西坑,斗门涌水焉,流北向西折入海。
三门山,在海中,属黄梁都。距县西南八十五里。三山齐断如门,今皆成田,仅留小河。前半里曰竹洲山,为达邑城要津。
大托山,在黄梁都土城东北三十里。距县城南九十里。四际皆海,周遭二十余里,连冈盈畴,枕水通阡,村落环居,上有碉台,弁兵守焉。出为马齿门即马鲚门。
荷包山,又名牛角山。在黄梁都土城南七十里。与大芒山列峙汪洋中,高数十丈,广十余里。中有南、北二环,商贩渔船住泊日众。西属新宁海界,南则重溟。
丫髻山,在县西八十五里。锐出群峰之上,顶峙乔石三,远望止见其二,如丫髻然。
棱角山,在城东南八十里。南面海,四峰峻峭,下有龙井悬瀑,高七十丈,广百丈。峰四为邑治第二案山。
五桂山,在县东南五十五里。岩壑瀑布,与罗浮诸胜相埒。高八十丈,周二百里。上有五峰,左有大、小花园,北为青山、凤山、乌岩山。内有田百余亩。四望皆重洋,俯视一邑如片叶泛巨海中。香山得名以此。山之北宫花溪源焉,流皆东北向,至小隐港分支,一北向流,一东北向流。山之东南石门溪源焉,流东南向。
沙桥,在谷都东三十里。过迳山岭,甚峻,曰退田岭。在城南六十里,高百余丈,中通一迳,上为平迳顶。石鼓,十三里。在县南五十里为南北往来孔道,良都、谷都分界处。岭南每深山穷谷中通一路即谓之迳。
飞云顶,桀起于五桂之东南,为恭常都主山。东五里为潭井,东北七里为锦石,十里为北山,南九里为西山。
凤凰山,在城东南一百里恭常都。高七十丈,广十四里。东界南坑,北接官塘冈,西为金竹园、白蜮石、古壑诸峰,南赴海。涧水分左右中三支,左支东流入南海,右支南流入坦洲海,中支东流入东海。
鹅峰,在县东南九十里恭常都。南为马山、凤鹤山,东为东山、鸡公山,外为大海。居民采捕常在鸡公山下。
大角山,一名角头山。在县东南八十二里恭常都。由南山经风山凹二十里至海涯,横堵众流,及入海,西折而东迅流金星门外,渡海即淇澳山。
鹅槽山,在恭常都灶贝村西七里。下为秋风角,与将军、龙井山隔海相对,距濠境澳十五里,为入澳津口之一。上有碉台遗址。
鹦管山,在凤凰山西南。峙立海中,高五百余丈,周回三十余里。山之东腰辟一洞,名曰:锡坑。田数十亩,村民耕牧其间。麓之西北名大湾底,环海深入,田数十顷,渔舟耕舍聚处如村市。南俯芒洲,北眺鹅槽,从海中望之,山形如荷盖浮于水面。
淇澳山,即旗纛澳山。在城东九十八里水道七十里。海中。属恭常都。高四百七十三尺。西北曰:夹洲,在海中。东北曰:鹿耳滩。西南曰:蒲湾,渔庄杂处。北曰:蟹岛,海中小洲也。近有拟辟商埠者。
望门山,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恭常都。起自北岭,延袤二十里至海门,突起群岫,隔九星大洋,内包乡都,外泊舟舰,渔樵纷集。
濠镜澳山,濠旧作蚝。突出海中,距县城一百四十里。澳者泊口也。其曰澳门,则以南在十字门,故合称澳门。或曰:澳有南台、北台两山相对相门云。澳为一迳达前山,故前山为拊背扼吭地。前山、澳山对峙于海,南北一沙堤亘其间,径十里,尽处有山拔起,曰:莲花山。北麓有马蛟石。稍南为望厦村。过村折而西南,一山形缭而曲,东亘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泊船,或曰南环。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是称澳焉。
企人石,在澳门西十五里,城东南七十七里。又二十里为挂碇山,三十里为灯笼洲,七十里为马鬃洲、白春环、大吉山。山之东中水曰内十字门,小吉山之西北中水曰乾门。澳山山之东南西对横琴水中曰外十字门。申志:外十字门,其民皆岛夷也,今迁。内十字门有四山曰蚝田、距澳六里。曰大小马骝、距澳十里。曰上滘、曰芒洲。距澳十里。外十字门有四山,曰舵尾、曰鸡头、距澳十五里。曰横琴、距澳十三里。曰九澳。距澳二十五里。又乾门之南曰过路环、即盐灶湾,今客民私采石处。曰凼仔,距澳十二里。皆与十字门近。
老万山,城东南二百二十里大海中。高一千四百六十八尺,林深菁密,最为险隘。
震竹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四字都,为五桂东南诸山杰出者。北为鹧鸪山。
四岩山,本名赐岩山,以陈赐隐此故名。俗呼白米山,在县东四十五里。东麓石盘溪水出焉,流东向。
东洲山,亦曰东洲门。在县东五十五里,海道六十五里。南距麻子村五里,属四字都。其山突入海中,中划然而开,上引江流之黄淤,下汇沧海之咸潮,湍涡漩,其势紧迅。门东名纱帽山,其东北名回头雁山,亦名台头山。其外名横洲山,与东洲山夹出而东是为横门,较东洲门略小,而湾曲如环,水略平浅,可泊舟矣。回头雁山之麓水甚浅,渡辄胶舟。东北为蚁洲山。全体皆石。又北为马鞍洲。西北十里为三洲。二洲旧皆在海中,今潬田相接,二洲只隔一港。又上为大洲,东北八十里为虎门。东南一百里为南头寨。东四十里为龙穴洲。
塔山,在县东五十里大字都当涌口门中,上建塔,鱼梁横亘一里许,其中堰水为闸,空承之以罟、以捕鱼。凡九处。潮汐出入势甚漂疾,梁以内则山水萦环,梁以外则波涛澎湃。东北为岐头山,东南为大流角山,皆当涌口门。两岸尽处,东临大海。海中诸山,近麻子外沙者为竹洲。其下有泗东山最傍岸,与崖口、泗门冈对,潮退可涉。
长江山。又名宫花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得能都西。连双合山,上为蟾蜍岭,南接乌岩山,众水出焉,北合神涌入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