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香山县乡土志
香山县乡土志
仁都邑城萧族,至粤始祖世范,宋嘉祐贡士,任南雄推官,流寓广州,有子曰苑。应绍圣拔萃科,拣选香山镇,遂家于麻洲街。现三十传,丁口六百余。
仁都邑城毛族,始迁祖金,原籍浙江余姚县。洪武初随常遇春分守耒阳,后从军入粤,以征贺县功授香山百户,因家焉。现二十一传,聚族邑城,支分东乡濠头、西乡田头、寮后等处,丁口约七百余。别派如谷都神前、马边埔两乡,合千人;城东柏桠亦有数十。应龙、国斌父子先后从戎阵殁,以难荫其后人,至乡贤诸暨令可珍,子安仁令、天翀皆守御所百户。裔两族俱以忠义显,天翀台湾之役为尤著焉。
淇澳锺族,从征台湾,功授左都督,固原协镇,宝家也。其先由南雄珠玑徙邑之良都,再迁淇澳。丁口现约千余。别派如榄都锺家巷、谷都西山、邑城西市俱至自新会,丁口合数百人。
四字都濠涌严族,始迁祖汉臣,宋末由南雄珠玑播迁至邑之东郊,定居濠涌。现二十六传,丁口共一千三百余,
四字都南塘简族,始迁祖古峰,亦由珠玑徙居南便塘。现二十六传,族丁五百余人。
四字都陈族,凡三乡,曰莆山、曰茶园东、茶园西。其始祖宗公,于宋末由南雄珠玑徙邑城。至元顺帝间,裔孙志和迁莆山,玄保迁茶园,现二十一传,丁口共二千余,其留居邑城及小隐亦数百人。别派如石岐、嵩县令、书布衣斗文家,氏族最古。麻洲、沙冈、柏桠、员峰亦分数派,得都张家边、窈窕族至自新会石头乡,析居外界涌等处,丁约千余。隆都新露亦至自新会。小黄圃族阀尤盛,近由蓢尾、上巷、白庙分支,丁口合二千有奇云。
隆都亨里乡汤族,始迁祖佛保,至自新会河村,于明景泰间徙居邑西之亨里。现传十九代,丁口共三百余。
四都神涌乡周族,相传始祖疆,唐秘书郎外迁郡守,由陕宦粤,留居莞邑杏花村,即今城东良朋里也;建城后分居神涌等处。明洪武甲子,御史尚文始领解额第进士,任龙岩丞。其孙慈坚居城南,与郑子纲、容悌与、杨余荫称麻洲四贤。现神涌一派已四十二传,丁口约七百余。城东南关塘埔、齐东等处合数百人。
吾邑氏族,南宋以前多无可考,即族望如陈梁二姓,按其谱牒或隶东莞,或属南番,先代仍未及详,亦氏族中一大憾事也。周姓徙自长安,距李唐至今千年,旧族莲峰之下曰杏花村,古迹相传,可补志乘之缺。
隆都龙头环周族,其祖子高,于元末由东莞黄塘从戎,隶东莞伯何真麾下;明太祖定鼎南京,散军屯田,子高充屯长,移驻小榄高沙,嗣遭海贼扰乱,迁居龙头环。现计十九传,丁口约一千有奇。
榄都小榄梁族,厥祖宏益,由南雄珠玑巷迁古冈州,又迁小榄。分二族,一松隐祖族现十余世,人口约六百有奇;一毓灵祖族现十七世,人口约五百有奇。
榄都小榄张族,始迁祖曰梦兰、曰岱峰,由番禺石井迁小榄,同隶卫所军籍。现传十八世,人口八百余。其余或由新会迁居,或由海洲迁居,支派不一,共计约一千五百余人。
恭都北山乡杨族,始祖泗儒,宋嘉熙元年丁酉,自南雄珠玑巷迁来。分两支,现传二十四代,丁口一千七百余。一为素略户,一为先义户,同聚处乡中。
恭都南屏容族,始祖六二,宋嘉定间自新会迁来。六二生光祖,光祖生八子,遂分八房。由光祖至今传二十三代,丁口共二千二百余。
恭都南屏林族,始祖胜和,明洪武十九年自黄梁都乾雾村迁来。现传十九代,丁口八百五十余。
恭都南屏张族,始祖万八,宋咸淳十年自南雄保昌县珠玑巷沙水乡迁来。分二支。现传二十四代,丁口一千二百二十余。
恭都南屏郑族,始祖辉山,乾隆初由古鹤乡迁南屏,分三支。现传六代,丁口百余。
恭都南屏张族,始祖清怀,明嘉靖时由石岐迁平岚,再移南屏。现传十五代,丁口三百余。
谨按:县治前有十二所公祠,考明洪武初定卫所之制,香山置守御千户所、百户所,其官多世袭,军士亦父子相继。祠盖是时千户、百户等子孙流寓本境。联各姓建此,以奉其先者也。有盛氏亦居其一云,余俟考。又县志职官表,千户有陈、钱、刘、王、何、李、林、田等姓,百户有周、桑、王、穆、马、李、蔡、张、毛、尚等姓。
又:榄都如梁、谭、周、张等姓亦明初卫所屯田官军流寓者,故称军籍云。
香山乡土志八
宗教
香山未立县以前,延福里人梁杞已以好学通经著声。宋仁宗世,自设县、立学校,士习翕然称盛,与他州相颉顽。逮明而黄双槐、粤、洲、泰泉三先生出,学风所被,俗鲜歧趋,有海滨邹鲁称。佛、道二教当盛于宋乾道中,县令范文林崇建寺观,时刘中行且有舍宅为寺之事。其后庵寺踵建,惟信徒居少数,于社会无甚影响。若基督教,则自万历九年意大里亚人利窦至澳门后,遂渐沾染中土,然邑境虽逼近澳门,通邑实无进教之人。乾隆时,彼族建唐人寺,其赴澳礼拜者间有外省人,以顺德紫坭人为多。据田志稿载县令张汝霖奏记。旋奉文封禁,故自有明三百年来,内地人民向无开堂传教者。咸、同以降,彼人援内地传教约章,各县均次第设立,而县城教堂前十余年始有之耳,其余各乡或有或无。兹据调查所及者著之,不详者阙焉。
榄都光绪二十二三年间,始有人来传天主教,今信徒约二百余人。耶苏教人甚少。
谷都墟仔乡、平岚乡各有教堂一所,信徒人数未详。
隆都现无教堂。
现调查得全邑耶苏教人约二千四百余名;天主教人最少,除榄都外,不过十数人而已。
香山乡土志九
实业
全邑士类制科未废以前,有司岁试,隶诸生籍者约四百余人。童试约二千余人,近年以入学堂肄业者计算,据光绪戊申年统计,全邑学堂只六十余所,学生约二千余人,其余私塾学徒亦称是云。
全邑农民约占泰半。东南一带沙田上腴,种稻者夥,西北一带则蚕业为盛。榄乡民数约十万,而业农者几三万人,余可类推。东南濒海诸乡,如恭常都属民亦有业渔者,然不及农业之盛也。
工业之素有名者,如东乡牛起湾、濠头、陵冈、窈窕诸村之夏布,南蓢乡之棉布,库充乡之铁犁前十年,谷都大布村亦有专铸此者,运售美属檀香山各埠作垦具,颇获利;后美禁华,工业遂不振焉。颇多输出。他若邑城之习艺所、小榄之工艺学堂、谷都大布村之机器织布厂、石岐上基之机器造米厂,尚占工业之一部分。此外,制铜灯、竹合者,邑城有数十家,销场亦狭。榄都竹合以登云桥下一肆为精,近此肆仅得一人能之,恐以后将无传人矣。其余旧有之业,如攻金、攻木、埏埴泥作,则仅资糊口而已。
商人则东南诸乡人多侨外营业,如谷都、恭都各乡,民以往南美洲者占多数。内地如石岐,商务本盛,近亦凋落逊前。澳门洋界以商务著名,近亦凋落,只赌场娼院占多数耳。虽设立商会,成效罕睹。惟香洲开埠,发达可期。小榄茧丝销场尚旺,差强人意耳。近得宣统元年本县申报户口职业分别统计表,录之于左。
官 绅
士
农
工
商
兵勇
书吏
差役
杂业
无业
乞丐
合计
文七品、武五品以上
生员以上
八二
六三○
二二七
约二十余万
约五万余
二八三○
九三二
九四
五○
无
二百余
五六
三七○五七○
按:此表全邑士类仅得二百二十七人,系据儒学查覆者其入学堂肄业诸生尚未列入,似宜入本门第一条调查人数,参观方见赅备。
香山乡土志十
地理 仁都 良都 隆都 得能都 四字都
大字都 谷字都 恭常都附场都 大榄都
黄旗都附圃都 黄梁都
地理
本县,在广东省广州府城东南二百二十里。
本县广一百有三里,纵一百一十四里。东至新安县海界六十八里,西至新会县界三十五里,南至马角海岸五十三里,北至番禺县界六十一里,东南至新安县海界一百一十里,西南至新会县界三十三里,东北至东莞县界五十四里,西北至顺德县界四十七里。按:以上俱据张制军人骏《广东舆地全图》改辑。
本县分为十乡,十四都。附城仁厚乡为仁、良二都。仁都二图,良都六图。西南德庆乡为隆都。六图。东长乐乡为四字都,二图。永宁乡为大字都。二图。东北为永乐乡,为得能都。六图。东南丰乐乡为谷字都,三图。长安乡为恭常都、二图。场都。三图。西北宁安乡为大榄都,四图。古海乡为黄旗都、四图。圃都。一图。西南潮居乡为黄梁都。二图。外有所都,一图。附仁良二都。按《祝志》云:所都图一,据档册新增,未详附何都。而《田志》稿则云:疑附仁良二都,今姑从之。而场都则嘉庆、道光间所增,仍附恭常都。圃都则乾隆十一年所增,仍附黄旗都者也。
仁都
仁厚乡,故延福里香山镇。宋既建县,改良字围。自明洪武十四年编籍立仁厚坊,城中居民及县四城门外俱属之,四周均界良都。
古迹
元旧县土城,在城南。洪武二十六年开展城池,建守御所,千户改筑,故地遂为军营。
医学,在县治西。永乐元年,本学训术程胜禄创建,今废。又有阴阳学在县治东,永乐二年建,久废。
宋杨伟隼宅,在城南水关头。伟隼为广南提举学事,卜居于此。内有松竹园,为前明杨余荫读书处,今为杨秀峰祠。
刘中行宅,在县东南五十步无量寺故址。宋乾道中,掘地得铁佛,遂舍宅为寺。洪武中,寺徙寿山下。
友琴堂,在县前。明黄瑜故居,今在寿山里内郑崇本堂内。
敦睦堂,在城南。明杨余荫建,黄佐题额。
丽泽亭,在麻洲街。邑人为杨绍孙建,正统间圮。杨余荫于故址建继美亭,岁久废为列肆。光绪二年,杨氏子孙毁肆重建,复丽泽旧名。
演武亭,旧在沙冈。明初隶香山所,操练屯军,岁久亭圮,建关帝庙。
小鲁亭,在莲峰麓。明嘉靖时,大学士张孚敬厘正祀典,命易学宫先师像为木主,邑人不敢毁像,建亭安之今废。像迁学宫燕居亭。
涵一亭,宝书楼,明黄佐建,俱在北城外韭菜园。黄文裕公书院,今圮。
仁山,在城内。其阳为县治,为上有书院,即仁山书院,明嘉靖二十四年,知县邓迁建,黄佐有记。其阴为仕学台,其左曰丰乐园,上有陈文龙墓。文龙,天觉之父。清明日其子姓由东仓入祭扫。今院及园久废,惟仕学亭在墓前数武,亭即台址。嘉庆十一年,知县彭照麟重建。山多鹤巢。其东北曰:庆寿山,城跨其上。东南曰:丰山,昔仅培塿,近民居,已平。西曰:武山,城垣跨之为战台,有西山寺。明邑人毛可珍读书处,延僧居之,山门颜曰:第一峰。有红棉六,数百年物,岁久枯,邑人别植新者。四山外尚有盈山、在丰山之东,东为仁寿街。福山、在仁山东南,其南为长泰街,西为英武街。凤山,在福山东南,西至四方井,东至城垣。已平于筑城时。明洪武初。以其环拱县治,名为七星峰。
月山,一名笔架山。在城南麻洲街尾。有迎阳石,乱石中此石特出,高约十丈余,大四五丈许,上平可坐十余人,壁峙路旁。明成化间,巡海都督张通题字画盈尺,遒劲古媚林木阴森,佳境也。石旧名挂榜,自张易以今名。康熙元年六月,飓风折石旁古榕,石因仆地,阳字入地五尺许。题名已埋土中,不可见。北数十步有狮头石。高可二丈,以形似名。南为金鱼石,大尺许。在火神庙前。相传,庙前旧是大洋,石浮海面,潮不能没,今皆成田,与地平矣。
东林山,俗名雷坛山。在县南半里。高五十丈,广百余丈。西为莱菁街,山川坛、养济院皆在其上。邑人黄经构小海斋,读书其下,易名东林。与西北半里之西林山相对。
石岐山,亦名阜峰,俗称烟塾山。在县西半里。高十丈,广五十丈。古有烽堠,今废。明万历间建七层花塔于其上。隐泉寺、众香亭在其麓,与莲峰相对,直抵于海。
莲峰山,在县东北一里,即旧寨。以元季徙治于此得名。其阳为学宫。
祠庙
学宫,在城东莲峰之阳。宋绍兴二十六年建,淳祐四年徙建城内西南隅。元泰定间徙复莲峰旧址。明嘉靖七年迁建于城内丰山下。万历三十三年又迁复莲峰旧址。戟门外左为名宦祠,祀三十三人,详耆旧录附。右为乡贤祠、祀二十九人,详耆旧录附。忠义孝弟祠、节孝祠俱在义路门内西。
姚少保祠,即姚爷庵。在城隅东水关上。康熙间,邑令姚启圣妾赵氏出家为尼创建,有启圣画象犹存。
彰义祠,在城内中学堂左。乾隆间邑令暴煜建。祀宋刘汝贤妻罗氏。罗氏尝捐田筑县南之竹迳陂,灌田数百顷,今称其陂曰:罗婆陂。
诸葛武侯庙,在南门外。庙藏汉骆越铜鼓。鼓式详《祝志?金石门》。
坊表按县中坊表多圮,此不过据县志存其名耳。
忠孝节义名邦坊,明邑令周维持建于石岐接官亭正坝头。分列宋、明忠臣、孝子、节妇、义士姓氏。嘉庆十六年重修。进士坊,在县左,为明进士黄钥立。擢秀坊,在县左,为明举人黄瑜立。解元进士坊,在县右;宫詹学士坊,在武镇坊,俱为明礼部侍郎黄佐立。大京兆坊,在迎恩街;两都京兆坊,在石岐接官亭后,俱为明府尹袁三接立。六朝元寿坊,在达德街,为明大宾儒官百岁黄化立。岐海流芳坊,在石岐津头,邑人为明知县邓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