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陕西通志
陕西通志
清谷水【一名清河一名五丈河】在县北五十里自高陵界来东流合石川河入渭【县册】清水东南入万年县谓之五丈渠又迳藕原东东南流注于渭【水经注】即冶谷水下流也自三原高陵界来入白渠至县界合渭水【长安志】清河在县北自三原界随荆山东下至黑防桥折而南至栎阳镇一名五丈河复折而东至相桥入石川河【县志】
泠水【一名百丈水一名零水】在县东四十里接渭南界【县图】泠水南出胏浮山北防三川统归三壑歴隂槃新丰两原之间北流注于渭【水经注】泠水别名百丈水【寰宇记】泠水一作零水【长安志】源出渭南县南山北西北流迳新丰原之右又北迳零口镇入于渭【县志】
温汤 在县东南骊山下【县图 详见古迹】
煮盐泽 在县北三十五里【县册】栎阳县有煮盐泽【唐书地理志】在栎阳县南十五里泽多咸卤苻秦时于此煮盐【元和志】今走马村水多咸或即其地【县志】
鸣犊泉 在县西北十五里今西泉已涸惟东泉有水【县册】泉在县西北独村有二泉东西相隔俗云东泉一犊没泉底牛母悲鸣其犊自西泉出故名【雍胜畧】县西北十里有响泉厓下有声如笙簧【县志】
八角井 在县西十五里窰村【县志】
灥澄泉【灥从縁切雨而泉出也一作淼】在县西南五里【长安志】
石墖泉 在县东南十五里【县志】
平泉 在县东五十里【县志】
喝吽井【喝吽一作蝎蚌疑字误】在县东北上七里官道侧井傍有环道萦绕及于水次【长安志】
阿姑泉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县志】
饮马泉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今堙【县册】
高陵县
奉政原【政一作正又名降驾原】在县南十里周汉隋唐王侯将相多葬于此【府志】东西长三十里南北濶三里【长安志】原自泾阳来过县境尽于临潼长几百里高者四五丈泾渭之不能北徙者此原障之也一名降驾原相传汉文帝自代来次高陵毘沙镇四日或云原上有崇皇寺唐明皇两幸之故名【县志】
鹿苑原【亦名奉政原一名鹿台】在县西南三十里东西长十五里南北濶一里【长安志】原上有鹿台祠嵗旱百姓祈祷辄应号为鹿台将军【寰宇记】原自咸阳县来当泾渭二水之间亦名奉政原阳陵之所在也【县志 阳陵故城在县西南】
渭水 在县南十里自咸阳县流入与咸宁县接界又东入临潼界【县册】渭水又东防于泾【书经禹贡】渭水东迳霸县北与高陵分水又迳平阿侯王谭墓北左则泾水注之又东迳鄣县【水经注 霸县今属咸宁鄣县今属临潼】渭水来自咸阳又流入栎阳界【长安志 栎阳今属临潼】渭水在县南每遇泛涨弥漫十余里然皆南徙其北岸即数年一圯不过一二丈故曰高陵【县志 详见图考】
泾水 在县西南二十里【县图】泾水自泾阳入县境至上马渡入渭【县志】自入境东行十里至船张村入渭【县册详见图考】
清水 在县东北自三原县流入又东南入临潼界【县册】清水东南入高陵县迳黄白城西又南絶白渠又屈而东流谓之曲梁水又东南迳高陵县故城北又东南絶白渠枝渎而东南入万年县【水经注 万年县今属临潼】
莲池 在县治东偏元至元中县令王珪引昌连渠水入城注之今废【县志】
渭北沟 在县南奉政原上【县志】
御井【一名八角井】在县西十里唐高祖时龙跃宫中井也今龙泉寺八角井是【贾志】
饮马泉 在县西十五里相传汉文帝饮马于此今堙【县志】
鄠县
终南山 在县南东接长安西接盩厔界【县图】鄠县有终南山【隋书地理志】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元和志】终南山在县境随地异名逺者三十里近者二十里皆终南也【县志详见图考】
涝峪 在县西南二十里接盩厔界【县图】宣帝时鄠县有劳谷五牀山祠【汉书郊祀志】涝水出南山涝谷【水经注】去涝峪二里有支锅潭潭南有卧龙石桃花沟磨石沟瓦统沟十八盘银洞沟朝阳洞沿峪两岸则西盩东鄠分界也张士竒曰峪内苦竹沟八里坪犁辕坪土田并肥美【县志 按峪音欲尔雅释水注谿曰峪或从山则是峪与谷通故秦地于谷多谓之峪凡谷峪字并从原本非互异也后皆仿此】
栗峪 在县西南二十里其相近有马峪【县图】栗峪内有马连岔车辕坡石墙沟东夹沟西夹沟山口至黒龙大王岭约三十里【县志】
皂峪 在县西南二十里其相近有直峪【县图】皂峪内有东平沟西平沟子房洞兵沟铁楼沟黄土坡又石门有仙人迹将军石山口至上银洞三十里【县志】
牛首山 在县西南【县图】牛首之山涝水出焉【山海经】今长安西南有牛首山【郭璞注】绕黄山而欵牛首【西京赋】甘泉宫有牛首山【三辅黄图】牛首山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南接终南在上林苑中涝水所自出【元和志】南有万仞层山而有小洞在其下宛若牛伏左右两泉相传为牛乳首东镇清流尾西蟠胡岭又东为牛心岭樊家山岭上有晋王池又华阳峪在牛首山西其最高者曰将军山【县志】
白云山 在县南二十里【县册】山与县治对其下有白云观老子泉其相近为檀峪又有五里坡李靖泉【县志】
曲峪 在县南二十里曲峪之内有莲花山石灰洞蒿平潭石青洞班鸠岭上至一碗泉岭又相近有黄栢峪内有土地岭又有乌桑峪内有长仙洞观音淬赤干岭【县志】
圭峯 在白云山东与重云寺相对其形如圭又有小圭峯其相近为太平峪有长啸洞【县志】自高冠谷入太平谷山水益竒絶石道甚险入长啸洞过虎溪西南下至重云阁访凤池观云顶凌霄罗汉三峯登东岭望大顶积雪复东北来云际遂宿大定寺晨登上方北望大顶重峦无际下山縁东涧复憩于重隂下院出阁游太平宫故基而归【宋程颐鄠山诗序】
丫髻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山分岐似髻故名其相近有防壁崖【县志】
鸡头山【一名小武当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长安志】秦苻生弃长安欲西上陇山士卒散尽遂入鸡头山【十六国春秋】形似鸡头故名俗呼为小武当山【雍胜畧】在太平峪西【县册】
高冠峪 在县东南三十里峪内有高冠潭老军渴仓头岔【县志】高冠峪在紫阁东【城南记】
万花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册】在太平峪中又有药王洞黄崖洞草坪其外即隋太平宫唐避暑宫遗址【县志】
紫阁峯 白阁峯 黄阁峯 俱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图】紫阁峯隂入渼陂【唐杜甫诗】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岑参诗】紫阁峯有瀑布景特竒絶【王九思终南山记】紫阁峯在县东南旭日射之烂然而紫其形上耸若楼阁然白阁隂森积雪弗融【雍胜畧】三峯相距不甚逺又大顶峯凌霄峯罗汉峯俱在三阁东明道先生尝游此【贾志】内有羊圏崖鱼盘岭又子房山在紫阁峯北有黄石洞相传为张良辟谷处【县志】
神水峪 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册】峪内有睡佛洞【县志】云际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有大定寺【长安志】夜半月归云际寺【杜甫诗】山东接长安界【县图】
渭水 在县北三十里自盩厔县流入又东入长安界【县图】渭水自合漏水又东合甘水又东丰水南来注之【水经注】渭河自兴平界流来至县之元村东北十五里入咸阳境【县册 详见图考】
耿谷水 在县西接盩厔界【县图】耿谷水在县西南三十里甘谷水在县西南二十二里皆北流入兴平界入渭水【长安志】马融云甘有扈南郊地也又水名今在鄠县西【书孔传】甘水出鄠县南甘谷书曰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即此地也至甘河镇合于渭【雍大记】
涝水【涝一作潦】在县西二里又流入咸阳界【县志】牛首之山涝水出焉西流注于潏水【山海经】上林苑有潦潏【子虚赋】潦水即涝水也【李善注】潦音牢出鄠县西南山潦谷【顔师古注】涝水出南山涝谷北迳汉宜春观又东北迳鄠县故城西际城北出合渼陂水又北流入于渭【水经注】鄠县有涝水【隋书地理志】涝水出扶风鄠县北入渭【许氏説文】涝水至县北之元村入渭【长安志】涝水合渼陂水流至长安县界入潏水【贾志 按今涝水入渭不合潏水贾志殆袭山海经之说而未之考耳】
渼陂水【一名五味陂】在县西五里【元和志】渼陂水出宜春观北东北流注涝水【水经注】鄠县有渼陂【唐书地理志】本五味陂陂鱼甚美因误名之【十道志】渼陂在鄠县周十四里北流入涝水【説文】渼陂出终南山诸谷合胡公泉为陂唐寳厯二年勅渼陂令尚食使收管不得杂人采捕其水任百姓溉灌勿令废碾硙之用文宗初诏并还府县【长安志】山谷之水并胡公白沙诸泉合而北注渼陂受之自陂头南至曲抱村可数里许高岸环隄一荡漾层峦叠嶂影落数百顷波涛半陂以南纯浸山此实际语也【刘士龙渼陂记】陂在县西又有锦绣沟即渼陂之上游自牛台北而下至渼陂二里许元季以陂鱼可治痔漏游兵决陂取之陂遂废其地皆为水田明末知县张宗孟重加障筑其胡公泉在县西南十里丈八村泉上有陈胡公庙又刘士龙云白沙泉色如银而加湛味如饴而加冽在割耳庄【县志】
吕公河【一名白公河】在县东【县图】檀谷水出终南山檀谷即长乐渠上源【寰宇记】栗峪口水源出清凉山与皁峪口水俱入于涝明万厯中知县吕仲信引潭谷皁谷及阿福泉诸水经县东闗北折而西入涝水人谓之吕公河知县白应辉复加疏濬又凿栗谷直谷诸水为新河引流入吕公河人亦谓之白公河后渐堙废明末知县张宗孟复濬深广引涝水自白云山迳天和村罗什寺至南闗外入新河及城壕民享其利后仍淤塞康熙间知县康如琏重濬治之又县北有三里河自南涝店迤南引涝河水迳涝店镇至龙台坊入渭河【县志】
扈阳谷水【扈阳一作化羊即泥渠水一名扈水又名马腹陂】在县东二十里北流入咸阳界【县图】扈水上承扈阳池【古水经注】一名扈水今名马腹陂【十道志】鄠南化羊谷有水出焉或本名扈阳讹为化羊也其水流至咸阳县为泥渠之上源【县志】
丰水【丰一作酆一作澧】在县东三十里流迳长安入咸阳界【县图】沣水攸同【书经禹贡】漆沮入渭沣水所同同之于渭【孔传】丰水东注维禹之绩【诗经大雅】尧时洪水丰水亦汜滥为害禹治之使入渭东注河【毛笺】丰水深十仭而不受尘垢金铁在中形见于外【老子】沣水出鄠县东南北过上林苑入渭【汉书地理志】沣水出鄠县南山丰谷【汉书音义】丰水自县东南终南山发源北流迳县东二十八里又北流入渭【元和志】丰水一作酆又作沣出长安县西南五十五里终南山丰谷源濶十五步其下濶六十步水深三尺【长安志】自紫阁而下迳秦渡镇北入渭【县册】
太平谷水【即清渠水一名林谷水】高冠谷水【冠一作观】俱在县东南三十里太平谷水濶七步深二尺高冠谷水濶三步深一尺其底并碎沙石北流入长安县界合丰水【长安志】太平谷水一名林谷水源出终南山即清水渠之上流【寰宇记】太平谷中有凤池即水之源也高观谷水源出高观谷谷有石穴石潭潭最灵旱祷辄应【县志】
满池泺【即滈水】在县东北二十八里周三里【长安志】即滈水上源东北流入长安县冯席村【县志】
八部泽 在县东南十八里【长安志】在县东南五里周回五十里【元和志】
龙台泽【一名观水】在县东北三十里周回二十五里泽中有马祖坛【元和志】龙台泽一名观水在丰水西北【寰宇记】
冷泉 在县东南双荘【县志】
没猪泉 在县东南二十里孙谷村【县志】在县东南俗传有野猪没而为泉图经曰按说文猪亦潴也水所停曰潴禹贡雍州有猪野今鄠实终南之隈没汩没也葢泉泽即水所停耳俗神之非也【长安志】
丹阳井 在县东三十里相传为元真人马丹阳取水炼药处【贾志】
【附考】阿姑泉水甚甘冽有阿姑庙【县志 按此泉无考疑即入涝水之阿福泉】
蓝田县
终南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与咸宁接界【县志 详见图考】秦岭 在县东南接商州界【明一统志】蓝田县有秦岭【通典】即南山别出之岭凡入商洛者必越岭而后达东出即蓝田闗也今岭上有昌黎公祠【县志】
横岭 在县北三十五里自临潼之骊山东入县界横接华州界【长安志】岭下有水名横河【县志】
阿福原 在县北四十里世传为太白神祖居今有太白祠又相近有下驾原秦昭王冡在焉一云以当时葬时执绋者名也【县志】
白鹿原 在县西二里许袤广百五十里半入咸宁境【雍胜畧】霸水合浐水歴白鹿原原东即霸川之西故芷阳矣是谓之霸上【水经注 芷阳县今属咸宁】蓝田县有白鹿原【魏书地形志】骊山西有白鹿原昔文帝至霸陵居北临厠指新丰路示慎夫人韦昭曰高岸夹水为厠今斯原夹二水也【三秦记 霸陵今属咸宁县】平王东迁之后有白鹿游此原以是名则秦运之象也【寰宇记】在县西五里其原南接南山西北入万年界【长安志 万年今属咸宁县】白鹿原者南山之麓东西二十五里南北四十里霸水行于原上至于霸陵皆此原也【雍録】鹿走沟在白鹿原去县西十里俗名卢子沟又有鳬峪亦在白鹿原去县西十五里又獐坡在县西二十里又龙凤坡在县南二十里葢白鹿原之尾也接咸宁界【县志】
辋谷【谷一作峪】在县西南二十里又采谷在县西南三十里二谷并有细路通上洛【长安志 上洛今属商州】商岭水流至蓝桥复流至辋谷如车辋环凑落叠嶂入深潭有千圣洞细水洞茶园栗岭唐右丞王维荘在焉所谓辋川也【雍大记】辋川口即峣山之口去县南八里两山夹峙川水从此北流入灞其路则随山麓凿石为之计五里许甚险狭即所谓匾路也过此则豁然开爽此第一区也团转而南凡十三区其胜渐加计三十里至鹿苑寺即王维别墅【县志】
石门谷 在县西南四十里即唐昭宗所幸处【长安志】狗枷东川出南山之石门谷【水经注】谷有汤泉旧图经曰唐初有异僧止此见雪融不积曰必温泉也掘之泉果涌出【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