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记

  洞溪桥 在修仁里。宋绍圣间,僧契慈建。绍兴中,里人林昭显募缘续建,凡十门,广八尺,长二十四丈。元季圮于水。
  刘砥墓 在修仁里应乾寺之西。砥初葬长乐金鸡山,改葬今所。
  延庆寺 在新安里。五代唐长兴间建,初名“灵曜”,宋天圣中赐今额。山泉甘冽,所产茶,亦异常品。
  拱辰山 在方成里。与龙卧山皆负海。山有三峰,山峰状如牛角而北拱,故名。俗呼牛角山。下有石洞叵测,风从之出,舟人避之。一石如鼓,方广丈余,一指推之则动,两手尽力则不动。又有仙人迹、炼丹灶、石盆。其在龙卧山,有马石五、龙潭一。宋乾道九年,令刘敦祷雨有应,为立龙堂。淳熙二年,令范处义刻像祀之。其下有寺。
  陈廉墓 在堑柄山。廉,字平叔,草书得张旭笔法。时称黄山翁。
  林安宅 在方成里。安,事母至孝。母死,庐墓旁。有石裂,涌泉甚甘。闽王异之,以其庐为涌泉寺。
  林正华墓 在古龙拱辰山。宋尚书郎丘与龄篆“林孝子石”。正华,安之六代孙也。母卒,水浆不入口者累日。已而,庐墓侧有甘露之瑞。世称涌泉大、小孝子。
  螺岭 在县北六十里。势高峻如青螺,登其颠,北瞰方山若咫尺间,半隶闽县。
  天王寺 在县北遵义里,梁大通二年建。初名“法建”,唐咸通三年更今名。有湖亭之胜。
  浮应庙 在义泉岭下。神陈姓,能禁虎暴。宋淳祐中赐额,今废。
  石龙岭 在遵义里。山之巅有义泉云。岭下有作枋桥。
  七仙岩 在遵义里。相传七仙居此,其洞犹存。洞口甚狭,内通长乐县界。
  五周岩 在方兴里。接闽县界。相传,兄弟五人岩栖于此,后俱得道升解。有棋盘、仙跡之类。
  傀儡岭 在方兴里,以形似名。下有应石,在岭北驿路旁,过者有呼,其应如响。
  常思公岭 在常思岭之南。有铺,十里达于磨石;又十里,为太平舖。
  金翅山 在永福里。从大义白鹿山中越二十里,矗起数百丈,形如大鸟展翅,故名。
  天竺寺 在方兴里,唐咸通间建。相传,仙汲泉碾茶处。又敛石寺,亦唐时建,国朝隆庆中重建。
  仙举岩 在新宁里,与永福县接壤。峭拔千仞,无阶可升。其下有石,有穴,泉源不竭,可饮数十人。旁又一石鼓,叩之则鸣。与灵石九迭峰并峙。相传有仙人升举于此,遗迹犹存。
  石堘桥 在太平桥之北。从桥以南十里至高车铺,又十里为宏路驿。舍桥而东,有径路,入福清稍近。
  宏路驿 在善福里。有铺,十里达于金印,为周道。从驿而东,抵县二十里而近。
  陈仕贤墓 在善福里。仕贤,嘉靖壬辰进士,积官都御史。
  古屯 在善化里,邑人屯兵处。又,里中有军寨,在石竹山下。宋初,宿重兵御盗于此。其旁村犹曰虎屋。
  石竺山 在永寿里。山形峭拔,有石巍然。山颠,汉何氏九仙所游之地,祷梦辄应。相传,有林元光者,修炼兹山,丹成,骑虎上升。今虎溪岩石上有井,虽旱不涸。宋乾道九年,有大石自移,声如雷。山有紫云洞、罗汉台、普陀岩、灵宝观、半山亭、紫磨、狮亭、象王诸峰之胜。
  宋林亦之《石竺山》:“半载空拳把疏头,新成楼阁石山幽。未忘嘱付樗居士,送紫云师紫帽游。师知缘熟向温陵,骑虎如翁现化身。袖有先容应得力,阳岩佛地位中人。”林希逸《石室》诗:“苔入紫岩隙,籐枯半壁花。山灵不敢住,分付与僧家。”又《双鲤石》:“日炙岂曝腮,雷惊不烧尾。真人上升去,留得琴高鲤。”《洗耳泉》:“是非不须闻,好恶不须听。若要心源清,无如耳根净。”陈遂《升仙坛》诗:“仙乐寂无响,云旗悄不翻。晓云生石罅,夜雨长苔痕。”又《朝斗岩》:“片石平如砥,朝玄仰太空。星移琼简露,月落羽衣风。”又《无尽泉》:“高山有泉脉,井石半瓢如。汲之应不尽,不汲亦无余。”李丑父《朝斗石》诗:“身立魁杓近,月明星露寒。云中几声磬,谁信是人间。”
  元林泉生《鹤影石》诗:“鹤来仙已去,谁料虎能飞。怒入青山骨,千年永不归。”
  明林鸿《游石竺山紫云洞》:“群山际沧海,一峰凌紫云。昔人炼丹处,石室莓苔纹。飘飘龙虎车,即此上丹阙。惟馀白鹤影,宛在青松月。下有静者庐,其人颇淳厐。一木落天镜,万花明石窗。药物有时暇,还来扣岩关。心与鱼鸟亲,身随天地闲。伊余汨流俗,十载未应还。长歌赋招隐,梦绕天涯山。”王恭《游紫云洞》诗:“仙源迢递紫云间,逸兴逢秋偶独攀。辽海鹤归空夜月,瑶台人去但荒山。苔边积水流天镜,鸟外遥峰点紫鬟。石竹房中孤磬晚,此身那得野僧闲。”林敏《晓登石竺山卧龙潭》:“飞轩窅洞碧,溪口寒流深。溪南一峰峻,众壑波上阴。杉松乱天影,水月乃子心。时节开竺书,寂寂空中音。杂花逗秋思,鸣瀑絃素琴。愿乘白鹤影,永矣谐幽寻。”郑善夫《宿石竺山》:“寝疴坐情累,削迹离故家。妙兹中秋景,气候清且嘉。迢迢紫云洞,渺渺天一涯,寻壑听泉流,攀岑悟灵芽。千峰递生态,百草互吐葩。周览荡节物,况乃凌紫霞。神仙如仿彿,道我入幽遐。丹砂未易营,缁鬓早已华。神理寓隐赜,时变增感嗟。至人有逸念,存形非所多。”傅汝舟《宿石竺》:“扁舟百里寻仙去,细雨千林兴不迟。岩侧尽联钟磬下,路疑全仗鹿麋知。丹房日暮生光怪,碧海年深费梦思。便拟离群从此地,攀云採药任吾之。”顾大典《游石竺山》:“亦是栖真地,云房终日扄。竹侵幽涧绿,石绣古苔青。飞阁悬疑坠,孤筇振复停。入林依宿莽,抱叶见寒逛。伏磴窥潜鲤,层台仰摘星。紫云时拂洞,丹灶尚留亭。旅馆宵无寐,尘心梦未醒。还栖归隐处,一为叩仙灵。”王世懋《同刘司理登石竺山》:“云里孤筇陡自扶,千岩万壑锦模糊。滩声下界常朝暮,雨态中峰乍有无。洞冷不教清梦境,山幽真拟作仙都。天台幸结刘郎伴,敢问登高是大夫。”陈朝璇《登石竺探花峰》:“览胜欲穷三岛秀,蹑奇仍上探花峰。东瞻溟渤数千里,南望云山几万重。青鸟碧桃春寂寂,玉芝瑞草晚茸茸。我来一发苏门啸,声落寒潭起卧龙。”王湛《游石竺山》:“仙子遨游地,高秋试一寻。坛空青鸟下,洞古紫云深。月色清人梦,泉声浣客心。竹风鸣永夜,仿彿风笙音。”又《重游石竺紫云洞》:“叶落与啼猿,山空处处闻。攀萝入古洞,扫石宿秋云。涧影摇空翠,松阴下鹤群。丹房夜幽寂,倘得遇茅君。”陈椿《石竺岩》:“仙源何缥缈,壑宅几纵横。树挂晴霞影,崖通瀑水声。丹房思炼药,石洞忆吹笙。安得耽玄叟,同来顶上行。”陈价夫《宿紫云洞》:“古洞閟清晖,林香转翠微。犬迎松影吠,猿度石潭归。落日空丹灶,秋风上客衣。坐看猴岭鹤,长绕白云飞。”徐熥《游石竺山》:“一径费攀跻,群峰尽觉低。千层环碧嶂,百级挂丹梯。山峻天疑近,林深路转迷。空中飞鸟绝,树杪乱猿啼。跳浪多山鬼,盘旋半虎蹄。解衣穿草莽,挥手抉虹霓。鲤去仙留跡,丹成灶有泥。看碑寻篆箓,炼药乞刀圭。吟眺意俱适,徘徊日渐西。扶筇下山去,月色印前溪。”施德政《游石竺山》:“胜地联尘磕,当年策短筇。狙驯僧共狎,石怪树偏浓。仙去丹炉在,人过碧藓封。望中青一点,恍惚妙高峰。”徐《游石竺山》:“不到兹山已十年,重携双屐紫云边。青峰尽入啼猿树,丹壑曾飞跨鲤仙。竹杖策残萝径月,薜衣穿破石门烟。刘郎愧作寻真伴,忽见桃花隐旧缘。”马欻诗:“古洞凌虚鸟道危,风篁萧瑟薜萝垂。拟随白鹿探灵境,故向名山觅紫芝。坛静鹤窥行客迹,松枯云护挂猿枝。尘心洗尽疏钟杳,清梦长宵落月迟。”袁敬烈《晚至石竺》:“玉洞千年古,都消物外情。暝烟孤鹤返,微月夜钟清。石磴盘猿穴,松风杂鸟声。神仙如可问,同此学长生。”
  许良朋墓 距石竺二里许。良朋,积官都督佥事,钦赐祭葬。
  无患溪 有桥,在宏路驿东南。源出石竺山天宝石,入于交溪。相传,林真人以此水饮病者辄愈,故名。
  灵石寺 在清源里。其山磅礴百里,峻拔千仞,层林积翠,飞泉漱玉。山颠有石,久晴,鸣则必雨;久雨,鸣则必晴。有三峰九迭,其势插天,层级可数。曰“留云”,云留或经旬不散;曰“报雨”,久旱欲雨,其峰震撼有声;亦一奇也。又有通天石、仙人崖、戏龙潭、碧仙洞诸胜。唐武宗时始建庵,宣宗时创精舍,名翠石院。懿宗赐“灵石俱眡”寺额。宋天圣初,复广寺宇,有十胜。亭榭尽废,独苍霞寺、朱文公书匾、蟠桃坞石刻尚存。
  唐元结《赠灵石俱眡》诗:“万卷千编总不真,虚将文字役精神。俱眡只念三行咒,自得名超一世人。”
  明叶向高诗:“灵源幽径隐珠林,曲曲溪光抱远岑。路转层崖天欲尽,云归深树昼常阴。芒鞋好趁中山约,樽酒能忘物外心。此去武陵应咫尺,桃花流水许相寻。”
  应峰寺 在清源里,唐大中间建。
  明叶向高诗:“芳溪沿尽出层阿,古寺经行感慨多。云冷法堂喧鸟雀,春归幽径长藤萝。空花零落无僧往,暮雨凄凉几客过。乘兴欲穷天际路,数声钟磬隔烟波。”
  黄蘗寺 在西南清远里。沙门正幹从六祖得其传,唐贞元五年建院,名“般若堂”。今十二祖师堂,其地也。德宗赐“建福禅寺”额。国初重建,嘉靖间倭变经毁。其山多蘗木,有峰十二,瀑布澎湃泻岩石间,止而为潭,龙居之,祷雨辄应。寺之西,有嵩头崖,乳香出石罅间。
  梁江淹《游黄蘗山》:“长望竟何极,闽云连越边。南川饶奇怪,赤县多灵仙。金峰各亏日,铜石共临天。阳岫照鸾采,阴溪喷龙泉。残杌千代木,廧崪万古烟。禽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秦皇慕隐沦,汉武愿长年。皆负雄豪威,弃官为名山。况我葵藿志,松木横眼前。所若同远好,临风载悠然。”唐宣宗《黄蘗禅师观瀑布》联句:“千崖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禅师“溪涧岂能留得往,终归大海作波涛。”宣宗宣宗微时,遁迹为僧,后登宝位。诵其诗,气象迥别。
  宋陈确《报雨峰》:“峭拔藏苍龙,烟云掩晴昊。天际雨欲来,山灵已先报。”运使熊辙《塔》诗:“月塔影来山店北,暮钟声落海门西。”丁公言诗:“莫言尘世人来少,几许游方僧到稀。”李弥逊《黄蘗寺》诗:“苦为扪萝行,正坐爱山僻。振衣云中树,洗耳泉上石。稍寻优钵林,偶傍瞿昙宅。溪横走羊肠,山转回龙脊。两难伴搘筇,二老共飞锡。望迷落叶秋,坐断蒲团夕。云归绕窗明,香尽出檐碧。希声发崖窦,妙观生墙壁。尘缘苦推攀,胜事成今昔。离家月垂钩,归路月挂壁。师今一帆轻,我向百里役。船子罢持桡,赵州行蓦直。”林希逸诗:“黄蘗山前古梵宫,早年屡宿此山中。猿啼十二峰前月,鹏送三千里外风。日者共游因朔老,期而不至有樗翁。骑鲸人去相如病,更欲跻攀谁与同。”陈藻《黄蘗香炉峰》诗:“黄蘗寺前犹突兀,祖师塔外别安排。香炉好是中尖小,无数峰峦拱揖来。”
  元刘弇《题黄蘗寺息老堂》诗:“顷来法席如师少,老去生涯似此无。直寄天年谩龟鹤,却收化日到桑榆。苍环作抱三台壮,缟带明空一水纡。时拂东齐坏云纳,更开南越隐居图。买山支遁无初费,示疾维摩本不徒。夜雨龙腥飞别涧,昼烟禽哢落高梧。斋余短捉清生尘,坐久柔团暖称蒲。三乐荣期犹俗物,二毛潘岳信拘儒。禅林彪虎新眠熟,觉海乌藤旧搅枯。不学昔人悲唾远,已将兹世脱鱼濡。”
  明叶向高《黄蘗山观龙潭》诗四首:“黄蘗安禅地,青莲选佛场。金绳开翠碧,银汉挂雕梁。路转空香杳,阶侵定水凉。何因长洗钵,且得共飞觞。”“灵迹何年著,鲛宫此地开。湍泉争喷雾,激响欲奔雷。不辨摩崖字,空余翳石苔。谁云弱水隔,峰顶即蓬莱。”“宝地围青幛,龙湫落翠微。晴虹低饮涧,寒雨乱侵衣。溅石惊珠坠,因风误雪飞。临流欣濯足,心赏莫言归。”“入谷山如削,蒙茸手自披。澄潭含树碧,高岫与云疑。波动龙初戏,人来鸟共窥。不缘避暑饮,安得此探奇。”徐《宿黄蘗寺》:“青峰十二削芙蓉,黄蘗开山第一宗。阴洞有灵蟠巨蟒,古潭无际蛰神龙。门通数亩林间竹,路指千年涧底松。觅得云房聊借宿,半天残月上方钟。”曹学佺《龙潭》诗:“虽云七潭水,定有几龙蟠。不磵因辞绕,无梯亦辍盘。冥冥乘气下,冉冉自空抟。璀灿日成幔,嵬峨云作冠。按音非一部,取象亦千端。为雨俄为雪,似雷复似滩。簾垂不可尽,珠碎更能完。周姬耽裂缯,班女恨裁纨。蓄素仍舒采,看碧漫成丹。上古终无霁,四序但知寒。猿啼频失响,禽翔屡落翰。盛徒喧笑人,犹然觉旅单。”
  香城寺 去黄蘗二里许。
  明徐渤诗:“邻僧遥引路,岭度百盘苍。高处见溟海,空中闻妙香。暮云孤刹冷,秋草古坛荒。十里披蓁人,下山无夕阳。”“众香元有国,此处独名城。古篆旧留迹,暮钟遥送声。树多猿叫啸,路有虎经行。一片铺金地,西风禾黍生。”
  安福寺 在清远里。唐大中间建,宋嘉祐中重建。有熟梅轩。
  宋林希逸诗:“梅子黄时四月秋,小轩流水最清幽。山僧坐到禅机熟,不挂眉头一点愁。”
  翁陂山 在清远里,有林公遇墓。
  迳江 在南灵得里。其源一出旧兴化县金支大潭,与渔溪合流为迳港。南至绵亭,东抵乌屿门;又南至双屿、头岐而为二。东出白屿,西出后屿,复合于昭应庙,会迎仙港,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