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闽都记
闽都记
海音洞 在凤池之右,历数峰始达。洞口可布四席,其中深不可测。故老相传:有羽流居此,时闻海涛之声,以为远通于海云。
白云洞 在海音洞洞下。由黄坑而登,可一里许。崄巇峻峭,巨石棋置。万历丙戌,沙门悟宗始辟,凿石穿窦,为三天门。又有水悬注,名“吼雷湫”。有潭名“印月潭”。
明陈省《游白云洞》:“水帘洞好步平上,方广岩奇车可容。径峭独看兹路最,地高尽见远山重。川原南去无诸郭,青翠西来屴崱峰。独立宛然飞锡至,何须天竺问禅宗。”曹学佺《白云洞》:“小洞藏深处,危峰路转西。当年僧不到,终日鸟空啼。海国临尤俨,天门下屡低。此中人迹少,偏可惬幽棲。”
积翠庵 在白云洞下。万历中,僧悟宗建。
玄真庵 在白云洞。万历中,都司许国威建。
明屠隆《题玄真庵》:“蕙帐屡邀玄鹤下,明灯间与白猿谈。秋风铃阁军书暇,还忆琉璃火一龛。”
由鼓山折而南,为鼓岐、蓬岐、魁岐、朏山、郑澄墓、君山、石鳖、龟屿、磕源、张觷宅、马江、罗星塔、投桃洲、院跡山、迭石山、洋屿、凤洋山、婴台山、郑昭先宅、盘石山、石泉寺、重云山、云门寺、衡山寺、重云院、九龙山、毘济潭、清涼院、浮峰山、筹岐、混元堂、下洞江、陈谨墓、上洞江。
鼓岐 在屴崱峰之南。下临大江,上有一石,圆如鼓,故名。
明陈亮《鼓岐夜泊》:“寒山夜苍苍,清猿散幽响。风生芦苇鸣,水落洲渚广。月出知潮来,时闻人荡桨。”谢肇淛《舟泊鼓岐》:“水国蒹葭冷,霜天鸿雁还。江空多得月,潮远不分山。犬吠荒村里,渔灯乱竹间。为看双屐在,拂拭共跻攀。”
蓬岐 在鼓山里。山石重迭,有蛇洞,空濛屈曲,莫知所止。又有剑山临江上,其石如剑。
魁岐 在鼓山里。有一石,约圆五十余丈,刻籀文其上。相传,围唐末黄巢驻兵于此,以剑藏石下,名“剑石岩”。
朏山 在永北里。有石上广下锐,若仙芝焉。又有三生石、九眼泉,凡十八景。
明王应山《登朏山》:“言采仙芝秀,维舟试一过。凉飚动林樾,疎雨洒岩阿。怪石三生滑,飞泉九眼多。空濛何所去,隔陇送樵歌。”
郑澄墓 在朏山之东。澄,闽县人,云南郡丞,祀乡贤。
君山 在永北里。山之上有昆仑石室,山之下有马面仙潭。
石鳖山 在永南里,枕大江。江滨三石形如鳖,故名。又有一山,耸起平田中。去山南里许,状若蟠龙,有温泉;山左有拏公庙。
龟屿 在永北里。由玉山一派落平洋,俗谓神龟出洞,故名。树木苍翠,为一方之胜。
磕源 在永北里。坑流入大江,则鼓山渐近。城中伐石者咸集于是。
张觷宅 在磕源。觷,怀安人,政和中秘阁修撰,事具郡志。
马江 在江右里。南台、西峡,皆汇于此。江心有巨石如马头,潮平则没,潮退则现,故名。
明林世璧《渡马江》:“横江渡头云水东,波廻白马撼秋风。连山喷雪何如此,好似钱塘八月中。”“晋安形胜控东南,碧水遥将碧海涵。马江六月风涛壮,不数湘流汉水潭。”“一水横流沧海东,千峰倒映玉芙蓉。猿声两岸秋风起,无数江花带雨浓。”“日落风清江水便,片帆遥下月明边。君听满棹歌声起,何似江南竞采莲。”“山色西来若画屏,长江一带抱沙汀。扁舟日暮东流下,疑是秋风过洞庭。”谢肇淛《夜渡马江》:“新宁过不远,大江若天划。盈盈百余里,待潮复待汐。孤舟出海门,豁然乾坤白。石马不可见,浪花三千尺。时闻欸乃歌,中流泛空碧。晨鸡喔喔鸣,依稀辨城陌。风波愁人心,安能久为客。”又《渡马江》:“秋水净于拭,扁舟镜里行。月当山罅出,云近海门生。龙睡空江冷,潮归野渡横。棹歌中夜远,渔火不分明。”
罗星塔 屹立江心,镇会城水口,称罗星云。俗呼磨心,以在水中央也。塔为宋时柳七娘所造。七娘,岭南李氏女,有色,里豪谋夺之,抵其夫于法,谪死闽南。七娘斥卖其产,入闽,捐赀造塔,以资冥福。今豪右毁其塔为坟茔。形家谓,全闽要害,宜修复云。
投桃洲 在马江中。形势如桃,故名。洲有田数百顷。
明林《度马江阻风》:“春潮汹涌作波涛,竟夕邅迴此郁陶。暝色尽将孤屿没,危樯似比众山高。空江立马疑腾躞,幽壑藏蛟恣怒号。一望沧溟心欲折,自甘行役敢辞劳。”
院跡山 在永北里。有魏国夫人墓,韩皇后姪女,适帅机张暠。暠,龙图觷之孙也。
叠石山 在永北里。众山之上,前有灵泉,四时不竭。又有迭石如蟠龙头角。
洋屿 在江左里。又有猴屿、殷屿,并多人烟。
凤洋山 在江右里。两峰相应,势如搏凤。相传,仙人王进才飞升于山,巅有仙亭遗迹,石床、棋枰、几案犹存。峭壁刻“登龙”二字,地名龙门。
婴台山 在江右里。傍有铜斗山。天马峰下有石桥,龙溪之水出焉。又有鹫峰山,上有马面潭,岁旱,祷雨于此。
郑昭先宅 在江左里洋屿。昭先,闽县人,淳熙进士,居政府,卒之夕,有星坠故宅。
盘石山 在江右里。山之巅有山石,高数十寻。又一石叠其上方,如棋盘。每天欲雨,则云出蓊蓊,迴港绕其下,水出衡山之龙溪,曲折三十六湾,合流而注于闽江。港口有石桥,又石门山,南接湖林,北连濓山。山之巅,万仞壁立,不能容足。上有二石,峭拔凌空,夹峙如门,故名。
石泉寺 在江左里。国朝洪武二年建。
重云山 在江右里。嵬峨能兴云雨。中有一岩,平坦十馀丈。岩中一井天成,其深叵测,名“龙井”。
云门 在南洋屿。宋嘉定中建寺。国朝永乐间重建。山有观音观、弥陀岩、泗洲岩、狮子石、坐禅石、五里泉、望拜石、仙掌石。江中有琴屿、双鱼屿,又楞伽室、吸江亭、妙善庵。宋孝宗书额“石门”,旧称石,号云门十五奇。
宋黄裳:“云门山,不须扶我自登山,脚力能胜十八盘。一字雁低头上过,两城人细掌中看。谁知北户缘犹在,却笑南柯梦未阑。忽见归云应是信,满襟先得洞天寒。”僧永安《石律箑》诗:“路绕悬崖万仞头,担泉带月几时休。个中拨转通天窍,人自安闲水自流。”明林鸿《云门山》:“龙宫临水国,鸟道入烟萝。海旷知天尽,山空见月多。鹤归僧自老,松偃客重过。便欲依禅寂,尘缨可奈何。”
衡山寺 在江右里。唐景福二年建。
重云院 在江左里。元至正二十年重建。
九龙山 在至德里。有狂牛岭,高入云表。
毘济潭 在狂牛岭之南。深邃莫测,神龙窟宅也,祷雨辄应。下有一穴,通马江,受诸山之泉,然亦不溢。成化间,亢旱,乡人车水溉田,水去数尺,见其内大刻“毘济潭”三字。
清涼院 在至德里。唐咸通五年建。
浮峰山 在光俗里。俗传海潮盈则山上浮,故名。山之别支有文笔山,大江环绕其下,称瀛洲。状元陈谨居之。
明王恭《浮峰歌》:“海门迢递江水东,江心绝青芙蓉。横空积霭几千丈,绿萝袅袅花蒙蒙。深沉玉镜浮仙岛,黛色苍苍不堪扫。芳草矶头望欲深,夕阳渡口看还好。翠壁红泉高际天,闲云古木相连延。岚烟瀑雨猿声里,僧舍人家鸟道边。仙舟江上何萧洒,此地那能驻君马。思尔青云得志时,莫忘幽期绿萝下。”
筹岐 在浮峰之西,俗呼铁岐。上有乌石岩,岩之东为玉壶山,山上有三台石。相传此石自武夷山飞来。宋提刑王益祥自义乌卜居于此。
混元堂 在光俗里。元大德间建。又有方山寺,陈天嘉元年建。有贾岛《章敬寺碑铭》。
下洞江 在江右里。里,马江之左一港也。中有狮子石,与方山对峙,巨浸不没。俗谓:“水浸方山鼻,不到狮子耳。”
陈谨墓 在洞山之阳。谨,闽县人,嘉靖癸丑状元。
上洞江 在至德里,马江之左次港也。舟人候潮,咸集于斯。
卷之十三 郡东南闽县胜迹
出水部门而南为镇海桥、劈岩庵、象桥、进贡厂、尚公桥、控海楼、天妃宫、路通桥、五龙塘、后浦、忠烈祠、直渎新港、灵沟庙、高湖墩、郑蕴中宅、桑苎园、龙头桥、洋头庵、壶屿、白湖铺、白湖亭、下廉、凤山、饮井、龙卧铺、芦州。
镇海桥 水部门外城边,木梁。
劈岩庵 今名碧石庵,九仙山之支也,在城外。岩岫林塘颇幽。嘉靖间,有神像漂河滨停泊,里人异之,遂建庵。
明林彦弼《劈岩庵》诗:“石阁崔嵬倚半空,炎歊不到绿阴中。林深昼润常疑雨,地过凉生若御风。僧带残云归古刹,鹤听玄语出雕笼。回看河朔俱陈迹,对景休停碧玉筩。”王应山“和”:“理屐共追寻,因过双树林。清风起苹末,烈日閟萝阴。促席闻高论,鸣琴接梵音。泠然鑑塘里,相对涤烦襟。”
象桥 在高惠里。民居鳞次,河口要冲也。
进贡厂 在河口尾。琉球入贡,驻泊于此,有柔远驿。
控海楼 在进贡厂内。正德间建,隆、万间屡修。
明陈朝锭《吟控海楼》:“绮阁冲高汉,沧溟接大荒。汉廷柔属国,周室重怀方。闽越关山险,京华贡路长。遐瞻炎海上,久矣不波扬。”林世吉诗《醉歌行》:“城南危楼高百尺,楼势嵯峨侵太乙。朱构晴栖渤澥霞,雕檐晚宿扶桑日。载酒春风邀我攀,下凌倒景超尘寰。当轩千江走空碧,绕坐八面攒青山。红妆小妓仙姿逸,一曲霓裳当绮席。彩云片片逐歌飞,乱拂金樽争劝客。我怀春来愁莫倾,今日双眼方逢青。溪边桃花尽开口,嫣然似笑山人醒。”
天妃宫 在河口尾。元建,国朝成化间重修。
路通桥 在河口尾,宋建。古谶云:“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状元,后出相公。”
五龙塘、后浦 在高惠里一图。长三百丈。宋守蔡襄疏通水利,附郡城诸处,溉田至三千六百余顷,至今利之。
忠烈祠 旧涌泉庵也。成化间,改祀都给事中姚铣。
直渎新港 在河口尾。初郡城水关四:一在西门,引西禅浦江潮,凡三十六曲,至柳桥以达西河。一在水部门之东,引南台河潮,自河口直渎,凡三十有六曲,由水关入城东西,环合以萃风气。直渎又北通东湖,受东北诸山之水,其流甚迅。国朝弘治间,督舶内臣始凿新港,径趋大江,便夷船往来,土人因而为市。东际三十六湾遂废,堪舆家以为不利。嘉靖初,谢给事蕡疏复不果。万历初,屡事疏筑,以故复道,豪门规利与奸民拥害,迄无成功。十八年,巡抚都御史赵参鲁采舆言,毅然塞之,今复冲断。
灵沟庙 在下郑洋。元至正间,溪水泛溢,忽一木像乘浮槎,往来洪沟者数日,忽自登于巨石上。是夜,里中父老咸梦一绯衣神曰:“吾素习岐、黄,济人为多,今当庙食。”翊日,各言所梦皆同,因立庙。凡疮疡者祷之尽愈。
高湖墩 在光德里。小浦通潮缭绕其间,郑氏居之。
郑蕴中宅 在高湖。蕴中,官贵池令,有清操,卒年九十馀,事详郡志。
桑苎园 吏部郑善夫别墅也。自书“少谷柴门”,颜其堂曰“清野”、亭曰“迟清”。今颇寥落。
何景明《寄题郑园》:“三山今有郑公园,避俗从来亦避喧。萝竹青青垂谷口,花林霭霭覆桃源。天边鸿雁春寥廓,海畔蛟龙昼曲蟠。南海尺书招隐意,白云丛桂几攀翻。”(景明,信阳人,官学宪,与善夫为文字交。)
龙头桥 在光德里江边,林氏居之。
洋头庵 在高湖道周,万历间建。
壶屿 在光德里。有山形如倒壶,故名。山之东有巨石,水甚清冽,亢旱不竭。又有麓平山,林、郑二氏居之。
白湖铺 上接江南铺,下通龙卧铺。
白湖亭 在官贤里迤南。洪武四年建,近又作庵其侧。
下濂 在白湖亭之南,李氏居之。
凤山 在仁惠里。山形如凤凰展翅,又名黄山,多砺石。郑氏居之。
明郑善夫《岁晚入黄山治田》:“幽栖已傍凤山远,长日看云意独深。漾漾江涛喧永夜,冥冥萝月散青林。田园春近存生事,鵰鹗天高寄远心。避地休歌饭牛曲,惊风落木岁方阴。”
饮井 在凤山下。有泉极佳,亢旱不涸。
显应庙 在饮井西麓。神陈姓,名,初与其弟观察使岩同庙,祀于里之芦川。宋嘉祐七年春,一夕雷雨大作,神香火忽迁今所,遂立庙祀之。开禧、嘉定间,水旱蝗雹,屡祷辄应。宝庆元年赐额曰“显应”。开庆元年,封曰“仁济侯”。侍郎陈公益撰庙记。
龙卧铺 在饮井之东。
芦州 在凤山之南。又名芦下,宋时陈氏居之,即仁济侯之后,膴仕蝉联。今靡孑遗。其地有故祠,中祀宣圣,左祀其祖先。今有后裔在莆阳,颇蕃衍。
由凤山折而东,为平山福地、林瀚宅、甘泉山、瑞迹寺、林廷墓、邵岐、翁岐、琅岐、闽安镇、棠屿、叶烈妇墓、海雷石、文笔山、动石、五虎山、福斗山、荷溪、白田山、林硕墓。
平山福地 有堂阁。今废为泰山东岳行祠。
明林瀚《平山怀古》:“翠辇金舆载恨游,岂缘南越觅丹丘。钟声落日孤村寺,海色西风万里舟。王气销沉天地老,胡尘溟漠古今愁。伤心最是濂江水,还绕行宫山下流。”林炫《平山怀古》:“聚景湖山作意游,谁知闽海有平丘。百年庙社三春梦,万里风涛一叶舟。落日鼓声寒不起,中原草木惨多愁。至今遗恨江心水,石激潮声夜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