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长安志
长安志
祋祤故城在县东北一里
汉步寿宫在县东北三里 【沅案宫宣帝置】
姚苌殿在县西北七十五里凤游乡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十七里】 上有御池泉水基址尚存
唐永安宫长安二年置
孙思邈旧宅今为僧寺在县东五里流惠乡惠政坊磬玉山
祋祤庙在县东二里惠政坊
汉武帝庙在县南五里冬温坊
富平
富平县 【唐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五十里】 本汉旧县属北地郡汉书曰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浑怀都尉治塞外浑怀障莽曰时武前汉县治在今灵州回乐县界后汉徙今宁州彭原县界晋徙县于今县西南十一里怀德城后魏自今华原北祋祤故城徙北地郡于华原县东南通川故城西魏文帝大统五年自怀德城徙于今治周闵帝二年于县置中华郡 【沅案中华故城在今县南】 武帝省郡以县属冯翊隋开皇三年隶雍州唐天授二年隶宜州大足元年州废还雍州开元中徙县于义亭城葢古之乡亭也贞元四年升为赤后唐同光元年隶耀州
县境 【东西六十五里南北五十六里】
一十一乡一十一里管二百七十九邨 【唐四十四乡元和元年以栎阳县大泽乡奉先县神泉乡来属奉丰陵十五年析万年乡隶奉先县奉景陵长庆四年析丰水乡隶奉先县奉先陵开成五年以三原县仁少乡来属奉章陵又有周文通开会善三乡余不传】
招福乡积善里在县东北管邨二十八
义亭乡龙门里在县南管邨三十二
薄台乡怀仁里在县西南管邨三十二
安丰乡进善里在县东南管邨三十二
永闰乡京阳原义里在县西北管邨二十八
大泽乡龙西里在县西南管邨一十一
丰闰乡保济里在县东南管邨一十七
义林乡神地里在县西管邨一十六
脾阳乡龙游里在县南管邨二十二
临原乡大秦里在县东南管邨二十九
平皐乡昌仁里在县北管邨三十九
县城周三里一十二步崇一丈五尺壕深八尺阔八尺
棘店镇在县南二十里
县驿在县城内西北至三原县驿五十里南至华州一百三十里
荆山在县西南二十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三十五里者唐治不同】 今名掘陵原尚书曰荆岐既旅又曰导汧及岐至于荆山孔安国曰荆在岐山东非荆州之荆也方舆记曰昔黄帝铸鼎于此帝王世纪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地今山下有荆渠
坛山在县西北三十里
天乳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两峯相对类乳形
高阳峯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羊蹄原在县东南三十里
中华原在县南三十里
北虏原在县西北一十里 【沅案地形志频阳有南卤原卤虏字同当即此频阳故城在今县东此故以原为南原也】
八公土追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其土追两畔各有一小谷象八字中心有土追象公字因以为名
万户土追在县西三十里
黄金土追在县西二十里
北虏川在县北五里
薄台川在县南五里 【沅案地形志云高陆有薄水即此】
漆沮水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亦名石川水自华原县界来入义亭脾阳丰闰三乡通过 【沅案水经注云浊水自白渠与泽泉合俗谓之柒水又为之柒沮水地形志万年有漆沮水即此非夏书之漆沮】
泽多泉在县西一十三里永闰乡温泉邨东入薄台川三十里东南入漆沮河溉民田 【沅案此即水经注之泽泉云出沮东泽中与沮水隔原相去十五里东径薄昭墓南又径怀德城北东南注郑渠合沮水又自沮直绝注浊水至白渠合焉故浊水得柒沮之名也是】
咸泉在县东南五里
白马泉在县东一十里
盐池泽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周回二十里
郑国渠在县南二十里史记曰秦既有事山东欲兼并诸侯诸侯益惧韩惠王闻秦之好兴利 【沅案河渠书云韩闻秦之好兴事自此已上皆敏求意增】 欲罢之母令东伐 【如淳曰欲罢劳之息秦伐韩之计】 乃使水工郑国 【韦昭曰郑国能治水故曰水工】 闲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 【徐广曰出冯翊怀德县】 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闲然渠成亦秦之利也韩延数年之命为秦开 【沅案沟洫志开作建】 万世之利也 【沅案韩延数年之命至此实沟洫志又敏求以意增入】 王以为然 【沅案史记王作秦】 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北白渠亦名大白渠在县南二十里汉书武帝大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 【郑氏曰白姓公爵时人多相为公师古曰此时无公爵也葢相呼尊老之称耳】 复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 【师古曰谷口即今云阳县冶谷是】 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师古曰郑国兴于秦时故云前】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师古曰臿秋金也所以开渠者也】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如淳曰水渟淤可以当粪】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案白渠西自三原县界来流经县溉脾阳大泽丰闰三乡民田四十里有斗门一十五所其水东入漆沮河唐永徽六年雍州长史长孙祥奏言往日郑白渠溉田四万余顷今为富僧大贾竞造碾硙止溉一万许顷于是高宗令分检渠上碾硙皆毁撤之未几所毁皆复广德二年尚书工部侍郎李栖筠复陈其獘代宗亦命坼去私碾硙七十余所岁余栖筠出常州私制如初至大历中水利所及纔六千二百余顷 【元和县郡县图志曰白渠水起谷口尾入栎阳延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
堰武渠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义林乡来自华原县界流经县溉民田八里
白马渠在县西北四十里义林乡信义邨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五里
长泽渠在县西北三十里义林乡西阳邨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五里
高望渠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义林乡闾邨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三里
文昌渠在县西北一十七里永闰乡自义林乡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五里
石水渠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里永济渠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二里
阳渠在县西南二十八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五里
直城渠在县西南二十里引漆河水溉民田二十里
龙门堰在县南二十里
石川堰在县南二十里
常平堰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乐视台在县西南三十里
胡马台在县西南一十二里
怀德故城在县西一十五里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在县西南十一里非汉怀德县也葢后汉末及三国时因汉旧名于此立县为名今有废城存】 周三里汉书怀德县属左冯翊禹贡北条荆山在南下有强梁原洛水东南入渭雍州穴帚王莽曰德驩
秦穆公城在县南三十里南面西面崇一丈五尺东面北面无墙
直市城在县西南一十五里事见汉宫室街陌下
雨金堡在县东南三十里周八百步东有雨金泊史记秦献公十八年雨金栎雨后因名堡案其地古栎阳县界也
王侯堡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丁溪庙在县南四十里
咸泉庙在县东南五里
汉武帝庙在县南二十里
后周文帝庙去县一十三里
秦王翦庙在县东北三十里
后汉梁统庙在县东北三十里
后魏孝武帝陵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西魏文帝陵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后周文帝成陵在县西北一十三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在县西北十五里】
唐中宗定陵在县西北一十五里 【陵庙记在县东北一十三里】 龙泉山 【陵庙记曰屏风山】 周文乡郭门邨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陪葬太子一 【节敏太子重俊】 公主五 【宜成长宁城安定安永寿王同皎韦铁】
代宗元陵在县西北三十里檀山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四十里新唐书志云在西北二十五里檀山】 永闰乡管邨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
顺宗丰陵在县东北三十三里金瓮山 【沅案元和郡县志新唐书志云在东三十三里瓮金山旧作三十五里非】 通关乡修善义周公孙三邨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
文宗章陵在县西北二十里天乳山永闰乡洪波封内四十五里下宫去陵三里陪葬 【杨贤妃沅案会要云章陵无陪葬非】
懿宗简陵在县西北四十里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四十五里】 紫金山会善永闰两乡范邨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七里王翦墓在县东二十七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在县东北三里太平寰宇记云一十七里】 唐李光弼墓在县西四十里 【沅案太平寰宇记又有薄昭墓在县西一里重耳冢在县东三十里司马欣墓在县西二十五里此皆缺载】
长安志卷苐二十
县十
三原
三原县 【唐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沅案元和郡县志同太平寰宇记云府正南五十里】 本汉池阳县之地案池阳县惠帝四年置应劭曰在池水之阳前秦苻坚于山截嶭子山北置三原护军以其地南有酆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是为三原 【沅案太平寰宇记此下有云属北地郡】 后魏大武太平真君七年罢护军置三原县属北地郡 【沅案此地形志缺载】 周地图记曰孝明孝昌三年萧宝寅逆乱关右毛洪宾立义栅捍贼庄帝永安元年于此置北雍州洪宾为刺史俗谓之洪宾栅其故城在县北五十五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五十五里太平寰宇记云四十五里旧作一十五里非】 又徙县于清水谷 【沅案谷旧作在以义推之当为谷】 又案魏书毛遐洪宾兄也亦有功于魏孝明诏析北地郡之三原县为建忠郡属北雍州以旌其兄弟功也周武帝建德二年郡废以三原县隶冯翊郡今县治西北三十一里三原故城是隋开皇三年以县隶雍州 【沅案此当云大业中属京兆郡】 唐武德四年徙治清谷南故任城改为池阳县六年又析故所改为华池县仍分置三原县隶北泉州贞观元年废三原县改华池为三原县隶雍州 【沅案唐书志云天授元年隶鼎州元年隶京兆府此皆缺载】 后唐同光元年隶耀州
县境 【东西四十七里南北四十里】
一十二乡管一百四十四邨 【唐二十乡开成五年析仁化乡隶富平县奉章陵会昌元年以高陵县清平乡来属奉庄陵有太平乡余不传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唐二十四乡又案臧希晏墓碑有云葬于三原县长坳乡此亦唐乡】
丰元乡在县北管邨一十
万寿乡在县北管邨八 【沅案于志宁墓碑有云葬于万寿乡即清池里又于大猷墓碑云夫人李氏合葬于万寿乡长坳之先茔】
清水乡在县西北管邨一十九
常平乡在县西南管邨一十八
万福乡在县南管邨一十八
从化乡在县西南管邨一十三
修真乡在县西南管邨一十四
务高乡在县东南管邨七
神泉乡在县东管邨七
龙池乡在县东管邨六
新乐乡在县东管邨九
奉节乡在县南管邨五
县城周二里余一百二十步崇一丈
山截嶭子山在县西北六十里
尧门山在县西北三十二里 【沅案史纪秦本记云献公三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正义引括地志云尧门俗名石门在雍州三原县西北上有路其状若门故老云尧凿山为门因名之武德中于此山南置石门县贞观中改为云阳县】
天齐原在县西北二十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二十五里】 连山截嶭子山上有天齐祠
清水谷河自县西北华原县界来经县西南入白渠东溉民田 【十道志曰一名鬼谷晋太康地记扶风池阳县有鬼谷先生所居今案此地即旧池阳之境而司马彪云鬼谷在嵩山虞喜志林在陇关裴秀雍州记云在池阳县诸说不同未知孰是】
浊谷河自县西北华原县界来经县西一十五里谷口有大堰其水东流溉民田
六辅渠汉书元鼎六年倪宽为左内史奏请穿六辅渠 【师古曰在郑国渠之东今尚谓之辅渠亦曰六渠也】 以益溉郑国旁高卬之田 【师古曰素不得郑国之溉灌者也卬谓上向也读曰仰】 图经曰此则于郑国渠上流南岸更开六道小渠以辅助溉灌耳今云阳三原两县界此渠尚存乡人名六渠亦号辅渠
中白渠北白渠两渠水自正西云阳县界来经县通流过富平县界溉民田两白渠下斗门二十八 【北白渠四十白渠二十】
黄白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后汉李傕乱献帝幸长安三辅饥歉欲徙帝于池阳黄白城
永安故城亦名洪宾栅在县北十五里后魏北雍州城也孝武永熙元年徙北雍州于宜州仍于城中置永安镇今在富平县界
秦曲梁宫在黄白城内 【沅案水经注云浊谷水注郑渠又东历原径曲梁城北又东径太上陵南原下则城以宫名也】
宝应金轮寺唐宝应年置在县东北一里余二百四十七步
唐景皇帝永康陵在县西北十八里丰原万寿两乡大澹邨封内二十五里 【唐陵庙记在县西北三十里】
高祖献陵在县东一十八里龙池乡唐朱邨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十五里太平寰宇记同此】 封内二十里下宫去陵五里陪葬诸王一十六 【河闲王孝恭襄邑王神符清河王诞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道王元庆郑王元懿虢王元凤酆王元亨徐王元礼滕王元婴邓王元裕鲁王元夔霍王元轨江王元祥密王元晓】 公主一 【馆陶】 功臣六 【楚将军贺兰公吴兴公彭城公钱巢公邱将军沅案邱将军会要云谭国公邱和是又案会要陪葬有楚国太妃万氏此缺载又案杨火冏撰都督王湛神道碑云文明元年陪葬献陵诸书所无】
敬宗庄陵在县西北五里太平乡胡邨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八里陪葬一 【悼怀太子沅案河南通志云敬宗陵在偃师县河南府志云有高宗御制碑考史云天佑元年正月昭宗迁洛敬宗无先葬偃师之理又敬宗于高宗十世孙不得有御碑】
武宗端陵在县东一十里神泉乡腾张邨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四里陪葬一 【贤妃王氏沅案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又有于谨墓在县北十八里此不载】
云阳
云阳县 【唐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二十里】 本汉县昭帝置 【沅案昭帝所置乃云陵县非此敏求误】 属左冯翊古有云阳宫因以为名 【沅案史记秦始皇本纪韩非死云阳正义曰括地志云云阳城在雍州云阳县西八十里秦始皇甘泉宫在焉】 亦为美原县地 【沅案太平寰宇记作美阳县地其实皆误当云亦为云陵县地】 葢匈奴金人祭天之所也后汉末省县今县西北六十里古城即汉县也魏志曰司马宣王抚慰关中罢云阳县置抚夷护军及晋赵王伦镇长安复罢护军后氐羌反又立护军后魏太平真君七年罢护军别置云阳县属北地郡后周置云阳郡隋开皇初郡废唐武德元年析云阳县置石门县 【沅案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尧门山在雍州三原县西北武德中于此山南置石门县】 三年于石门县置泉州领石门温秀二县徙云阳县于南十五里治水冲城贞观元年废泉州省温秀县改石门县为云阳县改云阳县为池阳县属雍州省云阳以其地入池阳而改曰云阳天授二年以云阳置鼎州领云阳三原泾阳醴泉四县大足元年州废县隶京兆府 【沅案唐书志当云隶雍州】 后唐同光元年析隶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