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志

曹参墓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沅案今方志云二十五里二当为三】
张良墓在县东北三十六里 【沅案今方志云三十五里五当为六】 留侯陪葬长陵与高祖长陵相去五里 【沅案史记留侯世家云留侯死并葬黄石冢史记正义曰括地志云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敏求以为在此未知何据】
杨雄墓按杨雄家谍曰子云以天凤五年卒诏陪葬安陵阪上弟子巨鹿侯芭负土作坟号曰元冢 【沅案桓谭新论云雄为中散大夫病卒无以办丧事以贫困故葬长安妻子弃其坟墓而归于蜀则雄墓在此是也四川通志云雄墓在郫县西非是】
顺陵在县东北三十里唐武后追尊其母曰孝明皇后号顺陵 【沅案元和郡县志有蒙恬祠在县西北十五里太平寰宇记有蒙恬冢在县东北二十里纪信冢在县北四十里冯唐冢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李左车冢在县北十四里董贤冢在县东北十八里鉏麑冢在县东北三十里戚夫人冢在县西十五里尉迟敬德冢在县东三十里此皆不载考尉迟敬德陪葬昭陵当在醴泉乐史云在此则误甚也】
 长安志卷苐十四
  县四
   兴平
兴平县 【唐畿今次畿东至府九十里】 本周犬邱之地帝王世纪曰周懿王二年王室大衰自镐徙都犬邱今槐里也史记秦之先大骆生非子居犬邱秦名废邱 【沅案汉书注韦昭云秦欲废之更名废邱也】 项羽封章邯为雍王都废邱汉高帝三年改曰槐里县 【沅案史记本纪作二年地理志作三年】 莽曰槐治今县北故城是 【沅案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犬邱故城一名槐里亦名废邱在雍州始平县东南十里】 属右扶风武帝析置茂陵县 【沅案汉书武帝纪云建元二年置茂陵邑】 王莽曰宣城 【沅案师古曰黄图云本槐里之茂乡】 昭帝又析置平陵县属右扶风王莽曰广利今县东二十里咸阳县界平陵古城是魏黄初元年改平陵为始平县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改为始平国国字当为县此是也宋书州郡志云始平令魏立】 因原以名之晋太始二年 【沅案宋书州郡志亦作二年晋地理志作三年非】 置始平郡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晋武改置始平国】 领槐里始平武功鄠蒯城五县苻坚徙始平于茂陵故城后魏太武太平真君七年省始平郡县入扶风郡焉孝庄帝永安元年又徙县于今县东北一十五里 【十道志曰永安元年移扶风郡于文学城领槐里始平盩厔三县属雍州】 恭帝元年又徙今县东北二十五里后周宣帝大象二年复徙今县东南十五里文学城 【沅案旧本脱里字】 隋开皇三年隶京兆郡 【沅案隋地理志云始平故置扶风郡开皇三年郡废】 大业九年徙于今治唐天授二年隶稷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景龙四年 【沅案新唐书作二年误】 金城公主降吐番赞普中宗送至县因改为金城徙于马嵬故城至德初置兴平军二载改为兴平县 【沅案旧唐书云二年十月改又案太平寰宇记云寻又复为金城今改为兴平此缺载】
县境 【东西五十里南北六十里】
六乡管二百二十邨 【唐二十乡有扶风乡汤祠乡余不传沅案说文茂陵有兀桑里】
被化乡在郭下管邨四十
耿祠乡在县西三里管邨四十
零保乡在县东三里管邨四十
文渭乡在县南五里管邨三十六
保安乡在县东北五里管邨三十六
崇节乡在县北三里管邨二十八
县城周七里余二百步崇二丈隋大业九年筑六门
槐里驿在郭下东至咸阳驿四十五里西至武功驿六十五里马嵬驿在县西二十里今废
石桥在县西二十里马嵬店
龙宫渡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渭水上】
始平原在县北二十里东西五十里南北八里东入咸阳界西入武功界三秦记曰长安城北有始平原数百里其人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汉时亦谓之北芒岩西京杂记曰茂陵富人袁广汉藏镪巨万家僮九百人于北芒岩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三里激流注其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旄牛青兕广汉后有罪诛没入官为园鸟兽草木皆徙植上林苑又曰何武葬于北芒龙薄坂
王嘉冢在县东北一里
渭水南去县二十九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南北广四里东西二十一里】 自武功县界来涝水注之入咸阳县界
玉女泉在县东南
史家泉在县北杨妃故冢西
板桥泉在县西北一十七里深百尺流入白渠后魏地形志曰槐里县有板桥泉
龙泉亦名温泉又名姜子泉在县西一十七里周数十步深不可测
泾龙泉新泉相去十余步在县西一十七里周数十步流入白渠
马嵬泉在县西二十里周数十步深百尺流入白渠
灵宝泉在县东南二十里周数十步深不可测旧图经曰
汉帝时边韶得灵宝符于此泉后祈晴有应因名之
醴泉在县东南二十里周数十步深不可测旧图经曰醴泉在扶风乡唐贞观十二年自然涌出其味如醴饮之疾愈
成国渠在县北一里西自武功县界流入县界凡六十里溉田二百四顷东流入咸阳县界即古白渠也水经注曰成国故渠故 【沅案水经注故字作渠】 魏尚书左仆射卫臻征蜀所开也上承汧水于陈仓东东过郿及武功槐里县 【案唐李石记咸通十三年夏四月戊子京兆府奏修六门堰毕其渠合韦川莫谷香谷武安四水溉武功兴平咸阳高陵等县田二万余顷俗号渭白渠言其利与泾白相上下又曰成国渠见汉书地里志元魏时仆射卫臻征蜀复开以溉田大统十三年魏始筑堰置六斗门以节水贞观中役九州岛夫匠沈铁牛铁剑以御魑魅始就其功永徽四年左仆射于志宁治之寻次圣历中敕稷州刺史张知謇修焉始引武安水久视元年副西京留守雍州长史薛季昹得许公稚者缚土牛以杀水势春官郎中薛稷刻石叙之咸通十一年七月咸阳县民簿辽等上言六门淤塞缘渠之地二十年不得水耕耨而其官岁以水籍为税请假钱二万八千九百八十贯以为修堰工作之费候水通流追利户钱以还京兆府为之奏乃诏借内藏钱以充命中使董其事又令本县官专之溉记役凡用万七千缗云今涸沅案元魏时仆射卫臻征蜀复开元字当衍或误也】
升原渠在县南一十五里西自武功县流入县界凡六十里溉田七十余顷东流入咸阳其原出汧水自凤翔虢县城西北原流至武亭合流数里西南至六门堰东成国渠合流西南出县界以其升原而流故名之唐垂拱初运岐陇水今涸
普济渠在县南十里自武功县流入县界凡六十里溉田七十余顷东流入咸阳今涸
清渠在县南二里东流入咸阳县界
马牧泽在县东南二十里南北广四里东西二十一里
百顷泊 【沅案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泊皆作泽】 在县西二十五里周一十六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作周回六十里误】
宋泊在县西二十一里周十四里
曲泊在县西南十五里 【百顷泊而下并有蒲渔之利邑人利焉隋开皇十五年各筑堤防护】 浪井在耿祠乡唐贞元五年自然涌出有疾者饮之皆得愈远近汲取朝夕如市
章邯台在县东南十里
石星晋穆帝太和年中陨于槐里
槐里故城即犬邱城在县东南十里周十二里崇二丈五尺晋太康中始平郡治也其城遶带防陆旧渠尚存即汉书所谓槐里环堤者也晋灼曰统环槐里堤者是也
小槐里李奇曰即槐里之西城也东已有槐里城故以此城为小槐里魏志太祖以阳阜为武都太守以武都孤远欲移之人多恋土然阜威信素着前徙人在京兆扶风天水界者万余户于是徙郡于小槐里百姓襁负随之 【沅案太平寰宇记在武功】
茂陵故城在县东北一十九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在县东北十七里】 周三里三辅旧事曰武帝于槐里茂乡徙户六万一千置茂陵县属右扶风旧图经曰徙陵城葢苻坚时也魏恭帝末年徙于今城 【十道志曰旧志茂陵宣帝置接武帝时已徙户居之至宣帝时为县】
文学城在县东崇二丈五尺十道志曰今谓之故县城
武学城在县东一十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在县东南十里】 崇二丈五尺与文学城相接二城并秦章邯筑
樊哙城在县南十里崇二丈西京记曰汉王袭雍章邯败走废邱城命将军樊哙围之于城西筑台以望之 【今县西南有武延台疑是焉】
马嵬故城在县西北二十三里孙景安征途记曰马嵬人名于此筑城以避难未详何代人姚苌时扶风王骈以数千人保马嵬故城
汉黄山宫在县西南三十里
隋僊林宫在县西十八里文帝置
登真观在县西南一里半唐垂拱元年置
天兴观在县东北一里景龙元年置
要册庙在县北一里
露膊将军庙在县西北五里
商汤祠在县西北二十里汤祠乡 【沅案史记秦本纪云宁公遣兵伐荡社三年与毫战毫王奔戎遂灭荡社正义曰括地志云雍州三原县有汤陵又有汤台在始平县西北八里案其国葢在三原始平界索隐曰皇甫谧云周桓王时自有毫王号汤非殷也则此葢毫王祠耳云商汤者非也近顾炎武驳说文毫京兆杜陵亭以为误以汤居毫为在此不知杜陵自有毫王而汤居毫之字墨子荀子等本作薄字然则识之不可不广也故附论之】
汉武帝龙渊故庙 【沅案水经注云故渠北故坂北即龙渊庙元和郡县志作龙泉避高祖讳】 在县东北一十七里
龙渊庙在县东北二十四里武帝庙 【沅案疑有号字】 也
汉武帝茂陵在县东北十七里武帝建元二年置茂陵邑后元二年葬 【师古曰本槐里之县茂乡故曰茂陵臣瓒曰茂陵在长安西北八十里】 元帝初元三年四月乙未孝武园白鹤馆灾园中五里驰逐走马之馆 【师古曰五里者言其周五里】 不当在山陵昭穆之地 【关中记曰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惟茂陵十四丈方百四十步徙民置县者凡七长陵茂陵各万户余五陵各五千户陵县属大常下隶郡也守陵溉树埽除凡五千人陵令属官各一人寝庙令一人园长一人门吏三十三人侯四人元帝时三辅七十万户始断不复徙人陪陵渭陵延陵义陵皆不立铭汉帝诸陵自各立庙或在城内或在城外或在陵旁又陵下园有寝室有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寝日四上食庙岁二十五祠于便殿又用一游衣时至元帝始正迭毁褅袷之制惟祖宗之庙世世不毁余五庙亲尽而毁四时祭于庙除诸寝园不除衣冠之游其后或废或兴至于王莽汉武故事曰帝见形谓陵令薛平曰吾虽失势犹为汝君柰何令吏卒上吾陵上磨刀剑乎自今以后可禁之平顿首谢因不见推问陵旁果有方石可以为砺吏卒尝盗磨刀剑霍光欲斩之张安世曰神道芒昧不宜为法乃止故阮公咏怀诗曰失势在须臾带剑上吾邱】
李夫人墓亦名习仙台崇二十丈周二百六十步在县东北十六里三辅黄图曰李夫人墓东西五十步南北六十步高八丈茂陵西北一里俗名英陵水经注曰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英陵
霍去病墓在县东北十九里崇二丈汉书曰去病为票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元狩六年薨上悼之发属国元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师古曰在茂陵旁冢上有竖石冢前有石人马者是 【沅案今邓州志云有霍去病墓葢非】
卫青墓在县东北十五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皆云十九里】 崇二丈汉书曰青为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尚平阳主元封五年薨与主合葬起冢象庐山云师古曰在茂陵东次去病冢之西相并者是
原氏仟汉书原涉自以先人坟墓俭约乃大治起冢舍初武帝时京兆尹曹氏葬茂陵民谓其道为京兆仟涉慕之买地开道立表曰 【沅案汉书表下有署字】 南阳仟人不且从谓之原氏仟 【沅案元和郡县志有汉公孙宏墓在县东北十八里太平寰宇记有李延年墓在县东北一十八里董仲舒墓在县东北二十里此皆不载】
四马务在县东南二十余里从东苐一曰飞龙务次大马务次小马务次羊泽务地凡三百七十一顷南渡渭河庆历中为营田寻罢之其后民占佃簿籍亡散不复归于有司
   武功
武功县 【唐畿今次畿东南至府一百四十里】 古有邰国尧封后稷之地周平王东迁以赐秦襄公孝公作四十一县斄美阳武功各其一也武功葢在渭水南郿县地是 【案汉书右扶风有斄有郿有武功今此县旧文斄美阳各为县而又云县在郿县地疑斄郿美阳皆入武功耳】 左传周景王使桓伯让于晋曰我自后稷邰芮岐毕吾西土也杜注云邰在始平武功县邰地是也庙记曰武功本名邰后改为斄城阚骃十三州志曰斄古文作邰古今字异耳旧县境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是则县本以山水立名也汉属右扶风王莽曰新光后汉省永平八年复自渭水南徙武功县于故斄城任安以武功小邑无豪易高故居武功晋属始平国 【沅案地形志云晋属扶风非宋书州郡志亦云太康地志属始平】 后魏太和十一年改为美阳又置武功郡 【沅案地形志云太和十一年分扶风置】 兼领美阳莫 【沅案地形志作漠】 西二县属岐州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周武天和四年义阳还旧理】 后周孝明帝武成二年以武功郡属雍州武帝建德三年省武功郡美阳县自此以前皆治斄城今西南二十二里故斄城是其后立武功县于今治所中亭川唐武德三年分雍州之武功好畤盩厔郇州之郿四县于今治置稷州 【沅案旧唐书云分雍州之武功好畤盩厔扶风四县置稷州其年割郇州之郿凤泉来属则当云以武功好畤盩厔扶风郿凤泉六县置稷州也】 因后稷所封为名又析始平置扶风县四年以岐州之围川隶之 【沅案旧唐书云四年隶雍州此缺载】 七年以郿隶岐州贞观元年废州省扶风以围川凤泉隶岐州盩厔武功隶雍州天授二年复为稷州领武功奉天始平盩厔好畤等五县大足元年废稷州县复隶京兆 【沅案当云复隶雍州】 后唐同光中隶凤翔长兴元年还属京兆府
县境 【东西四十六里南北五十里】
四乡管四里 【唐一十四乡有中水乡余不传】
高望乡在县东管望乡里
周源乡在县南管怀德里
节妇乡在县东南管显阳里
义门乡在县北管顺义里
县城周三里二百二十步崇九尺上阔一尺五寸下阔四尺五门
太一山在县东汉书古文以为终南
垂山在县东汉书古文以为惇物 【沅案史记索隐引地理志垂山作华山秦本纪武公元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居平阳封官正义曰宫在岐州则此华山必非太华山也地理志所云古文以为惇物之山在武功者当是此山而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云华山为西岳注云古文之惇物山葢谬矣又案封禅书有岳山疑亦此】
太白山 【沅案水经注云地理志云县有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杜预以为中南亦曰太白山则太一太白一山也敏求两载之非是】 三秦记曰太白山在县南去长安二百里不知高几许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军行不得鼓角鸣鼓角则疾风暴雨兼至也 【沅案此亦见水经注不云出三秦记或今本脱字亦有数字不同】 周地图记太白山甚高上常积雪无草木半山有横云如瀑布则澍雨人常以为候验之如离毕焉故语曰南山瀑布非朝则暮水经注曰太白山南连武功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 【沅案此水经注引杜彦达语】 魏畧曰吉茂苏则值乱隐于扶风南太白山中以经籍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