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凤山县志


  十三年(乙卯)夏五月,蛇山崩,石陨;声闻数里(时有黑气蔽峰头,久乃散)。秋七月,大水溪溢,半屏山石陨。冬十二月,地震。是岁,诏蠲民欠。

  乾隆元年(丙辰),诏赐老人粟米(共六百余石)。

  三年(戊午)秋,旱;诏蠲银、粟有差(蠲正供粟一万四千四百余石,官庄同。台湾县共蠲银九百六十余两)。

  六年(辛酉),诏蠲未完民粟(共计四千一百七十石)。

  八年(癸亥)秋,旱;诏赈灾蠲本年供粟有差(计共蠲粟七千八百九十余石)。

  十一年(丙寅),奉恩诏蠲免本年额征供粟。

  先是,十年九月二十日奉上谕:『闽省丙寅年地丁、钱粮,已全行蠲兔。惟是台湾府属一厅、四县地亩额粮向不编征银两,历系征收粟谷;今内地各郡既通行蠲兔,而台属地亩因其编征本色,不得一体邀兔,非朕普遍加恩之意。着将台湾府属一厅、四县丙寅年额征供粟一十六万余石,全数蠲兔。

  十二年(丁卯),秋,旱;诏赈灾,蠲本年供粟有差(计共蠲粟七千八百九十石)。

  十五年(庚午),有年。

  十八年(癸酉)秋,大风灾;诏赈贫民,蠲供粟六千三百九十六石。

  十九年(甲戌),晚禾歉收;诏给老人粟米。

  二十年(乙亥),大有年。

  二十三年(戊寅)秋,旱;诏赈灾,蠲本年额征供粟(计共一万三千九百一十九石)。

  二十四年(己卯),大有年。

  二十五年(庚辰),有年。

  二十八年(癸未),诏给老人粟米。

  物产

  按海外物产与内地殊;即郡属四邑,南、北两路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物土所宜,亦有不能尽同者。今从「府」、「诸」二志,参以迩日见闻,综而核之,以备采择云。

  凡谷之属

  占稻(俗名尖仔。皮厚而坚,可以久贮。有赤、白二色。种于五、六月,成于九、十月。诸稻中种之美者)、早尖(「府志」作占,下同。有赤、白二种。粒小早熟,种于二、三月,成于六、七月。田中种之)、埔尖(壳白、米赤,皮厚。种于三、四月,成于八、九月。园中种之。酿酒尤佳)、乌尖(壳黑,粒穗长,米坚润;价昂诸稻)、三杯(形似尖粟,皮较薄;不耐久贮)、三杯择(形似三杯,早熟。时或雨泽稀少,诸稻鲜获,此种独茂。近多种之)、吕宋尖(种自吕宋者。有赤、白二色。粒小而尖,种获同埔尖。但藏久则腐,种之下者)、圆粒早(米日而软,粒短而肥。种获与埔尖同)、天来早、内山早、清游早(一作清流早)、安南早、白肚早、红脚早、一枝早(以上俱早成)、七十日早(种于早春,七十日可获,故名)、大伯姆(种于洼下之田;水高一尺则长一尺,水不能浸。米白而大)、大头婆(米粒圆而味香)、过山香(粒大倍于他米,极白。用少许杂他米中炊,尽香美)、花螺(壳有花斑,粒不甚大)、糯米(即秫也。亦有早、晚,米俱白可酿酒。「闽中记」云:闽人以糯稻酿酒;或糅粉,岁时以为团粽粿糕之属)、赤壳秫(壳赤、米白。糯稻中最下者;「府志」作最上)、虎皮秫(壳赤有文,米白、粒大)、竹丝秫(米青白色)、尖仔秫、生毛秫(壳有毛,米大、色白)、白秫(南路最多)、鸭母潮(性极黏)、鹅卵秫(粒短、壳薄,色白;性甚软。诸秫中最佳者)、番仔秫(粒甚大。土番摘穟藏之以酿酒)、牛索秫(壳微黑,粒、穗俱长)、芒花秫(与牛索秫略同。二种近多种之)。

  麦(立冬种,清明熟。有大麦、小麦二种)、荞麦(台地种植甚少)、番麦(状如黍,实如石榴子。一叶一穟,穟数百粒。此非麦属,姑名之耳)。

  黑黍(「旧志」作薯黍。即秬黍,一名芦黍,西北方名高粱)、鸭蹄黍(穗似鸭蹄,故名。酿酒甚美)、番黍(茎似黑黍,穗似鸭蹄黍。摘穗去皮,可作粿品)、桶钩黍(与番黍同;祗穗屈曲如钩)、芝麻(一作脂麻;即胡麻。有黑,白二种)。

  稷(「税文」曰:稷,五谷之长也。古者号稷为首种,今不甚珍,惟祭祀用之。有黄、白二种。俗呼为粟)、黄粟(稷之别名。当即鸭蹄黍也;一物两名)。

  菽(「物理论」曰:菽,豆之总名也)、黄豆(粒大倍于内地)、白豆(种自港冈出者最佳。下淡水多种之)、黑豆(粒不甚大。四、五月种,八、九月收。可为豉)、绿豆(三、四月种,九月收。为粉最佳)、番豆(粒似绿豆而差大,花银红色。圆硬,土人取为粉糍等馅;较绿豆价为廉)、埔荆豆(木本。实似番豆,用同)、菜豆(荚长,亦名长豆。蔓生,下垂。有青、紫二种。可充蔬品)、红公豆(子红、荚紫)、裙带豆(子黑、荚绿)、九月白豆(「旧志」作米豆,以可和米作饭)、荷兰豆(种出荷兰。可充蔬品。熬食,其色新绿,其味香嫩)、御豆(一名观音豆。熬食蒸豚,味尤松甘)、扁豆(一名蛾眉豆,俗名肉豆,又曰乳豆。有紫、白二色)、虎爪豆(蔓生。一茎四、五荚,状如虎爪,故名)、刀豆(荚长而扁似刀,故名)、加雪豆、乌鬼豆(荚长,色深紫。粒有半月痕,亦名半月豆)。

  附录

  「使槎录」:三县皆称沃壤,水土皆殊:台湾县俱种晚稻;诸罗地广及凤山淡水等社,近水陂田,可种早稻。然必晚稻丰稔,始称大有之年;千仓万箱,不但本郡足食,并可资赡内地。居民止知逐利,肩贩舟载,不尽不休;所以户鲜盖藏。

  「台湾志略」:台、诸两邑,皆种黏谷;凤邑黏谷、埔谷并种,彰化北路止种三杯。谷种早晚,性各不同;早者六月可收,晚者九月始获。南路下淡水间有三冬种,四月即收者,名为双冬;又为他邑所无也(按县治近城上里庄等处,早种不多。自淡水溪以下,各客庄早稻所收,几不歉晚收矣)。

  「诸罗县志」:占稻俗名占仔。「湘山野录」:『宋真宗以福建地多高仰,闻占城稻耐旱,遣使求其种,使莳之』。按「宋会要」:『大中祥符五年,遗使取福建占城谷,分给江、淮、两浙』。则种入中国,似更前。有赤、白两色,白者皮薄易舂。六、七月始种,十月收。稻之极美者。

  「赤嵌集」:土壤肥沃,不粪种;粪则穗重而仆。种植后听其自生,不事耘锄,惟享坐获;每亩数倍内地。近年下淡水以南悉为潮州客庄,治埤蓄泄,灌溉耕耨,颇尽力作(按昔数称土壤肥沃,不粪而获;此就开辟之初言之。迩来地方疏瘠,生齿日增;务农力作,不让中土。惟港东、西二里土较饶沃,差觉力少获多耳)。

  「赤嵌笔谈」:麦有大麦、小麦,而小麦最佳。南方麦花多开于夜,台则如北地;然食多亦不觉热(南路地热,二麦不宜)。黍米夜间开花,居民多不食。荞麦,种植亦少;婴儿有疾,每用面少许,滚汤冲服立瘥,谓能解饥袪热。间有为饭者。

  「台湾志略」:荷兰豆如豌豆然,角粒脆嫩,清香可餐。其余如黄黑豆、小米、芝麻、绿豆、赤豆之属,悉同内地;而收获较早。

  「台湾采风图」:裙带豆、红公豆,原只一种。荚长尺余,可充蔬菜;福州名为豆结。

  凡蔬之属

  芥菜(「本草」曰:芥,似菘而有毛。有青芥、紫芥、白芥数种)、姜(种山埒少水处,能盛长。春种夏熟)、葱(「尔雅」谓之青葱。有香葱、麦葱、风葱三种。风葱可疗风疾)、韭、薤(「本草」谓之菜脂。古礼脂用葱、膏用薤)、蒜(有大、小二种。六、七月种小蒜,八月可种大蒜)、芹菜(「尔雅」谓之楚葵;一名水英。可作菹,熟食味微香)、白菜(一名菘。「通志」曰:本出北地,今海外亦多。茎阔而白者为佳)、苋菜(有赤、白二种)、莙荙(俗呼厚荙。叶厚而柔,晒之难干;盖感阴气之多者)、颇菱(种出西域颇菱国,颇讹为波。俗呼红根菜,方士隐名为波斯草)、茼莴(叶似艾,花如小菊。性冷味香,多食令人气满)、瓮菜(种来自东彝古伦国,以瓮盛之;译不能通,但名瓮菜。能解野葛毒)、蒝荽(「本草」所谓葫荽是也)、芥蓝菜(冬种)、番芥蓝(叶色蓝,其纹红,根亦红。种久蕃茂,团结成顶,层层包裹,彩色照耀。一名番牡丹。种出咬■〈口留〉吧,其国以为上品菜。谚云:一丛抵一茇,言其罕也。番银钱小者谓之茇。台亦罕见;间有植之盆中,以供清玩)、蕃薯(皮有红、白二色。结实在根,瘠土沙砾之地皆可种)、芋(长曰土芝、团曰蹲鸱。台产甚多)、山药薯、田薯(有紫、白二种。蔓生。根伏土中,一藤可七、八魁;间有一藤一魁者。长五、六尺,如短柱;重十余斤)、六月菜(「旧志」:俗呼辣菜)、油芥菜(「通志」曰:叶如白菜,青色,根微紫;子可为油)、茄(有紫、白二种。又有丁香茄、金瓜茄等类)、丝瓜(亦名菜瓜。俗呼鼠瓜,又呼天罗布。老则其中有丝成布,去皮取丝,可擦锅。嫩者性寒,可理热)、金瓜(一名南瓜。有大、小二种。圆而有瓣)、王瓜(有青、白二色。酱豉糖醋皆宜。「月令」:四月王瓜生。即此。县地熟较早。俗名莦瓜,亦名菜瓜;台又名涵瓜:盖一物而异其名也)、莿瓜(似王瓜而略小。皮有微莿,故名)、苦瓜(一名锦荔枝。又呼防羊,言不可与羊同食也。皮皱,味苦)、冬瓜(性寒,经霜而上白衣,故名。台地四时皆有。陶隐居曰:利解毒、消渴)、匏(「埤雅」曰:短颈、大腹曰匏,有花、青、白三种。又有芋匏、苦匏、葫芦匏、枕头匏。老则皮坚,土人镂作器)、笋(竹萌也。种类甚多:生自莿竹者,味稍苦;有绿竹笋、麻竹笋、筀竹笋、葭白笋,俱佳)、紫菜(生海石上)、海粉(青、白二色,状如粉条。生海中),萝卜菜(秋、冬、春三时皆有)、蕨(捣其根为粉)、菰(俗名肉丝菰。湿地生,味甘)、倭菜(一名生菜。可生食)、浮藤菜(俗名蟳菜)、鹿角菜(生海中)。

  附录

  「香祖笔记」:凤山县有姜,名三保姜。相传明初三保太监所植,可疗百病。

  「闽小纪」:番薯,明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瘠土沙砾之地皆可种。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闽海而南有吕宋国,朱薯被野连山,不待种植;夷人率取食之。茎蔓生,如瓜蒌、黄精、山药之属,而润泽可食;或煮、或磨为粉;亦可酿酒。生食如食葛,熟食味如熟荸荠。生贮之有蜜气,香闻室中。夷人虽蔓生不訾省,然恡而不与。中国人有截取其蔓咫许以来,于是入闽数十余年矣。何镜山颂曰:『不需天泽、不费人工,能守困者也;不争肥坏,能守让者也;无根而生,久不枯萎,能守气者也;佐五谷,能助仁者也;可以粉、可以酒,可祭可宾,能助礼者也;茎叶皆无可弃,其直甚轻、其饱易充,能助俭者也;耄耆食之不患哽噎,能养老者也;童孺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鬻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鸡犬,能及物者也。其于君子也,有代匮焉;所以固其廉以广施焉,所以助其惠而诸德备焉』。

  「赤嵌笔谈」:或云薯长而色白者是旧种,圆而黄赤者得自文来国;未知孰是?余见有大可尺围,形似南瓜者;土人亦不轻见也。

  「台海采风圆」:番薯结实于土,生、熟皆可噉。有金姓者,自文来携回种之,故亦名金薯。闽、粤沿海田园,栽植甚广;农民咸藉以为半岁粮。

  「旧志」,凤山芋有三种:曰槟榔芋者,中有红根相连如槟榔子;曰秫米芋者,以其软而粘也;又有淡水芋,大者重四、五觔,不歉蜀中焉。

  「台海采风图」:傀儡芋出南路儡傀番社;长可一、二尺,旁无小艿。

  「赤嵌笔谈」:芋有二种:红者呼为槟榔红,白次之。热较内地亦早,六月初旬即可食。多食滞气,不似内地滑润。南路番仔芋一名糯米芋,有重十余觔者;味佳。

  「使槎录」:台地竹生笋,不出丛外;皆不堪食。夏日,街市亦有煮熟肩卖者;味酸苦,难以充庖。

  「台海采风图」:金瓜茄,叶、干同茄,花连五瓣,似鸭脚,淡紫色。结实酒锺大,似金瓜。有外瓣,初白、后黄,土人以供玩。

  「府旧志」:金瓜茄,台司马张若霳诗曰:『不是东陵种,篱间别弄辉。水纨澄夏箪,黄绢剪秋衣。承露鹅儿嫩,迎风杏子肥。依稀明月下,疑自凤池归』。

  凡果之属

  西瓜(结实圆大如斗,味甘。春种、夏熟;台中更有八月下种,十一月成熟者。乾隆二年,福建督、抚每年正月各进瓜十圆)、檨(有三种:香檨、木檨、肉檨。肉与核粘,味甘,色黄。盛夏大熟)、龙眼(「南方草木状」:树如荔枝。壳青黄色,形圆如弹丸,肉白带浆;一朵五、六十颗作穗)、荔枝(有自内地移来者。多华少实,味亦酸)、波罗蜜(种自荷兰。实生树干,大如斗,皮似如来顶;中分十数房,似莲瓣抱生。其色黄、其味甘。房各一实,其色白,煮食似栗。一名优钵昙)、释迦梨(树高出墙。实大如柿,碧色、纹绉如释迦头,味甘而腻。熟于夏、秋之间)、菩提果(一名香果,西域分种。花有须无瓣,色白。实如杷枇,中空有子,鲜青、熟黄,状如蜡丸。味甘而香,极似玫瑰。「赤嵌笔谈云」:台产诸果,当以此为第一)、菠萝(叶似蒲而阔且厚,两旁似锯齿。实生丛心;其皮鳞起,通体成章。叶自顶出,森若凤毛,故名;或谓之黄梨。盛以瓷盘,其香满室,清芬袭人)、甘蕉(即芭蕉中之一种)、柑(有仙柑、红柑、蜜桶柑、九头柑数种。「旧志」凤山止有红柑、雪柑二种)、橘(近有晒干和糖为饼者。别有公孙橘)、柚(实大而皮厚,味稍逊内地)、桃、李、梅、梨(味稍逊内地)、番柿(形似柿,实有毛,俗呼为毛柿。西域种)、石榴、番石榴(呼名莉仔茇)、木瓜、番木瓜(树干亭亭直上)、椰子(树高数丈,直起无枝。其实大如寒瓜)、槟榔(树直无枝)、桄榔子(结实五月熟,土人即种埔占;子若多生,岁亦有年)、柑子蜜(形如弹子差大,和糖可充茶品)、佛手柑(长者近尺)、香橼(形圆而长,切片拌塘可充茶品)、葡萄、甘蔗(性温、味甘。有红、白二种。又干小者曰竹蔗,煮汁成糖;邑产最多)、橄榄、菱(两角曰菱,三角、四角曰芰。凤所产惟芰)、莲子(近硫磺水陂、赤山陂种植甚多,逊建莲)、仙枝子(一名破斧子。可腌为菹)、落花生(俗名土豆。蔓生。土人用以榨油,可代蜡。土人名曰长生果)、荸荠(味甘、性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