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县志康熙本

  【注释】
  ①分野:古代,把天上星宿的位置与地上州、国相对应,就天文说,称分星,就地上说,称分野。
  ②要荒之服:要服、荒服,古称离王城极远之地。服,古王畿以外的地方。
  ③星纪:十二星次之一,在十二支中为丑,在二十八宿中为斗宿和牛宿。

  ○疆  域
  县在府治东,东西广一百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周围三百六十里。东至溪流口一百里,为延平永安界(自界首至永安一百二十里);西至岩头野狐岭一十里,为长汀界(自界首至长汀一百三十里),南至控岭一百里,为上杭界(自界首至上杭一百四十里);北至焦坑六十里,为长汀界(自界首至长汀一百三十里);东南至浮流口一百五里,为永安界(自界首至永安二百里);西南至河源板岭七十里,为长汀界(自界首自至长汀一百里);东北至上琴坪三十五里,为清流界(自界首至清流一百里);西北至四堡里六十里,为长汀界(自界首至长汀一百一十里)。自县治至布政司一千七十五里,达江南三千八十里,达北京五千九百四里。水路:文川桥下水小,不通舟楫;东自姑田里路经秋家岚五十里至小陶,乘舟一百二十里至永安,抵延平,下通福州,上达北京;自县南六十里至朋口,乘舟下上杭,抵潮、广。

  ○形  胜
  崇山复岭,南通交广,北达江右。(《一统志》)汀壤,闽越地,西南与章、贡、潮、梅接。崇山复岭,民生尚武。(《鄞江志》)居稠山之中,崇冈复岭,东控莲峰屹立之雄,西拥旗石宝嶂之胜,南案银屏秀出之障,中抱文溪九曲之流,他若金鸡诸岫插汉昂霄,天马群峰如仗如笏。(《汀郡志》)连乃闽之逖①土,层岩叠峦,崇冈复岭,联络於汀、剑之间。其脉自汀州来龙处左分一枝,在大息铺过脉,迤逦而来,至於归岭起巅;又自归岭随水至萧屋岭下,过江顿起为虎忙山,峰峦叠拥,奔腾而东,经历於青岩之坪上,至萧坑、五磜,出为西宝嶂。由是北行,过张坊、岩头、棋子岭,直下南向八里,始屹立为县後龙山。莲峰、石马引其东,宝嶂在其右②,银屏案其南,印山卧其北。若水:一则发源长汀五磜,由新林寺前过;一则发源金鸡山,由法界庵前过。合流而绕於南,九曲九回,复合西昼锦桥之水,自南而绕於东,由东而北,至田口合清流诸水,逦迤入於海。
  【注释】
  ①逖:远。
  ②右:疑为西字之误。

  ○风  俗 
  气习劲毅而狷介。其君子则安分义,励廉隅①,耻浮侠;其小人则质直果敢,不以侈美,崇质相尚。(《宋志》)君子质直好义而恬於进取,小人愿悫②少文而安於勤劳。(《元志》)土壤硗瘠,人民贫啬。(《八闽志》)士知读书尚礼,俗重登科取名;男务勤劳,女安俭朴。(《郡志》)士知向学,民多末作。(《漳南志》)土壤硗瘠,农以耕为业;妇少蚕桑,惟事麻枲③。积贮有限,服用无华。其气习,劲毅勇悍,尚武少文。(《汀郡志》)连城乃闽中僻邑,土壤硗瘠,习尚朴素。士慕讲读而重於仕进,民安稼穑而勤於陇亩。富者仅足於供输,贫者间免於饥冻;途无行货之妇,市乏赌博之风。不通舟楫而行客少,各务生理而商外多。阃范最严,妇耻再嫁。但土不宜蚕,妇职纺绩;田不宜麦,农种稻粱;豪右甘④竞而不悔,乡落习陋而少文。迩来丧事靡耗,计饮食之待客,不为死者痛而为生者忙;婚娶繁华,虑妆奁之苛责,方弄瓦而即湮於水。乡亲死,火化名为金礶⑤。衙役敢於逃遁,穷民间为狗盗。断肠无了,买业之家倍苦;给⑥主盈案,刁讼之风未息。流弊至此,後将何极?有识君子,亟挽颓风。(旧志)
  【注释】
  ①廉隅:棱角,比喻人的行为、品性端方不苟。
  ②愿悫:谨慎朴实。
  ③枲:xǐ,雄麻。
  ④甘:复印本字迹模糊不清,不知何字。
  ⑤礶:同“罐”。
  ⑥给:jǐ,言语便捷。

  ○岁  时
  正月元旦,焚香谒神,悬祖容像,各相拜贺,乡人仿古为傩①。上元城市燃灯,清明祭坟拜扫。四月八日为会,迎五显大帝,先期京、浙、江、广各处客商,俱赍土货,集县贸易,十日而散。端午悬艾佩蒲,角黍祀先。中秋赏月,祭扫如春。重阳饮茱酒登高。腊月二十四日小年,各送牲果。除夕祀先,爆竹以除不祥。
  【注释】
  ①傩:nuó,古时驱除疫鬼的一种仪式。

  ○城  池①
  按县内周一里一百四十步,环以土城,上有敌楼,外有城垣;宋绍兴间,县令丘钦若创筑。乾道间,县令杨立中乃名三门:东曰“朝京”,西曰“腾骧”,南曰“龙州”②。岁以复隍③。端平间寇乱,县令米巨宏复筑;淳祐间,县令罗应奇重修,并作瓮城。元至正六年,邑民罗天麟作乱,城池复毁。七年,县令王成吉重加修筑。二十一年,复遭红寇袁景攻陷,民悉奔窜,又毁於乱。□□□□□瓮门四座。正德四年,县令蒋玑筑土城七百余丈,周围以木栅为门,大者四,小者二,上覆以楼,为守御台。九年,佥事胡琏以土城难守,乃募邑之富者分派□□以砖石环之。邑人知府童玺,首倡叁丈,余各分□二百七十丈,又五百丈则输公帑以成之者也。十四年,佥事周期雍按视,命县丞黄锺岳以巨石垒□□以□□□其垣,始获坚厚完固,而工讫焉。大约□□七百七十丈有奇,其高广延袤,皆峭拔掀腾,而□□□□□之外,自福汲至安阜、清泰门滨於溪岸,□□□□□□□未有池壕。嘉靖年间,通判毛毅创窝铺三十间,知县方进又悉以砖垒之。卫经历杜泰□□□楼门,推官秦僎给银,与富民沈长权、谢复隆、李寔、童纪、罗贤等建城楼五座,而於各门书匾,则邑人□奎也。规制颇备,民赖以保障焉。
  【注释】
  ①本文原复印本多处模糊,虽经参照乾隆志及民国志,仍有不少不能辨认,今以空缺号“□”表示。
  ②龙州:乾隆志作“龙川”。
  ③复隍:谓城倒复于隍上。隍,无水的城壕。

  ○山  川
  山
  八景(纪载录後):三龙井、冠廌峰、金鸡山、天马山、白云洞、放生池、石门岩、滴水岩
  後龙山(发脉经由详见“形胜”)。
  莲峰山(县东七里许;屹立群山之表,亭亭秀峙,远望若莲花状,故名。旧呼为东田石,元马周卿改名莲峰山。复取山间之奇胜者为十三景,以古篆、隶书刻於石:一苍玉峡,一云栈,一天梯,一冠廌,一桃源,一清如许,一芙蓉坡,一金字泉,一白云深处,一天光咫尺,一苍谷,一灵虚,一小崆峒。其山虽险,上则平旷,有寨,有池,有城,有堑,有云楼、宣武四间。旧有莲峰庵,左有丘氏书院,右有开国彭侯祠、三君子堂、定光古佛道场;惟书院玄真堂独存。此境在平时可为游息,遇患难足为一方保障)
  莲峰胜景(新增):半云亭(在山腰)、滴珠崖(雷县令建)、十王殿、却尘岩、玄天阁、小团瓢、玄真堂、大观堂(雷县令建)、三元殿、静室、灵芝庵、真空堂(香炉山右)、白衣庵(丘县令建)、九老亭、一线天、五老峰、莲峰洞、仰止亭(灵芝庵後)、听松亭(大观堂左)、超然阁(三元殿後,徐县令建)
  马头山(即马头石,县东北揭坊。山皆怪石,昂藏若马首。俗传,遇风雨夜能嘶鸣,居人不靖;元季雷陨其首,石尚存焉)
  上峡山(县东,北安里。两山夹立,中有一路通北安铺)
  金柜山(北安里,莲峰之傍)
  堆禾山(北安里。其山特起,若堆禾状)
  三仙山(北安里。旧传,昔有三人聚山中谈笑,倏乘鹤去)
  狮子山(县东,北安里)
  罗婆山(东北,南顺里)
  髻头山(东,姑田里)
  白云山(南,表席里)
  金鸡山(表席里。旧传,人至山下见一庵,有金鸡飞鸣於花瓶上;因寄庵中,晓起不见庵所)
  银屏山、笔架山(俱南顺里)
  凉伞山、云山(俱县南河源里)
  天马山(县南四十里,状如天马。堪舆谓:天马出自南方,公侯立至,故产彭侯)
  高贵人山、刘地山(俱县南河源里)
  将军山(南,表席里)
  尖峰山(东南,表席里)
  彭屋山(县西,在城里。山下旧有虎,无人居之)
  马坑山(在城里。山下有涧名马坑,民居稠聚)
  赤岭山(在城里)
  讲书山(县西)
  西宝山、三将军山(俱县西,南顺里)
  双峰山(县西,童子岩二峰相联)
  高冻山(县北五里)
  大岭山(县北,隔川里)
  小张坑山(县北,黄公桥之侧)
  黄屋山(县北二十里)
  岭
  塔背岭(城内东,御史黄万里宅後)
  崎岭(县东五里)
  凉池岭(县东,往姑田小径)
  楮岭(县东,南顺里。有大小二楮岭,其路陡绝,绵延五七里,险阻难行,通姑田小陶路)
  猫儿桥岭(县东,姑田里,与永安县接界)
  磨石岭(姑田里。有砥石可淬锋,邑人取用之)
  呆鸟①婆岭(曲溪)
  朱长岭(小珠地)
  环山岭(姑田里)
  牛夹岭(大地隔)
  打鼓岭(见古迹。俱县东)
  赤竹岭(县南,表席里。南接上杭,多产赤竹)
  牛路岭(表席里。其岭盘旋十余里)
  垂珠岭(见古迹)
  远水岭(南,表席里。接上杭界,路近水,病涉行岭上;嘉靖丁已,迁朗村隘於此)
  鹧鸪岭(县西。山木阴浓,常有鹧鸪栖其上)
  水西岭(县西,十里)
  虎忙岭(县西北,五十里,属长汀青岩里。其岭绝峻且长,虽虎过亦忙。半山有庵,为行人憩息之所)
  乌石岭(县北安里,见古迹)
  彭地岭(北安里。宋开国侯彭孙葬祖坟於此)
  分水岭(县北四十里,与长汀为界,中有分水铺,一水横岭,而分汀连之界)
  岩
  石门岩(县东五里。两石相峙,中虚成门。宋元祐间,沈永钦创总宜亭、悠然阁、宿云堂,植松竹,吟娱之所。年久,亭阁俱废;洪武间复建)
  石钟岩(县东,北安里。半岩有古佛道场。宋罗次夔建左右罗汉阁、观音堂。俯瞰绝地,秀柱层崖)
  鹫峰岩(县东七里。势如鸑鹫,傍有瀑布,右为苍石岩宇,岁久倾废;永乐间,饶福生募缘重建)
  旗石岩(县南顺里,状如旌旗,见古迹)
  南峰岩(县南百里,属表席。宋淳熙间,创佛宇)
  朝天岩(县南,表席里。高峻而陡绝,上凌云汉,有庵)
  白石岩(南,表席里)
  白仙岩(南,表席里。峰峦俱白,洞穴甚宽,下有小溪)
  西宝岩(县西,南顺里。宋淳熙间,始创佛庐於岩下,後废。元至正间,里民黄得福重建)
  广灵岩(南顺里。岩中有洞穴,祀定光古佛,里人祷祀多应。又名童子岩)
  滴水岩(县北七里。有泉一线,出窦,溜泻岩下,深不盈尺,潴不溢,汲不竭。相传,定光佛驻锡於此。宋政和间,僧密窒创岩宇,岁久倾圮,永乐间重建)
  龙兴岩(北安里。元大德年间,治中许景辉建庵)
  宝珠岩(北安里。岩上有圆石如珠)
  石室岩(北安里。岩之半有石室,可容五十余人。元至正间,居人马天骥建亭岩中)
  石燕岩(县东,姑田里赖源村。岩中宏敞深邃,户牖玲珑,天光透入;後有小洞,数里透出各乡)
  石
  马鞍石(县东,南顺里)
  禾廪石(县东,北安里)
  饭罗石(东田石之畔)
  迎春石(东田石上,春日,人皆请石祷之)
  香炉石(莲峰山上,玄真堂前)
  龙爪石(表席里)
  又髻石(县东,北安里)
  溪
  文川溪(县治前,旧名清溪。一源发於五磜,由新村寺前过;一源发於金鸡山,由法界庵过。合流至县,凡九折,而东流入清流,赴於海。因曲折如文字,故名文川)
  李冈溪(县南,表席里。源出文笔山,下流抵河源里冯坊渡,出朋口,合流至上杭界)
  隔口溪(南,表席里。出俞屋溪源,下流抵河源里合流)
  朋口溪(河源里。有二水合流,故名)
  莒溪(县南,河源里。发源龙岩山中,下接杨家渡头,西入长汀界)
  萧坊溪(南,表席里。水源自上杭苧园溪,下流抵江渡头,入上杭界)
  新泉溪(表席里。水源自罗地,下流抵汤背溪,合流上杭县)
  丰头溪(表席里北。水流至新泉)
  曲溪(姑田里。水流至小陶)
  姑田溪(去县七十里。水流至小陶)
  温泉(有三处:一南顺里汤头,一表席里新泉,一姑田里丰头。四时水温,人多赴浴)
  潭
  杨花潭(县东,在城里,由文溪下)
  莲花潭(杨花潭下)
  龙潭(莲花潭下。其深莫测,云有龙居;岁久浅塞)
  粟米潭(县北,廖屋山下)
  麻潭(北安里。两岸壤土饶沃,居人多植麻)
  石固潭(北安里。两岸峭石,水深莫测)
  石门潭(北安里,乌石岭下。两石夹流如门)
  石城潭(北安里,石航坡②下)
  铁珠潭(县南,表席里。侧有路,石壁峭立,人过不敢俯视;内多细黑石,如铁珠然)
  黄石潭(县南九十里,河源车田下。其深莫测,流通上杭)
  马脐湖(姚家坪上)
  池
  放生池(县西一里。水冬夏不竭。旧传为斋醮放生於此;今种莲,名莲塘)
  沙水池(县南,南顺里。遇冬涸,春夏泉水涌溢,灌溉姚坊田)
  陂
  龙爪陂(县东南,灌溉在城田二千顷,官设陂夫守之,元时建)
  王城陂(县南,法界庵下)
  官陂(县南,南顺里班竹)
  彭坊陂(县北,在城里。其水灌彭坊田,元时建)
  石陂(县北,黄公桥下)
  大田陂(县西,南顺里)
  (以上六陂,旧志“南团六陂”是也)
  石航陂(黄屋山下)
  岩陂(上江坊)
  夹石陂(徐坊)
  苏坑陂(北山庵下)
  中陂(地名溪源)
  大田陂(吕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