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兴元府唐山南西道治。前蜀改曰天义军,旋复故。宋仍曰兴元府,亦曰山南西节度,领南郑等县四。又至道二年,置大安军,领三泉县一,三年军废,绍兴三年复置,今宁羌州沔县西八十里三泉故城是也。
洋州唐末武定军治。后蜀曰源州。宋仍曰洋州,亦曰武定军,寻改曰武康军,领兴道等县三。兴道,今汉中府洋县治也。
兴州唐曰兴州。宋因之。开禧三年,改为沔州,领顺政等县二。
利州唐末昭武军治。前、后蜀因之。宋仍曰利州,亦曰昭武军,又改为宁武军,领绵谷等县四。
阆州后周置保定军治此,兼领果州。后蜀因之,改领剑州。宋仍曰阆州,亦曰安德军,领阆中等县七。
剑州唐曰剑州。宋因之。绍兴二年,升普安军节度。绍熙初,又升为隆庆府,领普安等县六。
文州唐曰文州。宋因之,领曲水县一。
龙州唐曰龙州。宋因之。政和五年,改曰政州。绍兴初,复曰龙州,领江油等县二。
巴州唐曰巴州。宋因之,领化成等县五。
集州唐曰集州。宋因之,领难江等县三。熙宁五年,废入巴州。
蓬州唐曰蓬州。宋因之,领蓬池等县四。蓬池,即唐州治大寅县也。
壁州唐曰壁州。宋因之,领通江等县三。熙宁五年,废入巴州。通江,即唐州治诺水县。
渝州唐曰渝州。宋因之。崇宁初,改曰恭州。淳熙初,升为重庆府,领巴县等县三。又熙宁八年,置南平军,领南川等县二,即唐故南州也。又大观二年,置溱州,领溱溪等县二。宣和二年,州废。溱溪,即唐故溱州治营懿县也。宋时,南、溱等州俱为羁縻州云。
夔州前蜀为镇江军治,兼领忠、万、施三州。后唐改曰宁江军。后蜀因之。宋仍曰夔州,亦曰宁江军,领奉节等县二。
忠州唐曰忠州。宋因之。咸淳初,升为咸淳府,领临江等县三。
万州唐曰万州。宋因之,领南浦等县二。
开州唐曰开州。宋因之,领开江等县二。
达州唐曰通州。宋乾德三年,改曰达州,领通川等县六。
涪州前蜀移置武泰军于此,兼领黔州。宋仍曰涪州,领涪陵等县三。
施州唐曰施州。宋因之,领清江等县二。
黔州唐末武泰军治此。宋仍曰黔州,亦曰武泰军。绍定初,升为绍庆府,领彭水等县二,羁縻州四十九。○珍州,本唐故州也。宋大观二年,开蛮地,复置珍州,领乐源县一。乐源,即唐州治营德县也。又置承州,即唐故夷州,领绥阳等县五。宣和三年,州废,又置遵义军,领遵义县一,亦唐故县也。宣和三年废。今遵义府东废遵义县是。○思州,亦唐故州。政和八年复置,领务川等县三。又播州,亦唐故州也,大观三年复置,领播川等县三。宣和三年,播州废。端平以后复置,寻又废。嘉熙三年复置。
云安军本夔州府云安县。开宝六年置军,领云安县一。今夔州府属县。
梁山军本万州屯田务。开宝二年置军,领梁山县一。梁山,今属夔州府。
大宁监唐夔州地。宋开宝六年,置大宁监,兼领大昌县一。大宁、大昌,今并属夔州府。
广东路东南据大海,西北距五岭。统州十六。
广州唐末为清海军治。宋仍曰广州,亦曰清海军,领南海等县八。
连州唐曰连州。宋因之,领桂阳等县三。
韶州唐曰韶州。宋因之,领曲江等县五。
南雄州南汉置雄州。宋开宝四年,曰南雄州,领保昌等县二。保昌,南汉州治也。
英州南汉置英州。宋因之。庆元四年,升为英德府,领滇阳等县二。滇阳,南汉州治。
桢州唐曰循州。南汉曰桢州。宋因之。天禧中,改曰惠州,领归善等县四。
循州南汉改置循州于此。宋因之,领龙川等县三。龙川,南汉旧治也。
梅州南汉置敬州。宋开宝四年,改曰梅州,领程乡县一。程乡,南汉州治也。
潮州唐曰潮州。宋因之,领海阳等县三。
端州唐曰端州。宋因之,亦曰兴庆军。重和初,升为肇庆府,亦曰肇庆军,领高要等县二。
康州唐曰康州。宋因之。绍兴初,升为德庆府。又为永庆军节度,领端溪等县二。
新州唐曰兴州。宋因之,领新兴县一。
春州唐曰春州。宋因之,领阳春县一。熙宁六年,州废。
恩州唐曰恩州。宋因之。庆历八年,曰南恩州,领阳江等县二。
封州唐曰封州。宋因之,领封川等县二。
贺州唐曰贺州。宋因之,领临贺等县三。
广西路东北距岭,南控交,西抚蛮獠。统州二十六。
桂州唐末为静江军治。宋仍曰桂州,亦曰静江军。绍兴三年,升为静江府,领临桂等县十一。
昭州唐曰昭州。宋因之,领平乐等县四。
梧州唐曰梧州。宋因之,领苍梧县一。
龚州唐曰龚州。宋因之,领平南等县三。绍兴六年,废入浔州。
藤州唐曰藤州。宋因之,领镡津等县二。
白州唐曰白州。宋因之,领博白县一。绍兴六年,废入郁林州。
容州唐曰宁远军。宋仍曰容州,亦曰宁远军,领普宁等县三。普宁,今容县治也。
郁林州唐曰郁林州。宋因之,领南流等县二。南流,今郁林州治也。
浔州唐曰浔州。宋因之,领桂平县一。
贵州唐曰贵州。宋因之,领郁林县一。郁林县,即唐州治郁平县。
横州唐曰横州。宋因之,领宁浦等县二。
邕州唐末为岭南西道节度治。朱梁时,岭南奏置建武军。宋仍曰邕州,亦曰建武军,领宣化等县二,兼领羁縻州四十四。
宾州唐曰宾州。宋因之,领领方等县三。
象州唐曰象州。宋因之,领阳寿等县四。阳寿,今象州治也。
柳州唐曰柳州。宋因之,领马平等县三。
融州唐曰融州。宋因之,亦曰清远军,领融水等县二,羁縻州一曰乐善,今融县北废乐善寨是。又崇宁四年,开蛮地置怀远军,寻升为平州,领怀远县一,今柳州府怀远县是也。又置允州,领安口县一,在今怀远县西。又置格州,领乐古县一。明年,改曰从州,在今怀远县西北境。政和以后,皆废置不一。
宜州唐曰宜州。宋因之,亦曰庆远军。咸淳初,升为庆远府,领龙水等县四,兼领羁縻州、军、监十三。又大观初,开蛮地置庭州,领怀恩县一,今庆远府河池州是也。又置孚州,领归仁县一,在今庆远府那地州东。又于羁縻南丹州,改置观州,四年,移州治高峰寨,今庆远府南丹州也,州东有高峰寨。又置溪州于思恩县之带溪寨,今河池州思恩县北有废溪州。其后俱废置不一。时又置兑州,领万松县一;置隆州,领兴隆县一。宣和三年俱废,以其地隶邕州。或曰二州,今庆远府东兰州境地。又《宋志》,崇庆五年,兰州来纳土,即东兰州也。又文州来纳土,其地亦在东兰州南。又那州、地州亦俱来纳土。那州,盖在地州之西北,今并为庆远府之那地州。《会要》云:大观初,置黔南路,领融、柳、宜、平、允、从、孚、庭、观九州。盖兰、文诸州,仍为羁縻州也。
高州唐曰高州。宋因之,领电白等县三。电白,今高州府属县。
化州唐曰辨州。宋太平兴国五年,改曰化州,领石龙等县二。
雷州唐曰雷州。宋因之,领海康县一。
廉州唐曰廉州。宋因之。太平兴国三年,降为太平军。咸平初,复故,领合浦等县二。
钦州唐曰钦州。宋因之,领灵山等县二。灵山,今钦州府属县。
琼州唐曰琼州。宋因之,领琼山等县四。又大观初,置镇州于黎母山心,亦曰靖海军,领镇宁县一。政和初废,因以琼州为靖海军。黎母山,今琼州府南境五指山也。
儋州唐曰儋州。宋因之。熙宁六年,降为昌化军。绍兴三年,改曰南宁军,领宜伦等县三。宜伦,即唐州治义伦县。
万安州唐曰万安州。宋因之。熙宁七年,降为万安军,领万宁等县三。万宁,即唐州治万安县。
崖州唐曰崖州。宋因之。熙宁六年,降为朱崖军。绍兴十三年,改曰吉阳军,领宁远等县二。宁远,本唐振州治也。又大观初,置延德军,领通远等县二。政和初军废。今崖州感恩县境有废延德县及废通远寨。
凡府、州、军、监三百二十有一,县一千一百六十二羁縻州县不在此列。东、南皆至海,西尽巴、今马湖府,古国也,北极三关见周世宗北奠三关。东西六千四百八十五里,南北一万一千六百二十里。
司马光曰:自周室东迁,王政不行,诸侯逐进,凡百五十年而合于秦。秦虐用其民,十有一年,而天下乱,又八年而合于汉。汉为天子,二百有六年,而失其柄。王莽盗之,十有七年,而复为汉。更始不能有,光武诛除僭伪,凡十有四年,然后能一之。又一百五十三年,董卓擅朝,州郡更相吞噬。至于魏氏,海内三分,凡九十有一年,而合于晋。晋得天下,才二十年,惠帝昏愚,群夷乘衅,散为六七,聚为二三,凡二百八十有八年,而合于隋。隋得天下,才二十有八年,炀帝无道,九州幅裂,八年而天下合于唐。唐得天下,一百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于酒色,渔阳窃发,四海横流。肃、代以降,方镇跋扈,陵迟至于五代,朝成夕败,有如逆旅。太祖起而振之,东征西伐,大勋未集,太宗嗣而成之,凡二百二十有五年,然后大禹之迹,复混而为一。由是观之,上下一千七百余年,天下一统者,五百余年而已。
然契丹未靖,夏孽方张。东北常以关南高阳关南也,亦曰顺安军,见上河北路、瀛州亦曰河间、常山镇州,郡名曰常山、棣州亦见河北路、雁门代州,郡名曰雁门为重镇,西北常以延、延二州、环庆环、庆二州、原渭原、渭二州为重镇庆历初,以夏人为患,分陕西为四路:曰延,治延州;曰环庆,治庆州;曰泾原,治渭州;曰秦凤,治秦州,皆以重臣镇守。八年,又分河北为四路:曰定州,曰高阳,曰大名,曰真定,以厚边防。
【史略】太平兴国四年,平北汉,遂乘胜趋幽蓟,败还。雍熙三年,复遣曹彬等分道伐契丹彬等出雄州,田重进等出飞狐,潘美等出雁门,复败却。端拱二年,易州复为契丹所陷先是周世宗复易州。宋初,易州仍为契丹所取。太宗攻幽州,收易、涿及蓟、顺四州,军还,惟易州为宋守。及曹彬进军,复取涿州,而潘美亦取寰、朔、云、应诸州,师还,涿、易二州犹属于宋。端拱初,契丹陷涿州,至是复陷易州,诏群臣上备戎策。宋琪言:国家取燕,于雄、霸直进,非吾战地。如令大军于易州循孤山孤山,或曰即涿州房山县西十五里之大房山,易州趋涿州之道也,涉涿水在今涿州城北,抵桑乾河在顺天府西南三十五里,今曰芦沟河。详北直大川,出安礼寨在顺天府西南三十里,则东瞰燕城,才及一舍。此周德威取燕之路。下视孤垒,浃旬必克。山后八州八州,见石晋燕云十六州注,闻蓟门不守蓟门,见唐河北道榆关蓟门,势必尽降矣。时不能用自是河北诸州,屡被契丹寇陷。景德初,澶渊议和,边患始弭。澶渊,即澶州也。○又太平兴国七年,夏州留后李继捧始以银、夏、绥、宥四州来献继捧,本党项别部,姓拓跋氏。唐广明三年,拓跋思恭为宥州刺史,起兵讨黄巢,以功授定难节度。其弟思谏代之,赐姓李。思恭以后,世有夏州地,九传至继捧,其族弟继迁复走地斤泽以叛地斤泽,在今故夏州东北三百里,数寇边。寻请降,赐姓名赵保吉雍熙二年,继迁陷银州,破会州,四出侵扰。寻请降,诏授银州观察使,赐姓名。既而寇掠如故,环、绥、灵、夏诸境,悉被残毁。至道二年,遣李继隆等分道讨之,不克。至道二年,复授以定难节度使,割夏、绥、银、宥、静五州与之静州,见五代汉所有州,既而复叛。咸平五年,陷灵州,遂略有朔方地时保吉改灵州为西平府,居之。明年,宋围灵州,不克。保吉又攻西番,取西凉府,为六谷蕃帅潘罗支所败死。子德明嗣,乃复归款。西凉府,即故凉州也,时为西蕃所据。天圣九年,赵元昊嗣立,益强,尽取河西地先是天圣六年,德明使元昊袭回鹘甘州,取之。景三年,元昊复攻取回鹘瓜、沙、肃诸州,据有夏、宁、绥、宥、静、灵、盐、胜、会、甘、凉、肃、瓜、沙等州,又增置洪、定、威、龙等州洪州,即今镇番卫西故苍松城,唐置洪池府兵于此,元昊因改置洪州。定州,即唐所置定远城,见前朔方节度。威州,即唐大中间所置威州。龙州,今榆林卫西二百五十里有龙州城。时又置韦州,亦曰静塞军,今为宁夏卫之韦州所。及宝元初,僭称帝,国号夏,都兴庆今宁夏镇城也。先是乾兴二年,赵德明筑灵州怀远镇为兴州,自灵州徙居之。元昊改曰兴庆府,亦曰中兴府,阻河依贺兰山为固黄河,在宁夏卫城东南四十里。贺兰山,在宁夏卫城西六十里,详见陕西名山。庆历初,复陷丰州。是时,元昊之地,东据河,西至玉门玉门,在今废沙州卫西北,见前,南临萧关在今镇原县北,见前,北控大漠,延袤万里。分置一军于河北,以备契丹。于河南置盐州路,以备原、庆、环、渭。左厢曰宥州路,以备、延、麟、府。右厢曰甘州路,以备吐蕃、回纥。关中岁被侵掠,官军屡败,朝廷旰食。先是,张方平上平戎策,以为宜屯重兵河东,示以形势,贼入寇,必自延、渭,而兴州巢穴之守必虚,我师自麟、府渡河,不十日可至。此所谓攻其所必救,形格势禁之道也。时亦不能用庆历四年,元昊复请和,许之。关中之困少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