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自太原以北十州为北汉。
【史略】五代汉天福十二年,汉主以其弟崇为河东节度使,留守北京。乾三年,隐帝被弑,既而郭威篡位,于是崇自立于晋阳崇初闻隐帝遇害,欲举兵南向。会郭威等议立其子武宁节度使ど,崇乃止。太原少尹李骧说崇曰:公宜疾引兵逾太行,据孟津,俟徐州即位,然后还镇。不然,且为郭公所卖。崇怒而杀之。ど旋为郭威所害。自崇至继元,传五世。宋太平兴国四年,为宋所灭《旧史》:崇初称帝,有并、汾、忻、代、岚、宪、隆、蔚、沁、辽、麟、石十二州之地。周广顺二年,取其岢岚军,寻复没于北汉。显德四年,麟州降于周。六年,复取其辽州,寻又为北汉所有。隆州,胡氏曰:晋汉间置,在岚州西北。今太原府祈县东南三十里有隆州城,或曰即隆州也。蔚州,时已属契丹。岢岚军,今山西属州,军寻废,宋复置。《五代史》无隆、蔚二州。《宋志》:平北汉,得州十、军一,则无麟、蔚二州,而有隆州。又有宝兴军,盖刘继元于团柏谷银场置,谷在祈县,即石晋败唐兵处。又有宁化军,在太原府静乐县北八十里,宋亦置军于此。又《宋国史》:乾德二年,府州刺史折德侵北汉卫州,擒其刺史杨琳。二年,北汉耀州团练使周审玉来降。然则北汉所增置之州,其不可考者盖多矣。
而荆、归、峡三州为南平。
【史略】自高季兴至继冲,传五世。宋建隆三年,国亡。
欧阳修曰:自唐失其政,天下乘时,黥髡盗贩,衮冕峨巍。吴暨南唐,奸豪窃攘。蜀险而富,汉险而贫。贫能自强,富者先亡。闽陋荆蹙,楚开蛮服。剽剥弗堪,吴越其尤。牢牲视人,岭遭刘。百年之间,并起争雄。山川亦绝,风气不通。语曰:清风兴,群阴伏。日月出,爝火息。故真人作而天下同。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七
卷七
◎历代州域形势七宋上 夏附
宋抚有中土,奄甸四方。先取荆湖,西灭蜀,南平广,遂并江南。
【史略】初,赵匡胤为周宿卫将,从世宗征讨,屡有功,威望甚著。显德六年,幼主宗训即位,匡胤以殿前都检点领归德节度使归德镇宋州。匡胤既代周,遂以宋为国号。会北汉及契丹谋南寇,命匡胤御之,次陈桥驿在今开封府东北二十里。军乱,推匡胤为主,遂入汴,即帝位。建隆三年,湖南张文表作乱文表为衡州刺史。时周行逢卒,遂作乱,据潭州,周保权请救。宋命慕容延钊等将兵南下,假道荆南,遂入荆州。高继冲惧,因籍三州以献。时湖南已平张文表,宋师长驱而进,克其潭州,还趋朗州,保权谋拒命,延钊袭执之以归,荆楚悉定。乾德二年,王全斌等伐蜀,道出凤州,别遣刘光义等出归州。全斌进克兴州,略定山南诸城寨,进至益光今保宁府昭化县,蜀人扼剑门以拒。全斌用降卒言,遣别将由来苏径出剑门南来苏,村名,在今剑州东南九十里,出敌不意,遂克之,西至魏城在今绵州东六十五里。蜀人骇惧,孟出降。时刘光义亦克夔州,尽平峡中地万、施、开、忠诸州是也,遂州迎降。于是引军而西,会全斌于成都,略定两川。开宝三年,遣潘美等将兵伐汉。先是美为潭州防御使,遣将攻南汉,克其郴州。至是自道州而进克富州今平乐府属县,拔贺州,转趋昭州,克之。又拔桂州及连州,大败汉兵于莲花峰下今韶州府南五里莲花山是也,拔韶州。韶,汉之门户也。汉人大惧。美进克英州时又遣别将克其雄州。二州,见前岭南北四十七州注,引兵屯马径,去广州十里时美进屯马径,寨于双女山下。双女山,在今府西十七里,马径又在其东。或以为即今府北六里之马鞍山。汉人出战,复败,刘钅长乃降,尽平广南州镇。七年,遣曹彬等伐南唐,自荆南发战舰东下,克其池州,进拔唐师于铜陵今池州府属县,遂次采石在今太平府北二十五里,见前,以浮梁渡江。明年,彬又败唐兵于白鹭洲及新林港白鹭洲,在今应天府西南二十里大江中。又东里许,即新林港,别将克溧水今应天府属县,彬进次秦淮秦淮水,在今应天府城南正阳门外,即彬屯兵处。唐兵陈于城下,涉水击败之。吴越亦发兵助宋,克其常州,润州来降。又遣将败其江西援兵于皖口在今安庆府西十里,见前。金陵势益孤,城陷,李煜降。江南悉定。
吴越入朝,闽海内附,乃兼北汉。
【史略】建隆初,钱弘ㄈ即遣使朝贡。及兵下江南,弘ㄈ自帅兵助宋攻南唐,南唐亡。明年,遂来朝,寻遣还。太平兴国三年,复入朝,会陈洪进以漳、泉二州来归闽朱文进之乱,泉州将留从效举兵复泉州,归于王延政。延政败亡,泉州降于南唐。晋开运二年,从效废其刺史王继勋,自领军府事,南唐因授为泉州刺史。明年,唐兵败于福州,从效因遣唐戍兵归国,遂据有漳、泉二州。汉乾二年,唐置清源军于泉州,以从效为节度。宋建隆初,入贡称藩。三年,从效卒,统军使陈洪进废其子绍纟兹,推副史张汉思为留后。乾德初,洪进又废汉思而代之。明年,宋改清源为平海军,以洪进为节度使。三年,入朝,遂籍二州十四县以献,弘ㄈ惧,亦籍境内州军以献。于是闽越悉为王土。四年,伐北汉先是太祖屡遣兵击汉。开宝二年,自将至太原,壅汾、晋二水灌之,其岚、宪二州来降,晋阳久不下,乃引还。九年,复遣将分道攻太原,不克。汾水,在今太原县东。晋阳,在今县城西。太原,故晋阳也,命潘美帅诸军攻围太原,复命郭进为石岭关都部署石岭关,在今太原府东北百二十里,断燕蓟援师。契丹来救,进败之于白马岭今太原府孟县东北三十里白马山是也,遂引去。帝复自将至太原,攻围益急。继元危困,遂出降,并、代悉平。于是天下复归于一。
因袭前辙,定都大梁。
【都邑考】宋建隆初,因周旧制,以大梁为东京开封府,洛阳为西京河南府。真宗建宋州为南京景德三年,以宋州为太祖旧藩,升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遂建为南京。其后高宗即位于此,仁宗又建大名府为北京庆历二年,以大名府为真宗驻跸之所,建为北京。时谓之四京又皇四年,以曹、陈、许、郑、滑为辅郡。崇宁四年,以右司谏姚佑言,于是以颍昌府为南辅,升襄邑为拱州,为东辅,郑州为西辅,滑州为北辅,各置军防。其后废置不一。高宗南渡,以临安府为行都,后遂定都焉建炎元年,幸扬州。三年,幸杭州,进幸江宁府,改为建康府。四年,幸温州,复幸越州。绍兴二年,以杭州为临安府,旋幸临安。三年,营建康行宫。四年,幸平江府。五年,还临安。六年,又幸平江。七年,幸建康。八年,复还临安,自是定都焉。三十一年,幸建康。明年,复还临安。
分天下为十五路先是淳化四年,法唐制,分天下为十道:曰河南,曰河东,曰河北,曰关西,曰剑南,曰淮南,曰峡西,曰江南东西,曰浙东西,曰广南。至道三年,始分天下州军为十五路,各置转运、经略、安抚、等使统之。
京东路东至海,西抵汴,南极淮、泗,北薄于海。统府一,州十六,军四,监二。先是乾德初,命节镇所领支郡,皆直隶京师,得自奏事,不属诸藩。节度使之权始轻。太平兴国二年,复罢天下节镇领支郡之制,于是军监与州府同列矣。
开封府唐汴州,后为宣武军治。朱梁曰开封府。宋因之,领开封等县十八。又崇宁四年,析置拱州,亦曰保庆军,初领襄邑等县五,后领县二。今归德府睢州也。
宋州朱梁宣武军治此,兼领亳、辉、颍三州,亦曰宋州节度。后唐改军曰归德。宋仍曰宋州,亦曰归德军。景德中,升为应天府,领宋城等县六。今曰归德府。
兖州唐末为泰宁军治。后周军废。宋仍曰兖州。政和八年,升为袭庆府,领瑕丘等县十。
徐州唐末为感化军治。朱梁复曰武宁军。宋仍曰徐州,领彭城等县五。
曹州石晋置威信军治此,兼领单州。后周曰彰信军。宋仍曰曹州,亦曰兴仁军。崇宁初,升为兴仁府,领济阴等县四。
青州唐平卢军治。石晋废军。汉复故。宋仍曰青州,亦曰镇海军,领益都等县六。
郓州唐天平军治。宋仍曰郓州,亦曰天平军。宣和九年,升为东平府,领须城等县六。须城,即唐之须句郡也。
密州唐曰密州。宋因之,亦曰安化军,领诸城等县六。
齐州唐曰齐州。宋因之,亦曰兴德军。政和六年,升为济南府,领历城等县六。
济州唐曰济州,后废。五代周复置。宋因之,领巨野等县四。巨野,今济宁州属县。
沂州唐曰沂州。宋因之,领临沂等县五。
登州唐曰登州。宋因之,领蓬莱等县四
莱州唐曰莱州。宋因之,领掖县等县四。
淄州唐曰淄州。宋因之,领淄川等县四。
濮州唐曰濮州。宋因之,领鄄城等县四。
单州唐末置单州。朱梁曰辉州。后唐复故。宋因之,领单父等县四。
潍州唐初置潍州,寻废。宋建隆三年,置北海军。乾德二年,升为州,领北海等县三。今山东平度州潍县,即故治也。
广济军唐曹州之定陶镇。宋置广济军,领定陶县一。今曹州定陶县是也。
清平军唐齐州之章丘县。宋初置清平军,领章丘县一。今济南府章丘县。
淮阳军唐初曰邳州,州寻废。宋置淮阳军,领下邳等县二。今江南邳州也。
宣化军唐淄州之高苑县。宋置宣化军,领高苑县一。熙宁三年,军废,县仍隶淄州。今青州府高苑县也。
莱芜监本莱芜县。唐属兖州。宋置莱芜监,主铁冶。今山东泰安州属县。
利国监本徐州沛县地。宋置利国监,主铁冶。在今州东北九十里。
京西路东暨汝、颍,西距崤、函,南逾汉、沔,北抵河津。统府一,州十六,军二。
河南府唐曰河南府。宋因之,领河南等县十六。
滑州唐末为宣义军治。后唐复曰义成军。宋仍曰滑州,亦曰武成军,领白马等县三。
郑州唐曰郑州。宋因之,亦曰奉宁军,领管城等县五。
汝州唐曰汝州。宋因之,亦曰陆海军,领梁县等县五。
陈州石晋置镇安军于此。汉废军,周复置。宋仍曰陈州,亦曰镇安军。宣和初,升为淮宁府,领宛丘等县五。
许州唐忠武军治。朱梁曰匡国军,兼领陈、汝二州。后唐复曰忠武。宋仍曰许州,亦曰忠武军。元丰三年,升为颍昌府,领长社等县七。
蔡州唐末为奉国军治。宋仍曰蔡州,亦曰淮康军,领汝阳等县十。
颍州唐曰颍州。宋因之,亦曰顺昌军。政和六年,升为顺昌府,领汝阴等县四。
孟州唐河阳三城节度治此。宋仍曰孟州,亦曰河阳军,领河阳等县六。
唐州唐曰唐州。宋因之,领泌阳等县五。泌阳,今南阳府属县。
邓州朱梁置宣化军治此,兼领唐、均、房三州。后唐改曰威胜军。周曰武胜军。宋仍曰邓州,亦曰武胜军,领穰县等县五。
襄州唐为山南东道治。石晋废军,汉复故。宋仍曰襄州,亦曰山南道节度。宣和初,升为襄阳府,领襄阳等县六。
均州唐末为戎昭军治。宋仍曰均州,亦曰武当军,领武当等县二。
房州唐曰房州。宋因之,亦曰保康军,领房陵等县二。
金州唐末为昭信军治。前蜀曰雄武军,兼领巴、渠、开三州,旋废。后蜀曰威胜军。宋仍曰金州,亦曰昭化军,领西城等县五。
随州唐曰随州。宋因之,亦曰崇义军,后又为崇信军,领随县等县三。
郢州唐曰郢州。宋因之,领长寿等县二。
信阳军唐曰申州。宋开宝九年,降为义阳军。太平兴国初,改为信阳军,领信阳等县二。信阳,即唐申州治义阳县也。
光化军唐城县之阴城镇,属襄州。宋置光化军,领乾德县一。今为襄阳府光化县。
河北路东滨海,西薄太行,南临河,北据三关。统府一,州二十四,军十四。
大名府唐魏州,为天雄军治。后唐曰兴唐府。石晋曰广晋府,后又为天雄军。汉曰大名府。周因之,亦曰天雄军。宋仍为大名府,领元城等县十二。
镇州唐为成德军治。后唐曰真定府,寻复曰成德军。石晋改为恒州,又改军曰顺国军。汉仍曰镇州成德军。宋因之。庆历八年,升为真定府,领真定等县九。
瀛州唐瀛州。宋因之,亦曰瀛海军。大观二年,升为河间府,领河间等县三。
贝州石晋置永清军治此,兼领博、冀二州。后周军废。宋仍曰贝州,亦曰永清军。庆历八年,改曰恩州,领清河等县三。
博州唐博州。宋因之,领聊城等县四。
德州唐德州。宋因之,领安德等县二。
沧州唐末为义昌军治。朱梁曰顺化军。后唐复曰横海军。宋仍曰沧州,亦曰横海军,领清池等县五。
棣州唐曰棣州。宋因之,领厌次等县三。
深州唐曰深州。宋因之,领静安等县五。静安,今深州治也。
州唐曰州。宋因之,领永年等县五。
邢州朱梁为保义军治,兼领、磁二州。后唐改曰安国军。宋仍曰邢州。宣和初,升为信德府,领邢台等县八。邢台,即唐州治龙冈县。
冀州唐曰冀州。宋因之,亦曰安武军,领信都等县六。
赵州唐曰赵州。宋因之,亦曰庆源军。宣和初,升为庆源府,领平棘等县七。
定州唐义武军治。宋仍为定州,亦曰定武军。政和三年,升为中山府,领安喜等县七。又庆历二年,置北平军,治北平县,今保定府完县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