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坊州汉上郡地。唐武德二年置坊州,亦曰中部郡,领中部等县三。今州中部县,即故州治。又天初,置翟州,治城县。朱梁改曰禧州。今州洛川县东南三十里有废城县,盖李茂贞所置州也。
州汉上郡地。后周曰敷州。唐改曰州,亦曰洛交郡,领洛交等县五。今属延安府。
丹州汉上郡地。西魏曰丹州。隋、唐因之,亦曰咸宁郡,领义川等县五。今延安府宜川县是其治。
延州汉上郡地。后魏曰延州。唐因之,亦曰延安郡,领肤施等县九。即今延安府。
庆州汉曰北地郡。隋曰庆州。唐因之,亦曰安化郡。至德初,又改顺化郡。领安化等县八。今庆阳府是也。
原州汉安定郡地。后魏曰原州。唐因之,亦曰平凉郡,领高平等县三。今平凉府镇原县是其治。又大中五年,增置武州,治萧关县,今平凉府镇原县西北百四十里萧关城是。
盐州汉北地郡地。西魏曰盐州。唐因之,亦曰五原郡,领五原等县二。今宁夏后卫是。
灵州汉北地郡地。后魏置灵州。隋、唐因之,亦曰灵武郡,领回乐等县五。今宁夏卫灵州所是。又大中三年,置威州,领鸣沙等县二。鸣沙,今宁夏中卫东西百五十里鸣沙故城是。又景福二年,增置警州,治定远城,在今宁夏卫北六十里。
会州汉金城等郡地。西魏置会州。唐因之,亦曰会宁郡,领会宁等县二。今靖虏卫是。
夏州汉曰朔方郡。后魏曰夏州。隋、唐因之,亦曰朔方郡,领朔方等县四。今榆林镇西北废夏州是。又开元二十六年,增置宥州,亦曰宁朔郡。至德二载,又曰怀德郡,领延恩等县三。今榆林镇西废宥州是。
丰州汉五原郡地。隋置丰州。唐因之,亦曰九原郡,领九原等县三。今榆林镇西北有废丰州。
胜州汉云中等郡地。隋置胜州。唐因之,亦曰榆林郡,领榆林等县二。今榆林镇东北四百五十里有废胜州。
绥州汉曰上郡。西魏置绥州。隋、唐因之,亦曰上郡,领龙泉等县五。今延安府绥德州。
银州汉西河郡地。后周置银州。隋、唐因之,亦曰银川郡,领儒林等县四。儒林故城,在今延安府绥德州米脂县西北百八十里。又开元九年,分银、胜二州地置麟州,亦曰新秦郡,领新秦等县二。今延安府葭州神木县北四十里有新秦故城。
东尽海,西距函谷函谷,见前,南滨淮,北薄于河,曰河南道统州二十八。
洛州汉河南郡。北齐曰洛州。隋、唐因之。开元初,曰河南府,领河南等县二十六。即今河南府。
陕州汉弘农郡地。后魏曰陕州。隋、唐因之。天宝初,曰陕府,亦曰陕郡,领陕县等县五。天初迁洛,改为兴唐府。哀帝初复故。今属河南府。
虢州汉曰弘农郡。唐置虢州,亦曰弘农郡,领弘农等县六。今陕州灵宝县西南三十里故弘农城是。《唐志》云:开元初,改隶河东道。
汝州汉河南等郡地。隋大业初,曰汝州。唐因之,亦曰临汝郡,领梁县等县三,即今汝州。又开元三年,置仙州,领叶县等县五。二十五年,州废。叶县,今属南阳府裕州。
郑州汉河南郡地。后周曰郑州。隋、唐因之,亦曰荥阳郡,领管城等县八。今开封府是。
汴州汉曰陈留郡。后周曰汴州。隋、唐因之,亦曰陈留郡,领浚仪等县五。今开封府是。
豫州汉曰汝南郡。刘宋为豫州治。后魏、后周因之。隋曰蔡州。唐复为豫州,亦曰汝南郡。宝应初,复改蔡州。领汝阳等县十。今汝宁府。
许州汉曰颍川郡。后周曰许州。隋、唐因之,亦曰颍川郡,领长社等县九。今属开封府。又建中二年,置氵殷州,治郾城县。长庆三年废。郾城,今许州属县。
陈州汉淮阳、汝南郡地。隋曰陈州。唐因之,亦曰淮阳郡,领宛丘等县四。今属开封府。
颍州汉汝南郡地。唐武德六年,始曰颍州,亦曰汝阴郡,领汝阴等县三。今属凤阳府。
亳州汉沛郡地。后周曰亳州。隋、唐因之,亦曰谯郡,领谯县等县八。今属凤阳府。
宋州汉曰梁国。隋置宋州。唐因之,亦曰睢阳郡,领宋城等县七。今归德府。又光启中,增置单州,领单父等县四。光化二年,朱全忠奏改为辉州,移治砀山,以温生于砀山也。后唐复曰单州,仍治单父。单父,今山东单县。砀山,今南直徐州属县。
曹州汉曰济阴郡。后周曰曹州。隋、唐因之,亦曰济阴郡,领济阴等县五。今山东巢县西北七十里废济阴县是其治。
滑州汉曰东郡。隋曰滑州。唐因之,亦曰灵昌郡,领白马等县七。今为大名府滑县。
濮州汉东郡、济阴等郡地。隋曰濮州。唐因之,亦曰濮阳郡,领鄄城等县二。今属东昌府。
郓州汉曰东平国。隋曰郓州。唐因之,亦曰东平郡,领须昌等县三。今为兖州府东平州。
济州汉济北东平等郡国地。隋曰济州。唐因之,亦曰济阳郡,领卢县等县五。天宝十三年,废济州入郓州。卢县,见汉泰山郡注。
齐州汉济南等郡地。后魏曰齐州。隋、唐因之,亦曰济南郡,领历城等县八。即今济南府。
淄州汉安乐等国地。隋曰淄州。唐因之,亦曰淄川郡,领淄川等县五。今济南府淄川县是其治。
徐州汉楚国沛郡地。晋为徐州治。后魏及隋、唐因之。亦曰彭城郡,领彭城等县六。今仍曰徐州。又元和四年,增置宿州,领符离等县四。今属凤阳府。
兖州汉曰鲁郡。刘宋时,兖州治此。隋曰兖州。唐因之,亦曰鲁郡,领瑕丘等县八。今为兖州府。
泗州汉临淮等郡地。后周曰泗州。隋、唐因之,亦曰临淮郡,领临淮等县五。今属凤阳府。
沂州汉琅邪等郡地。后周曰沂州。隋、唐因之,亦曰琅邪郡,领临沂等县五。今属兖州府。
青州汉曰北海郡。东晋为青州治。刘宋因之。隋仍曰青州。唐因之,亦曰北海郡,领益都等县七。即今青州府。
莱州汉曰东莱郡。隋曰莱州。唐因之,亦曰东莱郡,领掖县等县六。今莱州府。又如意初,置登州,亦曰东牟郡,初治文登县。神龙三年,移治蓬莱,领县四。今为登州府。
棣州汉平原、勃海等郡地。唐武德四年置棣州,亦曰乐安郡,领厌次等县五。今济南府武定州。
密州汉高密等郡国地。隋置密州。唐因之,亦曰高密郡,领诸城等县四。诸城县,今属青州府。
海州汉曰东海郡。东魏曰海州。隋、唐因之,亦曰东海郡,领朐山等县四。今属淮安府。
东距常山常山,即恒山。见前,西据河,南抵首阳、太行首阳山,在今山西蒲州东南十五里。太行山,今怀庆府北。见前,北边匈奴,曰河东道领州十八。
并州汉太原郡。后汉为并州治。晋以后因之。唐亦曰并州,又为太原府,领太原等县十四。今太原府太原县是其治。又龙纪初,置宪州,领楼烦等县二。今太原府静乐县西北七十里有故楼烦城,李克用所奏置。
潞州汉上党郡。后周曰潞州。唐因之,亦曰上党郡,领上党等县五。今潞安府。
泽州汉上党、河东等郡地。隋曰泽州。唐因之,亦曰高平郡,领晋城等县六。即今泽州是。
晋州汉河东郡地。后魏曰晋州。后周及隋唐因之,亦曰平阳郡,领临汾等县七。今平阳府。
绛州汉河东郡地。后周曰绛州。隋、唐因之,亦曰绛郡,领正平等县五。今属平阳府。
蒲州汉河东郡。后周曰蒲州。隋、唐因之,亦曰河中府,又为河东郡,领河东等县五。今属平阳府。
汾州汉西河、太原二郡地。后魏置汾州。唐因之,亦曰西河郡,领隰城等县五。今汾州府。
慈州汉河东郡地。隋曰汾州。唐武德五年曰南汾州,八年曰慈州,亦曰文成郡,领吉昌等县五。今平阳府吉州也。
隰州汉河东郡地。隋曰隰州。唐因之,亦曰大宁郡,领隰川等县六。今属平阳府。
石州汉西河郡地。后周曰石州。隋、唐因之,亦曰昌化郡,领离石等县五。今汾州府永宁州。
沁州汉上党郡地。隋置沁州。唐因之,亦曰阳城郡,领沁源等县三。即今沁州。
箕州汉上党郡地。唐武德三年置辽州,八年曰箕州。先天初曰仪州,亦曰东平郡。中和三年,复曰辽州,领辽山等县四。即今辽州。
岚州汉太原郡地。后魏曰岚州。隋唐因之,亦曰楼烦郡,领宜芳等县四。今太原府岢岚州岚县是其治。
忻州汉太原郡地。隋曰忻州。唐因之,亦曰定襄郡,领秀容等县二。今属太原府。
代州汉雁门、太原二郡地,隋曰代州。唐因之,亦曰雁门郡,领雁门等县五。今属太原府。
朔州汉定襄、雁门二郡地。后魏置朔州。北齐及隋唐因之,亦曰马邑郡,领善阳等县二。今属大同府。
蔚州汉代郡地。后周置蔚州。隋、唐因之,亦曰安边郡,领灵丘等县三。灵丘,即今蔚州灵丘县。
云州汉云中、雁门等郡地。唐武德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改置云州于此,亦曰云中郡,领云中县一,今大同府治是也。唐末,又置应州,领金城等县二,今属大同府。
东并海,南迫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渝关、蓟门渝关,即今山海关。蓟门,即今居庸关。俱见前,曰河北道统州二十三。
怀州汉河内郡。后魏置怀州。隋唐因之,亦曰河内郡,领河内等县九。今为怀庆府。又会昌三年,置孟州,领河阳等县五。河阳,今怀庆府之孟县。
卫州汉河内及魏郡地。后周曰卫州。隋、唐因之,亦曰汲郡,领汲县等县五。今为卫辉府。
相州汉曰魏郡。后魏曰相州。后周及隋、唐因之。亦曰邺郡,领安阳等县九。今为彰德府。又武德初,置磁州,贞观初废,永泰初复置,领滏阳等县四。即今彰德府滋州。
州汉曰广平国。后周曰州。隋、唐因之,亦曰广平郡,领永年等县七。即今广平府。
邢州汉巨鹿、常山等郡国地。隋曰邢州。唐因之,亦曰巨鹿郡,领龙固等县九。即今顺德府。
赵州汉巨鹿、常山等郡国地。北齐曰赵州。隋、唐因之,亦曰赵郡,领平棘等县九。今属真定府。
冀州汉曰信都国。晋尝为冀州治。后魏以后因之。唐亦曰冀州。龙朔二年改魏州,寻复故。亦曰信都郡,领信都等县六。今属真定府。
恒州汉常山郡。后周置恒州。隋、唐因之,亦曰常山郡。元和十五年,改曰镇州,领真定等县六。即今真定府。
定州汉曰中山郡。后魏曰定州。后周及隋、唐因之。亦曰博陵郡,领安喜等县十一。今属真定府。又景福二年置祁州,领无极等县二。无极,今真定府属县。
易州汉涿郡地。隋曰易州。唐因之,亦曰上谷郡,领易县等县五。今属保定府。
幽州汉曰燕国。后汉为幽州治。晋以后因之。唐仍曰幽州,亦曰范阳郡,领蓟县等县十,今顺天府。又开元十八年,新置蓟州,亦曰渔阳郡,领渔阳等县三,今属顺天府。又天宝初,置顺义郡,亦曰顺州,领宾义县一,寄治范阳郡城内。又大历四年置涿州,领范阳等县三,今属顺天府。又唐末置儒州,领缙山县一,今延庆州也。
深州汉涿郡地。隋曰深州。唐因之。贞观十七年废,先天二年复置。亦曰饶阳郡,领饶阳等县四。饶阳,今真定府晋州属县。
瀛州汉涿郡地。后魏曰瀛州。隋、唐因之,亦曰河间郡,领河间等县十,即今河间府。又景云二年置郑州,开元十三年曰莫州,亦曰文安郡,领莫阝县等县六。今河间府任丘县北三十里有废莫州城。
贝州汉曰清河郡。后周置贝州。隋、唐因之,亦曰清河郡,领清河等县九。今广平府清河县是。
魏州汉魏郡及东郡地。后周置魏州。隋唐因之。龙朔二年,改曰冀州,寻复故。亦曰魏郡,领贵乡等县十。贵乡,今大名府大名县是。又武德四年,置澶州,贞观初废。大历七年复置,领顿丘等县四。顿丘,今大名府清丰县西南五十五里有故城。
博州汉东郡、平原等郡地。隋曰博州。唐因之,亦曰博平郡,领聊城等县六。今为东昌府。
德州汉曰平原郡。隋置德州。唐因之,亦曰平原郡,领安德等县八。今济南府陵县,故安德县也。
沧州汉曰勃海郡。后魏置沧州。隋、唐因之,亦曰景城郡,领清池等县十,今属河间府。又武德四年置观州,贞观十七年废。贞元五年,改置景州,领弓高等县四。今景州东北四十里有故弓高城。
妫州汉上谷郡也。唐武德七年,置北燕州。贞观八年改妫州,亦曰妫川郡,领怀戎等县二。怀戎,今宣府镇怀来卫是。又唐末,幽州镇增置武州,领文德县一,今宣府镇是也。又增置新州,领永兴等县四。永兴,今保安州治是。或曰皆光启中置。
檀州汉渔阳郡地。隋曰檀州。唐因之,亦曰密云郡,领密云等县二。密云,今顺天府昌平州属县。天宝初,又置归化郡,亦曰归顺州,领怀柔县一,后亦谓之顺州。怀柔,今昌平州属县。
营州汉属辽西郡。后魏曰营州。隋、唐因之,亦曰柳城郡,领柳城县一,今大宁废卫东故营州城是也。
平州汉右北平及辽西等郡地。隋曰平州。唐因之,亦曰北平郡,领卢龙等县三,即今永平府。
燕州汉燕国地。隋曰顺州。唐曰燕州,亦曰归德郡,领辽西县一,今顺天府昌平州顺义县是。
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距商、华之山商山,见七国韩商阪。华山,见前,曰山南道统州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