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蜀郡秦郡。领成都等县六。成都,即州治。
犍为郡汉郡。领武阳等县五。武阳,今眉州彭山县〔东〕十里有故城。
汶山郡汉郡。领汶山等县八。汶山,即汉郡,旧治汶江道也。
汉嘉郡蜀汉置。领汉嘉等县四。汉嘉,即故郡治。
江阳郡蜀汉置。领江阳等县三。江阳,即蜀郡旧治。
朱提郡蜀汉置。领朱提等县五。朱提,即蜀郡旧治。沈约曰:怀帝分置南广郡,领南广等县四。南广,今叙州府南溪县是。
越郡汉郡。领会无等县五。会无,今建昌行都司会川卫治是。
郡汉郡。领万寿等县八。万寿,今遵义府治是。《晋志》:永嘉五年,分立平夷、夜郎二郡,改属宁州。平夷,今云南曲靖军民府陆凉州即其治。夜郎,今遵义府桐梓县东二十里有故城。又有西河郡,领芘苏等县,今云南大理府云龙州西有芘苏城。
宁州治云南,统郡四。《晋志》:泰始七年,分益州置。太康三年,复废入益州,立南夷校尉护之。永宁二年,复置宁州。咸和八年,没于李雄。咸康五年,复入于晋。
云南郡蜀汉置。领云平等县九。云平,今大理府赵州云南县北有故城。永嘉三年,分云南永昌立河阳郡,治东河阳县。或曰:故河阳城在今大理府东北境。亦曰东河阳郡。沈约曰:成帝分云南置兴宁郡,领弄栋等县,今姚安军民府治是也。
兴古郡蜀汉置。领律高等县十一。律高,即蜀汉旧治。沈约曰: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分兴古之东置西平郡,领西平等县,在今曲靖府东境。成帝时,又分兴古置梁水郡,领梁水等县。梁水,今临安府宁州东有故城。或曰梁水郡亦建兴中王逊所表置。
建宁郡蜀汉改置。领味县等县十七。味县,即蜀汉旧治。《晋志》:惠帝分建宁以西七县别立益州郡。永嘉二年,改为晋宁郡,领建伶等县。建伶,今云南府西有故城。成帝时,又分建宁置建都郡,领新安等六县。沈约曰:郡去宁州建宁郡六十里。
永昌郡汉郡。领不韦等县八。不韦,即汉郡治。
青州治临,统郡国六。永嘉丧乱,青州沦没。大兴二年,青州侨治淮阴。太元九年,青州复归于晋,侨置幽州于广固。十五年,青、兖二州俱寄治京口,其后仍镇广陵。义熙四年,移镇丹徒。六年,始置青州于东阳,亦谓之北青州,而侨置青州曰南青州。十年,南青州仍治广陵。后省南青州,北青州直曰青州。东阳,今青州府治益都县。广固城,在今青州府城西北八里。
齐国秦郡。领临等县五。临,即州治。
济南郡汉郡。领平寿等县五。平寿,今青州府寿光县东四十里有故城。
乐安国汉郡。领高苑等县八。高苑,今青州府属县,见前。
城阳郡汉郡。领莒县等县十。莒,即汉城阳国治。《晋志》:惠帝元康十年,分城阳置平昌郡,领平昌等县。本三国魏所置郡,后废,晋复置。又分城阳置高密国,领高密等县。本汉高密国,后汉废晋复置。
东莱国汉置。领掖县等县六。掖,汉郡旧治也。
长广郡魏置。领不其等县三。不其,魏郡旧治也。
徐州治彭城。统郡国七。元康末,改治下邳。永嘉之乱,徐州沦没者半。大宁二年,寄治淮阴。咸和初,寄治广陵,寻又移镇京口。永和八年,复镇下邳。隆和元年,移屯山阳。太和二年,还治京口。宁康二年,复移广陵。明年,又还京口。太元九年,始以京口为南徐州,彭城为徐州。义熙七年,又以彭城为北徐州。
彭城国汉郡。领彭城等县七。彭城,即汉郡治。渡江后,亦曰沛郡。
下邳国汉郡。领下邳等县七。下邳,即东汉下邳国治。
东海郡汉郡。领郯县等县十二。郯,即汉郡治。《晋志》:元康初,分东海置兰陵郡,领兰陵等县。今兖州府东六十里有兰陵城。
琅邪国秦郡。领开阳等县九。开阳,今兖州府沂州东南有故城。元康七年,分置东安郡,领东安等县,即曹魏东安郡旧治也。江左侨置琅邪郡于江乘县境,又改治临沂。江乘、临沂,并在今江宁府东北七十里。
东管郡魏置,后废。太康中复置,领东管县等县八。东管,故魏郡治。
广陵郡汉郡。领淮阴等县八。淮阴,故魏郡治。义熙中,分广陵置海陵、山阳二郡。海陵,今扬州府泰州治。山阳,见前。
临淮郡汉郡。后汉改置下邳国。太康初,复析置,领盱眙等县十。盱眙,今凤阳府泗州属县。《晋志》:元康七年,分临淮置淮陵郡,今盱眙西北九十里有淮陵故城。后又分临淮、淮陵,置棠邑郡,今江宁府六合县故棠邑也。义熙中,改曰秦郡,又于盱眙改立盱眙郡。
荆州初治襄阳,后治江陵。统郡国二十二。《晋志》:惠帝元康初,分桂阳、武昌、安成三郡及扬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七郡为江州。怀帝永嘉初,又分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桂阳及广州之始安、始兴、临贺共九郡置湘州。咸和四年,复并入荆州。义熙八年,复置。十三年,仍并入荆州,而江州如故。《通释》:咸和四年,陶侃尝移荆州镇巴陵。建始初,仍镇江陵。太元二年,移镇上明,后仍还江陵,其江州初治豫章,后移武昌。建元中,寄治半洲。咸安末,移镇寻阳。上明,今荆州府松滋县西一里有故城。半洲,在今九江府西九十里。
江夏郡汉郡。领安陆等县七。安陆,今德安府治。《晋志》:惠帝分江夏立竟陵郡,治竟陵县。今承天府沔阳州景陵县西有竟陵故城。初属江州,后还荆州。
南郡汉郡。领江陵等县十二。江陵,即州治也。《晋志》:惠帝时,蜀乱,分南郡侨立成都国,领华容等县四。华容,今荆州府监利县东五里有故城。建兴中,复并入南郡。又安帝时,析置武宁郡,领乐乡等县,今承天府荆门州北八十里乐乡城是。又析置长宁郡,领长宁等县,今荆门州西南有长宁废县。刘宋改曰永宁。
襄阳郡魏置。领宜城等县八。宜城,今襄阳府属县。又咸和初,分置义成郡,领义成等县。义成,今襄阳府城县也。
南阳国秦郡。领宛县等县十四。宛,即秦以来郡治。《晋志》:惠帝分南阳立新野郡,领新野等县。新野,今南阳府邓州属县。
顺阳郡本魏所置南乡郡。晋太康中,改曰顺阳,领ガ县等县八。ガ,今襄阳府光化县东有故ガ城。
义阳郡本魏置,后废。太康中复置,领新野等县十二。新野,见上。惠帝时,义阳郡移治义阳县,今信阳州南义阳故城是也。又分置随郡,领随县等县,今德安府随州也。
新城郡魏置。领房陵等县四。房陵,即魏郡治。
魏兴郡魏置。领晋兴等县六。晋兴,今兴安州东有晋兴故城。
上庸郡亦魏置。领上庸等县六。上庸,即魏旧治也。晋惠帝时,分新城、魏兴、上庸三郡属梁州。又南渡后,谓魏兴、新城、上庸、襄阳、义成、竟陵、江夏为沔中七郡云。
建平郡本吴置,治秭归。晋灭蜀,亦置郡,治巫县。太康初,以吴置郡并入,领巫县等县八。巫,即今夔州府巫山县,见前。
宜都郡吴置。领夷陵等县三。夷陵,即吴郡治。
南平郡本吴所置南郡。吴得江陵,移南郡治公安。晋平吴,南郡复治江陵,而改故南郡为南平郡,领作唐等县三。作唐,今岳州府澧州安乡县东北有故城。元康以后,南平仍治江安,即公安也。
武陵郡汉郡。领临沅等县十五。临沅,今常德府治武陵县是。
天门郡吴置。领零阳等县五。零阳,即吴郡治。
长沙郡汉郡。领临湘等县十。临湘,即汉长沙国都也。沈约曰:元康九年,分长沙置建昌郡,领巴陵等县四。宋元嘉十六年为巴陵郡。巴陵,今岳州府附郭县。
衡阳郡吴置。领湘乡等县九。湘乡,即吴旧治。
湘东郡吴置。领酃县等县七。酃,即吴旧治。
零陵郡汉郡。领泉陵等县十一。泉陵,今永州府治零陵县是。《晋志》:穆帝时,分零陵立营阳郡,领营道等县。营阳,亦孙吴旧郡也。
邵陵郡吴置。领邵陵等县六。邵陵,亦孙吴旧郡治。
桂阳郡汉郡。领郴县等县六。郴,即汉郡治。
武昌郡吴置。领武昌等县七。武昌,即吴故都也。
安成郡吴置。领平都等县七。平都,亦吴故郡治。《晋志》:吴属扬州,晋改属荆州。
扬州初治寿春。太康二年,移治秣陵,即吴建业也。统郡十八。惠帝末,复治寿春。东晋时,治建康。兴宁二年,桓温自江陵移镇赭圻,遥领扬州。三年,移镇姑孰,寻复故。赭圻,今太平府繁昌县西南十里有故城。
丹阳郡汉郡。领建邺等县十一。建邺,即州治。建兴中,改曰建康。元帝建都扬州,改丹阳太守为尹。
宣城郡本丹阳郡地。太康二年分置,领宛陵等县十一。宛陵,即汉丹阳郡治。
淮南郡秦汉旧郡也。领寿春等县十六。寿春,即扬州旧治。惠帝永兴初,分淮南置历阳郡,领历阳等县。历阳,今和州治也。成帝时,又分置钟离郡,领钟离等县,属南徐州,今凤阳府东二十里钟离故城是也。
庐江郡汉郡。领阳泉等县十。阳泉,即曹魏庐江郡治。义熙中。分置晋熙郡,领怀宁等县。怀宁,今安庆府治。
毗陵郡《晋志》,吴分吴郡无锡以西为屯田,置兴农校尉。太康三年,省校尉为毗陵郡,领丹徒等七县。丹徒,今镇江府附郭县,见前。惠帝永兴中,以郡封东海王世子毗,因改为晋陵郡。
吴郡汉郡。领吴县等县十一。吴,即汉郡治。
吴兴郡吴置。领乌程等县十一。乌程,即吴旧治。《晋志》:永兴中,割吴兴及丹阳郡置义兴郡,领阳羡等县。阳羡,今常州府宜兴县是。
会稽郡秦郡。领山阴等县十。山阴,即汉郡治。
东阳郡吴置。领长山等县九。长山,即吴旧治。
新安郡吴所置新都郡也。晋改曰新安,领始新等县六。始新,即吴郡旧治。
临海郡吴置。领章安等县八。章安,亦吴郡旧治。《晋志》:明帝太宁初,分临海立永嘉郡,领永宁等县。永宁,今温州府附郭永嘉县也。
建安郡吴置。领建安等县七。建安,即吴旧郡治。
晋安郡本建安郡地。太康二年分置,领原丰等县八。原丰,即今福州府治闽县是也。
豫章郡汉郡也。领南昌等县十六。南昌,即汉郡治。《晋志》:永兴初,分庐江、武昌郡地置寻阳郡。永嘉初,又以豫章之彭泽县属焉,领柴桑等县。柴桑,今九江府南九十里有故城,盖即孙吴所置。彭泽郡,太康初废,至是改置。
临川郡吴置。领临汝等县十。临汝,即吴旧郡治。
鄱阳郡吴置。领广晋等县八。广晋,今饶州府北百五十里有故城。
庐陵郡吴置。领西昌等县十。西昌,今吉安府泰和县西三里有故城。
南康郡本吴所置庐陵南部都尉。太康三年,改置郡,领赣县等县五。赣,今赣州府附郭县。
交州治龙编。统郡七。龙编,即吴交州治。
合浦郡汉置。领合浦等县六。合浦,今廉州府治。《晋志》:太康初,省珠崖入合浦郡。
交趾郡汉置。领龙编等县十四。龙编,即州治。
新昌郡吴置。领麋泠等县六。麋泠,即吴郡治也。
武平郡吴郡。领武宁等县七。武宁,即吴旧治。
九真郡汉郡。领胥浦等县七。胥浦,即汉旧治。
九德郡吴置。领九德等县八。九德,即吴旧治。
日南郡秦象郡也。汉曰日南。领象林等县五。象林,在今占城国境内。
广州治番禺,统郡十。《晋志》:太康初,吴平,以荆州之始安、始兴、临贺三郡来属。怀帝永嘉初,又以三郡属湘州。成帝时,又以三郡还属荆州。
南海郡秦郡。领番禺等县六。番禺,即州治。成帝时,分南海立东官郡。领宝安等县。宝安,今广州府东管县也。安帝又分东官立义安郡,领海阳等县。海阳,今潮州府附郭县。恭帝时,又分南海立新会郡,领盆允等县。盆允,在今广州府新会县境。
临贺郡吴置。领临贺等县六。临贺,即吴郡治。
始安郡吴置。领始安等县七。始安,即吴旧治。
始兴郡吴置。领曲江等县七。曲江,即吴旧治。
苍梧郡汉郡。领广信等县十。广信,即汉郡治。《晋志》:穆帝分苍梧立晋康郡,领端溪等县。端溪,今肇庆府德庆州治。又立新宁郡,领新兴等县。新兴,今肇庆府新兴县。又立永平郡,领安沂等县。安沂,今梧州府藤县南有故城。
郁林郡汉郡。领布山等县九。布山,即汉郡治。又元帝大兴初,分置晋兴郡,领晋兴等县。晋兴,在今柳州府象州境。
桂林郡吴置。领潭中等县八。潭中,即吴郡治。
高凉郡汉置。领安宁等县三。安宁,在今肇庆府阳江县境。
高兴郡吴置。领广化等县五。广化,即吴旧治。《晋志》:武帝后省入高凉。
宁浦郡吴合浦北部也。晋改置郡,领宁浦等县五。宁浦,即吴都尉治。
郡国一百七十有三晋太康初,因后汉及三国之旧,其改易及增置者一十五郡而已。《晋志》云增置二十有三,误也,县一千一百有九,几于秦汉之境矣。
【史略】汉、魏以来,羌、胡、鲜卑降者,多处之塞内。魏嘉平中,邓艾尝言于司马师,宜分并州境内匈奴左部为二国魏公操初分匈奴之众为五部,时左部最强。部帅左贤王豹,单于於扶罗之子也,徙居雁门。其羌胡与民同处者,亦以渐出之。使居民表议,未及行。至是郭钦上言: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民少,西北诸部,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朔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战场矣。宜及平吴之威,谋臣猛将之略,渐徙内郡杂胡于边鄙,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万世长策也。不听。元康末,关中氐齐万年等叛,事平。江统复作《徙戎论》警朝廷,朝廷不能用统议: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析支之地;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其并州之胡,本为匈奴部落,散居六郡。今五部之众,户至数万,皆可发遣,还其本域,庶华夏无纤介之忧云。先零、罕、析支之地,自湟中西至赐支河首是也,在今陕西西宁卫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