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仍都洛阳。
【都邑考】晋都洛阳,愍帝都长安,南迁后,都建康即孙吴建业也。
分州十九沈约《志》:太康元年,天下一统,凡十六州。后又分雍、梁为益,荆、扬为江,益为宁,幽为平,凡二十州。今从《通典》:
司州治洛阳,统郡十二。晋改汉魏之司隶为司州。永嘉以后,洛阳沦没。大兴四年,司州侨治合肥,寻治荥阳。咸康五年,又治襄阳。永和十二年,还治洛阳,后没于符秦。太元五年收复。隆安中,又没于姚秦。义熙十二年,司州复治洛阳。
河南郡汉郡也。领洛阳等县十二。洛阳,即秦汉时旧治。
荥阳郡本属河南郡。泰始三年分置,领荥阳等县八。荥阳,见前。
弘农郡汉郡也。领弘农等县六。弘农即汉旧治。渡江以后,侨立弘农郡于寻阳界内,今江西九江府有寻阳故城。
上洛郡本汉之京兆及弘农郡也。泰始二年分置,领上洛等县三。上洛,今陕西商州治也。
平阳郡魏分汉河东郡置,领平阳等县十二。平阳,即魏旧治。
河东郡秦郡也。领安邑等县九。安邑即汉故郡治。渡江后,尝侨立河东郡于孱陵县界之上明地。上明,今湖广松滋县西有故城。
汲郡本魏之朝歌郡,后废。泰始二年,改置汲郡,领汲县等县六。汲县,即魏朝歌郡治。其后石勒析置东燕郡,治燕县,今卫辉府胙城县也。
河内郡汉郡也。领野王等县九。野王,今怀庆府治河内县是。
广平郡魏增置郡也。领广平等县十五。广平,即魏旧治。本属冀州,晋属司州。
阳平郡亦魏所置郡。领元城等县七。元城,魏郡治也。本属冀州。
魏郡汉郡也。领邺县等县八。邺,汉郡治也。本属冀州。
顿丘郡汉东郡地。泰始二年分置,领顿丘等县四。顿丘,今大名府清丰县有顿邱故城。汉、魏俱属兖州。
兖州治廪邱,今东昌府濮州范县东南有廪丘故城。统郡国八。惠帝以后,兖州沦没。建武初,兖州侨治邹山。大宁三年,寄治广陵。建元二年,寄治金城。永和八年,侨治下邳。太和四年,移治山阳,寻还广陵。太元六年,以广陵为南兖州,鄄城为兖州,既而青、兖二州皆寄治淮阴。义熙七年,复以兖州治广陵。八年,青、兖二州皆镇京口。邹山,今兖州府邹县东南故邾城是。金城,今江宁府上元县北三十五里有故金城。山阳,今淮安府附郭县。淮阴,今淮安府西北四十里故淮阴城是也。余并见前。
陈留国汉郡也。领小黄等县十。小黄,今开封府陈留县东北三十里有小黄故城。其后石虎改为建昌郡,属洛州。东晋咸康四年,于北谯界侨置陈留郡。
濮阳国本汉东郡地。晋泰始初分置,领濮阳等县四。濮阳,即汉东郡治。南渡后,侨治淮南。
济阳郡汉郡。领定陶等县九。定陶,即汉济阴郡治。南渡后,侨治淮南。
高平国汉山阳郡也。晋改为高平国,领昌邑等县七。昌邑,亦汉山阳郡治。晋安帝时,侨置山阳郡,治山阳县,即今汉阳府治。
任城国汉故郡也。领任城等县三。任城,亦旧治。
东平国汉故郡。领须昌等县七。须昌,今兖州府东平州治是。
济北国汉郡。领卢县等县五。卢,亦旧治也。
泰山郡汉郡。领奉高等县十一。奉高,汉郡治也。
豫州治项,今开封府陈州项城县。统郡国十。永嘉之乱,豫州沦没。大兴中,豫州寄治谯,寻又寄治雍丘。大宁初,寄治寿春。咸和四年,又寄治芜湖。咸康三年,寄治邾城。邾城旋陷于石赵,复治芜湖。永和元年,移屯牛渚。二年,仍治芜湖。九年,治历阳。十一年,移镇寿春。自是进取则屯寿春,守江则屯历阳、芜湖。隆和元年,移镇汝南,旋还寿春。太元初,镇姑孰。九年,以姑孰为南豫州,汝南为豫州,既而以豫州寄治历阳,谓之西府。义熙六年,复镇姑孰。沈约曰:永和十一年,豫州屯马头。升平元年,戍谯。咸安元年,镇历阳,宁康元年,复徙姑孰。太元十年,又戍马头。十三年,又徙历阳,义熙二年,则复戍姑孰也。雍丘,今河南杞县。见春秋杞国。芜湖,今南直太平府属县。姑孰,即今太平府治。马头,今南直凤阳府怀远县南二十里有故城。余并见前。
颍川郡秦故郡。领许昌等县九。许昌,即汉末旧都也。
汝南郡汉郡。领新息等县十五。新息,今河南息县。见春秋息国。《晋志》惠帝分汝南立南顿郡,治南顿县,今河南商水县是。亦见春秋顿国。又明帝分置汝阳郡,治汝阳县。咸康中废,寻复置。今汝宁府治是。
襄城郡本颍川郡地。泰始二年分置,领襄城等县七。襄城,今开封府许州襄城县。南渡后,元帝侨立襄城郡,治繁昌县,今南直太平府属县也。
汝阴郡魏增置郡,后废。泰始二年复置,领汝阴等县七。汝阴,即魏故郡治。《晋志》惠帝时,分汝阴立新蔡郡,治新蔡县,今汝宁府属县。南渡后,孝武又侨置南新蔡郡,属南豫州,在今庐州府舒城县境。
梁国汉故郡也。领睢阳等县十二。睢阳,亦汉梁国旧都。《晋志》:武帝省陈郡入梁国。惠帝复分梁国立陈郡,治陈县,即故郡治也。东晋孝武太元中,侨立南梁郡,在寿春南界。
沛国汉旧郡。领相县等县九。相,即汉沛郡治。
谯郡魏增置郡也。领谯县等县七,谯,即魏故郡治。
鲁郡汉郡。领鲁县等县七。鲁县,即汉鲁国旧都也。
弋阳郡魏增置郡。领西阳等县七。西阳,今黄州府东南百三十里西阳故城是。沈约云:晋惠帝分弋阳郡为西阳国,属豫州。宋尝改属郢州,治西阳县。疑惠帝以后,弋阳还魏旧治也。刘句曰:吴分江夏置蕲春郡,晋改曰西阳郡,即唐之蕲州云。
安丰郡魏增置郡。领安风等县五。安风,即魏郡治。
冀州治房子,今真定府赵州高邑县西南十五里有房子故城。魏收曰:治信都,统郡国十三。胡氏曰:晋南渡后,幽、青、冀、并四州,俱侨治于江北。孝武太元七年,复取齐地,幽、冀二州皆徙治焉。
赵国汉郡。领房子等县九。房子,即州治。
巨鹿国秦郡也。领<广婴>陶等县二。瘿陶,今赵州宁晋县西南二十五里故城是。
安平国汉故郡也。领信都等县八。信都,即汉信都国都也。
平原国汉郡,领平原等县九。平原,即汉旧治。
乐陵国魏增置郡。领厌次等县五。厌次,今山东武定州治也。
勃海郡汉郡。领南皮等县十。南皮,今河间府沧州属县也。
章武国魏置郡,后废。晋泰始初复置,领东平舒等县四。东平舒,即魏故郡治。
河间国汉郡。领乐城等县六。乐城,即汉故国都也。
高阳国汉郡。领博陆等县四。博陆,即汉治。《晋志》云:泰始元年置。盖中间或废,后复置也。
博陵国汉郡。领安平等县四。安平,即汉故治。
清河国汉郡。领清河等县六。清河,今广平府西北故甘陵城是也。
中山国汉郡。领卢奴等县八。卢奴,即汉中山国故都。
常山郡汉郡。领真定等县八。真定,汉真定国旧都也。
幽州治涿,见前涿郡。统郡国七。太元中,幽州寄治广固。广固故城在今青州府城西北八里。
范阳国即汉涿郡也。魏改曰:范阳,领涿县等县八。涿,即州治。
燕国汉故郡也。亦曰广阳国,魏更旧名。领蓟县等县十。蓟,即汉广阳国故都。
北平郡秦郡。领徐无等县四。徐无,今北直蓟州玉田县东故城是也。
上谷郡秦郡。领沮阳等县二。沮阳,即汉旧治也。
广宁郡本上谷郡地。太康中分置,领下洛等县三。下洛,今北直保安州西百里有故城。
代郡秦郡。领代县等县四。代县,今大同府蔚州治是。
辽西郡秦郡。领阳乐等县三。阳乐,在今大宁废卫故柳城郡东。
平州治昌黎。今北直大宁废卫故柳城东南,有昌黎废县。统郡五。魏尝置平州,后罢。晋咸宁二年,复分幽州置。永嘉以后,平州属于慕容氏。
昌黎郡魏增置。领昌黎等县二。昌黎,见上。
辽东郡秦郡。领襄平等县八。襄平,即汉旧治。
乐浪郡汉郡。领朝鲜等县六。朝鲜,即汉旧治。
玄菟郡汉郡。领高句丽等县三。高句丽,即汉旧治。
带方郡本公孙度置,魏因之。领带方等县七。带方,即魏旧治。
并州治晋阳,即后汉旧治,统郡国六。建兴以后,并州沦没。义熙五年,尝寄镇淮阴。十四年,移镇蒲阪云。
太原国秦郡。领晋阳等县十三。晋阳,见上。
上党郡秦郡。领潞县等县十。潞,今潞安府潞城县。
西河国汉郡。领离石等县四。离石,今汾州府永宁州治。
乐平郡魏增置郡也。《晋志》云:泰始中置,领沾县等县五。沾,即魏旧郡治。
雁门郡秦郡也。领广武等县八。广武,今太原府代州西十五里有故城。
新兴郡魏置。领九原等县五。九原,即魏故郡治。
雍州治京兆。统郡七。惠帝时,河间王据长安州,治安定,又移新平。建兴以后,雍州沦没。元帝时,雍州侨治于ガ城。孝武时,于襄阳侨置雍州。太元十一年,寄治洛阳,以镇卫山陵,寻还襄阳。ガ城,今襄阳府光化县东有故城。
京兆郡汉郡。领长安等县九。长安,见前。太元十二年,分京兆、冯翊、弘农置华山郡,领郑县等县五。郑县,今华州治,亦见前。
冯翊郡汉郡。领临晋等县八。临晋,今西安府同州朝邑县西南二里故城是。
扶风郡汉郡。领池阳等县六。池阳故城在今西安府三原县西北,见前。惠帝初,改为秦国。
安定郡汉郡也。领临泾等县七。临泾,今平凉府镇原县东六十里有故城。
北地郡秦郡。领泥阳等县二。泥阳,今西安府耀州治是。
始平郡本扶风郡地。泰始三年分置,领槐里等县五。槐里,见前周都犬丘。南渡后,侨立始平郡于武当城,今襄阳府均州也。
新平郡魏置郡。领漆县等县二。漆,即魏故郡治。
凉州治武威,统郡八。永宁以后,其地为张氏所据。
金城郡汉郡。领榆中等县五。榆中,今临洮府兰州西二百里有故城。
西平郡魏置郡。领西都等县四。西都,即魏故郡治。
武威郡汉郡。领姑臧等县七。姑臧,即汉郡治。
张掖郡汉郡。领永平等县三。永平,今甘州卫治是。
西郡魏初置郡。领日勒等县五。日勒,即故郡治。
酒泉郡汉郡。领福禄等县九。福禄,即汉旧治。
敦煌郡汉郡。领昌蒲等县十二。昌蒲,在今沙州废卫西。又惠帝元康五年,分敦煌及酒泉地置晋昌郡,领宜禾等县八。宜禾,在今塞外故瓜州西北百三十里。
秦州初治冀城,后治上わ。统郡六。《晋志》:魏始分陇右置刺史,领护羌校尉,中间暂废。泰始五年,又以雍州、陇西五郡及凉州之金城、梁州之阴平,合七郡置秦州,镇冀城。太康三年,复并入雍州。七年复立,镇上わ,统郡六。江左以秦州寄治梁州,又于氐池立北秦州。氐池,即仇池,今陕西成县西北百里有仇池城。冀城,见后汉凉州注。上わ,见三国魏秦州治。
陇西郡秦郡。领襄武等县四。襄武,今巩昌府城东南五里襄武故城是。惠帝分置狄道郡,领狄道等县九。狄道,今临洮府治,见前。
南安郡汉郡。领犭原道等县三。犭原道,即后汉故郡治。
天水郡汉郡。后汉及曹魏皆曰汉阳。晋复曰天水,领上わ等县六。上わ,即州治。
略阳郡魏广魏郡也。泰始中更名。领临渭等县四。临渭,即魏故郡治。
武都郡汉郡。领下辨等县五。下辨,今巩昌府成县是也。
阴平郡魏置。《晋志》云:泰始中置,领阴平等县二。阴平,即魏故郡治。南渡后,复有南北二阴平郡。南阴平,今四川龙安府东百里有阴平故城。
梁州治南郑,统郡八。东晋大兴初,梁州寄治襄阳。咸康五年,寄治魏兴。建元二年,戍西城。太元二年,复镇襄阳。义熙初,又移魏兴。九年,治苞中。西城,今汉中府兴安州治,见前。苞中,即今汉中府褒城县也。
汉中郡秦郡。领南郑等县八。南郑,即州治。
梓潼郡蜀汉置。领梓潼等县八。梓潼,今保宁府属县。《晋志》:江左孝武时,分梓潼北界立晋寿郡,领晋寿等县四。晋寿,即蜀汉梓潼郡,治汉寿县也。
广汉郡汉郡。领广汉等县三。广汉,今潼川州射洪县东南有故城。《晋志》:桓温平蜀,复置遂宁郡。或曰谯氏所置。今潼川州遂宁县是也。
新都郡本广汉郡地。泰始二年分置,领雒县等县四。雒,即东汉益州治。太康三年,郡罢,寻复置。
涪陵郡蜀汉置。领汉复等县五。汉复,今涪州南九十里故城是。
巴郡秦郡。领江州等县四。江州,即汉以来旧治。
巴西郡蜀汉置。领阆中等县九。阆中,即故郡治。《晋志》:蜀汉割巴郡置宕渠郡,寻省入巴西。晋惠帝复分置宕渠郡,又以魏荆州所统之新城、魏兴、上庸,俱改属梁州。东晋孝武又分巴西、梓潼,置金山郡。或曰今绵州即故金山郡。
巴东郡蜀汉置。领鱼复等县三。鱼复,今夔州府治,亦即蜀汉故郡治也。《晋志》:穆帝时,尝改属荆州。
益州治成都,统郡八。惠帝永安以后,没于李氏,益州寄治巴郡,后又移治巴东。永和三年,桓温灭蜀,还治成都。咸安二年,又没于苻氏。太元十年,复为晋有。义熙初,没于谯纵。九年,益州平,仍治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