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苑里志
苑里志
祠祀
社稷坛(未设)山川坛(未设)先农坛(未设)风云雷雨坛(未设)厉坛:每年七月三日,于苑里天后宫借用。龙王祠(未设)火神庙(未设)城隍庙(未设)关帝庙(未设)文昌祠(未专设):前时于苑里天后宫右廊借用。天后宫:一在苑里北势、一在房里南门内、一在通霄街尾、一在白沙墩庄内。名宦、乡贤、昭忠、节孝四祠(未设)
按祠祀者,地方官应行循例举祭之祀典也。苑里前附各厅、县,故皆未设立。其已建之天后宫及借用之文昌祠,皆土人捐资自建。
祠庙
福德庙在苑里街头。观音亭在五里牌路畔。寿公祠在通霄街北、虎头山边。祀殉难幕宾寿同春(事迹列在「文征」)。
按苑里地方内,惟天后宫最多。其余祠庙,虽非祀典所关,而神灵之赫,忠义所昭,亦可以佑民人而袪灾厉。录之,所以质实也。
武备志
国家可百年不用兵,不可一日不备兵。无论通都大邑,须求折冲御侮之方;即海■〈阝筮〉山陬,不废破敌防奸之策。或扼险以制胜,或乘虚而设伏,地之布置宜周也;为将者能知兵,为士者皆用命,师之教习宜豫也。有兵必有器,器利而坚;有兵必有粮,粮多为蓄。统水陆而陈武备,大概不过如斯矣。若海防一款,尤为全台当务之急。但苑里所辖地方,各处港门皆浅窄,沿海又多沙汕石礁,艨艟巨舰无所用其能。此驾驶风潮以及用兵诸船政,似可搁一边而毋赘。然地既滨大海,则巡海之哨船虽可勿用,而巡海之哨丁不可不设也;巡哨严,斯呼吸相通,奸人无可伺之隙。未雨绸缪之道,无事可以防内奸,有事即以御外侮;诚所谓无一日不备兵,乃可百年不用兵也。
前
汛防
白沙墩塘外委一员、兵十名(后裁,归后垄汛兼管)。通霄汛外委一员、兵十六名。房里汛额外一员、兵五名(后裁,归大安汛兼管)。
粮饷
外委月支银四两二钱,额外月支银三两一钱,兵丁月支银二两九钱五分。右每名大月给米三斗、小月给米二斗九升,俱归新竹县游击发给。
恤赏
一、兵丁娶妻及子女婚嫁,各赏银三两。一、兵丁父母、本身及妻亡故,各赏银四两。一、故弁扶柩回籍,每员名下一名赏银四两,计名给赏。一、病兵辞退回籍,照站给赏路费;每站赏银四分。一、期满换班回籍,每名赏盘费银二两。一、兵丁家在内地,每月给米二斗,以赡其家。
今
守备队人员:将校中尉一人、下士三人、兵三十九人、看护手一人。宪兵屯所人员:下士二人、兵十二人。
警察所人员:警部二人、巡查二十二人;内派驻(原文出张)白沙墩二人、(删出张二字)通霄三人。
谨按台湾从前所置军营汛地及兵丁、兵器各款,俱系奉行故事、不求实际之良谋;营垒无犄角顾盼之雄,士卒鲜步伐止齐之度。无事则虚糜厚禄,上下交争,恬不为怪;一朝有急,则举国若狂,束手无策。直至亡羊而始思补牢,悔之莫及。论武备者,目击心伤,付之一叹;诚千古恨事也。
职官表
职官表者,文武官各尽其职,而可表于后世者也。苑里堡前隶各厅、县,所有长官皆在厅、县之内;合堡一带,不过三两处弁兵,何足挂人齿颊?今既分疆守土,则别有一番之官制。置邑者,以办务署为先;论事者,自当以办务署为始。职兼文武,官列后先,表登名氏;是可即眼前升任、在任之人员笔之于书,而为职官表。
职官表
办务署署长
浅井元龄(从七位;光绪二十三年年新开署莅任)
津岛满一(中尉;光绪二十三年□月莅任)
守备队将校
征矢野陆治(光绪二十三年□月莅任)
宪兵曹长
丹羽三郎(光绪二十二年三月莅任)
喜多鹤吉(光绪二十三年六月莅任)
警察署署长
渡边房邦(光绪二十三年七月莅任)
石神嘉(光绪二十三年八月莅任)
寺师勇之助(光绪二十三年八月莅任)
滨田清(光绪二十三年九月莅任)
选举表
闻之治国,以得人为先;得人,以恤勋为贵。兴贤育才,文武并重;封诰袭爵,先后增光。此所以表选举而附以封荫也。以清朝之选举,论学政,三年一试、五年再试。进府学者,曰府学生;进县学者,曰县学生:秀才之称也。府学生岁贡一人、县学生二岁贡一人,升诸太学,曰岁贡;遇覃恩,则是年当贡者为恩贡,次一人为岁贡;遴府、县学生行优者,省取数名赴廷试,曰优贡;拔天下府、县学生之尤者赴廷试,十二年一行,曰拔贡;秀才乡试有文优而额限者取副榜,准作贡生,曰副贡:五贡之称也。秀才及贡生赴秋闱而中式者,曰举人;举人而第于春官者,曰进士。进士殿试,钦点三名:曰状元、曰榜眼、曰探花,三及第之称也。惟例贡一途,不列五贡之内;然循例纳金,亦属有功于国帑;并附之表,以见富贵之各有所长也。武榜之式,与文一体,独无贡生之名;特为一表,志武功也。若夫因子孙而锡命、袭祖父之勤劳,亦国家追崇功德之恒规、激励人材之至意;故皆附表于后。作选举表。
文
贡生
陈缉熙(恩贡生)(死)
陈嘉谟(岁贡生)(死)
生员
王绍兰
陈连登
陈济熙(死)
曾肇桢(死)
江焕章
江成章
郑锐(同治辛未科,取进彰化县学第二名)
蔡相(光绪己卯科,取进台北府学第三名)
陈光昌(光绪己卯科,取进台北府学第十一名)
郑楷煌(光绪己卯科,取进新竹县学第四名)
李锺萼(光绪乙酉科,取进台北府学第三名)
郑煚(光绪戊子科,取进新竹县学第三名;补廪)
蔡振丰(光绪辛卯科,取进新竹县学第一名)
张源(光绪辛卯科,取进新竹县学第六名)(死)
汤登汉(光绪辛卯科,取进台北府学第三名;补廪)
张建中(光绪癸巳科,取进台湾府学第三名)(死)
骆镜濂(光绪癸巳科,取进苗栗县学第二名)
例贡生
蔡寿山
郑兆藩(死)
汤宏文(死)
邱桢祥
邱有才
黄文凤
监生
汤宥文
古昌勋
汤鸿文(死)
吴文炳
汤如汉
张龙池
汤禄
蔡玉书
郑寅
古松荣
武
武生
古昌魁(死)
陈朝升(同治甲子科,取进淡水厅学第一名)
郑捷升(同治甲子科,取进台湾府学第七名)(死)
邱光忠
黄国清(光绪壬辰科,取进苗栗县学第二名)
郑作鸿(光绪壬辰科,取进台湾府学第三名)
封赠(无)
袭荫(无)
谨按以上选举表,俱系清朝旧例,与他国不同。
列传
名宦
苑里堡,素系村落。今虽置邑,尚在开刱之初;设官未久,乌有名宦之可传!然地方之安危、风俗之厚薄,视乎民牧之良污;神明之誉、父母之恩,千载下犹令人称道不置。故虽未见其人,而前此之循吏、贤官为吾侪所托庇者,或破匪捐躯,着英灵于斯土;或兴养立教,施功德于斯民。夷险不同,芳徽并着。登其名而载其事,未必非志乘之光也!是可以传名宦。
寿星,字同春;以字行。浙江诸暨人,监生。年已七十,为淡水同知程峻幕宾。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乱,堑城陷被掳;逆首王作等刃吓,令从贼。同春坐谕大义,求一死。复释之,优礼劝降,愿受计策;乃佯许之,使人密告把总陈兴世等,令其扬言内地大兵至,义勇应之。贼溃逃,乃出与前巡检李生椿掌教明志书院。前榆林令孙让纠合义勇一万三千人,图恢复;生椿先入,至旧社、南势等庄,擒获王作、许律、陈觉、郑加等磔之,余匪三十七人亦就戮。凡三日,城复;乃上书督抚申其事。旋而闽安副将徐鼎士亦领兵到,与同春等协守艋舺。同春劝谕闽、粤各庄勿为逸匪煽动,民心赖安。又同鼎士及新任同知徐梦麟、都司朱龙章安抚白石湖山下居民。惟大甲溪一带追近贼垒,尚怀疑惧;同春率勇赴鹿港谒提督任承恩,以兵少辞。旋白石湖、金包里闽、粤各庄复互斗,梦麟驰往,抚就者仅数十人;同春先挈之出,晓谕安置。越五日再往,众乃帖然。五十二年林逆据大里■〈木戈〉,复同梦麟驻大甲,约鹿港官军合击;乃鹿师迁延未至,同春于十月初十日率义民驻乌牛栏,抵三十张犁遇〔贼,与战〕,贼皆披靡。忽马蹶被掳,骂不绝口,贼寸磔之。事闻,赐同春知县衔、予恤荫,祀昭忠祠;其子聪,以知县用。后来每着英灵,合堡人民多受庇。道光丙戌年,水师提督许松年自行捐廉,集该地绅民建祠于通霄虎头山之下;春秋祭祀,至今不绝(另有许松年撰「寿公祠记」,录在「文征」之内)。
严金清,江苏金匮人。同治五年,署淡水同知。清洁自矢,为国、为民,事事举行不倦。善听讼,严治蠹役;受民词,立剖而结之。清理积案,夜以继日。所辖地方,多善政。又尝亲到苑里谕绅民捐谷,创立明善堂;议设义仓、义塾。至今言教养者,咸称颂焉。
先正
先正何为而名?以其先正己而后正人也。德行语言,敦厚为贵;文章事业,建树非常。既为当世之率循,尤期后贤之继起。古之「乡先生殁而祭于社」者,即此意欤!今也去古远矣,风气日趋而日下,欲求夫材全德备、纯粹无瑕之士,诚戛戛(原文孑孑)乎其难!但择其一、二可嘉者悉着于篇,而为之传先正。
曾肇桢,字荩臣。原籍广东铜锣湾人,移居通霄街。青年入泮,习教读业,循循善诱,笃厚无是非;通霄斯文由兹始。读书成就者,多出其门;人皆以老先生重之。着有诗文(另录于「文征」内)。卒年六十四。子二。
蔡锡畴,房里人;原籍同安。自少渡台,谋生计于房里,遂娶而家焉。寻因洋匪猖獗,奉台湾府总兵命,领哨船巡海;遇洋匪,亲督族丁与之战,抛火罐以烧其船,擒获洋匪三人。以军功,奖五品顶戴。同治元年戴逆乱,匪首林戆虎成带匪党千余人围困大甲城。时同知张世英、游击郑荣带兵驻房里,欲图破匪;畴与监生陈植东参谋先传密信于大甲城内,约期夹攻。乃募庄民为引路,夜半行军至顶店庄,溃围而入;城内兵开门应之,围遂解。当匪党猖狂之时,四处劫掠;畴出首捐赀,集庄民固守城池,埋钉桶以御之,匪不敢犯;地方赖以保全。其为人也,秉性刚、有胆智。乡里有睚眦及争讼者,辄为之多方劝解,而息其事。又尝怜乞丐之无依,自行出资建栖流所以寓之。至于斯文一道,尤为生平所最重者。送子入学,奉师甚殷勤。凡师有所为,即琐屑之事亦必身任而不辞;师有怒,则笑颜承之:此节颇为不俗。卒年四十三。子三:相庠生、选训导、玉书监生;人以为好学之报云。
陈植东,房里人;藉同安。以监生入秋闱。生平好学读书,风流自喜,得山水花木之趣。尤善于丹青,墨梅为最出色;得一幅者,视若宝。青年赴童子试,屡拔前茅;而独困于院场,不能博一青衿。晚年,乃援例纳粟,两赴秋闱不第;其志亦良苦矣。然其教子有方,次男光昌入泮。所谓书不误三代,不报其身,必报其子孙也;信然。子二。卒年六十。
义民
天下君、亲、师三者为并重;人既知亲生长之恩、知师裁成之德,即知君之爱民、教民,体亲道而兼行师道者也。是君之于民既当休戚相关,而民之于君可不忧危相救乎?况急公尚义,本属分所当为。秉彝之良,在在垂诸天壤;岂十室之邑,遂无一、二忠信之民可表其义于史册?但事不欲滥收,即其实在可纪者郑重焉。而特为传义民。
陈士珍,字崇义;苑里人,籍诏安。林爽文乱,参赞蓝元枚令募义民,同守备袁驻乌牛栏抵敌,追迫贼巢,义民阵亡者八人、伤者十七人;士珍仍督率截拿贼匪林石、马齐、蔡栖从等,斩之。巡抚徐嗣曾奏给八品顶戴,准建思义坊。乾隆六十年陈周全乱,复同义首王松募义民,随军克复彰城,阵斩贼党曾尾、吴亮,并获吴监、吴前、吴在等解营斩之。总督伍拉纳奏给七品顶戴。子嘉谟,岁贡生;孙连登,庠生。
列女
台湾风俗重男轻女,盖以男能建功立业,不若女之静守闺帏、无所表白于当世也。不知天下许多奇男子、天下亦许多奇女子。夫女子之德、容、工、言备四德者,姑勿论矣;即其「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之」三从之克懔,固有为人所不能为者。或不字而矢贞洁,或寡守以事翁姑,或抚孤儿以继祀,或营丧事而偕亡;自守家规,各成坤道。下可为闾里之楷模,即上可膺朝廷之旌表。虽其中有贤妇、贞孝、节烈之分,而总而核焉,皆不外此水霜之节、铁石之心也。故凡有昭昭烈烈之可取者,无不釆诸公论,而予以芳名显微阐幽,斯可谓之传列女。
陈伸娘,房里街监生植东女、附生光昌姊、旧社萧清华妻。年二十七,寡;家清贫,藉女红为生计,孝事翁姑。课儿读,孜孜不倦;及长,各为择配。诚节孝而贤者也。现年六十一。子二。
陈好娘,苑里街快女。适职员蔡锡畴,年三十,寡。理家事,井井有条。生平勤俭自矢,未尝着一绮罗。所承遗产无几,不十年而成四千金之业;可谓善居积矣。其自奉也甚薄,而遇贫人则又好施不吝;此人情之所难也。当亡夫易箦之时,孜孜以二子读书嘱;及营葬毕,即请族亲慎修带二子往淡读书,托族侄举人丕基之门下;四年始还家。自夫亡后,二子远游,苦雨凄风,吞声忍泪;每于岁时祭祀间,痛死、思孤,寝食俱废。惟是苟延一息,深望二子成名,庶可践遗言而报于地下。果尔天从人愿,亲见子相入泮。迟数年,而怡然瞑目焉;卒年五十二。子三:相庠生,选训导,玉书监生。孙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