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顺镇江志

在平等寺前
    东鸿鹤桥
在仁和门外俗呼孩儿桥桥上石阑作孩儿状故名
    西鸿鹤桥
    朝真桥
在鹤林门外
    乐昌桥
    程道桥
在登云门外
戴港桥柳港桥大港桥黄港桥向家桥韩杜桥杜家桥皆在丹徒乡 【祥符图经有戴港桥】
樊桥涧壁桥徒儿桥倒流桥泄沟石桥并在大慈乡 【涧壁徒见二桥见祥符图经】
下鼻桥罗木桥乐亭桥炭渚桥都里桥芦定桥并在义里乡 【下鼻乐亭炭渚三桥见祥符图经】
    高资桥
亦在义里乡 【延佑五年八月邑人行宣政院都事蔡(木巳)等重建吏部主事俞庸为记其文曰高资介乎升润之间聘使行李之经从商贾负贩之来往邮亭传置车舆步骑朝骛而夕驰也市东有桥实跨要津里人蔡包吴三氏实始募浮屠创作之于是五十有七年矣圮焉官岁役民杠其旁为乡里病乡之耋艾相率而造三氏之门曰桥成于昔而坏于今何昔之可成而今之坏者不可复耶将其坏有数而其成有时耶今三氏子孙固不减于昔而一桥之坏卒未复是岂昔人意耶前行宣政院都事蔡君闻之乃首捐已赀为倡包氏吴氏继之遂以其事白于郡若县长贰以下胥出俸助之是岁夏秋旱官浚漕渠民罢于畚疀且有转输纲运之劳蔡君遂以桥事请而是乡独得复由是乡之小民驩然相与攻之轝木于山沉石于湖积絫既殷工师奏技经始于延佑丁巳冬十月以戊午秋七月讫功其长东西六十尺广十尺二寸其高如广之数而加四尺焉穹崇博大视昔有加车可方轨骑可并驱人相肩摩如地斯负潮汐濆漫潢潦犇冲遵夷履坦易危以安是役也官以不烦民用弗扰桥之惠亦大矣余观朔南混一之际兵戈骚屑黔首死徙过半平定以来四十年余故家巨室陵替销落十存一二闾阎市井焂盛而忽衰者又不知其几而独一乡三氏乃能不坠其先业是必有其故矣斯桥也其父祖作之于前其子孙又能复之于后庸非为善之报乎虽然斯桥创于壬戌仅六十年而辄坏今修之复之以坚以固历年滋多安知不复有圮坏之日乎使三氏子孙不朁益隆而今乡之好事者若子若孙亦能如蔡包吴三氏嗣其先志继而葺之吾知悠久之报当亦不后于三氏矣呜呼世以小善为不足为而谓天为茫茫者其视诸斯桥蔡君名杞字云卿越十五年其子湖广等处儒学副提举瑛始立石】
上会桥乌莫桥皆在高平乡
丁卯桥颜洲桥开禧桥波查桥车村桥黄水石达桥并在崇德乡 【唐许浑夜归丁卯村诗桥响犬遥吠则丁卯旧桥矣 一统志在城南三里即晋所立丁卯埭舆地志云晋元帝子车骑将军裒镇广陵运粮京口为水涸奏请立埭丁卯制可因此得名许浑有诗旧志以为丁卯港】
丁角镇上下二桥千秋桥张部桥刘堰桥都湾桥曲阳桥小时桥萧千桥吕家桥万岁桥卧龙桥并在洞仙乡 【是乡旧隶延陵惟下角一桥见祥符图经】
埤城南北二桥洒桥寨桥草村桥皆在平昌乡是乡旧隶丹阳
上塘石桥彭桥白露桥官塘桥楚墓桥大地桥画师桥栈冈桥刘公桥并在长乐乡
   丹阳县
    云阳桥
在县东漕渠上宋嘉熙丁酉重建 【漫塘刘宰率众建实斋王遂记】 旧名清化桥俗呼为盐桥
    泰定桥
在吕城镇市漕渠上 【泰定间里人重修因名】 旧呼为大桥 【宋邑人鄞县主簿窦湘独建】
    三思桥
在县治前直街市河上
    广济桥
在三思桥南旧名冰清桥俗呼居家桥
    寺前桥
在普宁寺前市河上
    孔家桥
在上草巷南市河上
    安镇桥
在双井巷南俗呼南桥 【路通草堰】
    洪家桥
在南河上 【市河西派之首】
    太平桥
在洪家桥北旧名市西桥
    民安桥
在市西桥北俗呼王家桥
    纪家桥
在民安桥北又名花桥
    仁智桥
在南河上 【市河东派之首】
    胡公桥
在仁智桥北宋宝佑甲寅令胡梦高重建 【民怀胡令之德因以为名时邑士蔡炎震浮屠道坦相其役】 旧名富家桥
    庆丰桥
在胡公桥北旧名土地桥 【淳熙甲辰建】
    仲家桥
在庆丰桥北今废
    惠政桥
在市河入漕渠处俗呼为斜桥
    简桥
在县南三里简渎上
    七里桥
在县东南七里漕渠旁珥渎口
    珥陵桥
在县南三十五里珥渎上
    黄堰桥
在县南四十五里珥渎上亦名通德桥
    左港桥
在县南四十五里左墓港上三桥皆宋端平中漫塘刘文清公所建
    越塘桥
在左港桥西 【越读为掘言锄掘为塘非吴越之越也】
    忠显桥
在越塘村后汉王庙侧俗呼越塘石桥
    丁桥
在县南七十里丁桥镇 【或云以令威得名】
    下琴桥
在县南五十里白鹤溪上
    威家桥
在县南五十里段庄丁义渎上
    葛城桥
在县南五十里丁义渎上
    杨西桥
在县南四十五里丁义渎上
    德新桥
在县南五十里竹塘南 【桥额三字类欧阳率更书法真隐孙叔珍之笔也】
    马林桥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辰溪上 【长山五十四派水皆由此入练湖】
    大泊桥
在县东十五里东林之北
    寨桥
在县北七十里
    马司桥
在县东北六十里
    宝庆桥
在县南三十五里大河上俗呼延陵市石桥
    万年桥
在延陵故县放生池上
    望仙桥
在延陵镇南 【俗传汉董永孝行感于天帝令织女为永妻织帛偿所负毕凌空而去时人在桥上望之故名其地为董陂有董墓在焉】
    分金桥
在延陵镇西 【或云即管鲍分金之地】
    新河桥
在县东九曲河上 【漕渠分派之首有闸药院所建】
    陈家桥
在新河桥北旧名朝阳桥
    华店桥
在陈家桥北
    宦角桥
在华店桥北
    荆村桥
在宦角桥北 【里人束崇文重建】
    小砺桥
在荆村桥北
    博望桥
在小蛎桥北
    萧郭桥
在博望桥北 【里人束崇文重建】
    曲水桥
在萧郭桥北
    柴桥
在曲水桥北
    潘庄桥
在柴桥北 【九曲河至此入江】
   金坛县
去思桥在县治谯楼外
凤诏桥在县西北坊
观光桥在县学前
皇庆桥在县治东南百步旧名行香桥宋淳熙中甃以石改名惠政 【淳熙中宰张佐属邑人重甃以石改名惠政】 端平中撤而新之又改名端平 【端平甲午漫塘文清刘公倡邑人撤而新之又易曰端平】 混一后皇庆中邑人复修之改今名俗呼新桥
清和桥在皇庆桥南旧名安定 【桥西旧有安定坊因名】 宋端平中复建改今名 【端平中复建视旧制加修广改曰清和】 俗呼大桥
通义桥在县东南二十里 【唐图经县西有通义乡齐初建此桥因名】 今废
高湖下口桥在县北八里今废为渡 【安定通义高湖下口三桥见祥符图经】
引桂桥在县北十里
昼锦桥在县东尧塘村 【宋知枢密院汤鹏举为浙漕日邑人建是桥以荣之】
顺成桥在县西南
薛步桥当山水之会宋建康通判张宗泌属邑人重甃以石
甓桥在县西十三里隋大业初令达奚明造
大云桥在大云乡彭溪渡里人尹辅鼎建 【天历中里人尹辅以其地滨洮湖宜兴溧阳皆取道于兹旧有渡行者病涉后虽草创徒杠湖浪冲击不久辄坏乃捐已帑重建甃以砖石人咸便之辅子庆淇尝为宗文书院山长云】
陈塘桥岳庄桥师墓桥横堰桥下塘桥下墟桥南戴庄桥路庄千桥彭公桥并在唐安乡
尧塘桥史庄桥大息桥小息桥并在礼智乡
下田桥大林桥通池桥上疁桥后疁桥曹桥白桥甘棠桥马鞍桥永济桥生塘桥后千桥陆家庄桥并在金山乡
储村桥叶渎桥并在大云乡
方洛桥东长桥南洲大小二桥成家桥学田桥周渎桥纸钱标桥陈师田桥并在登荣乡
纺车桥下塘桥下丰桥既村桥张桥戴庄桥白塔桥印桥下田桥罗村桥唐王桥溪北洛公桥上沈庄桥下城桥许家桥沈渎桥徐二史桥刘庄桥蒋巷桥芦培桥赵庄杨桥王家垾桥石堰桥西冈桥双后塘桥墅山桥王文桥板桥昆仑桥后溪桥二 【一在二十三都一在三十六都】 石桥二 【一在十八都一在二十一都】 并在游仙乡
中桥板桥三淹桥松子垾桥沈渎桥青培桥吴干桥大亭桥史荡桥社桥东墟大桥后杨干桥并在三洞乡
定塘桥社千桥下伏桥并在上元乡
西杨桥新亭桥直里桥庄城桥井庄桥望仙桥太平桥磻石桥北桥吴期桥并在孝德乡
  道路
叙(缺) 【本府○(钞本无此二字) 案宋志之例子目下诸条分属于丹徒丹阳金坛三县而此志之例则分属三县之外复有属于本府者盖元时郡城内之地则以录事司主之(元史百官志云录事司秩正八品凡路府所治置一司以掌城中户民之事)故丹徒县令止治郡城以外而镇江府录事则治郡城以内(卷十六宰贰叙云城中民旧隶丹徒令置录事司以统之)下文小桥后洗马桥前有丹徒县三字盖洗马以下属于丹徒县而小桥以上则属于录事司也书中于录事司所统者每列本府二字于前(如卷十一学校门之类甚多)则此处必须补本府二字始为前后一律他卷之当有而脱去者悉仿此例惟本不必有者则弗赘焉(如上文城池门止列三县不列本府盖以丹徒县之城池即本府之城池无可分也)】
   丹徒县
    秦皇驰道
相传自江乘至镇江大路是也 【金陵志始皇三十六年用望气者言东游至金陵断山疏淮由江乘丹徒往会稽古志相传自江乘至镇江大路是也汉贾山曰秦东穷燕齐南极吴越跸道广五十步隐以金椎树有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托足焉 王介甫有秦皇驰道诗】
    风云路
宋宝佑三年郡守印应飞筑 【自上河街至普照寺沿河一带郡守印应飞因民居湮塞舟船阻于往来开而筑之置水巷以便防虞扁曰风云路】
    朱方门抵通吴门六百五十丈
沿渠至吕城百二十四里宋嘉定六年郡守史弥坚甃至丹阳界 【自通吴门沿渠而入抵朱方门路以丈计者六百五十僧徒甃砌未能三之一自通吴门沿渠而出达吕城以里计者百二十四朝廷颁僧牒漕台给楮币俾丹徒丹阳二县分治之犹未毕工雨雪载途郡守史弥坚募众甃之委倅贰胡绾董其役兴工于嘉定癸酉之冬至乙亥秋城内及丹徒县界讫事丹阳县界甃及四千二百有余丈】 十五年郡守赵善湘甃至吕城镇 【嘉定十五年赵尚书善湘知郡又自通吴门至吕城镇沿门用砖灰石板铺砌以便行旅】 今多废缺
    登云门至炭渚四十里
五里一堠十里双堠宋嘉定中郡守赵善湘置今间有存者
   丹阳县
    秦凿道
在丹阳县界 【秦凿道在丹阳县界○钞本此下一条在秦皇驰道条前 案秦皇驰道以下四条皆言丹徒县之道路而此条则言丹阳县之道路自当列于登云门条之后不应反在秦皇驰道条之前】 【唐图经秦有凿道亦谓之天子道又引舆地志吴孙皓求凿道于杜墅小村即厌王气之所今无此地名】
   金坛县(缺)
  津渡
津梁所以利涉考之旧志西津诸渡皆有月解官钱盖宋末军旅数起国用不足铢取于民非得已也今天下一家以义为利独西津惩篙师贪冒覆溺之患立为船资然亦旋罢是诚得内本外末之道矣子产溱洧之济孟子非之舆梁徒杠亦为政之所务也故备录焉
   丹徒县
    西津渡 【西津渡○(钞本无此三字) 案下文之沙窑石公高资等渡皆着其名于每条之首此条之首若无西津渡三字则前后不画一矣(嘉定志卷二津渡门西津渡钞本误移正文于案语之后戴氏守梧疑宋志西津渡以下乃元志之文欲移至此条之首然亦无明文可证今但移宋志案语于正文之后而其它俱仍其旧)】 宋干道中郡守蔡洸置巨艘五以御风涛之患 【先是船舫小而多虞干道守臣蔡洸置巨舫五仍采昔人遗制各植旗一以利涉大川吉为识其受有数其发有序又别浮轻舫以送邮传故鲜有风涛之患】 南北混一涉者益众延佑四年以总管段廷珪言增置渡船十五仍官收船资人三钱 【延佑四年八月总管段廷珪言杨子江分限南北古号天堑往来使客必由之地曩令军民官讥察奸人遂以官渡船六只令军民同驾军人逐年更替不谙风雨而且通结排岸人等纵令小船私渡及到金山急流处所谓之鼠簰恐胁客旅勒取船资或致倾覆为害非轻莫若官为添置大船两岸共二十只郄于谙晓风水相应户内每船差设梢工一名水手九名与免本户差役船上置立旗号书写梢工姓名每名官支粮米不许取要渡钱路县正官十日一次分轮提调亲诣渡口点检禁约民间小船不得私渡其元拨军人止许乘驾梢船沿江巡警如是官船不插旗号违例非法取要船钱及小船私渡者枷项令众后犯人替如此似可稍除前弊申奉江浙行省移准中书省咨文拟准渡船一十五只先尽见在六只余九只江浙省造五只河南省造四只梢水一百名于各管中下户内照弓手例差设有往来官吏公差即便与摆渡其余百姓客旅每人车骑孳蓄各定立船资中统钞三钱老幼贫民者勿得取要于内一半修船一半赡养梢水止令亲临官司分轮提调不得多余取要钱数违者究问当时民颇便之厥后梢人无赖仍于半江取钱物焉】 泰定二年监察御史革去滥设排岸监渡人吏 【泰定二年八月二十六日监察御史过镇江察知私渡小船至金山倾覆溺死九人以为西津渡乃南北冲要之地江浙闽海物货悉由此以达京师使命客旅络绎往回日不暇给其渡北对瓜洲东连海口江面广阔金山屹立中流盘涡漩激号为大渒险恶尤甚舟楫经此倍费防闲今无籍梢水每于湍急之际缓帆停橹任其攲侧藉以骇众横敛钱物比比覆沉皆由此弊而且不依料数惟务贪饕一概多余装载视人性命轻若蝼蚁积年排岸把渡军人以盘诘路引为由多方勒诈滥委监渡人吏倍取渡钱稍若无得不许登舟盖有司失于设法关防遂容此徒肆无忌惮故使经行客旅往往潜由私渡以致覆溺为害非轻瓜洲之渡其弊一体仰从亲管官司用心严加禁治如有积年滥设排岸监渡人吏截日革去仍就行扬州路一体施行】 三年经历皇甫祥知事翟思忠言船资不便罢之 【泰定三年九月经历皇甫祥知事翟思忠言窃谓因利而成害作法以生奸者盖谋其始而不虑其终也本路西津一渡实南北驿道之冲比因阻难客旅定立渡钱前弊莫革后奸益滋钦惟圣朝堂堂天下发政施仁每以爱人为本岂以一江之大险而取三钱之微资因使无辜之民横罹风涛之厄身命货财顷刻俱丧较之遇盗为虐尤惨莫若停罢元定渡钱官为成造船舫照依弓手例差拨梢水严立科禁如此则舟人知惧而不犯私渡不禁而自止泰定三年十月移咨于都省准拟停罢□方舆胜览戴叔伦诗曰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孟浩然诗北固临京口夷山对海滨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