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顺镇江志

楚 【史记越世家楚威王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吴故地】  
秦 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无州部之属
西汉 扬州
西晋 扬州 【太康二年分天下为十九州岛属扬州】
东晋 扬州 【南渡后虽于京口侨置徐兖然晋陵郡仍属扬州故徐州刺史多领扬州之晋陵诸军事】 徐州 兖州
宋 南徐州 【永初二年加州曰南徐】 南兖州 【元嘉八年分江北为南兖江南为南徐三十年正月以南兖并入南徐六月还分南徐立南兖】
齐 南徐州
梁 南徐州
陈 南徐州
隋 无州部之属 【志开皇九年省南徐州】
唐 江南道 【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润隶江南】 江南东道 【开元二十一年又分天下为十五道江南东道润为会府】 浙江西道 【干元元年润隶浙江西道】 浙江东西道 【建中元年合浙江东西二道置镇海军】 浙江道 【贞元三年分浙江东西为三道见通鉴】
五代 无州部之属
宋 浙西路
皇元 浙西道 【至元十二年属】 淮东道 【至元十八年改属】 浙西道 【至元二十六年再属】
 郡国
周 吴 【春秋鲁襄公二十八年齐庆封奔吴吴予之朱方】
越 【春秋鲁哀公二十二年吴为越所并】
楚 【史记越世家楚威王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吴故地】
秦 楚郡 【始皇二十四年伐楚虏楚王负刍以其地置楚郡后改会稽郡】
西汉 荆国 【志会稽郡高帝六年为荆国】
吴国 【志高帝十二年更名吴】
江都国 【景帝四年吴王濞诛以其地并入江都国】
东汉 吴郡 【顺帝分会稽郡置】
西晋 毗陵郡 【太康二年初分吴郡置毗陵郡】 晋陵郡 【宋志永嘉五年改毗陵郡为晋陵徙治丹徒】
东晋 晋陵郡 【属扬州】 侨郡十八 【南东海南琅邪南东平南兰陵临淮淮陵南彭城南沛南清河南下邳南东莞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太平南泰山南济阳南鲁】
宋 晋陵郡 【元嘉八年割江南及扬州之晋陵属南徐】 侨郡十七 【南东海南琅邪南兰陵南东莞临淮淮陵南彭城南清河南高平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泰山南济阳南鲁】 吴郡 【大明七年正月割属南徐州】 义兴郡 【泰始四年十月割扬州之义兴郡属南徐】
齐 晋陵郡 侨郡十四 【南东海南琅邪南东莞临淮淮陵南彭城南清河南高平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泰山南济阳南鲁】 义兴郡 【永明二年以义兴郡属扬州后复属南徐】
梁 统郡无考 【隋志梁改南东海郡曰兰陵郡】
陈 统郡无考
隋 蒋州 【寰宇记隋废南徐州为延陵镇移名于京口为延陵县属蒋州】 润州 【开皇十五年罢延陵镇以蒋州之延陵永年常州之曲阿三县置润州于镇城】 江都郡 【大业三年废润州为江都郡之延陵县】
唐 润州 【武德三年置天宝元年改为丹阳郡干元元年复置】 丹阳郡 【天宝元年改润州置干元元年复曰润州】
五代 润州 【淮南吴杨氏南唐李氏并同】
宋 润州 【开宝元年改镇海军为镇江军郡守曰知润州军州事】 镇江府 【政和三年升润州为镇江府】
皇元 江阴镇江安抚使司 【至元十二年三月置】 镇江府路总管府 【至元十三年十二月改】 镇江路总管府 【至元二十六年正月改】  
 县邑
秦 会稽郡 丹徒 【古谷阳也始皇三十七年使赭衣徒三千凿京岘东南垄故名丹徒】
曲阿 【古云阳也史官奏云阳有王气凿北冈截直道使曲以厌之因名曲阿】
西汉 丹徒 曲阿 【王莽改曰风美按会稽郡统县二十六丹徒曲阿在其中】
东汉 丹徒 曲阿 【按吴郡统城十三丹徒曲阿在其中】
吴 云阳武进 【嘉禾三年复曲阿为云阳改丹徒为武进】
西晋 丹徒 曲阿 【太康二年复武进为丹徒云阳为曲阿】 武进 【分丹徒曲阿置武进又分曲阿延陵乡置延陵】 无锡 毗陵 【永嘉五年改曰晋陵】 暨阳
东晋 丹徒 曲阿 武进 延陵 无锡 毗陵 暨阳 南沙 【宋志咸康七年罢暨阳盐署立南沙县】
宋 晋陵 延陵 无锡 南沙 曲阿 暨阳 丹徒 【元嘉八年分属南东海郡】 武进 【大明末分属南东海】
齐 晋陵 延陵 曲阿 无锡 暨阳 南沙 海阳 【增置阙年月】 丹徒 武进
梁 统县无考 【寰宇记梁改曲阿为兰陵隋志梁改武进为兰陵】
陈 统县无考 【隋志陈改兰陵为东海】
隋 延陵 永年 曲阿 【以上三县见上注】 金山 【开皇十五年置金山府大业末土人保聚因为金山县】
唐 丹徒 曲阿 【天宝元年更名丹阳】 延陵 句容 白下 【贞观九年更名江宁至德二载割句容江宁二县置升州宝应元年州废二县复来属光启三年再割二县置升】 金坛 【垂拱四年置】
宋 丹徒 丹阳 金坛 延陵 【熙宁五年废为镇】
皇元 丹徒 丹阳 金坛
 官制表上
南徐自昔为重镇历代官守视他郡为多今总其凡作官制表
  封君
汉 荆王      
东汉 云阳亭侯      
吴 食丹徒曲阿二县 丹徒侯 云阳侯 徐陵亭侯      
晋 延陵县公 曲阿县公 武进亭侯
陈 晋陵县男

唐 丹阳郡公
宋 润王润国公
  刺史
晋 扬州刺史
东晋 徐州刺史 兖州刺史 徐兖二州刺史
宋 南徐州刺史 南兖州刺史 南徐徐二州刺史 南徐兖二州刺史
齐 南徐州刺史
梁 南徐州刺史
陈 南徐州刺史

唐 润州刺史 丹阳郡太守 天宝元年改 润州刺史 干元元年复  
五代 润州刺史  
宋 常润经略巡捡使 知润州军州事 开宝八年改 知镇江军府事 政和三年升  
皇元 江阴镇江安抚使司 达鲁花赤安抚 镇江府路总管府 达鲁花赤总管兼府尹 至元十三年改 镇江路总管府 达鲁花赤兼管内劝农事 总管兼管内劝农事至元二十六年改
  太守
东晋 晋陵太守
宋 行南徐州事 南东海太守 南兰陵太守 南彭城太守 地理志侨郡十七各有太守考之列传惟此
齐 行南徐州事 南东海太守 南兰陵太守 南彭城太守
梁 行南徐州事 南兰陵太守
陈 南兰陵太守

  参佐
东晋 大中正 军司 监军 长史 司马 从事中郎 功曹 参军事 军府主簿 记室 督护 行参军 参军 咨议参军 录事参军 记室参军 中兵参军 别驾 治中 州郡主簿 西曹书佐 祭酒从事 部郡从事
宋 大中正 中正 监军 长史 司马 从事中郎 正佐 参军事 军府主簿 行参军 参军 咨议参军 录事参军 记室参军 中兵参军 刑狱参军 法曹参军 别驾 治中 州郡主簿 西曹书佐 祭酒从事 部郡从事 郡丞
齐 大中正 中正 监州 长史 司马 咨议参军 别驾 州郡主簿 西曹书佐 议曹从事 典签
梁 大中正 中正 知留府事 监州 长史 司马 从事中郎 记室 参军 咨议参军 录事参军 记室参军 别驾 治中 州郡主簿 西曹书佐 典签
陈 大中正 监州 别驾 郡丞

唐 副使 幕府幕僚 从事 判官 支使 掌书记 推官 巡官 随军 别驾 长史 司马 郡丞 宾佐 录事参军 司功参军事 司仓参军事 司户参军事 司兵参军事 司法参军事 司士参军 参军事 知市事 知盐铁院
五代 副使 行军司马 判官 掌书记 推官 司马 通判军府 监渡  
宋 通判 黔辖 签判 节度掌书记 观察支使 节度推官 观察推官 职官幕掾 郡掾 仪兵刑曹 录事参军 司理参军 司户参军
皇元 同知府事 判官 推官 经历 知事 提控案牍兼照磨承发架阁
 官制表下
  宰贰
汉 丹徒令        
吴 曲阿长丞        
晋          
宋 丹徒令 曲阿令 延陵令     齐 曲阿令 延陵令        
梁 丹徒令 曲阿令 延陵令     陈 曲阿令        
唐 丹徒令 尉 丹阳令 丞 主簿尉 金坛令 丞尉 延陵令      
五代 丹徒令 丹阳令 尉    
宋 丹徒令 丞 主簿 尉 丹阳令 丞 主簿 尉 金坛令 主簿 尉 延陵令  
皇元 丹徒县 达鲁花赤 尹 主簿 尉 丹阳县 达鲁花赤 尹 主簿 尉 金坛县 达鲁花赤 尹 主簿 尉 录事司 达鲁花赤 录事 判官
 司属
皇元 司狱 平准行用库 提领 大使 副使 在城税使司 提领 大使 副使 丹阳税使司 提领 大使 副使 金坛税使司 提领 大使 副使 谏壁税使司 提领 大使 副使 吕城税使司 提领 大使 副使 丁角税使司 提领 大使 副使 高资巡检 开沙巡检 图山巡检 包港巡检 吕城巡检 延陵巡检 登荣乡巡检 大云乡巡检 薛步市巡检 织染局使 副使 生帛局使 副使 杂造局使 副使 丹阳批验茶引局提领 大军仓 监支纳 大使 副使 香糯仓 监支纳 大使 副使 永丰库 监支纳 大使 副使 官医提领 祝由科提领三县官医管勾 在城水马站提领 丹阳水马站提领 吕城水马站提领
  学职 【学职○钞本无此门 案十七卷学职门内有蒙古字学儒学医学阴阳学等官表中不应不载况封君刺史太守以及参佐宰贰司属将佐寓治诸门表中既一一罗列尤不应独少此门今从张氏鉴之说补于司属门后将佐门前钞本宰贰在将佐门之后司属在寓治之后张氏云据十六十七两卷次第推之则宰贰当次上篇参佐之后次司属又次学职次将佐次寓治此表排行舛误今从其说改正】
宋 儒学 教授
皇元 蒙古字学 教授 学正 儒学 教授 学正 学录 教谕 医学 教授 学正 学录 教谕 阴阳学 教授 学正 学录 书院 山长
将佐
唐 都头 都知兵马使 押衙 大将 衙将  
五代 大将 衙将  
宋 都统制 州兵马都监 巡辖 计议 主管机宜文字 干办公事 提点医药饮食 从军舍人
皇元 镇守镇江上万户府 达鲁花赤 万户 副万户 经历 知事 照磨 镇抚所 镇抚 郡目 上千户所 达鲁花赤 副千户 弹压 提控案牍 中千户所 达鲁花赤 千户 副千户 弹压 都目 下千户所 达鲁花赤 千户 副千户 弹压 吏目 上百户 下百户
  寓治
宋 都督府 宣抚司 枢密行府 转运司 提刑司 镇江军节度 南外宗司 总领所 粮料院 主管 总干 准备差遣 监大军仓 监仓门 (豆斗)面官 监大军 甲杖库 酒官 榷货务 监务门 围田干官
皇元 行大司农司 大司农 司农卿 司农少卿 司农丞 经历 都事 通政院使 同签 院判 经历 都事 杭州为头打捕鹰房总管府 达鲁花赤 总管 同知 经历 提控按牍
至顺镇江志卷一
 地理(缺) 【地理○(钞本无此二字) 案卷一之子目始于叙郡与宋志正同宋志叙郡之前既以地理为总目则此志叙郡之前亦必以地理为总目矣今特补入(下文述四至者当另有一子目疑是疆域二字然无明文可证今姑补子目缺三字)】
叙(缺)
  叙郡
本府宋末无改皇朝至元十二年改为江阴镇江安抚使司十三年为镇江府路总管府二十六年为镇江路总管府统司一县三
江南道按察使治润 【唐贞观初分天下为十道景云二年置十道按察使各一人润州刺史韦铣常兼开元二年置十道按察采访处置使润州刺史李浚尝兼】
镇海军节度使治润 【唐干元元年始置浙西道节度使时韦黄裳以节度治苏颜真卿侯令仪以节度治升季广琛李琬以节度治宣大历中又易为观察使时韦元甫李栖筠李涵李道昌韩滉并以观察团练治苏当是时润实隶之然扼江淮南北之冲势便地顺他州终不及故建中二年韩滉乃自苏徙润朝廷遽重其权以镇海军额宠之其后又兼江淮转运使诸道盐铁转运使自建中之后虽节度观察二使废置不常终不移于他州迄唐季世常为重镇矣但自滉之后分浙江东西道为三而浙西节度观察使止统六州仅得滉之一路至王纬李锜又兼诸道盐铁转运使之权后来路隋杜审权曹确赵隐诸公间以宰相出临方面事体寖重故镇海军之号终不可废而高骈周宝又当贼盗横行之时朝廷欲倚重于高骈则复授以江淮转运使犹以为未足而招讨都统之权悉以委之后至钱镠镇海军额虽移于杭而南唐实留之于润五代因仍欲轻其权则曰权润州团练使权领州事欲重其权则或以亲王临之兼宣州置大都督或兼宣歙常三州置安抚使而镇海军额则仍在润焉】
  子目〔缺〕
   本府 【本府○(钞本无此二字) 案此一段总述本府之四至后三段分述三县之四至若无此二字则界限不清故不可不补也(下三段皆先述东西若干里南北若干里然后述东至西至南至北至若干里此段独不述东西南北广袤里数显有脱误今特补东西缺三字及南北缺三字于东至之前)】
东西(缺) 南北(缺) 东至(缺) 【东至(缺)○(钞本作东至杨子江十里) 案钞本此段止有东至西至南至而无北至考嘉定志卷一引太平寰宇记云东至常州一百七十里北渡江至扬州六十三里乾隆志卷一云东界宜兴北界扬子江是则东至扬子江十里当作北至扬子江十里明矣今改东为北移于南至条之后而另补东至缺三字于此以正其误下文丹徒县脱去东至西至丹阳县脱去西至金坛县脱去东至今亦逐条注明其缺以归画一】  西至集庆路句容县界四十五里 南至常州路武进县界百一十七里 北至扬子江十里
   丹徒县
东西五十里 南北七十里 东至(缺) 西至(缺) 南至丹阳县界四十三里 【旧志三十五里】  北至扬子江二里 【旧志十里】
   丹阳县
东西五十三里 【东西五十三里○(钞本此下一段在金坛县后)】  南北六十五里 东至武进县界五十七里 【旧志四十八里】  西至(缺) 南至金坛县界四十五里 【旧志四十里】  北至丹徒县界二十七里 【旧志五十里】
   金坛县
东西一百里 【东西一百里○(钞本此下一段在丹阳县后) 案嘉定志卷一云丹阳县东西五十三里南北六十五里金坛县东西五十三里南北六十五里乾隆志卷一云丹阳县东至武进县界南至金坛县界北至丹徒县界金坛县西至句容县界南至溧阳县界北至丹徒县界此志原本当亦与彼相同缘传写者误有错简遂至丹阳县后云北至丹阳县界金坛县后云南至金坛县界而文义不可通矣今特将二段彼此互易以还其旧焉】  南北九十里 东至(缺) 西至句容县界六十五里 【旧志六十七里】  南至溧阳州四十二里 【旧志七十二里】  北至丹阳县界三十五里 【旧志二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