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大金陵新志

五凤元年甲戌      
二年乙亥      
太平元年丙子(九月壬辰太白犯南斗)   正月新作太庙 孙峻梦诸葛恪击之病卒表弟偏将军綝辅政将军吕据等伐魏至江北闻綝代峻大怒荐卫将军滕胤为丞相引军还讨綝不克皆见杀
二年丁丑   大赦 帝尝出中书省视先帝故事诘问左右曰先帝数有特诏令大将军关事但令我书可耶左右惧无以答发兵援魏将诸葛诞败还
景帝(讳休大帝子在位六年)永安元年戊寅(有凤四转五复蒙雾连日)   帝恶綝专恣与全纪全尚刘承谋诛綝事泄綝以兵袭宫取全尚杀刘承于苍龙门夺帝玺降封会稽王尚书桓彝死之迎琅琊王休即位以綝为丞相大将军荆州牧 帝与丁奉张布谋因戊辰腊会执綝斩之大赦 初置五经博士一人助教三人
二年己卯   魏贾充成济弒其君髦立常道乡公璜操之孙也
三年庚辰(西陵赤乌见)   使五官中郎将薛珝聘蜀求马还帝问蜀政得失珝对曰蜀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朝不闻正言经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母子相乐自以为安也窟决栋焚而燕雀恬然不知祸之将至是其谓乎帝闻之栗然 黜废帝亮为侯官侯鸩杀之 使都尉严密作浦里塘开丹阳湖田 得大鼎于建德县
四年辛巳(大雨水溢白龙见布山)   吴人陈焦死埋六月更生穿土而出
五年壬午(七月黄龙见八月大风震雷白虎门北楼火)   立子(上雨下单)为皇太子大赦
六年癸未(十月癸未石头小城西南灾青龙白燕赤雀相继见于长沙诸郡)   是年魏邓艾兵入蜀后主刘禅出降国亡
后主(讳皓大帝孙在位十七年)元兴元年甲申   八月景帝殂兄子乌程侯皓立杀丞相濮阳兴及侍中张布
甘露元年乙酉 七月杀朱皇后于苑中 十一月从步阐言徙都武昌留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建邺
是年晋司马昭卒子炎嗣位十二月受魏禅封魏主璜为陈留王魏亡
宝鼎元年丙戌   冬永安山贼施但等劫永安侯谦为主取太子和陵上鼓吹曲盖北入建邺固靓率众逆讨于九里汀之牛屯杀谦初望气者云荆州有天子气破扬州而建邺宫不利故后主上武昌而但等果反后主闻但平使百余精甲鼓噪入建邺杀谦妻子号曰天子遣荆州兵来破扬州贼以厌其气 十月帝还建邺
二年丁亥   夏起新宫于大初之东二千石以下皆自入山督伐木又攘诸营地大开苑囿起土山作楼观加饰珠玉制以奇名营寝堂号曰清庙十二月新宫成周五百丈署曰昭明宫开临硎弯碕之门正殿曰赤乌后主移居之 以法驾迎文帝神于明陵帝露宿祭于金城门外
三年戊子(七月众星西流如雨而陨)
建衡元年己丑   立子瑾为皇太子
二年庚寅   章安侯奋以讹言见杀
三年辛卯(十一月凤凰集西苑)   春后主载太后以下六宫嫔妾千余人济自牛渚陆道西上呼云青盖入洛阳以从天命行至华里遇大雪涂坏兵士皆寒冻不堪曰若遇敌便倒戈耳群臣进谏皆不纳东观令华核固争乃还
凤凰元年壬辰   步阐叛降魏陆抗讨平之吾彦作铁锁横江中
二年癸巳   尚书仆射高陵侯韦昭以忤旨下狱死
三年甲午大疫   大司马陆抗卒
天册元年乙未   掘地得银长一尺广三分上有年月字因改元
元玺元年丙申(吴郡言临平湖自汉末草秽壅塞今更除平古老相传云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又湖边得石函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长四寸广二寸余刻上作皇帝字于是改元大赦俄而晋平吴孙盛以为元皇中兴之符)   晋羊祜请伐吴杜预张华亦言之
天纪元年丁酉
二年戊戌   不修武备淫虐日甚
三年己亥(晋以刘豹侍子渊代为匈奴左部帅)   建邺有鬼目草生工人黄狗家又有买菜生工人吴平家东观按图名鬼目为芝草买菜为平虑草遂以瑞封狗为侍芝郎平为平虑郎是夏合浦部曲将郭马反杀广州刺史自称交广二州刺史安南将军初有谶云吴之败兵起南裔亡吴者公孙也后主闻之自文武职位有姓公孙者皆徙广州不令停江滨遣张悌陶璇陶璜等东西进兵讨郭马冬十月晋兵来伐陶璇自武昌奔还明年吴亡后主乃大帝孙卒应公孙之谶
  晋 【司马氏受魏禅都洛阳是为西晋自武帝炎至愍帝业四主五十二年而中宗元皇帝睿即位于建康遂都焉是为东晋元帝乃宣帝懿曾孙琅琊恭王觐之子嗣父为王永嘉元年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假节镇建邺建兴戊戌受愍帝诏即晋王位改元建武明年愍帝凶问至始即帝位改元太兴合两晋论之自泰始元年至太康元年凡十有六年而吴始平自太康元年至建武元年凡三十九年而西晋改为东晋都建康自元帝建武至恭帝元熙十一主一百三年而禅于刘裕元熙以后事系于宋太康以前事系于吴故建康晋表始太康讫元熙合一百四十二年总曰晋表】
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浚巴东监军唐彬下巴蜀东西凡二十余万命贾充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以冠军将军杨济副之正月王浑出横江攻吴镇戍所向皆克二月戊午王浚唐彬破丹阳监盛纪击杀吴水军都督陆景杜预克江陵诸郡望风送印绶指授群帅方畸直造建邺吴主闻浑等南下使丞相张悌督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帅众三万渡江逆战至牛渚沈莹曰晋治水军于蜀久矣恐不能御宜蓄众力以待其来悌曰吴之将亡非今日也及今渡江犹可决战坐待敌到君臣俱降无复一人死难者不亦辱乎三月悌等济江园浑部将成阳都尉张乔于杨荷桥乔请降诸葛靓欲屠之悌不从抚之而进与扬州刺史周浚结陈相对沈莹帅丹阳锐卒刀楯五千三冲不动晋因其乱而乘之张乔自后夹击大败吴师于杨荷桥诸葛靓帅数百人遁去张悌不肯去为晋军所杀语在悌传中初诏书使王浚下建平受杜预节度至建邺受王浑节度浚既破武昌乘胜径趍建邺吴人大惧吴主之嬖臣岑昏倾险谀佞好兴工役为众患殿中亲近数百人请于吴主屠之时王浑王浚及琅琊王(仃去丁改由)皆临近境(仃去丁改由)济自三山遣周浚张乔等再破吴军于板桥沈莹孙震皆死吴主用薛莹胡冲计分遣使者奉书请降壬寅浚戎卒八万方舟百里鼓噪入石头吴主皓面缚舆衬诣军门降浚解缚焚衬延请相见癸亥(仃去丁改由)会诸军入都城屯太初宫收其图籍克州四郡四十三诏赐孙皓爵归命侯大赦改元大酺五日遣使者分诣荆扬抚慰吴牧守皆不更易除其苛政悉从简易吴人大悦
天时            地域
西晋世祖太康元年庚子(元年庚子汉亡天下三分至此六十一年而天下一统又三十七年中原云扰) 平吴废建邺复为秣陵县治在今县东南六里度长乐桥古丹阳郡是也
二年辛丑三年壬寅 太康二年分丹阳之十一县为宣城郡理宛陵又分丹阳立毗陵郡而丹阳移治建邺统县十一建邺江宁永世溧阳江乘句容秣陵湖熟隶焉扬州先分南北南治建邺属吴北治寿春属晋晋既平吴移寿春之扬州并治建邺由是扬州之南北合为一统郡十八分秦淮北为建邺南为秣陵秣陵县仍在秦故治而建邺县治在故都城宣阳门内古御街东
二年壬子 七月分荆扬十郡为江州
三年癸丑      
四年甲寅(慕容廆徙居大棘)
五年乙卯(拓跋国分为三武库火扬州大水)
怀帝(名炽)永嘉元年丁卯 琅邪王浚自下邳移镇建邺因吴旧都城修而居之以太初宫为府舍 置江宁县在令县城南七十里南临浦水其水源出太平当涂县下溪村西流入江名江宁浦
愍帝(名邺) 诏改建邺为建康
三年戊子(后赵石勒杀刘曜僭号改元) 筑白石垒
四年戊戌(石虎据十州之地) 侨置魏郡广川高阳堂邑诸郡并所统县并居京邑以处流寓
六年庚子(庚长有星孛于太极) 先是以江乘置南东海南琅琊南东平南兰陵等郡属南徐州是年分江乘县西界置临沂县与怀德阳都费即丘同隶南琅琊
三年甲辰(戊戌荧惑逆行犯太微庚寅夜涛入石头漂毁大航杀人其声动天) 桓玄筑别苑于冶城
九年癸丑 移秣陵于斗场柏社之地
十年甲寅(九月丁巳朔日蚀) 城东府
天时            官守
西晋世祖太康元年庚子(元年庚子汉亡天下三分至此六十一年而天下一统又三十七年中原云扰) 沈莹为丹阳太守
二年辛丑三年壬寅 周浚为扬州刺史
十年己酉(四月帝崩太子衷立) 濮阳王允为淮南王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  
惠帝(名衷)永熙元年庚戌    
永宁元年(辛酉赵王伦篡位以帝为太上皇齐王冏等起兵诛伦帝反正)   郗隆为扬州刺史
二年癸亥(成都王颖河间王颙杀齐王冏与长沙王乂相攻表刘渊发五部兵赴难渊遂建都离石即汉王位)  陈徽为扬州刺史
永兴元年甲子(东海王越杀长沙王乂成都王颖奉帝幸邺)   刘机为扬州刺史
二年乙丑(河间王颙废羊后东海王越起兵讨之)   陈敏据建邺自号扬州刺史假顾荣为丹阳内史 
怀帝(名炽)永嘉元年丁卯 七月己未以琅琊王浚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假节镇建邺 东海王越以王敦为扬州刺史琅琊王浚召为安东军谘祭酒进左将军
五年辛未(怀帝蒙尘于平阳)   王导迁丹阳太守辅国将军固辞寻拜右将军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事
愍帝(名邺) 五月壬辰以琅琊王浚为左丞相都督诸军事
三年乙亥   二月丙子以琅琊王浚为丞相大都督中外诸军事
大兴元年戊寅(四月丁巳朔日蚀六月旱十一月乙卯日夜出高三丈刘聪死国乱刘曜僭号称前赵石勒称赵王)   丹阳太守改为尹
三年庚辰(二月雨木冰三月癸亥日中有黑子) 以琅琊国人随过江者立怀德县统丹阳郡
永昌元年壬午   周札都督石头诸军事 导解扬州刺史迁司徒辅政
明帝(元帝长子名绍字道畿)大宁元年癸未(正月赤乌见黄雾四塞 二月丙戌陨霜杀草秋七月丙子朔震太极殿柱)   王敦自领扬州牧 敦以王含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
二年甲申   王敦表温峤为丹阳尹
司徒王导领扬州刺史峤以都督与左将军卞壸守石头 护将军应詹都督朱雀桥南诸军事桓彝以万宁县男为丹阳尹
成帝(讳衍字世根明帝长子)咸和元年丙戌(五月大水六月至十一月不雨大旱)   阮孚为丹阳尹以太后临朝政出舅族求出为广州刺史 羊(上□下方)代孚为丹阳 峤改江州刺史
二年丁亥(五月甲申朔日蚀)   以会稽内史王舒行扬州刺史事
三年戊子(后赵石勒杀刘曜僭号改元) 苏峻矫诏以许柳为丹阳尹 郗鉴都督扬州八郡诸军事
四年己丑(十月庐山崩天裂西北有声如雷)   以褚翜为丹阳尹
六年辛卯三月壬戌朔日蚀   庾冰为扬州刺史都督扬豫兖三州军事
咸康元年乙未(秋七月白虹贯日十月乙未朔日蚀大旱)   何充为丹阳尹
五年己亥   何充为护军将军
殷融为丹阳尹 庾亮为扬州刺史固辞不拜以庾冰为扬州刺史参录尚书事
康帝(讳岳成帝母弟)建元元年癸卯   冰出为江州刺史何充为都督扬豫徐州之琅琊诸军事领扬州刺史录尚书事
二年丙午(四月己酉朔日蚀十二月枉矢自东南流于西北其长半天)   充卒 殷告以中军将军为扬州刺史
三年丁未(夏四月地震)   冬十二月以侍中刘惔为丹阳尹
九年癸丑(燕慕容皝之子俊都蓟置百官地震有声如雷)   浩免为庶人王述为扬州刺史
二年甲子(燕慕容恪陷洛阳河南诸城)  五月加大司马温扬州牧录尚书事
四年己巳(冬十月火星西流有声如雷)   刘波镇石头
武帝(讳曜字昌明简文帝第三子)宁康元年癸酉(三月丙午月掩心大星又犯南斗第五星有彗星出于尾箕长十余丈经太微垣东井自四月始见至秋冬不灭)   以侍中王坦之为中书令领丹阳尹桓冲为扬州刺史
三年乙亥(冬十月癸酉朔日蚀十二月甲申神虎门灾) 以冲移镇京口谢安领扬州刺史
二年丁丑(闰三月壬午地震暴风折木发屋扬沙石)   以安都督五州诸军事
四年己卯(八月乙未暴风扬沙石十二月己酉朔日蚀大疫)   八月以王蕴为丹阳尹蕴自以国姻不欲在内复出为都督浙江东五郡诸军事会稽内史
五年庚辰(四月大旱六月甲寅震含章殿四柱并杀内侍二人)   沈嘉为丹阳尹
八年癸未(二月黄雾四塞四月甲子太白昼见在参秦大乱慕容垂慕容冲等叛秦) 王恭代嘉为丹阳尹
九年甲申(十月朔辛亥朔日蚀)   谢安大都督扬州等十五州诸军事
十年乙酉(秦姚苌弒其主坚苻丕立魏太祖拓跋珪称王改元秋七月老人星见大旱井泉皆竭十二月太白犯岁星大饥) 以琅琊王道子领扬州刺史都督中外诸军事
十三年戊子(六月旱闰六月戊辰天狗北下有声如雷冬十二月戊子涛水入石头毁大航杀人乙未大风画晦延贤堂灾壬申螽斯百堂客馆骠骑库皆灾)   道子进位丞相扬州牧
十四年己酉(七月旱甲寅雷震宣阳门四柱灾冬十二月己巳雨水冰) 道子移扬州理于东第
二十年乙未(三月庚辰朔日蚀七月太白昼见太微九月有蓬星如粉絮东南行历女虚至哭星十一月己卯暴风冰合)   丹阳尹王雅领少傅
二十一年丙申(三月太白昼见于羽林四月丁卯大雨雹秋八月岁星犯哭星)   会稽王道子进位太傅扬州牧
安帝(讳德宗烈宗长子 隆安元年丁酉)   领军将军王国宝加后将军丹阳尹
二年戊戌(南燕慕容德称帝 吴兴长城夏架山石鼓自鸣声如金鼓)   江绩加辅国将军丹阳尹丹阳尹王恺发京邑数万人据石头以备桓玄 以刘牢之都督扬州等诸军事
三年己亥   以会稽世子元显为扬州刺史寻进领军将军
四年庚子(二月彗见于太微六月庚辰朔日蚀九月癸丑地震十二月戊寅星孛于天津)   进桓玄都督扬豫等八部诸军事元显加开府仪同三司都督扬豫等十六州诸军事
五年辛丑(三月众星西流经牵牛历紫微太微癸丑大角星散摇五色大饥)   司马恢之为丹阳尹
元兴元年壬寅(十月客星色白如粉絮在太微西至后月入太徽天下大饥) 桓玄为扬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总百揆
二年癸卯(四月癸巳朔日蚀十一月丁丑荧惑犯东上相乙巳月掩轩辕第二星)   册玄为相国封楚王加九锡
三年甲辰(戊戌荧惑逆行犯太微庚寅夜涛入石头漂毁大航杀人其声动天) 桓玄加桓谦扬州刺史征讨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