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续纂淮关统志
续纂淮关统志
按:妇人从一之义,著于人心久矣。然或年少子幼,遽失所天。又复家贫亲老,以茕茕一身,仔肩仰视俯畜之事,虽茹荼含蘖,备极人世所难堪,而卒能完名立节于艰难困苦之中,岂不伟哉!他若许字未嫁,甘心守节,以处子而克敦妇道,尤足多也。甚且变生意外,强暴侵凌,而义激于中,视死如饴,其烈更可嘉尚。故就所知而连类并列之。其非邻近者,概不及也。
续纂人物
国朝
汤调鼎清河人。顺治初进士,著《辨物志》。王士祯《香祖笔记》称其议论多发人神智。
张养重号虞山,山阳人,国初逸民。晚自广南归,戴一椰子冠,又号冠椰道人。工诗,与王阮亭相倡和。《渔洋诗话》载其“南楼楚雨三更远,春水吴江一夜增”之句。
汪枚字卜三,号梅峰,隐居钵池山,故又号钵山,山阳名诸生。赅洽渊雅,著有《古文选注》、《秦淮游草》若干卷。后弟杰搜其诗文,补刻全集,名《钵山存稿》行世。有文载《艺文》。
朱申笃行嗜学,著有《扶雅堂文集》。以子惠方贵,赠五品。余详前志。
朱于宣官封邱令。封邑建祠,岁时祭祀。有《岱秀山房集》、《吟湘集》、《楚游草》。余详前志。
吴玉搢字山夫,山阳人。岁贡生,官凤阳训导。博学,精于考核。著有《别雅》、《金石存》、《山阳志遗》、《正字通正》诸书。
任栋字圣谟,号稼民,山阳人。官奉贤训导。学醇品正,究心史学。著有《见山堂集》、《度岭日记》。
边维祺字颐公,晚号苇间居士,山阳诸生。工诗善画,泼墨尤得元人三昧。按:维祺画幅,又名寿民。
吴进字揖堂,号瓞村,山阳诸生。工诗,有《一咏轩诗集》。以子准贵,赠如子官。
王永熙号小史,清河拔贡生。历官知县,有循声。工诗。
薛怀号竹居,桃源诸生。移居山阳,举嘉庆丙辰科孝廉方正。恬淡古朴,乡党推焉。善书画,得其舅边苇间真传。
杨鈵字品川,本镇人。材具素优长。板闸镇向有山子湖,在关署后,钵池山南。上承清江浦,下至窑沟,广袤数十里,与邱家湖一水相通,以新路为界,乃淮安福地、板闸胜景也。讵乾隆甲午岁,黄河老坝口漫工,两湖淤成平陆,地势高仰,而板闸一坊转致卑洼,形如釜底。每值夏秋,阴雨连绵。东园一带房屋,咸在泥涝中,居民苦不胜言。前监督伊,挑挖引渠,宣泄积水,由刘家窑归入盐河。但所挑形势,未合机宜,不能顺轨而下。兼之新淤沙土,旋疏旋垫,厥事罔功。监督征莅任后,物色能事者,适鈵自南河游幕归,即延请佑办新淤。鈵相度形势,自百子堂起,至刘家窑止,挑挖泄水河一道,计长一千零九十丈,导引清江下注之水安流而东,使无积涝之患;又自魁星楼外观音庵起,挑挖支河一道,导引东园一带积水,汇入泄水正河,归盐河入海。两河俱挑口宽五丈,底宽二丈,深一丈。并将刘家窑前所造石洞,改建石闸一座,以资启闭。又恐两崖河土易于坍塌,复将两河通身坡崖,泼水夯硪,一律坚实。于今十数年,河水深通,毫无壅滞。不但民人免于泥涝,抑且为搬运柴米之通津,来往行人之捷径。其装载各小船,穷民赖以资生者,更不可胜记。此皆鈵熟谙河务,办理得法所致。民人勒碑称颂,至今不衰。
朱善正字健中,号瀚堂,本镇岁贡生。绩学能文,为读书端静之士。
列女条附
康氏未嫁,[夫]蔡曰哲亡,遗弟书四百字,中有“恨我不能写字,一心苦,写不出来”语。前志未载此语,今补之。,读之酸鼻。已请旌,诔诗成册。余详前志。
范氏宿迁人。许字同里唐大试,未嫁。大试亡,闻信自缢死。
张氏宿迁人。许字同邑监生李继昌,年二十二岁,未嫁。继昌亡,闻信自缢死。
周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施士彪妻,年二十七岁,夫死,无子,守节四十余年,年六十九岁终。承重侄孙施广葬之于淮安窑沟之西来庵侧。
蒋氏淮阴田期圣妻。归田十二年而田亡。夫死之明日,自缢而殉,留绝命词一首,其词曰:“一纪夫亡实可伤,无儿膝下叹茫茫。不如死向黄泉去,风露同餐案举长”。
李氏淮北西里人。许字葛廷弼,未娶。弼死,女二十 四岁过门守节。不二年,廷弼父又死,氏以毁卒。贞而且孝,可谓贤矣!
许氏山阳县人,朱善达继室。结褵四月,朱亡,无子,年二十五岁守节。事舅姑以孝谨,抚嗣子以有成。迄今三十年。
程氏清河县人,太学生程振庠女。年十八岁,归太学生范依和,十年而寡。子锽、钧并幼,家贫,以纺绩佐读,二子次第掇芹。又恤爱周亲,典质不吝。守节三十九年,六十七岁终。
胡氏山阳人,庠生胡璠女。适痒生范锽,年二十一岁而寡。事孀姑,抚孤女,迄今三十年。
杨氏山阳人。郡庠生杨绳僖女,刘景坚妻。二十六岁守节抚孤,年八十四岁。前漕督瑚宝旌以“瑶池冰雪”匾额。
杨氏山阳人。生员鲍启澍母。二十五岁守节教子,现年七十二岁。
李氏本镇人朱善上妻,年二十四岁守节。维时上无舅姑,门无伯叔,抚七龄遗孤织絍糊口。乃[及]孤甫成立,复先亡,昊天不吊,何乃如是悲哉!
马氏山阳人。郡庠生马源清次女,王裕刚妻。年二十九岁守节抚孤女,现年六十五岁。
王氏山阳人。王裕刚女,刘鸾翥妻。年十九岁守节,奉姑孝。姑亡,偶遇非礼,义不忍辱,归依母氏。亲族称为苦节之贞,现年四十四岁。
刘氏清河人。生员仪胞姐。字本邑监生沈奎官,未婚沈亡,氏过门守节,抚遗孤,备尝辛苦,后积劳以瘵终。
萧氏清河人。廪膳生万镛母,故儒童家骏妻也。年十七归家骏。未二年而家骏亡,镛甫六月,翁犹在堂,以妇代子,以母兼父,集蓼茹荼,仰事俯育,二十九年于兹矣。镛知读书成名,他日报母,当不唯循例请旌已也。
周氏本镇人。许厚诚继室。归二年夫亡,抚嗣子成立,守节今三十年。
周氏本镇人。陈光裕母。十六岁夫故,光裕尚在腹,守节于今四十年。嘉庆五年旌表。
朱氏清河人。严元亮妻。年三十夫亡,子岩、嶷俱幼,抚之以成。性慈厚,从孙保泰,邑廪生也,三月失恃,氏力(拊)[抚]之,保泰至今德焉。守节二十五年终。
陈氏清河人。李应梅妻。二十六岁夫殁,子从六龄,氏矢志靡他,忽家人迫之嫁,氏诣应梅墓泣誓以死,泪尽血出,乃知节终不可夺也。后从中道亡,遗四雏,氏复抚之成,盘根错节,乡人韪之。年八十九而终。
李氏清河人。字本邑儒童陈颐年。氏年二十一而婿亡,闻讣欲殉,家人守之不获。已,往吊焉,矢节事姑,备尝艰苦。值姑病笃,刲股以疗,无有知之者。乡里称贤女,宜也。现年五十五岁。
滕氏清河人。王文恪公裔孙士鋐妻。年二十六,士鋐卒于山东幕,子淮、溥俱幼,翁姑并垂白,氏不敢死,以十指供俯仰,历节三十九年。嘉庆辛酉科拔贡生云栋,其家孙也。
程氏清河儒童李铮妻。年十五适铮,六载夫亡,氏将殉,翁姑谕之曰:“妇有遗腹,乌可死!”氏乃循循奉堂上。娩一女,适同邑拔贡生王云栋嗣子大琛,更资之以立。现年五十八岁。
李氏清河儒童祁斐妻。年二十六,斐殁,遗孤两月。氏奉衰姑,抚弱息,苦节阅五十年而终。
朱氏清河人。国学生谈瑛妻,年十五归瑛。二载瑛殁,遗子吉成甫半龄。公姑叩其志,氏曰:“愿抚孤”。讵吉成三岁殇,氏终守节四十五年。
范氏清河人。谈瑛嗣子国学生纶之妻也。年二十七纶亡,遗孤相继殇。孀姑问其志,氏曰:“愿如姑志。”遂相依而守焉。现年七十七岁。
续纂淮关统志 卷十四艺文
淮安文献丛刻
淮关统志卷之十四艺文
艺文上
古者《艺文》、《食货》,分为二志。今言关政,而兼及文辞,盖有说焉。凡莅斯任者,不徒通货阜财计,正欲以宣主德,达下情也。果能榷算有方,因革得宜,自尔颂声作,歌谣应焉。《人物》、《川原》,皆增景色。乐其商贾之便,风俗之醇,使者亦于此发挥翰墨,抽秘骋研。暨夫往来文人学士,题詠不绝。凡序、传、诗、文,积成卷轴,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今特掇其尤者,志《艺文》。
募修钵池山景慧寺序王久章山阳人
尝闻慈光度世,普洪照于龙湫;灵钥修根,种玄储于鹫院。匪缘六度,曷究三明。是以布地为园,用结人天之果;捐珠饰佛,总成迦叶之因。虽妙土庄严,胥尊佛律;而崇仁广布,悉仗檀那。兹为钵池山景慧寺,嶜岑[崟]隐隐,林郁嶟嶟。在坊内《钵池山志》作“方内”。附名七十洞天,于淮南实号无双福地。考自王乔炼服,益令胜迹留传。飞渡久而仙踪仙境依然,历年多而丹井丹台俱在。高接琼田玉界,宏开贝阙珠宫。大众修虔,先皇赐额。朝参夕课,风迴钟磬渡朝音;讽呗谈经,香散旃檀弥法度。诸天绝胜,三宝玄津。以故乡先达胡公,四世贤科继武,一邦文献司盟。葺宇函经,护持法宝;增田拓地,给赡伊蒲。奈何一灾于兵,再摧于水。雕梁画栋,风雨剥金碧之晖。垩壁丹垣,苔藓蚀龙蛇之影。经台火冷,香积烟消。苾刍拥破衲以长嗟,居士礼空王而太息。幸值郡守刘公,以宰官身,具寿者相,性通三藐,慈本一真。灭火迴风,溥清凉于六道;嘘枯润(稿)[槁],沛甘雨于大千。慧海迢迢,胜因种种。真八门之宝筏,洵四众之毗城。忽转金轮,来登竺苑。圆明一灿,佛日重辉。捐布花金,斡旋灵化。第欲鸠工集费,须教磨杵聚沙。窃唯和阶友人李师白氏,翻缣习静,邀呵护于山灵;礼佛逃禅,睹修崇于福主。僧人普雷、慎戒,薰心发念,合掌征言,为缀因缘,庸尘檀越。所冀台阶柱辅,先荫慈云,番社英耆,倡轮慧日。间动慈悲愿,凡堆金粒粟,都作津梁;傥发菩提心,即一木片砖,皆成正果。以慧修慧,垒福德于层台;从明入明,脱幻尘于彼岸。若非前身是佛,定知今日如来。上刹唯新,弘因不浅。请洒功德水,应超不二天。是为叙。
满浦何氏烈女墓碑记马骙本府推官
烈女姓何氏,泗州人。容止庄懿,虽小家,未尝妄笑语。纺绩织纴,供女事甚循整。父早死,母贫病无以存。有夫妇侨寓泗上,忘其名氏,相传为顺天之通州人。绐母求女为介妇,母不知其无子也而许之。年十六,归其家,寻徙居淮之满浦。诱以为娼,女泣不从。私谓邻女曰:“渠以介妇聘我,今乃欲我为此事,宁死不受辱!”越数日,留一贾人,逼女事之,女不胜忿,佯许诺。良久,乃仰天大泣,以刀自刎,血流满地。人竞往观之,其貌如生,众皆嗟悼,有泣下者。都宪张公敷华巡抚淮扬,闻其事,遣指挥丁辅往按之。至则夫妇与贾人已逸去,不可得。随命所司以礼葬之,而女之冤竟未之伸。已而,天久旱,耆民康镇疑为冤气所致,白之郡守杨侯逊,为表其墓。祭之,天果大雨,三日乃止。时人异之,惜无为上闻以旌其事者。余既于府治东立祠以祀之,书其事于石矣。而墓在郭西七里之新街,地形卑下,周环以水,浸及墓封,虑恐岁久隳为平野,甚非所以妥幽灵而示后人也。乃命高其封,广其墓,封四域。又虑行之不闻于世也,则碣石于墓,以表其烈焉。女之死,当弘治十三年五月十二日。杨侯表其墓,在弘治十七年闰七月二十四日。余碣墓,在正德五年四月十一日。九原有知,庶幽灵安而舒其哀云。
淮津政泽碑记胡应嘉
淮南设有津署,以榷舟政。而治在城西十里许,岁以南地官尚书郎总其事。乃嘉靖丁巳秋,育庵田公实至。公名稔,高唐人。以名进士筮仕今官,以临吾淮,有尊亲之道焉。吾淮民之环津署而居者以千计,咸于公乎仰资以胥生也。而商舟之络绎于淮者以万计,咸于公乎庇冒以即次也。公下车,博咨分剖,去积弊,广惠益。凡有禆于国,有便于民若商者,悉心覃举。行之一岁,而舟政告成。维时民怀其德,商沐其休,颂声洋洋焉被于吾淮。于戏,公之政美矣!而泽留于民商若是,是可以为津署之耿光者也。夫君子之居其位,则思所以体其国。民者,国之本也。商者,民之一也。民愚而神,其感于公政而颂之,岂诬也哉。予闻之民曰:夫吾民之隔城卫而依帡幪,唯公之政有以植我也。故公之平钞额则利无我沮矣,筑周途则行无我病矣,修关栅则宵无我警矣,严胥吏则法无我蠹矣。闻之商曰:夫吾商之涉江湖而忘劳役,唯公之政有以苏我也。故公之宽票限则我有余力矣,除课耗则我有羡财矣,例兑舟则我有恒守矣,覈委官则我有信度矣。凡此皆公之政之泽,而布利者剂诸法,鸠工者捐诸俸,绳下者约诸身。予乃知民与商感而颂公者非诬也,情之所至而等于尊亲者也。然公之懿孝懋行,修于家庭,扬于仕籍。始也隆孝养之誉,继也扩絜矩之情。而其具庆貤恩,荣颐鼎至,高堂垂白,云舍瞻依,故有匪懈于尔位而尤有明发于所怀者,是则为政之本而政泽所由推也。故君子以本立道生为仁之务,而以扬名显亲为孝之诚。于戏,美矣!夫公之移孝于国,移治于官,而民商感浃,口其辞而欲镂之石焉,则以识其永久之思而毋忘君子之泽。予也,桑梓于淮而代鸣其义也,是用特书以辉光于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