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续纂淮关统志
续纂淮关统志
关帝庙本通源寺东庑有帝像一尊。乾隆三十三年,里人许成琪、王恕等倡议合镇捐资,并僧悦贤募建正殿,别[开]山门于寺左。里人张迨为之记。
西来庵在新路南通源寺东数十武。不知建于何年,疑即通源下院。庵后有普同塔,即通源寺住持僧果达所建。新安孙绥有碑铭,今字迹多剥蚀,不可考。以时记之,与作《通源寺十方常览记》不远。故知西来楼殿亦通源属也。今庵、寺久分为二,河溢后,各就颓败。乾隆丙申年,住持僧静持募化重修,余亦捐资助之。
吉祥律院旧名上真观。在通湖庄。明万历年建。前僧侣贤主席力为振兴,并于本庵东北隅置设孤台,每日放焰口一台,超度孤魂。六年之久,风雨不辍。
东岳庙在窑沟头、吉祥院东。明嘉靖年建。国朝乾隆癸未,先大夫捐资助建后楼。
普应庵在乌沙河东岸。明嘉靖年建,天启四年重修,置院田六十亩。现有壁记。国朝乾隆癸未年,先大夫增修殿宇六间、厨房三间。
祖堂寺在乌沙河普应庵东。创建于唐,国朝康熙年间重修。
闻思寺在西湖嘴。宋僧人兰盂创建,名大悲庵。清规法律,甚属森严。国朝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敕改今额。
佑济禅寺即湖心寺,亦曰“十方禅院”,在湖嘴西岸,背堤面湖。明万历十八年建,二十九年工部尚书刘干重修。崇祯十一年总漕朱大典、国朝顺治十三年总漕蔡士英俱增修。康熙四十四年,圣主南巡,敕改今额。
净土庵在湖嘴西岸。明崇祯九年,杭州府推官黄端伯建。
青莲庵在湖嘴对岸水中央。长堤环绕,万柳掩映,称为胜境。明礼部尚书董其昌尝往来觞咏于此,书赠匾额。又,河北西里青莲庵,在宋家棚坊。
泰山殿在小舟庄南运河东岸。乾隆丁酉年,住持僧募捐重建。
大关帝庙在淮城西门漂母祠北。
普济堂在淮城西门外运河东岸。乾隆八年,休宁候选知县程锺捐建。
罗汉堂在南锁坝运河西岸。明崇祯六年建。
湛真寺在河北东里于家坝之南。旧名绍隆寺。康熙二十五年,僧益轮改建,海宁俞兆晟有记。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益轮率其首座灯岱同觐天颜,敕赐今额,并宸翰御书,供奉寺内。置有香火田亩。
古火星庙河北东里湛真寺后。
文昌阁河北西里。乾隆四十一年,淮北监掣同知张永贵倡修,接任同知张辅继成之,本镇生员丁玉衡有记。
北极宫河北西里。宋崇宁四年,道衲丁如玉始建,供奉水神。明正德七年,太原监生阎天锡捐修。国朝康熙五十七年,僧人惟和募化十方重修。
净名寺河北东里。建于宋元丰年间。殿宇楹廊,颇称整肃。正殿有巨钟,叩之声达数里,关署中尝闻之。国朝康熙四十八年,淮守姚陶捐资重修。前有东辉和尚骑牛托钵而去,后有子怀和尚开堂说法,著有语录传世。今寺渐圮,钟亦剥蚀不可用。住持僧普立募化重修,钟亦重置。自乾隆甲午,河溢被冲,又复颓败矣。
白衣庵河北西里。康熙年间建。乾隆四年,僧人素可募修。
海会寺在清河县界运河南岸。明成化年建,前监督普福重修。
三义阁在清江闸下馆驿之南。即关帝庙。
慈云寺在清江闸南岸。明万历四十三年建。国朝雍正十三年,前监督年希尧奉旨动帑兴修,置香火田三十八顷五十八亩有零,坐落阜宁县陈家浦,现有关部印牌,详开四至,给予住持收执。乾隆四年,颁赐龙藏全部供奉。又,二十六年,僧人实宗呈领外河石马头新淤滩地二顷五十亩三分有零,经清河县令姚某详请升科,每顷输租银五钱,给照执据。又,前明故僧性安募买三铺田一顷二十余亩。自僧月照改住海神庙,即将此田带去。后经淮守姜顺蛟断,将此田各分一半,山阳知县屠尚元为之立碑。慈云寺分田系东一分[份],计六十三亩。
觉津寺旧名檀度寺,在清江浦河北岸。明乡人杨汉舍宅,沙门祖亨创建。后人因系古刹,众姓相继募化,官民交助,增拓丛林,淮海道宋统殷有记。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敕赐今额。
棲芦庵旧名折芦庵,在清江浦运河南岸。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改名棲芦。
诞登寺去关署西北十五里钵池山后。旧名洪福寺,宋淳祐年建。圣祖南巡,敕改今额。雍正十一年,命住持僧万清重修。
弘济祠清江浦工部前。明弘治年间建。
仓神祠清江浦户部仓北。明天启年间建。
灵应祠清江浦户部前。明嘉靖年间建。
海神庙清江浦运河北岸。今改名留云院。
玄帝山清江浦运河南岸。明正统己丑年建。
禹王庙本在高堰湖堤。乾隆三十二年,两江总督大学士高晋、总河李弘移建于玄帝山右。
惠济祠即河口奶奶庙。乾隆十六年,奉旨着两淮盐院吉庆动用商捐银两,交前监督普福,并委淮扬道吴嗣爵协同监修。二十一年,圣驾南巡,又谕令前监督高恒重修。叠赐御书诗文联匾,勒石建亭,金碧辉映,高峙雄观。每逢上阅河上,进香礼拜,灵慈有感,永庆安澜。
祠墓附
德公祠康熙十八年,里人为前榷使德明建。今在关楼后大王庙内。
图公书院板闸镇大关楼南运河东岸。康熙四十四年,里人为前监督图兰建。嗣于乾隆癸酉年重修。今又倾圮矣。
翁公祠在板闸镇堡房之右。康熙十五年,里人为前监督翁英建,日久倾圮。乾隆三十八年,公孙嘉谟任漕运总督,据地藏庵住持僧人禀请重修,特捐资命役鸠工,整饬如旧,并置有香火田亩。
烈女祠在通源寺右。明正德五年,淮安府推官马骙为泗州何烈女建。事详《烈女祠碑记》。国朝乾隆甲午,河溢祠倾,物随波散,而女像则或浮或沉,不离墓所。余因僧人悦贤□,与通源寺并募重修,捐资为助。
漂母祠旧在淮城西门内。明都御史王暐记。成化初,迁西门外,即今建驿馆地,淮安知府陈文烛记。后移韩侯钓台侧。国朝康熙二十三年,山阳知县王命选捐修。雍正十一年,淮安知府朱奎扬复修。乾隆五年,知府李暲委训导汪克绍、绅士童维祺重修,改造船舫,修葺亭台,并封树陈节妇墓。墓在祠侧。遂为山阳胜境。
鲍烈女祠在南锁坝下一铺口北。旌表明故贞女鲍氏,旧迹久湮。国朝康熙年间,庠生许常宪请于山阳令徐恕,清查基址,依墓建祠。乾隆元年,新安程锺捐资重修,有记。
双烈祠河北西里。与淮城府署东首祠,同为烈女何氏、烈妇徐氏建。
陈公祠清江浦运河南岸。明正统六年,为平江伯陈恭襄公瑄建,祭酒吴节为之记。
韩母墓旧志云:在淮阴县西四十里。《清河县志》云:在韩信城下半里许,与漂母墓相对,俗呼为“东西冢”。今不可考。
漂母墓旧志云:在淮阴县北。按:张华注《淮阴侯传》曰:漂母冢在泗口南。唐崔国辅《漂母岸》诗云:“泗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又云:“茫茫水中渚 ,上有一孤墩。”与张华“泗口南岸”之说相符。《清河志》云:漂母冢,即今泰山墩。盖因墩近韩城而臆断之也。其说未可为据。
枚皋墓旧志云:在淮阴县。今失其处。按:皋初居梁,后入长安,上书武帝,拜为中郎。持节使单于,不知何时又复归老淮阴。旧志相仍,姑存之。
叶淇墓明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墓在移风闸西岸。有神道碑、祠宇。
杨理墓明刑部侍郎。墓在钵池山之阳。
孔椿墓在乌沙河。见其妻谢氏《节烈》及其子金《孝行》各传内。
何烈女墓关署东新路北。明淮安府推官马骙依墓建祠塑像,有记。[乾隆]三十九年,河溢祠倾,窑沟、板闸新街一带,湖岸淤平,独女墓周围,似有漩窝,捧墓而出。今墓与祠俱修葺一新。
陈节妇墓在漂母祠内。墓前有井,碑碣见存。传即节妇死处。
鲍烈女墓郡城南门外运河东岸。今建坊立祠,衡阳丁元正有记。
续纂淮关统志 卷十三人物
淮安文献丛刻
淮关统志卷之十三人物列女附
《记》云:“入里必式”。解之者曰,所谓“不诬十室”也。《关志》为榷政而设,原不必记及人物。然而地灵人杰,何处无才?表彰潜德,遗美可惜。板闸虽蕞尔乡隅,司榷者多及瓜而代,固不能广稽博采,搜罗罔遗。而目见耳闻,凡属关之邻近左右,实有政事文章,忠孝节义,卓卓可传者,不得不略举一二,以志景仰之诚,且于邑乘亦不无小补云。志《人物》。
明
丁钰山阳人。居淮北镇,授徒乡塾,有范希文先忧后乐之志。文庙渡淮,献《十二策》。宣庙时,以人才征授监察御史,奉命抄广右豪族。珏潜往,廉其实,一举扑灭之。奸臣纪纲窃权乱政,珏率诸御史廷劾之,纪纲伏诛,改给事中。后以直言不屈,谪戍云南。
杨旻字克彰,板闸人。性至孝,父早逝,哀毁骨立,母慰解之,即收泪和颜以悦母,而哀不替。母病,昼夜未尝安寝。母殁,哀号顿仆,水浆不入口者数日。及葬,庐墓于侧,晨夕奉盥濯如生时。哀痛之声,闻者感动。有司以其事上闻,旌其门。后以子理贵,累封工部侍郎,祀乡贤。
叶淇字本清,板闸镇人。明景泰甲戌进士,拜监察御史。成化初,用荐超升广西按察司佥事,抚定南丹土职,督捕南宁荔浦诸贼,迁陕西副使,领岷州兵备。又抚定松、潘,剿平洮州各贼,擢河南按察使。拜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值岁歉民饥,发廪赈粟,全活甚众。弘治初,召为户部侍郎,进尚书,加太子少保。直亮有执,廷议每取决焉。后以疾乞归,卒赠太子太保,葬移风闸。
叶贽字从礼,淇从子。天顺甲申进士,历刑部主事员外郎,知嘉兴府,再知台州。当官内和外严,人不敢干以私。成化中,岁饥,属邑多盗,官兵莫敢撄。贽亲往抚谕,赈贷有差,贼遂散。丁内艰,去职。服阙后,知广信,累升江西布政司[使],平瑞州盗邓达八等有功,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进工、刑二部侍郎。致仕,卒祀乡贤。
杨理字贯之,孝子旻之子。明成化丙戌进士,历官刑科都给事中。参驳详允,凡所举奏,不务急刻。充宣宁王府册封副使,不受馈赍。同考礼部时,称得人。寻迁大理寺左丞,详谳平恕,一无冤滥。进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岁饥,河大决,汴城几垫,乃增筑汴堤,水不为害。湖广饥民流入(庐)[卢]氏、永宁,将抅乱,躬往抚谕,发银、谷赈之。有司请俟奏报,曰:“事在不测,俟奏报,民死,且尽去为盗。如以为罪,某当之!”比敕至,悉如所议,全活不可胜记。升工部右侍郎。年六十卒,遣官谕祭葬。墓在钵池山之侧。
刘麒字文祯,板闸人。积学工文,有声黉序,终岁闭户,孜孜不倦。晚筑高卧轩,吟诵其间。搜探古今,以资著述,故诗文重一时。性尤慈惠,凡有禆桑梓之务,知无不为。尝于家园后置义地一区,乡之贫无葬所者,多沾其德焉。弟麟,字文祥,亦郡庠生。能文好义,略与兄同。
叶恩字永锡,淇再从孙。嘉靖庚戌进士,授榆次知县,调归安。不畏强御,浙民号曰“铁面”,擢河南道御史。时国戚宦官,恃宠骄恣。有茅某以不法闻,章七上,必论如律然后已。宦官隐蔽群盗,抚、按不敢言,抗章论奏,根株殆尽。又劾浙督李天宠失误军机,诏逮问。直声振一时,为忌者所中,以巡江差致仕归。子允武,字健庵,邑廪生,时有文入武闱之例,中万历癸巳武会元,未仕。
孔金父椿,母谢氏。椿死,遗腹生金。幼有孝行。母被大贾杜言逼娶,投河死,金屡讼不胜。言以贿谋毙金,金乞食走阙下,击登闻[鼓]具奏,不得达。复走归乌沙河,于父椿墓所结庐,哀哭,昼夜不辍声。里人刘清等上其事,太守张守约异之,召邻里、媒氏并置对,吐实,拟言斩。未几,张卒,言夤缘得脱,金复号讼不休,被箠无完肤。抚、按理旧牍,仍坐言斩,死狱中,金涕泣终身。推官曹于汴署郡事,聘为乡饮宾,殁祀乡贤。长子良,克继父志,朝夕孝养。母丧,哀毁庐墓,一如其父。次子忠,于母死葬毕,扫棘上食,涕泣祠像前。及父殁,行事悉循其父。万历年间,并以孝行旌表。
丁珍字君聘,号时斋,河北人。弱冠游郡庠,才名日炽。所学经史百氏,靡弗究览。父早卒,弟妹幼,提携婚嫁,未尝告瘁。居平勇于为义,乡先辈尝历指其事,为诗诵之。
刘一炤字天烛,号带湖,天启年间庠生。志行高卓,见义勇为。板闸镇后山子诸湖,时多异涨,屡为民患。乃启当事,筑三城坝以障之。又开解阜洞,以时宣泄之。皆捐厚资,任劳勩,卒底于成。
沃士彦字蜚南,明崇祯庚午贡生。其先世以武功显,至士彦,折节读书,遂成名儒。凡经史子集、天官地志、医卜种植之书,无不读。尤邃于《三礼》,凡典物仪制,亹亹辨晰,悉有指归。子起龙,字荀伯,副榜贡生;起凤,字仪仲,恩贡生。所学皆深探渊微,不趋时径,士林交称之。
万寿祺字年少,崇祯庚午举人。本籍徐州,因避邳、徐之乱,流寓山阳。初卜居于(蔡)[菜]市桥西山子湖滨,晚年又结庐于清江之南村,名隰西草堂。常被僧服,自称沙门慧寿,而饮酒食肉如故也。工诗文,善书画,百工技艺,无不通晓。一时遗民故老过淮者,莫不枉道草堂,流连竟日。卒殡南村。
胡从中字师虞,明崇祯壬午举人。为人内和外介。尝避迹乡里,不以仕进为荣。其诗磅薄纵横有真气,书法绝类苏长公,长笺短扎遍满人间,人皆宝而藏之。晚年筑舍钵池山侧,绕屋种楝,颜曰“楝居”,即以自号。年八十余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