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福建通志台湾府
福建通志台湾府
韩文公祠在镇北坊三山国王庙右,祀唐韩愈。乾隆三十七年,潮州人建。四十一年,总镇颜鸣皋增拓之。嘉庆七年修。
五子祠:一在海东书院,祀宋先贤濂溪周子、明道程子、伊川程子、横渠张子、考亭朱子。初,崇文书院特祀朱子,南湖书院有五子祠,寻废。乾隆五十五年,知府杨廷理奉主祀于崇文书院。
朱子祠在府学明伦堂东。康熙五十一年,台湾道陈璸建。
吴将军祠在东安坊,祀福建水师提督吴英,钦赐御书匾额「作万人敌」,祠后有楼曰仰止楼,乾隆五十三年修。其子孙有来台者,居于此祠,改其额曰「吴氏家庙」。
蒋公祠在镇北坊真武庙后,祀知府蒋毓英。
高公祠在镇北坊关帝庙左,祀台厦道高拱干。乾隆三十年,护台湾道蒋允焄移祀道署后。
陈迁鹤记略:公才兼文武,扬历中外,二十余年矣。及其巡台也,植士类,兴学校,击蠹豪,苞苴有禁,荐剡有禁,贩番妇有禁,踞官地而阻葬埋有禁。台厦腴地多种蔗,公谕合植,榖继而糖价果贱。车户告惫,公复蠲其饷,准与开除番社旧有文武花红。商人瞨饷输官,势不能不掊取于番黎,公出示严禁输番自征。台内山诸社茹鲜衣皮、从昔至今、屡为民患者,闻公名,皆不惮山溪险远,俯伏公辕,禀奉朝廷正朔。今公辕辙难留,挂船西度,台之士民,欲立碑以志公德,征言于余。
靳公祠在东安坊,祀知府靳治扬。
卫公祠在东安坊府城隍庙左,祀知府卫台揆。
陈璸记略:公,相国文清公之犹子。少司马公之贤嗣也。号称贵介,而抑逊自持,不异寒素。庶务必躬亲,夜秉烛治官书,漏下不辍。爱民如子。甫下车,首革水丁,以安流移。严禁杂派。岁时,属员或馈尊酒、只鸡,未尝轻受。数年中从不票取一夫一役。郡邑民番,得以息肩,遂休养生息之乐者,紧公赐也。其有豪强梗法、弗化于训者,则惩之不少假。公以壬午冬十月莅台,丙戌秋九月秩满,奉特旨升广东都转运使。去台之日,士民恋公弗忍舍,相率建祠附府城隍庙左,祠规制甚狭,称公俭德。
吴公祠在西定坊关帝庙右,祀台湾道吴昌祚。
五忠祠在安平镇水师协署左。雍正五年,协镇陈伦炯建,祀水师副将许云、游击游崇功、千总林文煌、赵奇奉、把总李吉茂(五人俱驻安平镇,辛丑之变,率水师入援府治殉难。又附祀殉难兵丁自吴国珍以下凡六十五人。又因公堕海者自陈宗以下五人)。乾隆四十九年祠圯,协镇丁朝雄因附近金门旧馆改建焉。后以丙午、丁未之变,增祀水师游击杨起麟暨陈元、郑嵩三人,义民陈三附焉。
游将军祠在小北门外厉坛后,祀水师左营游击游崇功,乾隆十五年修。
功臣祠在宁南坊郡学宫南,西向,乾隆五十三年奉旨建,祀平台大将军福康安、参赞大臣海兰察、成都将军鄂辉、护军统领舒亮、护军统领普尔普、闽浙总督李侍尧、福建巡抚徐嗣曾。道光元年,附置昭忠祠,前列两御碑亭,东西相向。署县范邦干、教谕兼才、训导王承纬劝捐重修。
旌义祠在镇北坊禾寮港街。乾隆五十三年,知府杨廷理建。林爽文之乱,邑人蹈义而死者:西定坊自义首武生郑其仁以下凡七十一人,镇北坊自义首武生许鸿以下凡二十人,东安坊自林端以下凡一百二十七人,宁南坊自林生以下凡二十八人,统为奏请立祠以祀。嘉庆十年,蔡牵犯郡城,民仗义守御死者,自林杰老以下凡二十七人,巡道庆保、知县薛志亮令入主附祀,广其宇而修之(志亮自为记)。
水仙庙在西定坊港口,祀大禹王,配以伍员、屈平、王勃、李白。康熙五十四年,泉漳诸商建。一在澎湖妈宫前。
吴真人庙在西定坊新街(神本同安白礁人,荷兰踞台,与漳、泉人贸易,时已建庙广储东里)。一在澎湖奎璧屿。
三山国王庙在小北门内镇北坊水仔尾,祀粤潮州巾山、明山、独山之神(粤人来台者咸奉其香火)。
三官堂在宁南坊(旧为知府蒋元枢祠)。
开山王庙在东安坊,旧圯,乾隆间邑人何灿鸠建。
圣公庙在永康里中楼仔街(神姓倪,舟人咸敬祀之)。
将军庙在澎湖将军澳。
临水夫人庙在宁南坊,今移在东安坊山仔尾。乾隆五十一年,里人梁厚鸠众建。
附废祠庙:施公祠在宁南坊,祀靖海侯施琅。康熙五十九年地震圯。
季麒光记略:郑成功承父兄余业,播迁闽厦,奄有此土,以为外援。少保姚公总制全闽,志期翦灭。将军侯施公同心戮力。癸亥夏,奉命专征。六月十四日发铜山,十六日薄伐澎湖。二十二日,分兵进剿。刘国轩知天意所在,乘舟自吼门宵遁。郑克塽以澎湖不守,人心已去,台湾有阨吭之危,共议归诚。公会同姚少保飞章奏凯,为克塽请命。圣天子宏不杀之仁,特旨报可。八月十三日,公驻节台湾,宣命受降。公至台之日,招流亡,消反侧,不杀一民,不戮一卒。于是农安于亩,贾安于市,户无鸡犬之惊,野有桑麻之旧。七十二社、三十六番皆壶浆賨布稽颡输诚。及其旋师渡海,父老妇子、远近番民,环呼依恋。迄于今室庐无恙,井强如故,皆公之所生全而覆载也。祠既成,台民以麒光西清旧史,俾纪始末。
田祖庙在镇北坊,康熙五十五年,巡道梁文科建。
凤山县
社稷坛在兴隆庄。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治北门。
先农坛在县治东门外。
厉坛在兴隆庄。
真武庙在兴隆庄。
城隍庙在县治北门外。
忠义孝悌祠在学宫左,祀四人。
烈女节妇祠在县治北门,祀三人。
关帝庙在县治东门内。雍正五年,知县萧震建。乾隆二十八年,知县王瑛曾重建。
天后宫在县治北门内龟山顶。一在兴隆庄,康熙二十二年奉旨建。乾隆二十七年,知县王瑛曾重建。
宁靖王庙在长治里竹沪社。
慈济宫在县署前,祀吴真人。
嘉义县
社稷坛在县治东南隅。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治东南隅。
先农坛在县治东南隅。
厉坛在县治北隅。
真武庙在大奎璧庄。康熙二十二年,居民建。四十九年,重建。
城隍庙在县署左。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周锺倓建。
忠义孝悌祠在学宫内,祀二人。
烈女节妇祠在学宫旁,祀一人。
关帝庙在县署东北隅。康熙五十二年,参将翁国祯建。五十四年,参将阮蔡文、守备游崇功成之。
天后宫在县署左。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周锺瑄募建。
忠烈庙在治西门玉峰书院左,祀参将罗万仓同妾蒋氏。乾隆二十五年,知县李倓重建。二十七年,知县卫克堉额曰「忠烈」。
义烈刚烈勇烈祠在斗六门。道光十三年二月,总督程祖洛奉旨建。前祠县丞方振声、守备马步衢、把总陈玉威,设幕友沈志勇与其子沈联辉牌于前楹配位,后祠振声妻张氏、玉威妻唐氏、设振声幼女牌于后楹配位;其从难家人江承惠等四名,俱设牌从祀两庑。七月,奏准外委朱承恩、许国宝、林登超、蔡大青、额外外委陈腾辉、朱万年等六名设牌于前楹左配位,幕友沈志勇、沈联辉列在右配位;其兵丁刘长泰等二百二十二名从祀两庑,列在江承惠等四人之上(剿办张丙阵亡案内员弁:台湾镇标中营千总林连高、把总张必恩、外委朱承恩、曾聚宝、右营外委许青樱、左营外委冯兆庆、额外陈捷凤、协标中营游击周承恩、千总李高然、外委刘高崇、额外江鸿、左营千总余国章、把总林光星、外委刘日高、右营把总纪光寿、李如洽、外委王家照、城守营左军把总陈国勇、右军把总朱国珍、南路营千总张荣森、水师提标右营守备蔡长清、左营外委易锦章、澎湖协标右营千总杨希盛、外委唐国贤、郭廷邦、额外邵清标、左营把总聂云登、陈庚春、外委陈相坤、额外高清河、汀州镇标右营把总郑长泰、中营额外段连元、龙岩营外委李朝宗、额外林荣高、云宵营外委范泽源、北路协标左营外委许国宝、林登超、蔡文贵、额外陈腾辉、朱万年、漳州城守营都司罗必达、陆路提标中营把总张全进、右营把总陈志贵、建宁镇标中营游击柴官泰、阵亡义首二名、嘉义县武生许亮邦、民人洪启荣、佳里兴巡检署内被戕幕友一名、台湾府学廪生古嘉会,俱经奏请赐恤,附录于此)。
水仙宫在笨港南港街,乾隆四年建。
三山国王庙在县治西门内,乾隆十七年粤民合建。
圣王庙在县治西门内,乾隆二十六年漳民合建,祀开漳陈圣王。
吴真人庙在治西门外,康熙四十年建。
彰化县
社稷坛在东郊。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东郊。
先农坛在东郊。
厉坛在北门外。
城隍庙在东门内。雍正十二年,知县秦士望建。乾隆二十二年修。一在竹堑城淡水厅署内。
关帝庙在南门内。雍正十二年,知县秦士望建。乾隆二十四年修。一在竹堑城东门内。
天后宫在北门内。乾隆三年,北路营副将靳光瀚建。二十六年修。一在竹堑城北门外。
昭忠祠在大西门街。道光二年,知县吴性诚购地倡建。五年,知县李振青重修,内祀林爽文案内及陈周全、蔡牵案内殉难诸人。中龛祀知府孙景燧、北路理番同知王隽、长庚、北路副将赫生额、署守备唐昌宗、游击曾绍龙、耿世文、都司王宗武、朱化英、王德俊、赐知县衔淡水厅幕友寿同春、白沙书院山长贡生胡远山、县丞周大纶、典史冯启宗、巡检张芝馨、陈庆、永湜、典史费增运,东龛祀理番同知署彰化县刘亨基长子某、千总吴见龙、郭秀山、外委李国安、王光明、陈凤、巫铋、彰化县幕友范琪辉、俞某、王某、寿玉山、陈某、夏某、王某,西龛祀赐知县衔义首监生李乔基、随营千总汤某、外委潘建、余添、额外外委毛进丰、苏国珍、陈清、把总武成烈、陈国印、刘联升、尹贵、高茂,东列兵丁,西列义勇,后殿祀同知刘亨基女满姑、彰化县知县朱澜媳鲁氏女群姑、民妇杨联盛妻颜氏,以上合计共五百八十七人。
三山国王庙在县治南员林仔街,雍正十二年粤民建。
圣王庙在县城西,乾隆二十六年里民鸠赀合建。
——以上录自重纂福建通志卷二十八。
津梁
台湾县
大枋桥在东安坊岭后,架枋为之,伪郑时建。康熙间,知府蒋毓英修。乾隆间,台防同知方邦基、邑贡生陈河瑞先后修。嘉庆间,邑绅吴春贵、韩必昌、黄拔萃铺以砖。道光五年,韩必昌又易以石。今改为寿世桥。
安乐桥在安乐境。旧志载东安坊有乐安桥,乃康熙间知县卢承德建,即此桥。嘉庆间,邑人曾廷谟募修。
崁脚桥一名王使巷桥,亦名五空桥,在大东门外,距城五里。道光四年,知县李慎彝捐建,桥长十五丈,广一丈,翼以石栏。
龙潭桥在大东门外,距城五里。道光六年,知县李慎彝倡修。七年,署知县熊飞成之,邑人郭廷选董其役,桥长三百三十四丈,高一丈,广二丈,廷选为之记。
砖子桥在西安坊,荷兰所筑。
永安桥在西定坊。
安澜桥在西门外镇渡头。康熙间,知府王珍修,扁曰「安澜」。
乐安桥在西定坊。道光四年,锺炳泰修,砌以砖石,翼以扶栏。
大桥头桥在南门外。
济南堤桥在南门外仁和里。道光十年,邑绅吴春禄捐赀设石桥十座,俱用一尺方石四条筑造,行旅赖焉。
广德桥在大北关外,距城十二里。道光七年,邑人郭绥猷募建。
通远桥在大北关外,距城十五里。道光九年,邑人郭绥猷募建。
洋仔港桥原名更寮桥,在大北关外,距城十九里。道光七年,郭绥猷、王仕豪募建。
济津桥一名长寿桥,在镇北坊通衢。康熙间,总镇欧阳凯架木为之。乾隆间,邑人陈廷藩修。嘉庆间,知县周作洵重修。道光六年,邑绅吴春禄改建石桥。
新桥在镇北方县署之右。
大桥在永康里北路通衢。
乌鬼桥在永康里。
蓬溪桥在永康里中路通衢。乾隆间,邑人方邦助偕侄国良同建。
鲫鱼潭桥在永康里茑松嵌下。乾隆间,邑人侯世光建。
柴头港桥在小北门外。路通诸、彰,旧有桥,圯,边海地低,潮水漫衍,终岁泥泞。乾隆间,知县夏瑚重建,并砌大路十里,行者称便。
丰佑桥在右营埔东南边大松脚。道光四年,锺炳泰募建,翼以扶栏。
县口桥。
太平桥在水仙宫渡。
福安桥在宁南坊马兵营。
马鞍桥在新化里新港,形如马鞍,故名。康熙间修。
德庆桥在坑子底。乾隆间,知县鲁鼎梅重修。
安平镇渡在西定坊,水程六、七里,过渡,即安平镇。
大井头渡在西定坊,今移在镇路头。
二赞行渡在文贤里,夏秋大水,以小船济,春冬则架竹桥。
塭岸渡在川子尾。
冈山溪渡在崇德里。
凤山县
小店仔桥在仁寿里小店仔街,县北二十里,俗呼桥子头。
鲫子潭桥俗呼二滥桥,在县北四十里,地当孔道。康熙三十一年,南路营参将吴三锡建。五十三年,乡民林鼎重建。后圯,夏秋水满,以小舟济,冬春水浅,编竹覆土其上,舆马可通。
冈山溪桥在嘉祥里,县北四十里,编竹覆以土,可通舆马。
凤山港桥在长治里,县北四十里,夏秋用竹篾济,冬春水浅,编竹覆土其上。